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什么好? 第1页

  

user avatar   ji-jing-zhi-guang-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我一言很难将这篇表文背后可歌可泣的故事说明白……以下就当同人姑且一看吧,具体史料有兴趣自己去查~


三国乱世,有一位徐州琅琊世家出身的少年。当时曹操攻打徐州,为报私仇所过之处皆大举屠城,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少年也因此被迫举家逃难流离失所。而在这时,有一个、也仅有这一个英雄,仅带着五千士卒舍生忘死前来救徐州于水火。

这位少年就是《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而那位英雄就是他未来的主君刘备。

时光荏苒,乱世仍在继续。当时少年成长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俊逸青年,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乐,默默关注天下大势;当时英雄已近中年,仍在征战四方,但也许是因为时运不济、也许是因为缺少方向,始终过着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日子。

刘备帐下的谋臣徐庶向他举荐了诸葛亮。求贤若渴的英雄三顾茅庐终与青年相遇,向他描绘出一片仁德之世的梦想;青年也终与主君相遇,为他勾划出一片仁德之世的蓝图。鱼水遇合,风云际会,隆中一对已知三分天下;解带写诚,委质定分,共守一个兴复汉室、还天下太平的心愿。

随后青年便随他的主君走了,这一走就是一生,他再也没能回到那间草庐。诸葛亮出山这年也是刘备的嫡子、未来的少主刘禅出生这年,后话暂置一旁。

青年出山后他的主君对他情好日密、言听计从,而他也用自己的天纵奇才回报了主君的真诚。曹操大军挥师南下,刘备携民渡江以至于陷入抛妻弃女的危急境地,青年帮助他的主君站稳脚跟,出使江东联合孙吴,东风骤起赤壁炎上、断送数十万曹军,终使他的主君有了立足之地。

之后,主君在外征战,军师坐镇后方主持政务,君臣二人无间配合,取荆州、入西川、争夺汉中,一步步建立起名为季汉的国度,理想似乎触手可及。青年亦渐渐不再年轻,从署左将军府事,到以丞相录尚书事,他的主君始终给予他人臣之极的待遇、让他尽展长才,而他始终运筹帷幄、保他的主君前后无忧。他也接下了教导年幼少主的工作,一字一句手抄加注申、韩、管子等著作,期盼将少主培养成才。

然而天意不佑季汉。在讨伐曹魏进取中原的关键时刻东吴背叛了同盟、袭取荆州并杀害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另一位义弟张飞也因急于复仇被手下谋害。悲愤的主君怒举大半个国家的军力起兵伐吴要为兄弟讨回公道,丞相没有劝阻,也许是因为知道劝不回他,也许是因为夺回荆州本身亦是实现隆中对的必要条件。

主君失败了,夷陵一场大火烧尽了他的毕生心血、断送了季汉的国运。但季汉的神魂未断,忧愤成疾的主君一病不起、却仍在最后的时光中天子守国门将东吴拦在蜀地之外,丞相夙兴夜寐协调上下、稳定季汉风雨飘摇的内部形势,连未及弱冠的少主亦放手将身边亲兵交予能者去平叛、在丞相东行时守护国都的安定。

章武三年,水失鱼。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少主刘禅、将整个季汉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告诉他的丞相“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丞相含泪拜伏于他的主君榻前,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年轻的少主继承了皇位,但他太过年轻、没有能力应对季汉彼时内忧外患濒临崩溃的局面。所幸少主亦继承了主君的仁爱宽怀,告诉丞相“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给予丞相彻底的信赖和支持,让他可以代君行事而国人不疑。

丞相挑起了荷国的重担。他设计阻退了意图来犯的魏军,修复了与东吴的盟约,平定了南中三郡的叛乱,整顿了季汉国内的经济和秩序,改进了一系列生产设施,发掘培养了满朝贤良,一度风雨飘摇的季汉在他的治理下竟焕发出一片路不拾遗、强不侵弱、国以富饶的中兴气象。

之后,丞相决心兴师北伐,去贯彻他和他的主君的毕生理想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临行之时,丞相写下了这篇《出师表》。在表文中他传达了对故去主君的追念、对少主的嘱托、对这个国家的期盼和他的毕生夙愿,字字啼血,句句含泪。

