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诸将中,除三杰外,其中佼佼者,必刘文秀也。
在大西军中,国主骄纵,定国刚勇,按照小说的套路,三人组自然需要安排一个和稀泥的角色,而刘文秀,也一直作为大西军的调剂,中和着孙李二人的矛盾。
说来也怪,当年太湖、汉水里游泳,凤凰山下齐心协力飞渡长江的三兄弟(艾哥哥早夭,不提),在复了半壁江山后直接兄弟阋墙,反目成仇。
可能回天无力的,不仅仅是李定国,还有刘文秀。
————————————————————————————————————————
刘文秀,延安人,城市户口,从名字来判断,应该受过不错的教育(高迎祥应该不是城市户口)。出自书香门第(假设)的刘文秀,早早的就扛着家伙跟着张献忠东征西讨。而张献忠所到之处又是烧杀抢虐,刘文秀耳濡目染之下,干点不符合自己人设的事情也是意料之中的。
如:
文秀仪度温雅,柔和谨慎。入滇之初,曾屠武定,已而悔之,自是不妄杀一人。
——南明史·刘文秀传
这大概就是题主所说,欧阳直认为一直以循循之风著称的刘文秀残忍暴躁的原因。
个人到是觉得刘文秀干了这些事反而很好的弥补了自己扮演土匪角色时期的一些不足。
且说张献忠入主四川,时川中诸镇并立,其中不乏有能御贼者,而最能刷张献忠的人,便是曾公子,曾英。
扫荡川中诸镇应该是大西军的黑历史,即便是李定国也难逃例外。此时的大西军,大抵就是当年的孙十万,被上任的明军新将当做新手副本一样的刷着。
这段时间,刘文秀也背了不少锅,毕竟战绩挂彩不好看,在于曾英的一战中,直接连带着张献忠一起被打出了川中,而曾英本人也凭借此绩,威震川东,后来在川蜀中搅和的那些人大部分也出自曾英的手下。
且说大西军在成都建国碰了壁,无奈只能北上,于是孙国主就上位了。(凤凰山之战,张献忠战死,大西军决定南下)这时候大概是刘文秀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献忠死,随孙可望攻重庆,阻江不得渡。文秀善泅,水行如平地,顷刻数十里,没而往,夺南岸舟渡。已过乌江,亦如之。 ——南明史·刘文秀传
虽说刘文秀是个陕西人,但是水性却很好,在紧急关头飞渡长江,渡重庆,破贵州,入云南,一气呵成。
而这段时期,刘文秀在大西军受挫后,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和艾能奇、李定国背着孙国主私下商量“尊王攘夷”。在平定沙定洲之乱后,势穷的永历小朝廷向大西军伸出了橄榄枝,在杨畏知的好说歹说下,于是孙国主决定转正,当然过程一波三折,甚至为未来大西军内乱,三兄弟同室操戈埋下了伏笔,而永历王朝的智障操作也不仅限于这一次。
在这期间,刘文秀经营川蜀。因为杨展之死,川中大乱。于是,刘文秀在乌江大败强藩王祥,尽收其众;在川南降服杀害杨展的袁韬、武大定;其部将卢名臣因重庆为清军围攻,入涪州,执杀李占春,逼走于大海。至此为止,曾经活跃在川中的曾英部将们,已尽数为刘文秀所灭。
因得益于隆武时期,何腾蛟、堵胤锡等人推行的合营之策,大西军顺势成为了永历朝的顶梁柱,给这个一直在跟农民纠缠着的王朝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来自农民的血液。
此时几位新晋的王爷们,准备着干一番大事。
1652年,也就是永历六年,这个获得新生的小朝廷为了拆清廷分兵南下的招,两路开战。
东路是即将和孔有德决战李定国。
北路则是本文的主角(好像存在感有点低),刘文秀。
刘文秀的对手和孔有德不怎么像,严格来说,差距很大。因为这个人是吴三桂。
此时的吴三桂基本上已经放弃治疗了。身在北国,看着自己的母国不断的被吊打、灭国,真不知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剃了头的吴三桂,那个平西王吴三桂,和他麾下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以十万兵进驻保宁,陷成都、重庆、嘉定、叙州诸府,并击退了名将白文选。
而刘文秀,身经百战,自然知道该做足准备来应对吴三桂的攻势。
夏,可望复命文秀率王复臣、贺九仪、韬、大定、张先壁、张光萃将步骑八万、舟千,自乌撒、雪山关、永宁、泸州出叙州,会文选嘉定,向成都,复陕西。 ——南明史·刘文秀传
如此阵势,再加上十余头战象,不知道吴三桂怎么打?
刘文秀大手一挥,大西军瞬间收复了几乎除了保宁外的四川全境。可那吴三桂是何许人也,怎能忍受这样的败绩?于是吴三桂决定亲自出击会一会刘文秀,被大象骑脸,于是单骑突围,退守保宁。
此时李国翰也逃到了保宁,于是吴三桂开始商议是不是要放弃四川撤回汉中。
至此,大西军完成了对吴三桂的全境封锁,保宁之战也即将打响。
“西军必胜!”在保宁之战的前一刻,料想刘文秀心中应该也回响着这样的话语。
可惜,意外发生了,毕竟稳如飞龙骑脸也是可以输的。
战前,刘文秀的副将王复臣谏曰:三桂,劲敌也。我军骄矣,彼方致死。以骄军当死敌,能无失乎?
