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伤人的大实话:是扣分项,但真要到了面试阶段,还有救。
要是有频繁跳槽的情况,HR 这关会比较难过,毕竟,他们的 KPI / OKR 一般包含团队的稳定性,如果招的人故技重施,又迅速流失了,对 HR 不是个好事。如果有相似资历、背景但工作比较稳定的候选人,可能 HR 会优先把这样的简历推给业务方。
从业务方的视角来看,最担心的是三个问题,一是频繁跳槽是否意味着和团队不好相处,二是是否意味着候选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想清楚,一直在骑驴找马,三是候选人是不是还有一些隐藏的缺点,要一起工作才能显现出来,导致频繁被「退货」(劝退)。
对此,业务方肯定会抽出一点时间,跟候选人聊聊职业发展的想法。
关于第一个问题,频繁跳槽是否意味着和团队不好相处,我一般会跟候选人聊聊上一个团队的情况。天下没有不傻掰的老板,说自己老板是傻掰,在我看来很正常,主要是想听听对方对于傻掰的定义、了解 ta 能接受的管理风格。
有的人喜欢稳定、有了标准化的流程才觉得踏实;有的人喜欢新鲜感和挑战性,接触新业务就来劲,前者觉得后者一堆烂摊子,后者觉得前者刻板无生机。有的人喜欢扁平化的沟通,人人有话说,但也有的人喜欢简洁、高效的决策过程,前者觉得后者专制高压,后者觉得前者谋而无断,空谈误事。
对候选人来说,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如以诚相告,告诉对方自己能接受怎样的管理风格,这其实也是在给业务方吃定心丸 -- 毕竟,傻掰的方式千差万别,知道自己跟对方前领导不是同一个傻法,心里就踏实了。(但如果候选人看谁都有问题,那面试官也会犯嘀咕,不必多说。)
对于第二个问题,频繁跳财是否意味着没想清楚职业规划,我一般会问两个问题:「你未来三年内期待达到怎样的工作状态?」、「你期待从这一份工作中得到什么?」。
有的候选人,可能乍一看去行业经历很跳脱,一会在传统行业,一会去了人力资源咨询,一会去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但聊得深入点,会发现还是有一条暗线在缀连着这些散点。比如说,ta 可能一直有做个人品牌的心思,在传统行业做人力行政,觉得发展潜力有限,所以去了人力资源咨询行业见见世面、充实一下理论基础,后来发现想做出个人品牌还是要掌握互联网内容传播的规律,所以想去做运营。这样的故事,我信,因为正在招聘的这个岗位的确符合 ta 的职业规划方向、彼此都能从中得到一点东西。
所以,频繁跳槽的候选人,自己也要想清楚为什么要投这个岗、想清楚这份工作到底对自己有什么价值,而不是自己先抱着信马由缰、刮张彩票试试看的心态。
最后,对于频繁跳槽的候选人,业务方的确也会有另一层小心思,以小人之心揣度候选人:这是不是个「水货」啊,别看面试一套一套的,其实是个南郭先生,工作几个星期就露馅了,自己装不下去跑了,或者被用人单位趁着试用期来去自由给劝退了?
即便没有这一层想法,业务方也会有顾虑:正如 @Sean Ye 所说的那样,才工作几个月,屁股还没坐热,又能做出哪些体现能力的成果、了解了多少业务知识?不过,这方面的疑虑,更多是聊专业能力相关问题时需要解决的,就不展开讲了。
总之,跳槽频繁会是扣分项,一方面简历更有可能过不了 HR 这一关,另一方面,业务方可能会存在负面的预设,专门安排几个问题来谈谈底细,但只要能理解业务方背后的心思、应对得当,还是能翻盘的。
先说一个大前提:
一个员工在上家公司待得短,并不代表能力不足或是性格有问题。
我招过几次在上家公司经历很短(3个月内)的候选人,也有朋友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最后我发现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员工。能招到他们是公司的幸运。
你问我,待得短是不是扣分项,肯定是。
在人力资源从业者看来,一份工作没待满1年,基本上这段工作经验,是要严重打折的。
比如你在Victoria Secrets做市场活动(我年轻时的梦想),1年1次的维密秀是最挑战能力,最增加经验的工作,你没待满一年,大概率就没参加过这场活动。
就算参与了,因为是新人,也不可能独当一面,大概率跟在后面做点杂活,根本摸不到这场活动的精髓。就算是做砸了,王思聪没座位了,你可能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错。
如果更进一步,没满半年,那么大概率你连分内活具体有哪些,都没有摸清楚。
结论:
如果1年(甚至半年)都没待满的公司,无论你是服务于多么出色的公司,履历都是作废的。
不过,这种扣分,很多人并不在意。谁真的拿到了谷歌或者苹果的offer后,半年不到就跑路呢?大概率是去了一家不靠谱的公司,才会发生这种虎口脱险的经历。
真正的考点是:
你的平均每段工作时间——你跳槽是不是过于频繁
面试官看到上段履历太短,往往会心里一紧——然后会下意识去看前几次经历。
如果前几份工作你都做了3年以上,那么面试官会长舒一口气,这人还是很稳定的,可能是和上家公司不来电,招来面试一下,问问情况吧。
如果你前几份工作同样是干了1年就跑路了,那你的简历大概率要被放到「待定」位置,只有企业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后,才会再来看你的简历。
面试官真正关心的是:入职后,你愿意/能够在公司工作多久。
一般来说,大中型公司的预期都在3年以上,底线比较低急于用人的公司可能会定在1-2年。