丞相前后五度北伐,凭借他杰出的才能和全季汉近乎上下一心的支持,以一州之力硬撼曹魏中原九州,逼得魏军节节后退军资匮乏、以至于畏蜀如虎。但季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亦或天意真的不容汉祚延续,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大意失街亭功败垂成,第二、三次北伐资源不足仅为小规模扰敌,第四次北伐因李严误军再次功败垂成。

最后一次北伐,丞相与魏军相持百余日,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军中燃尽了自己的生命。旧都长安终究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梦。

直到临终前,丞相仍安排了妥善的撤军计划,为少主选好接任的人才。在去世之时,这位执掌一国大权的老臣家中仅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别无余财。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丞相去世后季汉举国哀悼,少主素服三日,废除了“丞相”一职、让他的相父成为这个国家唯一的丞相。有个叫李邈的官员上疏诋毁丞相“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云云,平日性情温柔几乎不动杀伐的少主大发雷霆,将此人下狱诛杀。

之后,少主延续了丞相所构建的政治体系,信赖重用丞相留下的贤良们、将他们一一安排至恰当的位置,亦继续稳步支持着北伐事业。蒋琬荷国持重,费祎理政安民,董允匡正朝纲,姜维力战克敌,还有许许多多的忠良们焚膏继晷,共同支撑着季汉延续了近三十年。在这近三十年中季汉始终是后三国内政最稳定的国家,自始至终没发生过一起君臣不和或血腥政变。

只是一州对九州的严酷局势、被诅咒一般的恶劣国运仍然持续,世间却再也没有丞相这样能够内外兼顾力挽狂澜的奇才了。季汉兹制渐亏,形势一日不如一日,北伐进取和内政修理之间日渐顾此失彼,丞相选拔的那些贤良们也一个接一个耗尽心血倒在征途之中。曾经年轻的少主也渐渐变成了鬓发花白的老皇帝,苍生离乱的世道却依然望不到尽头。

蒋琬持政的时期,对外已现疲软,他意图造舟东下和招安羌胡助力北伐却中途病倒;费祎持政的时期,专心内务、治理出一片承平之景,却错过了曹魏内乱最激烈的时期;之后费祎遇刺身亡,连能够维持内政治平的人都没有了,姜维倾国之力连年北伐试图搏一条出路,却劳而无功、又因胡济临阵失约遭遇惨败。

后主终究不是先主、丞相那样的大英雄,没有那般杰出的才能和坚强的心灵。他陷入了绝望,也信任了错误的人,以至于在季汉的最后数年中荒废朝政。没有了丞相,没有了那些贤良们,他什么也做不了了。

他还是没有忘记他的相父和那些曾经支撑起季汉的英烈们,尽管这些回忆已变成了折磨。在季汉最后的数年中,他为故人们追封谥号,并抛下君臣伦常和自己的身后名、逾制为丞相立了庙。上下两千多年封建帝王史再没有第二个君主对自己的臣子这样做过。

最终,魏国结束内乱大军压境,后主征信鬼巫没有积极布防。兵临城下之际他没有选择和姜维等人、和丞相的子嗣那样殊死一搏以身殉国,而是选择投降装傻演出了“乐不思蜀”这样一出滑稽戏。他究竟只是单纯的自我放逐,还是想保全性命,还是想保护臣民们、还一方太平,直至他孤独终老于洛阳亦无人知晓。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丞相和先主的故事、季汉群英的故事,包括这篇《出师表》,皆由季汉旧臣陈寿记录在了史书《三国志》中,随后又由裴松之参阅众家进行了增补。后主的故事亡佚较多,但亦有大致记录。

这些故事也为百姓们口口相传,并为包括晋朝在内的历代统治者们铭记称颂。丞相的名字长驻武庙十哲,百姓纪念,文人歌思,与其他季汉英烈一同在历朝历代的追念崇敬中逐渐神化。

季汉灭亡了,但季汉之魂仍长盛不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施仁布泽、还天下太平的愿景,指引着一代代华夏人砥砺前行。杜工部,范文正公,岳武穆……丞相的身影仿佛藉历代英烈之躯一次次地复苏,成为整个民族的脊梁。

再后来,元末明初士人罗贯中写下《三国演义》,令季汉的故事家喻户晓广布天下,乃至名扬海外、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明的符号之一。

