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自称明朝遗民的这些人? 第1页

     

user avatar   ace-z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江河沦陷万里膻腥的时候自称“明朝遗民”的,是英雄。

未能扶将倾大厦流落海外而不忘故国,自称“明朝遗民”为复国奔走的,是英雄。

清帝国摇摇欲坠的时候奋身而起,以“明朝遗民”的名义给予清王朝最后一击的,也是英雄。

清朝完蛋了、人们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才跳出来自称“明朝遗民”的——

只是一群握着“民族主义”牌下注的投机者罢了。

不需要付出什么本钱的时候,投机者往往比真正的爱国者口号喊得更响,大旗挥舞得更欢,“民族主义”表现得更坚决、更极端。

===========================

啥?现代中国人自称“遗民”?汉语没学明白还是脑子有包?

汉语里遗民指的是自己效忠王朝(国家)覆灭后,仍然忠于故国不事他朝(国)的人。你是反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是拒绝缴纳个人所得税?是以吃新中国的粮食为耻(不食周粟)还是拒绝九年义务教育?共和国公民前朝遗民一脚一条船?还是搁这忍辱负重日思夜盼朱家子孙登高一呼?

我准备好瓜子了,您怎么个“遗民”给我说说呗?

=============再更==============

个人对怀古、崇古这些情结不太认同,但是理解。至于“粉古”(粉圈逻辑那套玩意)——只要不出圈,也没兴趣搭理。但是“遗民”不一样,它表达的意思是自我认知是前朝子民,而非共和国公民

当然,你要真忠于朱明,宁死不上新中国户口,尽管立场不同我倒也赞你一句有骨气。至于拿这种原则性问题口嗨,靠消费忠臣名节颅内高潮的,说难听点,要不要脸啊。


user avatar   qiong-qiong-luo-l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雨田,原名刘贵山。在加入日本国籍后,更名“松山龟太郎”。他本是大连普兰店泡子乡人,1870年生。刘雨田出身大地主家庭。甲午战争时,日寇从庄河花园口登陆,刘雨田在他的老师金品三带领下投敌,接受日军间谍神尾光卧少佐的指使。为日军做向导,搜集情报。日军占领金州城,他与父亲用大车满载慰问品,名马50匹,肥牛12头,其它鸡猪若干献给日军。更甚者,他把家中的黄金凑满500两,诚心诚意献给侵略军头子,日本强盗大为“感动”,还作了一首诗表扬他

“辕门献礼表归顺,明代遗民刘雨田”。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刘雨田再次为日军做向导,随日军在金州猴儿石登陆,他与日本军官斋藤在大连革镇堡后山的一乡村,组织当地农民为日本做间谍,把旅顺俄军情况,报告日军乃木司令官,乃木多次召见刘雨田让他参加同俄国军官密谈俄军投降事宜。由于他在日俄战争中立了大功,1906年日本天皇赐给他六等功勋章,又召见他慰勉其为日本帝国服务之忠诚。

  日俄战争结束后,刘雨田任关东都督府嘱托,为日本当局全方位服务,在普兰店占田3000余亩和房屋400余间,是当时特号大地主,特号大富人。1915年日本天皇又赐给他五等功勋章和礼服一套。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为了支持日军作战,卖掉土地一千余亩和二百多间房子,献了两架“雨田号”战斗机。

  1945年日本投降后,人民对这个丧心病狂的龟山松太郎恨之入骨。大连人认为张本政虽为大汉奸,还没有敢做日本人。因此此人的汉奸资历比张本政还张本政,加给“特大汉奸”称号。人民自觉行动起来抓他。而他更精,逃的特快,一溜烟逃到吉林省辽源县,以一个老农民的身份作掩护,直到“镇反”时被逮捕。人民政府对这位特大汉奸宣布要公开审判并处决时,大连人民大快人心,都准备去老鳖湾围观。

  行刑那天,老鳖湾刑场人山人海。但普兰店人民要求把刘雨田押回原籍召开公审大会后再枪决,以解当地人民心头之很,于是大连人民凡是有时间、有体力的,不分男女老少,都直奔普兰店,老鳖湾刑场临时冷场!


user avatar   xi-yun-yong-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末清初时自称明朝移民,也算个义士。

清末自称明朝遗民的,也算是英雄。

民国以后还自称明朝遗民的,全都该枪毙。

明朝时自称“大隋遗民”,要回复“杨氏江山”,难道能活着?