这是王复臣在此战中给刘文秀提出的第一条军事建议,刘文秀可能觉得吴三桂养老多年,状态早已大不如前,怎能跟自己相比呢?没听。
于是,王复臣又给出了第二条建议:毋围城,围则师分而弱。
刘文秀听完,觉得王复臣这个人太胆小了,还在老子面前玩谨慎?于是回答道:三桂坐守孤城,计日可下,将军何怯也!
刘文秀说完,便让工程造浮桥于七星壩上渡河索战,然后安排兵马把保宁城周围的要点全占了,还摆了个圆月阵给吴三桂观赏。并让张先壁以长矛大队摆在大军西南阵尾的蟠龙山下。而这一摆,就摆出事来了。
先壁勇而轻敌,三桂登城见之,曰:“是可袭而破之。”出精骑突其垒,果惊溃。
——南明史·王复臣传
张先壁这个人呢,滇营出身,靠刷张献忠起家,被称作“黑神”,部下三千人号称滇奇营,在何腾蛟那混的风生水起。后来何腾蛟死了,没人管饭,靠孙可望拉了一把,就跟了孙可望混了,被封为沅国公。
从简历来看,张先壁本身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他的弟弟张先轸就有问题了。
吴三桂悉锐突阵,先轸虑兵恇怯,军济断其桥,先轸死,文秀军退,多溺死。先壁归,可望杖之死。 ——南明史·张先壁传
总之,吴三桂在这一仗中完美的发挥了他作为一员边军宿将的基本素养。面对刘文秀坚不可摧、士气高涨的军阵,吴三桂并没有选择依城据守,反而主动出击与刘文秀对峙。并准确的抓住了刘文秀军阵中那一丝弱点,将之迅速的击破,短时间取胜后又佯装败退,引诱刘文秀开阵追击,完成翻盘。
似乎当年小师桥下,也有这么一出呢。可惜张先壁这员猛将却没能成为太史慈。
不说刘文秀与吴三桂的军事水平上的高低,单看几年后的七星关之战、磨盘山之战中吴三桂的军事表现,不得不说,真是大明气数已尽哉!
保宁之战,大西军大优被翻,似乎真是天命难违?
即便刘文秀听了王复臣的话又能如何呢?无论是白文选的援军,还是张先壁的殿后,都已经没什么用了。
且说刘文秀兵败回云南,此时东路的李定国已经两厥名王,天下震动,孙国主心中自然不爽。于是强行令刘文秀出征湖广刷一波战绩。作为和事老的刘文秀决定拒绝。
文秀闻之,单骑见可望,言力劣不任,可望强起之。
这时是永历七年,顺治十年,为了弥补李定国撕开的缺口,大清派出了洪承畴南下来找场子。
次年,刘文秀以兵十万余,象四十头东征(不得不说孙国主运营能力真是极强的)。半路遇到个隐士,于是便送了点东西,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喜不自胜。
起初,刘文秀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于是水陆并进,让卢明臣率水师先行,大军随后。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卢明臣的舟师准备框框A上去时,七月到了,李商隐有诗云,巴山夜雨涨秋池,时值秋雨季节,江水泛滥,水流湍急,于是刘文秀掉队了。而卢明臣因为秋涨流迅,在常德一带中了清军埋伏,六战不敌,败退龙阳,身中数箭,焚舟赴水而死。
先头部队GG,刘文秀没辙了,打下去也不是办法,遂还师贵阳。
如果说保宁之战是刘文秀不听副将谏言的锅,那么此次东征应该是完全的天命难违了。
鉴于以上所述的两次以刘文秀为主帅的军事行动,虽然这两次皆以失败告终,但结合前因后果,不难看出刘文秀其实自带枪兵的debuff。无论是摆阵行军刘文秀都挺得心应手,既能复川蜀全境,又可以舟师竞速长江,完全可以担得起名将之风的评价。
之后,孙李争斗,刘文秀私以数骑诣定国,言明国家大义,直指孙可望为董卓,并借诛董之后的局势谏定国,也算是纠正了晋王那颗可能会成为曹操的心吧。在孙可望兵败北遁的时候,刘文秀又刺血书来挽回兄弟三人曾经的情义以及大明最后的隐患,可谁又能想到呢?当年一起在襄阳城下戏耍杨阁老的几名小将,如今已形同陌路。
“追之不杀,激之投虏,滇南之祸不远矣!”
至于遗书劝谏永历北走川蜀,大概是刘文秀最后的波纹了吧。
徐鼒称蜀王循循之风,又让我想起了军中长者的李典。纵观刘文秀身平,佛学道法皆有涉猎,不免看上去有些儒将的形象,恐怕这就是蜀王能得到刘玄初的辅佐的原因吧。孙李内讧时,蜀王又以大局为重,东劝晋王,西劝秦王,呕心沥血,终于染病于背,不久病逝。
私以为,刘文秀国士无双,应该不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