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第2页

              

user avatar   hai-bu-ying-wo-zi-lai-ye-s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改革开放是毛主席后期的既定国策,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解除了北约对华的贸易禁令,形成开放。改革是华主席77年反复强调的,并且派出了大批的考察团去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

衣食条件改良是73年启动的四三方案,花费43亿美金引进了26套西方完整生产线,其中十余个大型化肥厂,四个大型化纤场,大型发电厂等等。77年华zx进一步扩大43方案投资力度至65亿美金,至82年全部投产,化肥代取农家肥,化纤代取棉花,是提高衣食供应的重要因素,75年杂交水稻实验成功开始推广也是重要原因。简而言之,开放环境是靠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打破美国军事封锁打出来的,改革则是毛zx在72年提出来的既定国策的全面扩大。

一九七三年,美国爆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当时毛周敏锐地发现并抓住了对于新中国来说这一难得的大好机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尼克松访华之后纷纷向新中国打开国门的有利时机,立即制定并开始了“四三方案”的实施,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抛售美元,购买黄金,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以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所谓“四三方案”,就是我国抓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北约)部分解除对我国封锁禁运的空隙,利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九七三年发生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于一九七四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从美日英法西德意大利荷兰等国引进的总价值超过四十三亿美元的,包括四套大型化纤生产设备,十三套大型化肥生产设备,三套大型石化生产设备,一套大型烷基苯生产设备,一套一米七轧钢设备,一套钢铁生产设备,三套大型发电设备,四十三套综合采煤机组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生产设备在内的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从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二年,“四三方案”引进的项目全部陆续建成投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改善人民的生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仅以根据“四三方案”中引进的四套大型化纤生产设备建立的天津石油化纤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四川维尼伦厂(位于四川省长寿县)和十三套大型化肥生产设备,以及同期国内自建的十九座年产十万吨的中型化肥厂为例。四套化纤生产设备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化纤二十四万吨,虽然只相当于五百万担棉花的纺织量,但是由于化纤织品的耐磨程度是棉织品的几倍,所以为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人的穿衣问题。直到一九八一年,在这四套引进的化纤生产设备全部建成投产后不久,国家于一九八三年就取消了从一九五四年起开始实施的长达二十九年的发行布票,限量供应纺织品的制度。

“四三方案”引进的十三套大型化肥生产设备和当时自建的十九座年产十万吨的化肥厂全部陆续建成投产后,使我国化肥的年产量增加了一千二百万吨,按农业部计算,化肥的施用量每增加一公斤,粮食产量可增加四至五公斤。单是这个期间自建和引进的化肥厂所生产的化肥,就使全国每年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五千万到六千万吨。从此,中国人不但彻底地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生活也开始了改善。直到一九七八年底‘改k’正式启动之前,新中国的工业产量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从一九四九年时连比利时那样的蕞尔小国都不如的状况,跃升至了世界第六位。

前三十年‘富’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民国时期几乎没留下什么像样的基础建设,所以毛时代进行建设了大规模的基建,大的水利灌溉系统的普及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基本都是在那个年代完成的。第二点,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内外战乱不断,国民党的残部匪患加上前后几次的对外作战,以及苏修的核威胁,导致我国必须长期的把精力,差不多的国家经费都放在国防工业和国防建设上来。两弹一星的成功加上越南战争上美军深陷泥潭改变了美国的国际战略,导致美政府选择联中制苏。73年开始东亚地区才真正进入到整体和平时期,国家工业也开始向轻工业转型改善民生。

那时我国的国防体系还没有建成,内忧外患未绝,北有苏联,南有美军在越南生事,那个年代全国都在搞军备,想显著的提高民生改善民生并不是时候,后现代化国家普遍特点就是工业化完成之前的日子都无比艰苦,在这一点上德国苏联新中国日本都是一样的。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做到的是许多国家一个世纪都做不到的事情,任何错误都不可能掩盖住那段辉煌伟大的现代化进程








user avatar   wo-jiu-kan-kan-bu-shuo-hua-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曾经伟大的民族不会永远沉沦


user avatar   dreamer-95-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妈年轻的时候在家种地,大部分好粮食无偿上交国家。

农闲的时候到处挖河修路,驻堤建桥。自带干粮。同样无偿。

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原来种地的收入不够支出了,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拿不出来了。

没办法,他们跟着村里的人,来到了南方,干工地。

早上四点多起床,早饭吃面条。六点开工。中饭晚饭也是自己做。住工棚或者毛坯房。夏天没有空调。晚上下工之后还要烧水洗澡,做饭,手洗衣服。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年。

