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斯里兰卡为什么不属于英属印度? 第1页

  

user avatar   count_pala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有回答已经点出了直接原因:英属印度是东印度公司的继承者,而英属锡兰是直辖殖民地,在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当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但我觉得读者更想了解的问题是,为什么英帝国没有把锡兰划入印度?

  首先,锡兰和印度次大陆之间的文化差异显然不是决定性阻碍。有知友已经指出,缅甸和锡兰一样信奉上座部佛教,可还是被硬生生并入了印度。

  其次,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96-1802年间代管过锡兰,1802年后才正式解除关系,那么英国为什么没有顺水推舟,让加尔各答当局继续管理锡兰?

  最后,即使是在直辖殖民地框架当中,英国治理锡兰的方式依然是高度“印度化”的,一方面粗暴移植了英印的种姓制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常年引入大量印度劳工参与锡兰种植园经济。这样看,直接让印度管理锡兰岂不是更方便?

  要解决这些疑惑,我们得了解一下英帝国的政治框架和治理逻辑。

  我在以前的回答当中说过,英帝国作为近代殖民主义的巅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多元。这种多元不仅体现为殖民地类型丰富,还体现为管理机构多样。

  大体来说,19世纪至今,英帝国管理殖民地事务的部门有四个,这四个部门经历各种分分合合,最终都并入了今天的英国外交部(全称外交、联邦和发展事务部)——当代英国唯一仍然高度贵族化的政府部门。

  这四个事务部门分别是印缅事务部、殖民部、自治领部、外交部

  自治领部是从殖民部分出来的。顾名思义,这俩部管理的就是各种“皇家殖民地”或曰直辖殖民地,只不过有一些比较“高贵”的移民殖民地在帝国改组之后取得自治领地位,被单拎了出来。

  外交部负责和各种保护国打交道,比如埃及、马尔代夫、尼泊尔、莱索托。

  印缅事务部的前身是印度事务部,再往前追溯是印度委员会(India Board)。这个部专门对接印度殖民地当局,印度殖民地的政体/格局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就跟着变。比如印度委员会匹配的是东印度公司,印度事务部匹配英属印度,印缅事务部匹配分治后的英属印度和英属缅甸。

  除了这四个部,陆军部其实也是殖民地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负责的是殖民地军务。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计划征召殖民地士兵,陆军部对殖民政策的影响力一度达到巅峰,还和殖民部争执了很久。

  英帝国由这么多部门管理,往好了说能起到因地制宜的治理效果,往坏了说就是政出多门、互不相让,前面说的殖民部和陆军部的矛盾就是一例。

  具体到锡兰,就是殖民部和印度当局(东印度公司-印度委员会)归谁管的问题。毕竟锡兰位于南亚边缘,从地缘来说貌似给谁都说得过去。

  那么,英国决定殖民地治权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不用想复杂,答案其实很粗暴:打的时候是谁出的力,打下来就归谁。

  19世纪缅甸为什么被并入印度?欧洲人对东方的傲慢无知,“东印度”概念不区分南亚和东南亚只是间接原因。论直接原因,其实就是三次英缅战争中对缅甸的吞并,是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靠自己的财力和军队完成的。

  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1826年)时,东印度公司为了打仗差点破产。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1853年)后,印度士兵的不满成了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的触发因素之一。为了打缅甸,印度殖民当局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份“战利品”的归属自然也是舍它其谁了。

  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度攻占爪哇岛。东印度公司的莱佛士(后来建立新加坡的人)建议永久控制爪哇,由印度当局管理。战争结束后,依据1824年《英荷条约》,英国把马六甲海峡以南的土地还给荷兰,控制海峡以北的槟城、马六甲、新加坡,合为“海峡殖民地”,充为“印度第四省”(其余三个是孟买、马德拉斯、孟加拉)。只要打得下来,别说缅甸,印度尼西亚都可以是印度的一部分。

  还有另一个例子,亚丁殖民地,也就是后来的南也门,1937年前也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