只是直到清朝灭亡、封建帝王史终结,世间再无如丞相和刘氏父子这般美好的君臣际遇,再也没有人能够复制季汉两朝的千古绝唱。或许这也是后世人追念青史时经常有意无意将后主遗忘、排除出这段羁绊的原因和结果之一吧。

一千八百多年时光过去。曹操墓已成被忘却多年的废墟,孙权墓成了明孝陵的一角,司马家的陵寝更是湮灭于时光中无迹可寻。但先主的惠陵、季汉的太庙历经风霜,先主和丞相君臣合祀,以成都武侯祠闻名于世,至今仍门庭若市香火不绝;后主为丞相修建的祠庙,勉县武侯祠,亦得以穿越千年光阴长存至今。时至今日能够对作为“胜利者”的晋朝历史说出一二的人并不多、大多也就能说一句五胡乱华和“何不食肉糜”,却几乎人人都知道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单骑救主、赤壁大火、白帝托孤、六出祁山……然后顺带吐槽一句“扶不起的阿斗”。

丞相、先主、后主、季汉群英们今日仍然还活着,活在民族记忆和人们的心里,活在一篇篇史料、文献、小说、杂文、影视剧作、游戏、漫画、同人小作等等之中,仍在不断演绎新的故事。

有形之物终将消逝,而无形之物可以永生不朽。


在这个故事最后,丞相这篇《出师表》亦穿越千年光阴,出现在了题主的课本上。

要好好对待这篇课文哟,题主(´▽`)ノ♪


user avatar   li-xiao-xue-97-5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电视剧一定要懂历史。

我们总是说清承明制,而在立太子后的布局这个制度上,却是清承晋制,甚至最后一样的失败过程。

一个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一个清圣祖时的“九子夺嫡”。

贾后把愍怀太子拉下台,对她有什么好处么?贾后全族被杀为愍怀太子偿命。

胤禔胤禩把太子胤礽拉下台有什么好处么?胤禔终身圈禁,胤禩黜宗籍。

晋惠帝时,贾后的母亲郭槐就劝说贾后,要正视愍怀太子司马遹已经长大的事实,正视太子司马遹是未来的皇帝,把贾家的利益与太子司马遹的利益尽量捆在一起,与太子司马遹共治天下,才是维持贾家尊贵地位的长久之道。【注1】然而贾后和贾家少壮派力量没有听从郭槐的话,而是废杀了太子司马遹。最后,很快贾后全族为愍怀太子司马遹偿命。

对胤禔和胤禩而言(胤禔和胤禩为同一个政治团体先后的领袖),正视1岁半即被立为皇太子的胤礽是无可争议的未来皇帝,在这个框架下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最符合他们的利益的。然而,他们选择了跟贾后和司马家的那群王爷一样的路,一心要把太子胤礽拉下台。

1726年胤禩死于幽所,1735年被幽禁26年的胤禔死于家中,如果他们读历史的话,在临死前,他们有没有想到公元300年被废杀的贾后以及之后“八王之乱”中相继被杀的王爷。也许他们曾经以为自己比贾后和司马家的那群王爷聪明,然而最后他们跟贾后和司马家的王爷一样的失败。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历史又重演了一遍。

老八当不上太子很正常,能当上太子才不正常。

我见过的对康熙朝的“九子夺嫡”最不客气的评论是(大致上的原话):

康熙那几个儿子更是上窜下跳,他们的支持者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造势,听上去好像都挺有道理。

这个评论来自某写政治史的大拿,这位大拿的水平如何,我只要告诉你,他读完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红宝书等。他的著作长达500多万字,系统剖析汉初、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明末的皇权政治和豪门寡头政治。【注2】

同样这位大拿对康熙朝立储失败的评论是(原话):

康熙立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清初是贵族政治。在贵族政治下,立储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不论怎么布局都会出现问题。对此只要看一下两晋南北朝隋唐(唐玄宗之前)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
随着官僚政治逐渐成熟,各种自成系统力量被分割瓦解,立储自然变得简单了。

我引这位大拿的话就想说明一个问题,你觉得中央政治舞台中心厮混了一辈子,看透了群臣表演的康熙帝,看不懂这一切么?既然康熙帝能看透彻这一切,那康熙帝有什么理由立老八当太子呢?

很多人思考康熙朝立储之争,站在很多皇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不站在康熙帝的角度。

从胤禩一派的角度说:胤禩足够优秀,所以,皇帝应该废掉太子胤礽,立胤禩为太子。

当然了,从胤禔等人角度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从康熙帝的角度就是:你做梦!