就在今天,我爸去了一个新工地。这样的天气,依然没有空调,依然是早上六点开工。他是大工,工钱一天270块钱。他一个月的生活费支出不超过500块钱。

他们,一辈子没交过社保。现在每年自费交新农合几百块钱,听说60多岁以后,一个月最多可以拿100块钱。

我爸57岁了。他说,只要还能干的动,就继续干。不愿意在老家种地,他有慢性糖尿病,光种地的话,裹不住。

这是2021年8月。

有人在网上问,中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user avatar   tianya_mingyue_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因是中国拥有大量富有的临近先发国家,可以低成本的获取技术、产业经验、资金甚至是贸易市场。例如通过进口日韩商品或者引进专家获取了先进技术和产业经验,而且日本可以提供大型的市场,通过投资渠道又获取了香港、台湾、日本等国的资金。

中国以及现在崛起的部分东南亚国家,本质上还是学习日本当初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临近先发国家会通过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来传递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和产业经验等因素,而先发国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也必然选择对位于本国的企业更有效的地区——往往是邻近国家,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东亚、东南亚,以及最近的南亚的产业逐步变得趋同了。

内因方面就很复杂了,最直接的政策因素肯定是产业政策,也就是林毅夫的理论。基本上现在的东亚和东南亚的政府(除了香港地区),都是走日本战后大藏省经济管制促进发展的道路(稍微一变形就成了亚洲裙带资本主义)。

从政治激励和权力结构来看,官员锦标赛、经济联邦主义、不完全产权的政治竞争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也就是官员个人的利益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实现了激励机制。官员锦标赛理论是指的官僚制考核下,经济增长越高越有利于官员晋升,所以官员要大力发展经济(当然也可能有关系的官员才能去发展好的地方)。经济联邦主义指的是中国的财政体制实现了中国地方上的财源自主,而官员自身是有动机获取更多税收的,于是他们采取了招商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全产权的政治竞争指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土地本身是没有完备产权的。而早期的商人有需要官员保证产权来进行稳定经营,这时候一大批边缘化的政治精英就向下和民间资本联合起来以进行竞争,于是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而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政策是自下而上而制定出来的的,基层存在的施行困难和潜在的激励机制,都在这种过程中被政府所发现了。所以,这种自下而上往往比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有效,因为后者难以了解地方上的详细情况。而中国某段特殊时期内,政治局委员的中央-地方委员比例较低,则有利于通过更符合各地具体情况的改革;由于地域竞争的关系,也往往支持很多制度性突破。

这些政治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中国形成了极其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这种资金释放的结果就是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

人力资本角度来看,东亚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来提供人力资本。而当时正好处于人口快速增长区,也就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有利于快速提高人力资本。

而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他东亚国家的改革主要是从自由市场经济开始,通过加强管制的方式来引导资源投入到经济增长。而中国是计划经济开始的,所以起点是放松管制,所以激励机制就是鼓励推行更加有效的自由化改革,也就是在各个领域减少资源错配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收入分配模式和历史带来的集权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和其他东亚国家不一样的。我国的储蓄-投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的东亚国家,而中国消费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其他东亚国家,甚至中国的私人消费比低消费著称的韩国还低10%以上(37%和48%)。而消费增长率肯定不足以支撑高增长,而长期高投资率是无法保证持续性技术进步的,所以没有重大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经济下滑。

另一方面,在东亚构架下,资源错配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政府管制、干预和救市,必然会保留大量低效企业,进一步导致高效和低效企业之间生产率的分化。而东亚国家的最关键的产业实际上是银行业,通过政商关系分配资金必然会导致出现大量大而不倒的企业,表现为国企和财阀低效且难以出清,最终出现大量低效投资和泡沫。除了金融业的政商关系,我国还存在严重的金融管制,而严重金融管制往往会导致金融业偏向固定资产估值,所以损害了个人创新(年轻创业者往往没房)和快速增长的中小型企业(没有重资产抵押借贷),而偏向于重资产企业。

所以结果是,我国相比于其他的东亚国家,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更低,中国的先进企业和落后企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别更大(差距为5倍)。

当年的政治激励机制,在过度投资时代(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比例从1:5降低到1:1),反而起到负面作用。直接导致大量投资被用于回报率极低的领域,公共债务增速远超企业债。而我国自从特殊时期后基本没有做太多政治改革,反而在2003年后恢复了中央主导政治局的格局,所以必然要一直走官僚激励的道路,而目前也依旧没有发掘出新的激励机制。在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没有太多政治改革的另一个结果,是欠缺激励机制去推动大量关键民生相关的改革。例如我国的劳动法和城乡二元化问题,导致贫富差距急剧增大,收入占分配的比例目前仅为极低的44%,与国际社会平均水平低了16%以上,而当下推行的收入再分配调整仍然需要15年以上才能完成(假设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1.8%),所以无法像其他东亚国家一样有效完成经济转型。