明——清——民——共,这都几朝了?


user avatar   qi-yan-mei-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笑死我了我还阿拔斯遗民呢


user avatar   wen-ge-hua-de-xiao-ma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37年的一天,最后一位明朝藩王,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八世孙,宁靖王朱术桂竟遭人盗墓毁棺,当棺木被开棺以后,人们这才发现里面只有龙袍玉带和印绶等陪葬品,并没有尸骨遗存。遗憾的是,朱术桂墓出土的文物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带走并展览,从此下落不明。作为明朝宗室成员,朱术桂生于荆楚大地,因明末战乱后半生不断颠沛流离,最终跟随郑成功抵达宝岛台湾并长眠于此,他的一生也是明亡清兴历史的最佳见证。

虽然朱术桂葬在台湾,但他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湖北人。1617年10月24日,朱术桂出生在湖北荆州,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辽简王朱植八世孙,而他的哥哥则是长阳王朱术雅,封地在今天的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按照惯例,朱术桂一生下来就被万历皇帝册封为辅国将军,每年享受800石的俸禄,而江陵知县一年工资收入也才45两银子,折合只有7.5石。可以说在青少年时代,朱术桂在荆州城过的是极其优渥的生活。

然而就在朱术桂25岁那年,即1642年春,张献忠率部攻克荆州一带。为了躲避追杀,朱术桂与哥哥朱术雅及同在荆州的惠王朱常润等人只得开始逃亡之路,且这一走再也没回来过。他们先是逃到湖南湘潭,去投靠吉王朱慈煃,但不久张献忠又占领长沙,朱术桂和朱术雅只能继续跟随朱常润逃往衡阳。转眼间1644年来临,当崇祯皇帝殉国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改元弘光的消息传来,朱术桂兄弟当即决定前往南京面圣和效忠新朝。为了表彰他们的忠心,朱由崧在南京故宫亲自接见,升朱术桂为镇国将军,与朱术雅一起留在朝中效力。

但仅仅过去数月,南京失守,朱由崧被俘,朱术桂兄弟再次踏上流亡之旅。这一次他们选择南下,但途中为了躲避清军,两人失散。在经过浙江时,朱术桂被监国鲁王朱以海政权收留,晋升为长阳王,与此同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朱术桂采取两边不得罪的态度,上表向朱聿键称臣。1646年初,朱术桂终于得知哥哥朱术雅的下落,原来他已逃往广州。于是朱术桂主动上奏请辞长阳王爵位,得到朱聿键大为赞赏,并另外改封他为宁靖王,派到浙江方国安的抗清队伍中担任监军。

朱术桂没有前往广州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就在1646年底,清军攻陷广州,兄长朱术雅等24位在粤藩王全被孔有德处决。这一年隆武政权覆灭,监国鲁王朱以海逃到舟山群岛,南明只剩下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1647年朱术桂抵达肇庆拜见朱由榔,之后被派往厦门担任郑成功部监军。

1655年当清军完全占领两广后,远在云南的永历政权与郑成功部陆路交通被切断。为此朱由榔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特批他可以自行任免官吏,其中武官可达一品,文官可达六部主事。鉴于朱术桂是朱由榔委派的监军,郑成功每次任命官员和决策的时候,都会请朱术桂在旁观礼,以示尊重大明体制。1661年在朱术桂名义上的支持下,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台湾光复没多久,云南边境就传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而郑成功也染病去世,郑经和郑袭为了争夺延平王大位爆发内战。清军见有机可乘,占领了郑氏集团除厦门金门外的所有大陆根据地,当郑经获胜后,决定固守台湾。就这样朱术桂被接到台湾,安置在承天府,即今天的台湾省台南市。郑经每年都专门拨给钱粮供养朱术桂,还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王府,即现在的台南大天后宫。