皇太子是什么样的位置?皇帝唯一合法的继承人。是天下利益汇聚之地。这个位置岂是你想坐上去就坐上去的。你也太把自己当根蒜了。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嫡次子,想取代嫡长兄长李建成的太子地位,那是带领自己的小弟,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和全族人的前途,用玄武门之变的鲜血搏出来的。

有没有庶子取代嫡长子成为皇太子的?有!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他能当太子,他哥哥李成器当不了太子,因为他爸爸睿宗的皇位就是靠他夺下来的。面对如此牛X无比的李三郎,即使是庶子,他的哥哥嫡子李成器也只能主动退让太子位。【注3】而实际上,睿宗也就是在皇位上走个过程,就退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去了。

【注3】睿宗即位,与侍臣议立皇太子,佥曰:“除天下之祸者,享天下之福;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平王有圣德 ,定天下,又闻成器已下咸有推让,宜膺主鬯,以副群心。”睿宗从之。

胤禩有哪点能和唐太宗、唐玄宗比呢?

如果胤禩有唐太宗,唐玄宗的水平,康熙帝敢不立他为太子么?

再早一点的历史中,面对外戚、功臣、以及世外高人的共同支持的太子刘盈,汉高祖刘邦最后终于不敢坚持废太子了。【注4】【注5】

【注4】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
【注5】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胤禩如果真的有这么强大的支持力量,康熙帝敢不立他为太子么?汉高祖作为开国皇帝,面对如此强大支持太子的力量,都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想法立赵王如意为新太子了,康熙帝作为一个继承父祖之业的皇帝,如果胤禩真的是众心所向他还敢坚持复立胤礽为太子么?

雍剧里给我们讲述的一个童话故事就是,太子之所以能当30多年的太子,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皇后。包括网络上的很多历史爱好者、甚至一些三流的历史学者的文章里也是这种观点。

太子胤礽之所以1岁半就被立为太子,确实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皇后。而实际上历史上能成为太子的人,除了皇帝没有嫡子,其余情况下基本也都是因为他们的母亲是皇后。母亲是皇后所以当太子怎么了?母亲是皇后当太子是常态,母亲是皇后当不上太子才是非常态。

但是他能当36年的皇太子,显然就不是什么子以母贵这么简单的事了。汉武帝的太子刘据,7岁立为太子,38岁起兵失败自尽。东汉光武帝的太子刘强,2岁立为太子,19岁被废。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即愍怀太子,12岁立为太子,23岁被废杀。唐太宗的太子承乾,8岁立为太子,26岁被废。唐高宗的太子李弘,5岁立为太子,23岁猝死,死因存疑,随后其同母弟,22岁的李贤被立子,太子26岁被废。唐玄宗的太子李瑛,10岁立为太子,32岁被废杀。这么多太子中,能在太子位上坚持20年以上的只有三位,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太子位31年,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在太子位22年,清圣祖的太子胤礽在太子位36年。两晋南北朝的一群被废杀的太子,或者登上皇位不久就被废杀的太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只要多看点史书,对社会,对人情世故多点了解的人都绝对不敢认为胤礽能居储位36年,是单纯依靠所谓的“子以母贵”。【注6】【注7】

【注6】初,帝以太子不慧,恐不堪为嗣,常密以访后;后曰:“立子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也!”
【注7】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

在康熙47年一废太子前,你能从清朝官方史书上找出康熙帝玄烨这样公开表达对皇太子胤礽能力不满的言语么?

一个皇太子的能力怎样,皇帝最有发言权,因为只有皇帝最关心自己的江山能否一世二世乃至万世的存续下去。而官僚们,不管嘴里说着多么冠冕堂皇的道理,他们在乎的都是自己的利益。

一个儿子能力怎样?他的父亲最有发言权,尤其是这个父亲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而事实上,别说胤礽当太子的时候了,即使他被废黜后,康熙帝依旧对他的能力表达肯定。【注8】【注9】【注10】

【注8】朕初次中路出师,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
【注9】皇太子胤礽,久践青宫,夙标誉望,克殚诚孝,笃守恪恭。
【注10】二阿哥何曾不好?二阿哥学问骑射艺能,并无可议之处。

这三次评价,分别是一废后和二废后的评价。

“英雄惜英雄”“英雄相惜”,能让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能力,长达40多年都持肯定态度的,绝不会是所谓因为他的出生,只会是因为他个人的能力,他本人足够优秀。

既然皇太子能力没任何问题,胤禩也没唐玄宗那样的水平,那从康熙帝的角度喜欢皇太子胤礽不喜欢胤禩有什么奇怪呢?

