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点赞和评论。本篇回答只是本人之前观局的一点小感受,刷知乎偶然见到了这个提问,便写下了几百字的内容,远谈不上多严谨。
央视版《三国演义》服饰应该是有原著描写(吕布)、有真正汉朝服饰的二次创作、有民间形象(戏曲、雕像等),所以会有自相矛盾的问题。比如评论里说的吕布为什么穿的和刘禅那么相似。
还有该剧导演有多个,历时也较久,这是创作的一大忌,拍着拍着很容易把自己的设定忘记了,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所以观局时尽量相似戏份进行对比,相近的几集进行对比,甚至和原著对比。比如对比下“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戏份。很可能会发现刘备三兄弟从寨中公孙瓒身后听命到寨外充当人墙(和部分诸侯闹翻了),华雄在帐中坐在黄土地上,和其他将领平起平坐---董卓、袁绍、袁术、孙坚等在自己帐中都是在台上,高别人一个等级。这样观看时会凭空多出很多乐趣。
千万不要前几集和后几集这样对比,要不然会发现18路诸侯的营寨辕门(三英战吕布时)远不如赵云自己在汉中之战(一身是胆时)的辕门,这样看着会很苦恼。(大概因为不是同一个导演拍的)
季汉立国,刘备加冕这场戏:
刘备着冕服,戴冕冠,帝王服饰。
刘禅、诸葛亮着远游冠/通天冠服,帝王、诸侯服饰;
群臣着朝服(文着黑武着红),文戴进贤冠,武戴鶡冠,大臣服饰;
这场戏里,诸葛亮着通天冠服,一是因为武侯祠里穿戴的就是这个,二是因为“鱼水情”,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超然地位。
通天冠服一般是次于冕服的帝王服饰,诸葛亮在影视作品和武侯祠穿戴是因为民间的神话作用。
回到问题,下面具体分析。
季汉立国后,刘备/刘禅+诸葛亮上朝戏份有7场,分别是①刘备加冕②刘备伐吴③诸葛亮南征④诸葛亮首次北伐⑤刘禅中离间计,召回诸葛亮⑥诸葛亮六次北伐⑦诸葛亮梦到统一天下,曹睿、孙权着远游冠觐见刘禅
①③④⑤⑥⑦里面,虽然刘备/刘禅各有理由,但是最后都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所以着通天冠服,意在表明诸葛亮的超然地位,“鱼水关系”。
只有第②场,此时刘备意在伐吴,完全不听诸葛亮意见,诸葛亮地位不再超然,“鱼水关系”变为“君臣关系”,所以着进贤冠服。(随后白帝托孤又换回通天冠。)
所以,导演思路大概应该是这样:季汉立国后,诸葛亮穿不穿正常的汉朝朝服(进贤冠服),取决于刘备/刘禅听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听,就通天冠服;不听,就朝服(进贤冠服)。
题外话:
央视版《三国演义》宇宙中,帝王上朝戴冕冠,很明显可见冕冠上有“延”(最上方横着的木板),以及12旒(延前后垂着的珠子),这些都是剧里君权的象征。
非皇帝的角色,帽子上带有“延”或者“旒”,代表着可以独自行使君权。剧中大概有这么几个人帽子上带有“延”“旈”:董卓、司空张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
①董卓+张温:见于第六集连环计,帽子上均有“延”。
这场戏是董卓迁都长安后,司空张温联系外面的袁术,欲争夺董卓手中的君权。但很快被吕布拉出门外斩首,董卓在这场争夺中胜利。
②汉献帝+曹操,见于第十四集煮酒论英雄,两人冠上均有“延”和“旒”。献帝12旒,曹操9旒。
这个章节主要讲曹操的跋扈,以至于关羽都想杀他。
③刘备+诸葛亮,见于28集火烧博望坡和38集诸葛祭风,
两场大战(博望+赤壁)前的军事会议,表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
博望坡军事会议前,刘备主动把佩剑+印信交给诸葛亮,君权交接。随后军事会议上诸葛亮冠上有“延”,刘备冠上却没有。会上实际诸葛亮是“君”,刘备是“臣”,所以有诸葛亮让刘备为后援的安排。
赤壁军事会议上,刘备和诸葛亮冠上均有“延”,人员安排均由诸葛亮,刘备也不必出战。实际是双君局面。
④孙权,见于32集,赤壁之战前,孙权集团讨论战/降的朝会上。
孙权冠上有“延”,表明他不认可曹操行使君权,是要“战”的一方。而周瑜着铠甲上朝,着实有点犯忌讳(他头一天回的家,有时间换衣服)。由于孙权只是吴侯,所以殿内大臣服饰不是汉朝的统一的文臣黑色武将红色服饰。孙权称帝后,着装便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