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提前十年,那么如今的中国会是怎样? 第1页

  

user avatar   acel-rovsi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观点,仅供讨论和参考。。

我想题主的问题应该是“改革开放如果提前10年是否对我国现有态势是否有区别”。。客观来说,就是想知道没有“某浩劫”的话。。

我认为是基本态势差别不大的,定量上也许会更好,因为“改革开放”的成果除了自家人的努力,和我朝人民的劳动成果外,还有一定的历史机遇性。

一,1978-1984年。

国际环境来看:

1,美国为了分化孤立、各个击破红色联盟,也不得不利用中国牵制苏联。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在美苏继续对峙下,中国抽身而出,中美互相宽容,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

2,日本正赶上“二次石油危机”,则看好了中国的石油、煤炭和倾销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也看好了日本的民用产品和技术。出口石油成了中国重要的创汇手段。不过81年石油危机提早结束,让某些投资有些措手不及。

国内方面:

这一时期,中美交好,农村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二,1985-1988年

国际:

1,日本及“四小龙”经济带领着亚洲主体经济地位的空间得到提升。

2,两个超级大国都陷入疲态,非战力量正在成长,大局势是和平气象。

国内:

城市改革,国企体制改革,产业改革都走向困局和极端,从1984年开始,工业经济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计划”的约束,市场变得亢奋。本身在早期打算照美国建设自由经济的方式受到了质疑,邓公及时告诫:“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走中国自己的路。”

三,1989-1992年

国际:

1,苏联解体,美国走下行(已经沦为最大债务国),德日靠产业精度上升,在带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两极平衡格局被打破。

2,国际政治斗争让位给国家经济竞争,美国与日本、欧盟的矛盾浮出。

国内:

1992年4月28日《关于深入开展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通知》。企业改革开始。。

四,1992-1995年。

国际:

1,美国对华开始转向强硬。

2,日韩企业产品开始突入中国市场。(开始是走私,后来贸易正常化)

3,1995年,美国断然撇开中国的纺织品等(纺织品为出口最大宗),中国基础工业品出口走软

国内:

1,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发展第三产业。

2,大量开展基础建设投资。。

3,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新的筹资体系。

4,农业产业化改革,农机产业建立,开始发展中端工业制成品。

等等等。。。至此算是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结束。。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改革开放”的决策导向是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基点的,也就是“开放”与“环境。是决策框架,而内政和经济决策都是对应着当时的国际形式来的。比如1995年纺织品等工业制品出口受阻,产品挤压,已经过热,那么决策层立马从把重点放在农业产业化上来调动产业结构,尤其是打造“农机热”,也就是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基础工业品的发展来应对,出口受阻,那么就集资投基础建设,来进行规模经济的拉动。。而1996年,整个产业体系都出现了库存产品积压,缺乏销售市场,我朝立马开始寻求中韩,中日贸易正常化来扩大整个贸易。。而早期“打基础”的时代的经济决策,更是完全在“美苏争霸”种找一个平衡空间,来寻求产业的发展,国际市场上其他人缺什么,我们搞什么。。。所以,改革开放的决策导向就是“外部国际契机”和“内部考量”的双重捆绑,所以这实际上和“机遇有关”,和你多早改关系很一般,提前X年搞改革开放,我们的进程会提早X年没错,但是改革开放中真正的“发展节点”,仍然是这些外部机遇导向的产业决策。。。故而“最终态势”其实差别不大。。。

而且客观说,我国运气实在是非常好,当某些人想对我朝找点麻烦的时候,不是有肉盾当着,就是他陷入战争或恐怖袭击,或者干脆在衰退。。。。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改革开放不可能提前10年。

投资中国大陆的企业,主要是港台、日韩和欧美企业。换言之,都在美国的一侧。1972年中美才正式开始联系,然后美国才逐步停止了对中国封锁。哪有可能在此之前就改革开放?所以最多提前六年。

而且,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托了第二次产业转移的福。换言之,即便中国改革开放,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如果没有到达一个临界点,其人力成本还没有显著高于中国,那就不需要也没有能力向外转移产业。这就好比说,现在让其他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也不可能从中国赢得大量产业转移一样。

大规模产业转移目前只有两次,第一次大致是1960-1970年代,从欧美日向港、台、韩等新兴经济体转移,一部分欧美产业也向日本转移。第二次大致是1980-1990年代,从日、港、台、韩等,向中国大陆转移。

1970年代初正是承接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国家吸收产业的时间,他们恐怕还无力向外投资。而从当时发达国家向外的新的转移,往往都需要前一阶段的转移作为基础,中国也无力承接。

所以改革开放的合适时机恐怕只有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以及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一方面中国本国工农业水平尚无法承接大量工业转移(苏联转移的工业还没完全消化,粮食产量也不足以支撑进一步快速工业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环境也不可能容许相关国家向中国转移产业。

因此,提前到1972年,虽然经济会早一点起飞,但实际上的发展未必有很大的差异。




  

相关话题

  回族是怎么看待自己家族的皈依史的? 
  如何看待中国对南海岛礁的主权诉求和其历史依据? 
  央行开展 7000 亿元 MLF 操作,利率 21 个月以来首次下降 10 个基点,释放了什么信号? 
  如何看待深圳成为中国房价第一城? 
  日本贷款利率远低于中国存款利率,有没有一种生意从日本贷款存进中国赚取利差? 
  中韩建交为什么那么迟? 
  有哪些销量极高的烂书?烂在哪里? 
  海军史上有什么开挂一样的史实?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参考文献? 
  有哪些关于香港的冷知识? 

前一个讨论
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应该先告诉他世界的险恶,还是先告诉他世界的美好?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央视旗下收费频道播出《权力的游戏》?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