不过与郑成功不同的是,郑经割据倾向十分明显,决策时也不再通知朱术桂。朱术桂为了自保,于万年州竹沪庄,即今天的台湾省高雄市路竹区一带开垦田地达数十亩,平时工作就负责收地租,外加四处题字,其中现存台湾地区博物馆的楷书条幅《古松奇石在山中》就出自朱术桂之手。为了缓解寂寞,朱术桂还娶了袁氏,王氏,秀姑,梅姐和荷姐为妾,是为五妃,而这种悠闲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一年。

1683年7月施琅率领清军再次收复台湾,末代延平王郑克塽选择归降。此时已经66岁的朱术桂,将宁靖王大印交还给郑克塽,所有田契也主动烧毁,王府则捐给僧侣,沐浴后头戴翼善冠,身穿四团龙袍,腰系玉带,前往台南大关帝庙,留下绝命诗“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后悬梁自尽,五妃则发誓“王既能全节,妾等宁甘失身”,在朱术桂死后也集体上吊身亡。

对于朱术桂和五妃的后事,起初当地民众将朱术桂与原配王妃罗氏及早夭之子朱俨鉴合葬在高雄湖内村,不封不树,并修建100多座假坟掩盖,五妃则葬在台南魁斗山下。直到康熙后期朝廷下旨予以褒奖,朱术桂墓才得以公开,当年他屯田的竹沪庄修建了宁靖王庙供奉牌位,五妃墓则扩建成五妃庙,常年香火不绝。

清朝凤山知县宋永清也专程前来祭祀朱术桂,于墓前古榕树旁写下《过宁靖王墓》一诗,而诗中的“沧海无情流夜月,乾坤有恨吊忠魂,深秋尚有啼鹃血,十里红花染泪痕”,算是对朱术桂这位最后的明朝藩王生平进行了盖棺论定。

本文参考资料:《台湾通史》(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清朝台湾县志》


user avatar   jia-gu-wen-88-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遗民一词有多义。

一指前朝所留下来的百姓。如此,那这些自称明遗民的往小了说也得四百六往上了,对于这样的生物学奇迹,我们还是得爱护,有能力的就帮着联系个养老院、动物园啥的。

又一指以王朝认同为理由不出仕、不认同新朝的人。前如伯夷、叔齐,穷饿首阳,后世称遗民忠义之首,后如汉、唐、宋、元、明、清各代皆有遗民,或积极抗争、起兵护国,或消极斗争、隐遁避仕,但皆是缘于政治认同,遗于哪朝便忠于哪朝。因此自称明遗民的,就同称其他一切封建王朝遗民的人一样,已经就可以看出其政治立场了。那么就是一个如果他们不觉得自己只是嘴炮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找公安还是找国安的问题了。


user avatar   he-liu-hun-2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要是留着一个金钱鼠尾辫去明孝陵搞事,我相信遍地都会是“明朝遗民”。


user avatar   yang-fan-6-79-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气死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0163044022587392


八旗太君的标杆们简直神助攻啊


user avatar   zheng-lu-da-jiang-jun-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一群可敬的人

1645年清军南下,黄道周入福建担任首辅大臣。国势危殆,他乃自请出师,率领门生子弟北伐抗清。出征时,别人看他们的武器只是锄头、扁担,跟他说,黄阁老你此行恐怕凶多吉少吧,黄道周回答:「我知道无补于天,这是把自己的骨头敲碎了来做成药粉,只是希望后人能闻到这一丝药气罢了。」三个月后,黄道周和他的弟子在婺源遭遇清兵,打了这支「锄头军」唯一的一仗。又三个月后,黄道周拒绝劝降,在南京就义。人们从他的衣带里找到了十六字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


1645年,清军渡江,攻占江南。乡居进士黄淳耀(1605—1645,南直隶嘉定)被嘉定士民推为领袖,组织城守。嘉定城抵抗月余后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兵攻陷,黄淳耀在西林庵自缢殉难。其绝命书云「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异日虏氛复靖,中华士庶再见天日,论其事者,当知予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为自己没能成功完成保卫家国的使命而内疚自责,说只剩下此心不昧,可以对越千秋万世。他也希望有朝一日中华光复,后代子孙读历史至此时,能明白他当年的一片苦心。


