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的回答已经很好地解释了【拉丁】二字的含义,但我觉得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完整的。通过这些回答,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地区为何可以被称作拉丁美洲,但是尚且不清楚它为何确实被称为【拉丁】美洲,而不是什么【中南】美洲,也不是历史上用过的【印度】美洲,而【伊比利亚】美洲这个称呼也相对用的较少。
而我的回答,就是要介绍拉丁美洲地区名称伴随历史过程的演进,说明为什么我们现在把拉丁美洲称为【拉丁】美洲而不是其它名字。
先说重点,该地区名称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一个西方强国有关。需要正确理解的是,三个阶段的历史影响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持续共存的。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1.西班牙/葡萄牙赋予了该地区的第一重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同一性,让它成为【印度美洲】(Indoamérica)或【伊比利亚美洲】(Iberoamérica)。
2.法国赋予了该地区第二重文化同一性,让它转变为了【拉丁美洲】(Latinoamérica)。
3.美国在反面或说“他者”的意义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在政治地缘、经济地位和文化上的存在使得历史选择了“拉美”而非“泛美”(Pan-America)。
我们基本人人都听说过关于哥伦布把新大陆当成印度,因而把土著称为印第安人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清楚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哥伦布的这一错误,在16-18世纪的欧洲人观念当中,世界上确实有两个“印度”,东印度和西印度。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向他的读者解释世界上为什么有两个印度。在当时的文献当中,人们也常常直接使用“印度”这个词称呼西班牙美洲,用“印度之路”称呼美洲贸易航线。直到20世纪,知名的左派政治家,秘鲁阿普拉党的创始人维克托.劳尔.阿亚.德.拉.托雷还在著作中使用【印度美洲】一词。
【印度美洲】或【伊比利亚美洲】是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历史的产物,这两个词牵涉到共同的经济地位,殖民历史和文化背景。伴随殖民状态的终结,【印度美洲】一词的使用自然消退,【伊比利亚美洲】一词在今日仍有时被应用。
接下来,我们谈谈【拉丁美洲】的出现。
事实上,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拉丁美洲这个词是有一点滑稽的。首先是,倘若它完全是一个语言学概念,那么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和加拿大的魁北克也同样应该属于拉丁美洲;其次,我们不妨类比“拉丁欧洲”,这个概念虽然也是存在的,但是几乎没什么人使用,人们宁愿使用“欧洲罗曼语地区”这个读起来更长的名词。这个例子充分说明,【拉丁美洲】一词的流行,既离不开明确而广泛的(不只是语言的)同一性,也离不开历史条件的作用。
除却西班牙和葡萄牙赋予该地区的第一重同一性之外,法国担负了第二重同一性的赋予职能。这不仅仅是因为【拉丁美洲】一词是法国人的发明,还是因为法国在19-20世纪对拉丁美洲的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在文学上,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高蹈派-象征派诗歌、现实主义,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都有法国引领的痕迹。
拉美西班牙语引入了大量的法国词汇,用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两位杰出的拉美文学家,安德烈斯.贝略和多明戈.萨米恩托就语言的纯洁性问题发生过著名的论战,而后者倡议的语言改革最终成为大势所趋。
在建筑方面,墨西哥城、加拉加斯、布宜诺斯艾利斯都仿照巴黎的风格进行建设,在“中美洲的巴黎”危地马拉城,甚至还有一座凯旋门。
在哲学领域,起源于法国的实证主义在19世纪末开始风靡拉美,成为拉美各个社会的指导哲学,深刻影响了教育、政治等方面。拉丁美洲许多知名的政客,例如波菲里奥.迪亚斯,安东尼奥.古斯曼.布兰科,加西亚.莫雷诺,都对法国情有独钟。精英阶层也对法国风尚趋之若鹜。
【拉丁美洲】一词刚开始的推广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是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的泛拉丁战略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法国入侵墨西哥战争的失败,以及第二帝国的终结,这一战略也随之流产。决定性的因素仍然是法国的文化影响力,因为法国在19-20世纪之交是西欧文化秩序的中心,而且法国对于拉丁美洲还有一份额外的加成:它是拉丁的,但不是西班牙-葡萄牙的;它是发达的,但不是盎格鲁-撒克逊的。另外,与1898年前仍长期盘踞在加勒比地区的西班牙,以及在此之后咄咄逼人地进入拉丁美洲的美国不同,法国在拉美相对缺少霸权和野心。
不过,倘若没有美国人的“帮助”,法国人发明的这个词汇恐怕也不会具有今天这样的地位。
正如是“欧洲”的存在才让“亚洲”成为亚洲,因为有了“北美”或“英语美洲”,“拉丁美洲”才具有了如此确定的意义和同一化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拉丁美洲概念的关键其一是其内部的文化、经济、历史背景同一性,其二就是要把北美排除在外。是两个美洲,而非一个美洲,“拉美地区意识”就是建立在同北美的关系之上的。
总的来说,【拉丁美洲】这个词也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长时段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选择了这个名字,而非语言学家的率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