  殖民者再无知,也不可能把阿拉伯半岛当成印度的一部分。亚丁殖民地之所以属于印度,就是因为这里是英印军队打下来的,打下来也是为了保护印度的利益(苏伊士-红海航线)。20世纪初,英国把索马里兰交给英印当局,是因为这块地方要由亚丁驻军负责防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印当局要求接管伊拉克托管地,也是因为战争当中伊拉克战场上对奥斯曼作战的主力是英印军队。虽然伦敦当局没有同意,但是这事足以说明“谁出力归谁”这个原则在英帝国框架当中的适用性。

  绕一大圈回来,锡兰没划入印度,就是因为东印度公司的“功劳”不够大,不足以支持它“抗衡”殖民部的主张。1796年,负责攻打荷属锡兰的是东印度公司马德拉斯省,但是荷兰军队却几乎不战而降,没给公司太多表现机会。英国攻占锡兰的头号功臣,是荷方的瑞士雇佣兵领袖德梅隆准将(P.F.de Meuron),此人带兵投诚英方,还被任命为英属锡兰军事总督。

  东印度公司出力不够,英国议会又很看重锡兰的战略地位,此消彼长就造成了英属锡兰早期(1796-1802年)由王室和公司共治的“五五开”局面。1802年后,锡兰成了直辖殖民地,完全独立于印度当局的管辖。

  事实上,锡兰是为“独立”付出了一定代价的。19世纪早期,由于不能融入印度次大陆的贸易体系,英属锡兰政府长期入不敷出。这也是1830年代科尔布鲁克-卡梅伦改革的重要背景之一。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锡兰种植园经济的兴起,以及大量印度劳工的到来,英属锡兰才繁荣起来。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移民潮当中,锡兰是印度移民头号目的地,和缅甸、马来亚一起吸收了90%的印度海外移民。也就是说从经济上看,锡兰和英国印度洋帝国的其它部分一样,和英属印度结合非常紧密,政治上的分裂并不一定影响经济上的联系。

  说完锡兰的情况,我最后再简单谈谈,除了“战利品”这条简单粗暴的逻辑之外,影响英国殖民地归属的因素还有什么。

  1857年,海峡殖民地脱离印度,改隶殖民部,这是英帝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1937年,缅甸和亚丁殖民地也脱离了印度管辖,从此印度殖民地只剩下“本土”。

  海峡殖民地和缅甸的分离,广义上讲是由英属印度内部的央地矛盾造成的。异质性大、距离遥远、利益不均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地方治理效率低下、族群矛盾严重,让这些地方不得不和英属印度“脱钩”。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地区的最终分离也是对“战利品”模式带来的不合理划分的纠偏。即使锡兰当初真的加入了英属印度,也很有可能在20世纪甚至更早就分离出去,这既是由锡兰文化的异质性决定的,也受锡兰地缘位置的影响(作为英国皇家海军重要基地,殖民部有理由把它控制在自己手里)。

  从根本上讲,殖民帝国采用特许公司也好,建立领土殖民地也罢,最终落点都是为了用更低成本取得更大收益。英国在美洲、亚洲、非洲建立的特许公司(如弗吉尼亚公司、东印度公司、皇家尼日尔公司)最终无一例外都把领地变成了皇家殖民地,也是因为特许公司在建立殖民地的时候一般更加经济,但是在管理殖民地的时候往往出现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殖民主体之间的摩擦也只是塑造管理制度的表层原因,真正决定殖民模式的依然是殖民地的历史与现实。

  印度不是不可以管辖锡兰,但锡兰归根结底不属于印度。


user avatar   ind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问题。

重新表述一下就是为什么英属锡兰(British Ceylon)不属于英属印度(British Raj)。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英属印度从东印度公司统治转化而来,英属锡兰由英国皇室直接获取,所以二者在法理上没有任何政治从属关系

先看看英属锡兰是怎么来的:

在英国人接管之前,锡兰的部分疆土原本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又是从葡萄牙人手里抢过来的。

