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有可能,而且百分之百能翻盘。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大汗,继位后的皇太极领兵再次攻击宁远城,同样在损失惨重后铩羽而归。连续两次的攻城不克大败而归,这极大的动摇了后金政权的统治基础。八旗人口本身不多,在外长期作战影响农业生产,同时攻坚城不克不但不能取得战果还要损失大量宝贵的人力。这时的皇太极意识到在与人口庞大的大明帝国正面作战时,即使损失一个八旗兵能杀死三个明军,八旗军就是拼光了,大明却还是那个大明。痛定思痛的皇太极改变了战法,从此不和明军在坚固的关宁锦防线死磕。而是通过绕道蒙古,大量派出密探在山海关以西漫长的长城边境寻找薄弱的位置,突袭关隘进入大明北方抢掠人口物资。
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三年(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十万人马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越过长城。这次进攻皇太极的战略计划就是给大明“放血”,八旗军在北京郊外大肆烧杀。脱离了工事的明军并不擅野战,拿八旗军无可奈何。皇太极在掠夺了十余万人口以及无数金银牛羊后退回关外。此战八旗军掠夺了大量汉族青年男女,无数的汉人被绑成一串一串的,在皮鞭抽打下被迫跟随皇太极撤军,回到关外供旗人驱使劳役。掠夺的金银则被皇太极通过蒙古部落在山西购买关外急需的粮食。
皇太极终其一生都未能打过山海关只能绕道外蒙古进入中原。
第一次 崇祯二年(1629年)10月 取道喜峰口 陷遵化,入北畿。第二次 崇祯九年(1636年) 由得胜堡直下宣府 下保安、万全等地入北畿。第三次 崇祯十年(1637年) 再经由喜峰口 拔昌平、保安诸邑,入北畿。第四次 崇祯十一年(1638年)8月,由青山关处长城入塞,途次墙子岭 遵化、古北口入北畿,岳托多尔衮会师通州,这一次是明廷受损失最重的一次,也是受战乱波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一次,清军下涿州以后兵分八路,转战二千余里,攻破了包括济南府在内的北畿、山东的大量州县。清兵已经深入到明朝的腹地,直接威胁京师北畿的生命线运河。五。1642年(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十月,阿巴泰率领二路大军征明,分别自界岭、黄崖口毁长城而入。也是深入北畿,甚至远及山东的青州德州二府。
山海关本身就是关宁防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关宁防线最重要的意义不只在于防御,正因为关宁防线仍在明军手中,入塞的后金(清)军有后顾之忧,时时得杜防关宁铁骑乘虚跨过辽河,直取盛京,辽阳等地,这一来后金根本随时受到威胁,后金虽则五入长城,但每回都有所顾忌,无法在关内滞留更长的时间,每回都是悬师而入,掳得人畜便撤走。
每次后金进入河北山东一带抢劫都是歼灭后金绝佳时机,东北命辽东明军抄后金老巢,北边封住喜峰口,宣镇就会形成关门打狗,然后崇祯确调辽东明军回守北京,各路勤王大军把北京外三层里三层的保护起来,这是何的幼稚形为,朱元璋有这种机会,估计会狂笑了。崇祯的战法保守到无以言致,只许别人抢他,他确不去抢别人,不仅如此还严格限至东北各军行动,稍有不如意就要杀将领,崇祯自己逼反了多个重要将领,崇祯在政治上纯洁的如同小孩子一般。以上情形放在任何一朝开国君主身上都不会发生。
能,而且百分之一万可以。
我一直不厌其烦的强调,明朝就是被崇祯玩坏的,好多人都在那儿跟我扯大势。
这帮人大势两个字怎么写都不知道。
明朝是进入了末期没错,但是根本没到病入膏肓的程度。
就像我反复举得那个例子,一个80岁老太太,的确是没几年好活了,但是你去一刀捅死她看看?你还是负全责,你还是故意杀人犯,你还是挨枪子儿。
崇祯就是那个一刀捅死明朝的人,跟明朝还有几年好活一点关系没有。
崇祯初年明朝整个大环境是什么样子?
崇祯末年呢?20个首辅换过去之后,整个大环境是什么样子?
你告诉我这是因为大势?大势17年搞死了一个帝国?
借用一句赵本山的话“别哪儿哪儿都是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在历史上正常的人类社会,初中生的年纪通常就已经是进入打架斗殴生产生活的主力年纪了。更别说生孩子了。
只是我们近百年来的工业化,强行给这个年龄的人口安排社会任务和标准而已。
你要想初中生不以早恋满口脏话不学习为荣,就得付出克服基因天性的巨大教育成本。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育上的投入不足。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