同时,我国的人力资源增长也极为缓慢。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大概是相当于日本的70年代和韩国的90年代。所以,我国的老龄化相比于日韩要提前了20年左右,无法依靠大量提供高素质劳动力来提升人力资本。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劳动力增长几近于无,而较低素质劳动力提供大大减少,也就是出现了人力资本增长衰退。

林毅夫曾判断我国在次贷危机后还可以继续高速增长10年——应该可以维持到成为高收入国家,原因是他认为我国依旧可以通过调整错配资源和技术进步,实现高速增长。然而他没想到我国在2011年后情况恶化的那么快,直接结束了高速增长时代。虽然高速增长进入中速是常态,但是中国相对于其他东亚国家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经济水平,都有不如。

在1979-2011年之间,中国维持了长达33年的高速增长时间,结束时人均GDP约为5400美元。然而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则分别持续了28年(1946-1973年)、42年(1960-2002年)和48年(1950-1997),仅高于日本,而低于韩国和台湾。而高速增长时期结束时,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4000美元、12000美元和14000美元。由于当时美国的人均GDP也仅为6700美元左右,实际上日本在结束高速增长时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而韩国和台湾则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相比之下,中国甚至才仅仅成为中低收入国家。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笑,我看到了关于四三方案的东西。

2020了,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花点钱引进点西方生产线,就能崛起呢?看来其他国家都很蠢,居然不知道如此简单的办法就可以崛起。那印度花点钱,不就能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么?

实际上四三方案当年是被批为洋跃进的。当然我并不会用如此负面的态度去评价它。但是不应该把四三方案之类的给无限制扩大化。

“洋跃进”规划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 1974 年 1 月 12 日国 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拟定长远计划的报告——《十年规划 纲要(草案)》。

那么后来为什么四三方案给终止呢?

“物资、财政、外汇都留了 相当大的缺口。燃料缺 1500 万吨;钢材在进口 750 万吨以后,数 量勉强够了,品种和到货时间还不能保证;水泥,在进口 200 万 吨、上调地方小水泥 200 万吨以后,还缺 100 万吨;木材,在进 口 100 立方米、上调国营林场伐材 100 立方米以后,还缺 75 万立方米。财政收入指标,有二十多亿元地方部门不接受,没有能分下去,有些必需的支出又没有打足。外汇支大于收 100 亿 美元”[1]

基本建设的战线太长;电力、运输是必须先行 的,非但不先行,反而落后;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失调, 一般来说现在加工工业多于原料工业;钢铁工业内部比例失调; 各工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最大的问题当然是农业与工业比例 失调”[2]

由于钢铁等重工业和基本建设发展过快,造成农轻重比 例、积累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1978 年,重工业总产值比上一年 增长 15.6%,而轻工业只增长 10.8%;积累率由 1977 年 32.3%提 高到 36.6%,积累资金比上一年增长 30%以上,而消费资金却只增长 8.4%。

基建方面,虽然投资总规模很大,但是投资的经济 效果却很差。1978 年的基建总规模达到 415 亿元,比 1977 年增 加 83 亿元,增长 25%,成为 50 年代“大跃进”之后增长最高的 年份。全部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只有 99 个,投产率仅为 5.8%。[3]

国家过大地引进大量成套设备项目,远远超越了当时国内配套能力和消化能力,对国民经济也造成很大的冲击。这些项目引进所需资金,大多都依赖外债,且外债规模远远超出当时国家的还债能力。此外,由于对引进项目的要求过急,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四三方案”中有一批项目,由于事先不注重可行性研究,因而在引进后的一个不短时期内,或因生产任务无着落,或因原材料,动力供应不落实,生产极不景气,投资回收无望,造成的损失也达数十亿元之多。例如,“斯贝”飞机发动机项目,投资15亿元,而产品使用方案到1980年还未定下来。
“四三方案”期间,由于国内外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不仅在技术设备引进的调查、谈判.,验收,引进之后的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进提高等环节上, 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才。
以大化肥生产装置来说,设计定员100人,而中国大都在2000人以 上。超额部分的90%属于管理干部和辅助人员。尽管多出这么多人,能达到要求的生产管理人员却又不足。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 是迫于数目庞大的待业人员的压力。
重复引进设备。由于没有引进设备的制造技术,相对落后的机械制造业难以生产出同类型的设备。待到引进设备老化了,只能是从外商那里一买再买。这样 就形成了“引进一一老化一- -引进”的不良循环。
再以大化肥厂为例, 1974年引进13套,1978年引进4套,1985、1986年又引进3套。 罗马尼亚引进大化肥厂设备在1973年。由于他们在引进成套装置的同时也引进了设备的制造技术和翻版权, 因而到1978年就可以自己免费翻版制造了,并居然开始对华出口。
国家包办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之后再分配到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在引进计划的制定和引进过程中,企业即没有参与,更没有决策权。引进的内容可能是企业需要的,也可能是企业不需要的。事实上,主管国家进口业务的外贸部门对某一领域里什么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哪些技术我国急需引进,哪些可以国内解决,哪些设备可以国内制造,心里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引进技术没备工作中出现盲目性。
引进项目(主要是成套项目)建设的投资几乎全部由国家承担,造成企业不注重节约投 资,不注重核算,并对回收投资漠不关心
各部门、各地方相互独立,各行其事,使得行业间难以实行有效的技术经济联合;相互割据与封锁,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无端浪费。
科研、设计、制造、生产各部门分立门户,疏于往来,会使引进的技术设备的本土化旷日持久或根本无从做起。 经济立法司法上的不完善,会使拿国家宝贵财产“交学费”的人没有任何压力和顾忌, 同样性质的错误一犯再犯,技术、贸易立法上的不完善,更会把挨“ 敲竹杠”变成家常便饭。
最后,对专家、专业人才不尊重、不重视,使我们做好技术没备引进工作失去了最根本的保证。专业人才不得重用,闲置一旁,门外汉当权。
-------------《对七十年代前期引进技术设备问题的反思》《经济科学》北大经济学院,孔繁敏