1645年清兵占领江南后。松江名士、几社领袖夏允彝(1596—1645,南直隶松江)联络义兵图谋复明。兵败后,他不愿忍受投降的屈辱,自沉河塘而死。因为池塘的水太浅、只达腰部,夏允彝不得不弯腰将头埋入水中,到他死的那一刻,仍然腰带不湿、衣背尚干。遗言:「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


清兵攻破江南后,浙东士民退踞舟山岛,在总督张肯堂(?—1651,南直隶松江)的领导下,固守长达数年之久。1651年,清军发动总攻,张肯堂率领舟山军民浴血拼杀十二天,海战、城战、巷战,最终不支。城陷后,张肯堂在官署雪交亭自缢,绝命诗:「寄语千秋青史笔,衣冠二字莫轻删。」守城文武也悉数死难。

崇祯十一年(1639年),清兵劫掠内地,总督卢象升在北直隶巨鹿力战而死。1645年清兵渡江,其弟卢象观在亡兄祠堂内誓师起兵,投身太湖水师,血战败没。幼弟卢象晋(?—?,南直隶宜兴)为明末秀才,念两兄之仇,至1650年仍不薙发,为仇家告发,扭送官府。在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下,满清官吏有意替他开脱,说「我知道卢象晋肯定不敢违背朝廷的意思,这一定是他当初薙发后一时疏忽,没有定时打理,才让头发又长了这么长」,卢象晋当即反驳:「此发固自明出」


著名学者朱永佑(?—1651,南直隶上海)在清兵南下后,渡海至舟山,任鲁监国的吏部侍郎,坚持抗清数年。1651年,清兵攻陷舟山时,朱永佑当时已经卧病在床。清兵对他说「薙发则生」,朱永佑回答「吾发可薙,何待今日?」朱永佑言毕,当场就被清兵斫死。


瞿式耜(1590—1650,南直隶常熟)曾任广西巡抚,在永历朝担任内阁辅臣,主持西南抗清大局。1650年,清军攻入广西,瞿式耜以残兵留守桂林。知悉消息的总督张同敞(张居正曾孙)本无守城之责,也毅然泅水入城,与瞿式耜共守孤城。沦陷后,面对清朝定南王孔有德的百般威逼利诱,瞿、张二人坚拒不从。囚禁期间,二公也毫无惧色,还效仿文天祥的事迹,在监室内诗酒唱和,汇成《浩气吟》一编。四十一天后,瞿式耜与张同敞在桂林仙鹤岩慷慨就义。瞿式耜刑前赋诗云:「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


吴钟峦(1577—1651,南直隶常州)师从顾宪成、高攀龙,出入讲会四十余年,被海内推为名宿。清兵占领闽浙时,他已将近七十岁,仍然赴海上参加了抗清义军。他说就算四海之内再也没有一寸土地属于大明,但是「此身不死,此志不移,生一日,是一日之恢复也」,只要我此身不死,只要我此志不移,便终究尚有我一人仍为大明之人,尚有我心中这一片方寸之地仍为大明土地。一次,他的弟子以《论语》中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语请教吴钟峦,问老师:「朝闻道,所闻何道?」吴钟峦仅答了四个字:「只看下句」。


「岭南三忠」之一的陈子壮(1596—1647,广东广州)是明末有名的儒臣,不到23岁就高中探花。1647年,清兵攻入岭南,占领广州。陈子壮毁家纾难,动员乡贤捐资募兵,组织了上万人的义兵出征。终因书生掌兵、实力悬殊,在战斗了大半年后,功败垂成,全军覆没,陈子壮本人被捕,他的长子也在战斗中牺牲了。最终,陈子壮拒斥了清军劝降,坦然赴死。为震慑抗清义兵,清军对陈子壮施以惨无人道的「锯刑」(将人劈为两瓣)。据说在行刑时,因陈子壮躯体晃动,刽子手无法下刀,陈子壮乃对刽子手高喊:「蠢才!界(锯)人需用木板也!」刽子手找来了木板,将陈子壮固定住,这才顺利行刑。至今「界人须用板」的典故,仍在广州父老当中流传。