至于有部分大臣支持胤禩,跟康熙帝有什么关系?如果让那些大臣真的能选择,他们还想选择自己当皇帝呢,难道康熙帝就要把皇位也让出来?

历史上,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成功上位了,然而,历史上试图上位却万劫不复的失败者是数不胜数的。东吴孙权之子鲁王孙霸、西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唐肃宗之子越王李係;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如果古代无数政治强人做出来的皇权布局,能让你随便破局上位,那“家天下”早就消失了。

胤禔胤禩也许认为他们会是唐太宗唐玄宗那样的幸运儿,可是最终他们的名字只能与东吴鲁王孙霸、西晋八王、唐越王李係这些人放在了一起。


文章开头的提到的清承晋制,指的就是康熙朝立太子用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开创的制度,可以称之为“晋武帝模式”,这套模式与官僚政治成熟时,立太子后,就把其他皇子打发到封地去的“明太祖模式”所不同的就是。面对强大的贵族势力,不得不给太子配置强大的个人班底,以用于老皇帝去世后,太子登基时,能够有足够的势力对抗贵族集团。因为愚忠皇权的古人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想象中,皇权之所以能够高高在上,是因为有巧妙的权力布局来牵制各方利益集团。在为太子配置了强大的东宫班底后,为了太子的势力不失去控制,皇帝不得不安排其他皇子牵制太子。俗称太子主政次子主军,或者太子次子并重。这套模式下还会辅以外戚势力、诸王势力对太子皇子的势力进行再牵制。康熙朝先用来牵制太子的是直郡王胤禔,复立太子后是贝勒胤禩。

这些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争斗的皇子们,并不是皇帝当真对这些不是太子的皇子有多疼爱,才给予超乎常规的厚待。如大皇子胤禔,八皇子胤禩这样,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竞争制衡的皇子们,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如东吴孙权之子鲁王孙霸、后赵石虎之子石韬、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唐肃宗之子越王李係、宋徽宗之子郓王赵楷、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他们的结局也都大同小异,因为面对巨大的权力诱惑时,他们总是想着能再上一步,就会取代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而最终他们大多成了万劫不复的乱臣贼子,所以诸葛亮郭子仪才被人传颂。


【注1】广城君郭槐,以贾后无子,常劝后使慈爱太子。贾谧骄纵,数无礼于太子,广城君恒切责之。及广城君病,临终,执后手,令尽心于太子,言甚切至。又曰:“赵粲、贾午,必乱汝家事;我死后,勿复听入。深记吾言!”后不从,更与粲、午谋害太子。《资治通鉴》

【注2】这位大拿是泪痕春雨

【注3】《旧唐书》

【注4】《史记》

【注5】《史记》

【注6】《资治通鉴·晋纪》

【注7】《资治通鉴》

【注8】【注9】《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四十八年

【注10】《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五十七年


user avatar   bei-gong-chen-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诸葛亮的名声和实力与演义共存亡吗?明朝前的诸葛吹难是头脑混乱吗。。。


  

相关话题

  卤城之战的甲首三千是指只杀死了三千人吗? 
  如何评价蜀汉北地王刘谌? 
  诸葛亮与司马懿哪个厉害?为什么? 
  诸葛亮是中国的智圣,可是最终蜀汉为晋所灭,原因何在? 
  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是否合理? 
  街亭那么重要,为什么诸葛亮不用赵云、魏延、姜维,而是用没有带兵打仗经验的马谡? 
  诸葛亮为什么说运筹帷幄吾不如刘子初? 
  关于蜀汉政治方面,怎样理解韩隆福先生曾认为的诸葛亮执政时期,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问题? 
  为什么姜维会这么忠心蜀汉? 
  如果后主刘禅听信谗言把诸葛亮杀了,后世会怎么评价他?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一辆坦克比一架中型客机还重?
下一个讨论
有没有可能针对汽车开发出小型的涡轴发动机,驱动电池来实现增程式电动车?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