改革开放,何其复杂?一个区区的四三方案就能翻天?

后来为什么要进行复杂的企业改制,还要做双轨制来平衡?

知道后来去除双轨制有多艰难吗?

印度引用的俄罗斯生产线,俄罗斯的技术少吗?引用的西方技术少吗?怎么没上天?

对于八十年代的大规模改革,看来很多年轻人压根就没有任何认识。

参考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84 年版,第 606 页
  2. ^ 《陈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46 页。
  3. ^ 《1979 年:国民经济在争论中实施调整》,《党史博览》,2008 年第 7 期,第 8 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记得以前看审计报道的时候有个数据,工人断指数,07年左右珠三角一带每年的工人断指数一直维持在5万上下。

千万不要忽视了底层工人的牺牲,他们同样为经济的崛起,国家的进步奉献了自己,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而这一切本来其实可以避免的。


user avatar   dong-lin-shi-d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知道知乎上什么时候聚集了一批60-70年代的遗老遗少,

他们在各种相关话题下各种怀念大集体、各种diss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功绩。

那个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其实他们问问父辈就明白;

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评价,教科书上也早就写有;

但他们偏不问、偏不信,偏要找各种资料(实际上都是选择性地摘抄对自己有利的资料而无视不利的资料)来强词夺理。

至于题主的问题,我想已经有人做了权威回答:

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最后赠送一篇文章给那些遗老遗少:


user avatar   nian-que-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那些相信勤劳致富,然后把钱花在了香烟、劣酒和槟榔来施放压力上的中国人。

用他们种出来的粮食酿造的高度白酒,是他们好几个月的收入。

他们辛苦搭建的高楼,因为他们没有一件高档西装而拒绝他们进入。

在每天工作12甚至16个小时,老板也不会给他们匹配防护设备,并且宣布这是他们上辈子修来的福报。

只能给那些拥有世界最先进断指再生技术医院里,送上一面又一面妙手回春的锦旗。

而且因为医保额度又超了,买不到可以治疗的慢性职业病药物。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课本里写的清清楚楚: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你们就是不信,还在这里翻案。

(另外,《琅琊榜》里胡歌坚持不接受等老皇帝死了再翻案,非得让他亲口认错,现在知道多有必要了!)

ps,我不知道很多答案是不是所谓的“工业党”,不过他们的观点特别像课本里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课本里也说清楚了,你们还是不信。

我现在相信都是些高中没毕业的人了。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解放生产力,不折腾,搞好国家间关系,集中精力办大事。




              

相关话题

  为什么我总觉得中国还没有真正地崛起? 
  如何评价「三重压力之下,美国财长要访华了」? 
  西方哲学史上哪些哲学家在汉语世界中被低估(重视不足)了?为什么? 
  单字地名演化为双字地名时为何往往把行政级别名转化为名字的一部分? 
  如何看待 2016 年 7 月 8 日韩美正式宣布部署萨德系统?这将对我国产生怎样的战略影响? 
  在中国被污名化的名词有哪些? 
  总体不如中国发达的南亚/东南亚/中东/拉美国家及地区有何优于中国之处? 
  中国国内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欧美极右翼? 
  大家支持繁体字吗? 
  如何看待 8 月 30 日乱港分子黄之锋被捕一事? 

前一个讨论
《最后生还者 2》,我认为艾比没有做错任何事,为什么会让玩家讨厌?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华为回应美国制裁:「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