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明水师收复台湾。翌年永历帝在云南昆明殉国,但台湾仍保存大明衣冠二十余年。郑氏父子不但沿用永历年号,还在名义上拥戴明朝宗室宁靖郡王朱术桂(1617—1683,湖广荆州)。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施琅攻破台湾前夕,朱术桂在府邸结帛自缢,死前书于壁曰「时逢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回望故国,虽已山河涂炭,回首平生,却是无愧无怍。作为大明最后的象征,朱术桂以从容的一死,为大明315年的历史画上了最终的句号。面对天地,终无愧疚。

宁靖王墓,在高雄市湖内区。朱颐钊摄


大儒杨廷枢(1595—1647,南直隶苏州)是复社领袖,一生以清操自砺。国变后,他以一介文士之身深入太湖,联络义师,图谋光复,后因行踪败露被清军抓获。杨廷枢入狱后慨叹:「我自小时候读书开始,就仰慕文天祥的为人。今日之事,正是我平生夙愿。」押解途中,他在船上用鲜血留下了遗书:「遍体受伤,十指俱损,而胸中浩然之气,正与信国(信国指文天祥)燕市时无异。俯仰快然,可以无憾!觉人生读书,至此甚是得力;留此遗墨,以俟后人知之。」又说「只今浩气还天地,方信平生不苟然。」两天后,杨廷枢被押至家乡苏州处斩。临刑时,他纵声高呼「生为大明人」。刽子手手起刀落,杨廷枢首级坠地,仍喊出了后半句「死为大明鬼」。


朱舜水(1600—1682,浙江余姚)师从张肯堂、吴钟峦、朱永佑。1651年,清兵攻破舟山,张肯堂自缢死,吴钟峦自焚死,朱永佑拒不薙发也被斫杀。这一年的秋天,朱舜水在给日本长崎镇官的揭文中说「瑜之师友三人,或阖室自焚,或赋诗临刑,无一存者矣」。乍看平实无奇,读来字字泣血。

浙江余姚朱舜水纪念堂。三不能斋摄

郭之奇(1607—1662,广东揭阳)气魄非常,在福建、广东、广西征战十余年,后以残兵退入安南(今越南),为安南人诱捕后绑送清军,解至桂林处斩。在被押送回国的路上,郭之奇回忆自己一生风雨,写下了一首纪事诗:「成仁取义忆前贤,异代同心几自鞭?血比苌弘新化碧,魂依望帝合为鹃。曾无尺寸酬高厚,惟有孤丹照简编。万卷诗书随一炬,千秋霜管俟他年。」其如烈火真金一般的赤诚,让三百多年后的读者也为之击节快然。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李定国是明末忠诚无比、勇冠六军的抗清统帅。他受封为晋王,也是大明在西南最后的支柱。李定国曾率领明军北伐,数月之内在桂林和衡阳两蹶名王,震动天下,一度逼迫清廷欲划出西南七省与大明议和,几乎改变历史进程。转战十余年间,他也多次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奋勇征战,数度扭转局面。大厦将倾,英雄末路。云南全省失守,李定国以残兵退入暹罗(今泰国)。他听到永历帝被吴三桂弑杀的消息,捶地恸哭「我对不起陛下,对不起大明,又何以面对天下万世?」最终悲愤而死,终年四十二岁,遗言仍要求部下宁愿死在荒外的雨林中也不要投降。李定国的忠勇之精神足以激励民心,让人生死相从。后人有诗赞曰:「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

云南勐腊李定国祠。史书说,李定国去世后,当地各族人民奉其为神,过李晋王庙必拜。惟本文作者昔年探访时,已经是一片败落的景象,只剩下这个门楼上的五个新漆的电脑红字还能辨识历史。朱颐钊摄