你干了三年,公司感觉花在你身上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差不多都能赚回来。如果你干不满1年,公司铁定是亏了。
介绍一下大中型公司 HR 招人的工作量:
第一步:需求确认,与用人部门理清招聘需求,到底是招英文好的,还是会编程的……
第二步:根据用人部门的需求设计招聘启事(Job Description),并给用人部门确认;
第三步:找到合适渠道发布岗位,线上线下,垂直社区,校园招聘
第四步:从收到的几百 - 上千封简历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简历,提交给用人部门进一步筛选;
第五步:用人部门挑出自己看得上的简历,HR约面试;
第六步:一面,二面,群面,文化面, HR要么自己上阵,要么协调同事时间。
第七步:一切顺利的话确定候选人,再和候选人谈薪资福利,安排劳动合同和入职手续;
第八步:没被候选人放鸽子的话,新同事入职,再安排部门同事或者亲自负责帮助新员工了解公司制度,熟悉同事,度过试用期。
以上任何一步不顺,所有流程就得重来。
在工作量如此繁琐的背景下,谁都不愿意招一个可能干不满 1 年的人。
这繁琐的流程再走一遍,就算 HR 扛得住,业务团队也会抱怨HR眼瞎乱招人的。
大多数情况下,HR 只有在完全招不到其他人时才会考虑频繁跳槽的职场人。
显然,对于跳槽过于频繁每段工作经历都很短的小伙伴们,很难接到知名企业,尤其是职业发展前景最好的企业 offer。
这个问题说的是「在面试中会成为扣分项吗?」
其实,如果真的嫌弃跳槽频繁,大概率是不会走到面试阶段的,很多公司会要求在筛选时就筛掉平均工作年限不满1年的求职者。
到了面试阶段,意味着:
到了面试阶段,你就有机会,通过沟通去化解别人对于你工作时长太短的担心。
沟通内容包括:
光表决心HR是不会相信的,但是你不表决心,更让HR担心,你是不是加入的意愿并不强;
有反思才有进步,很多人跳槽时都会遇到坑的,遇到坑的时候,尽早止损并非犯错。
但肯定你需要有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选择错的公司,在下次挑选的时候你会不会调整自己的策略。比如你挑选了一家A轮公司,公司很小很乱,入职前答应你的事情都没有实现;那么你在挑下家的时候就会看更大一些公司,希望稳定下来多学点东西。
这对大中型公司来说,反而是好消息,因为你在小公司那里经受了挫折,更容易稳定在大公司。
职业规划是一个好东西,无论是否跳槽,我们都应该认真规划。
一旦你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你会发现它特别好用,可以回答很多面试问题:
可以参考:
职业规划,也是反思的结果之一。在之前犯了错之后,你重新上路也需要规划方向。
当然也有口吐莲花的小伙伴,可以把之前所有的经历串起来,变成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
我跳那么多槽,是为了积累足够的能力,以胜任贵司的岗位啊……
更详细的,我写在专栏里了
至于能不能说服HR,首先看你能不能说服自己。你相信了,HR才有可能相信。
我也希望大家在跳槽的时候,做全面谨慎的判断,不要因为单纯钱多,或者上家公司太累了,就跳槽。须知,你跳过去的可能还不如之前那家公司。
理想的跳槽应该是: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非火烧眉毛逃离虎口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职场live:
如果已经到了面试阶段说明这家公司对你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如果下家很介意你在一家企业里呆的时间短的话,那么光看简历,他就知道,他根本不会邀请你来面试,所以但凡邀请你来面试的时候,就说明他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你待的时间很短,所以要看有多短,一两个礼拜算短,一两个月也算短,一两年其实也不算长。如果你呆了一两个礼拜就走,那其实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因为那一定是你和公司发生了什么特别的矛盾和事情。你只要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平白无故没有人,找了半天工作呆了两个礼拜就走的。待一两个月就走的,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还在试用期以内,如果你解释清楚原因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其实比较不能接受的是过了试用期,大几个月到一年这种,你已经过了试用期,说明双方都满意,既然双方都满意算是稳定下来,但是呆了一段时间就走了,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多半是你的问题了,那下家其实会很在意你是不是个没有明确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要很快离开公司的话,最好有一个比较妥善的解释。公司哪怕是介意的,但他既然邀请你来面试了,就是准备听你解释的。通常来说组织结构调整,工作职能和招聘时候说的不一致等等会是比较合理的理由。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