1795年,法国革命战争的战火烧到了荷兰。荷兰战败,执政的威廉五世逃亡伦敦。法国人在荷兰建立了傀儡政权巴达维亚共和国,接管了荷兰的海外殖民地。

威廉五世与英国联盟,对抗巴达维亚共和国,交换的重要利益就是荷兰在海外的殖民地和贸易路线。撇开其间错综复杂的往来纠葛,简言之就是名义上将荷属锡兰交给了英国。

英国军队在东印度公司的协助下与锡兰的巴达维亚守军打了一仗,夺走了原本荷属锡兰的疆域。1802年,英法签了《亚眠条约》,英国同意将抢占的荷属殖民地归还给巴达维亚共和国。

但是锡兰不在此列,所以原本的英属锡兰就成了英国国王的统治地。

严谨地说,荷属锡兰只是斯里兰卡岛很小的部分,主要是沿海的香料产地以及通航的港口区域。后来英国军队与当地的康提王国又打了几仗,并在1815年与康提国王签署了《康提条约》(Kandyan Convention),里面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康提国王退位,将统治权转交给大英帝国,由英国的总督代为行使管理权

多说一句:在《康提条约》专门加了一条保留佛教神圣不可侵犯,这与后世斯里兰卡在殖民200年后仍能保持佛教国家的特质颇有关系。康提(Kandy)就是所有人去斯里兰卡都会去的那座城市,位于岛屿腹地。那里也是佛教圣地,大佛寺还藏着佛陀舍利呢。

小结一下,英属锡兰是大英帝国直接打下来,或者说从荷兰人那里黑过来的,先是与威廉五世达成的交易,又通过《亚眠条约》加以确认,最后从《康提条约》里得以确权。

虽然全是殖民者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法理上,英属锡兰从一开始就是英国国王的财产。

至于英属印度呢?

我之前写过一个答案,请参考:英国是如何征服印度的?

简单说来,从1758到1858的一个世纪里,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施行直接统治。(看看上面的地图就知道斯里兰卡才多大,英属印度又有多大)

1858年民族大起义后英国直接管辖印度其实多少有些历史车轮滚动的无奈,是东印度公司统治的失败,也是当时伦敦与加尔各答权力纷斗的结果。

结论是英属印度(British Raj)是对东印度公司统治(East Company Raj)的继承,而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自始至终与英属锡兰没有任何政治关系。当然,出于贸易和军事调度的便利,公司参与过锡兰的诸多事务,但是法理上,英属印度与英属锡兰权属不同。

以上,就是为什么英属锡兰不属于英属印度。

我其实更想探究的是:

为什么1858年英属印度建立,而后维多利亚女王又授了印度女王的封号后,没有将英属锡兰并入英属印度?

一方面,以僧伽罗人为主体,佛教信仰为主流的锡兰与印度有太多文化上的差异,二者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国家。没错,印度虽然强大,但是位于北方的中央王朝从没有直接统治过这个海外小岛。

另一方面,英属印度的建立,从英伦到欧洲大陆,再到中亚、南亚和远东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感受到了震动。在当时的伦敦方面,英属锡兰和英属印度背后也是不同的派系,皇室可能也不愿意将这个与东印度公司没有任何政治纽带的领土交到印度手中去。背后发生了许多事情,都值得我们探索。


user avatar   william-james-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tang-wu-xin-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




  

相关话题

  是谁给了印度自信敢侵占中国领土? 
  殖民者在哪些殖民地建过大学? 
  如何评价“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句话? 
  如果英国赢了百年战争会发生什么? 
  我想知道英国王储查尔斯之后,谁的继承序列靠前,太孙还是亲王? 
  如何评价印度禁穆令? 
  印度确诊破万再次延长全国封锁,研究估算印度实际感染数 1 周前已近 16 万,目前情况如何? 
  印度飞香港一航班机上 53 人确诊,目前印度疫情情况如何?对我国将产生什么影响? 
  如何评价4月30日CNN记者探访印度露天火葬场的视频报道? 
  印度疫情真如网图上那么严重吗? 

前一个讨论
历史上有哪些最不要脸,最无耻的人或事?
下一个讨论
董卓死后为什么汉献帝不直接下令全国统一,避免各个地方打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