「恒干瞿然亦自雄,孤舟横野更飘风。难将幽愤填沧海,剩有悲歌贯白虹。」这是「岭南三忠」之首的陈邦彦(1603—1647,广东顺德)所写的一首诗,读来苍凉悲愤,如挥戈挽日。陈邦彦在清军南下后与陈子壮共同起兵,失败被捕后亦被凌迟而死。在三四百年前的那个时代,这样一种孤舟横野、悲歌忧愤的感情也蔓延在中华大地无数父老姊妹的胸中。


学者在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时发现,许多遗民在薙发易服时,就亲手撰写了祭祀自己的祭文,表明其独立不迁、昂首天地的精神生命已同衣冠发式共同消殒。遗民方以智(1611-1677,南直隶桐城)更在薙发时撰写的自祭文中说:「汝以今日乃死耶?甲申死矣!」认为早自甲申年(1644年)清军入关、家国破碎之时起,他便已如行尸走肉一般苟活于世,尤令人感到沉痛。后来,方以智参加武装抗清,兵败后出家为僧,在广东被清军抓获。押解途中,船经赣江,路过江西万安惶恐滩。方以智想起了文天祥〈过零丁洋〉之诗「惶恐滩头说惶恐」,感到深愧前贤,一跃自沉殉国。


1651年,大明军民坚守舟山城,血战十二日后,不敌沦陷。舟山抵抗之惨烈,为当时所罕见,令满清方面也感到心有余悸。城陷后,守城文武悉数死难。苏兆人(?—1651,南直隶吴江)是总督张肯堂的弟子,追随老师一同守城、一同殉难。他的绝命诗说:「保发严夷夏,扶明一死生。孤忠惟自许,义重此身轻。」


吕留良(1629—1683,浙江崇德)是有名的遗民,也曾与家人起兵抗清,并且亲眼目睹了与他共同长大的侄子吕宣忠被清廷抓捕杀害。这种悲壮惨痛的记忆是今人难以想像的。多年后,吕留良整理宣忠遗稿,想起当年死难的侄儿与自身辱身苟活的经历,惭愧焦灼之情仍然让他忍不住感愤流泪,说「比向当年一半遗,书成涕泣欲何为!甲申以后山河尽,留得江南几句诗。」令人动容。


1651年,清兵进犯舟山时,年过七旬的吴钟峦正在隔海相望的普陀山。他听说了讯息,想到自己的老师、弟子、好友与儿子都在明末的山河剧变中先后殉难,又思考到自己将来会以如何面目见亲友于地下。于是,吴钟峦备船渡海,潜入即将沦陷的舟山城,与挚友张肯堂诀别说「我先行一步等您了」,随即到文庙右庑,留下绝命词,奉先师孔子神位,举火自焚而死,享年七十五岁。他的遗笔现今只存最后两句,曰:「只因同志催程急,故遣临行火浣衣。」意思是,因为亲友感召甚急,他只好在临行之时选择以烈火浣洗自己的衣衫。


1645年,清兵攻入福建,掌握军政大权的郑芝龙薙发降清。其子郑成功苦谏不成,乃下定决心叛父起兵,他说「子尝闻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郑成功亲赴孔庙,焚烧儒服,对孔子像起誓,誓以孤臣孽子之心恢复大明、重整河山。此时的郑成功年方二十,手下只有两条船、不到一百人。在尔后的十六年间,他以忠义为旗帜,转战闽浙,践行着他的诺言,成了大明在东南最后的支柱。直至弥留之际,郑成功想到大业未竟,痛哭嚎啕「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而去世,终年三十八岁。

台南延平郡王(郑成功)祠。朱颐钊摄


对于明末清初的变乱,顾炎武(1613—1682,南直隶昆山)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异同。他还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明朝的灭亡,不仅是朱明皇室一家一姓的「亡国」而已,更是华夏文明到了「亡天下」的危急之秋,因此尤需要全天下的读书人和普通百姓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文明。


张煌言被誉为明末的「一代完人」。他25岁投笔从戎,起兵抗清,转战崇山峻岭、惊涛骇浪近二十年,被称为岳飞再世。在永历帝被杀且郑成功卒于台湾后,张煌言仍然徘徊在浙江外海希图再举。清廷认为只要煌言不死,那么反清复明的义师终将再起,乃大举搜山捡海,终将其抓获。被捕后,张煌言丝毫未惧,提笔写下了一首〈放歌〉:「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魂兮变为日星。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1664年九月初七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中原最后一位大明人张煌言,在杭州弼教坊就义。行刑时刻到了,张煌言眺望着一如往昔的西湖山水,俯瞰着早已薙发易服的围观百姓,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轻声感叹道「好山色」,随后坦然就戮。山色依旧好,家国已沦亡。「好山色」是张煌言的遗言,也是大明留给这片土地的最后一句话。「好山色」,是莫大的伤感与莫大的悲痛,也是无限的留恋与无限的希望。

杭州张煌言祠。朱颐钊摄



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1631—1647,南直隶松江)是知名的英雄少年。他自孩提时起拜名士陈子龙为师,不到十岁以诗文闻名于世。清军南下,夏允彝抵抗失败。夏完淳亲眼目睹了父亲自沉殉国,也愤然起兵。征战数年后,因强弱悬殊失败就逮。在狱中,夏完淳写信与母亲诀别,说「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 意思是,有朝一日中华光复,他相信自己将作为烈士被后世所永远怀念,长受祭享不绝,所以不必像一般人一样只求不做个饿死鬼就好。1647年,夏完淳在南京就义,时年16岁。


「汝知文天祥否?江西只闻断头宰相,不知薙发学士。」1646年,内阁大臣傅冠(1595—1646,江西进贤)在福建汀州被清兵抓捕后,面对劝降时如是说。


1646年,福建全境失陷后,唐王朱聿鐭(1605—1647,河南南阳)乘船至广州。十一月初五日,他在大学士苏观生等人的拥护下登基称帝,年号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广州失守。苏观生见大势已去,写下「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八个大字后自缢而死。绍武帝被抓获。清军送饭给他,他说「我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人于地下?」遂以大明天子之身自缢殉国。壮矣哉!


「江阴八十一日」是明末历史上最悲壮的片段之一。1645年,满清颁布薙发令,原本打算归顺的江阴士庶一片哗然,决定为了尊严重新拿起武器。在典史阎应元(?—1645,北直隶通州)的领导下,江阴军民拼尽了万千血肉之躯,以弹丸之地抵抗滔天之敌,坚守长达近三个月。浴血奋战至第八十日,眼看城破在即,阎应元登上东城门楼,挥笔写下一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书毕继续上马,直至次日力战而死。城破后,江阴城的十万百姓没有一人投降,而阎应元所书的那副对联,也成了明末忠义精神的最佳写照。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随后一统南北。当年02月1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文)(1866—1925)率领文武百官赴明孝陵,以最隆重的国家礼仪祭祀明太祖,告慰此前二百余年间屡仆屡起的反清义士。孙中山在祭文中表示,光复大业终于完成,他本人以及全国同胞,面对明太祖的在天之灵时,终于不会再感到愧疚了:「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user avatar   wei-yun-dong-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相关话题

  唐朝天子九迁,国都六陷,唐朝在军事方面是不是弱与汉朝跟明朝? 
  为什么明朝后期人们生活困苦,饿殍遍野,大臣贪腐,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明朝统治挺好,为他们洗白呢?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光辉为什么是宋朝不是明朝? 
  真实的朱元璋和明教什么关系? 
  明朝末年朱姓皇族宗室人口到底有多少? 
  靖难之役朱权具体在为朱棣做什么? 
  明朝蒙古是怎么绕过明军控制的河西走廊与青藏沟通的? 
  明朝首辅是宰相吗? 
  1644年正月李建泰奉命代帝出征,率领四万大军抵抗流寇李自成,战果如何,是否消灭了李自成,保住了北京? 
  明清松锦大战有什么历史意义?明军为什么会败?还有松锦大战中的明军在当时的明朝战斗力是什么水平? 

前一个讨论
你见过最神奇的化学物质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果给月球做一个玻璃球型套,当做月球的大气层,月球可不可以适宜居住?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