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反问一个问题,你觉得《逐梦演艺圈》这部电影怎么样?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部烂片的话,那我觉得你这是对导演毕志飞的侮辱。因为按照毕志飞自己对作品和自身创作理念的阐述,《逐梦演艺圈》拿下戛纳的金棕榈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事。
你说你觉得是烂片?
你是导演吗?你怎么知道毕导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说是烂片就是烂片?你又不是导演,你哪儿来的资格?
你看,假如说我们在阅读、观影等过程中,如果将创作者对作品的阐述当成唯一正确的答案,那么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每一位创作者都会刻意来提高自己作品的价值,甚至于可以巧舌如簧将坏的说成好的。
于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又常被人忽视的问题出现了:我们在说一个电影、一本小说好与坏的时候,真的要听作者的意见吗?我们又是如何来判断一部电影、一本小说的好坏的?
显然,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无需借助与作者的对话就能够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是因为作品的解读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是建立在大众的普遍认知,而不是少数人甚至作者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说个例子,比如你想请一个女生吃饭,你问她晚上有没有时间去吃顿火锅。她回复的信息是“我不确定下午能不能忙完,到时候再说吧,呵呵”。
那么,请问这个回复到底是有戏还是没戏?
这个回复的重点在“呵呵”两个字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见到这个“呵呵”,就已经觉得没戏了。然而,就我身边的朋友来说,确实有极少一部分人习惯于将“呵呵”作为“哈哈”或者其他语气词来讲,跟普通人理解的“呵呵”确实不是一个意思。另外,很多40岁以上的人,也习惯于将“呵呵”做“哈哈”来理解,这一点如果你跟一些中年人聊过天,应该能感觉到。
然而,问题是当她说出“呵呵”的时候,接收到信息的人并不能确定她的“呵呵”到底是拒绝还是单纯的语气词。但如果你把这个“呵呵”拿去问身边的人,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斩钉截铁地说“兄弟,你没戏了”——因为大多数人理解的“呵呵”就是拒绝的意思,至于那个发信息的人到底怎么想,的确已经并不重要。
在这个角度上说,所谓的“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种规范性训练,考察的是考生能不能按照白话文的表达规则、修辞手法等来理解一篇文章——也就是说,它要问的是大多数人怎么理解“呵呵”,而不是让你去猜那个女生真正的心思。
推而广之,假如说你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当伴娘,主持人把话筒给你让你说两句话,你说的是“哎呀,今天的新郎可真帅啊,看得我都想嫁给他哈哈”。结果你说完了,从新郎新娘的父母到台下的人,脸色都极为难看。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开个玩笑啊,我真的没别的意思,我就是觉得新郎很帅,我闺蜜嫁给他是赚大了,我真没别的意思”……
然而,没用——在社会普遍认可的表达规则下,你说这话就是不合适——至于你怎么想的,一点都不重要。如果对对方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你也必须为此道歉。
当然,以上举得例子有些极端。但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原作者的想法之于阅读本身而言,其实并不重要。在文学理论中,“作者之死”是一个最基础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意思是当一部作品被创作出来后,作者就已经“死”了,此后它如何被解读就与作者无关。何况,如果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以后古代文学以及出土文献干脆就别读了——反正作者都死了,谁知道研究者说的对不对?
回到阅读理解上来说,有的时候,研究者会解读出作者都没想过的东西,这算不算是过度阐释呢?或者说,这是不是生搬硬造呢?
其实也不是。
因为每个人所拥有的创作力并不是等同的,很多人的创作甚至是无意识的。这就导致,有时候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写这句话,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我写的时候什么都没想”。可作者没想,不代表这句话在作品中没有存在的价值。
还是举个现实中易懂的例子,比如张三对李四说话,说了几句话之后李四突然来了一句“行了行了,说完了没有”,但之后李四又迅速说“对不起对不起,刚才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没别的意思,你继续说”。
在现实中来讲,李四有没有可能真的是“不过脑子”说出“行了行了”这句话呢?
是有可能的。
但是,从李四的这句话,我们却可以推测,要么李四早就对张三不耐烦,要么张三的性格非常急躁,要么张三有急事要办着急赶时间等等。因为某种原因,李四很可能真的说这句话的时候什么都没想,但这句什么都没想的话,就真的一点价值都没有吗?
正因如此,所以文章的原作者无论是做满分也好,还是做低分也好,都不能直接说明所出的题目有无问题。更何况,其实就现实情况来说,文章原作者做不对题的情况只是少数,不然这也不会成为新闻——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出题人没有选择对文章,或者题目、选项设置错误的原因。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做好了阅读理解,也就可以反向使用去写作文,用符合白话文表达规范的方式来让自己的作文更好地获得高分。就我所看到的情况来说,凡是现代文阅读能做好的,一般作文的分数也不会低,这种人就已经是摸到了语文考试的套路。
总的来说,批判语文教学与考试是容易的,批判作文也是容易的,但现在这些骂语文阅读理解的人,请务必理解一个现实,那就是当你步入社会之后,别人也没有多少时间听你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的表达不让人误解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也许只有在这时,你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作者是怎么想的一点都不重要”吧。
加一点补充吧。
上面写了这么多,还是有人在评论里分不清现代文阅读考的是什么,评分的依据又是什么。
有人说,“如果作者自己的想法都不能作为正确答案,那这考试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人心隔肚皮,你怎么就知道作者告诉你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
还有人说,既然“作者已死”怎么解释都是对的,那为什么还要有标准答案?为什么不能是只要言之有理,都给分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有意思,但却很少有人思考的问题。因为在现实中,“正确”跟“标准”本来就是两回事。这一点,学过法律的人应该非常好理解。
我们知道,在实际的法庭审判中,原被告双方会围绕着同一个问题进行各自的辩解。在法律中,有一个常用的词,叫做一般人经验。所谓的“一般人经验”就是说对某件事情性质的评价,要看普通人怎么看,而不是原被告怎么说。比如,张三骂了李四,李四说张三诽谤他,张三说没有。那么,张三到底有没有诽谤要以谁为准呢?按道理说,张三作为骂人的一方,他的解释才是最正确的,可如果这样的话那世界上也就不存在“诽谤”这回事了——毕竟没有人愿意赔钱。当然,李四的说法也不能作为依据,因为李四作为被骂的一方肯定会认为张三诽谤了他。
所以,现在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在张三与李四的这场官司中,张三和李四的个人想法其实毫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法官如何认定张三的行为够不够成诽谤。那么,法官是以何作为依据?那就是所谓的“一般人经验”,也就是法官站在普通人的立场,看这个行为是不是构成诽谤,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案。也许张三的辩解是“正确答案“——但是没用,法律看的是“标准答案”,否则这个司法体系就乱套了。
现代文阅读当然不是司法审判,但评分却也必然有一个相对标准的依据,否则按照某些人理解的,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对的,那么现代文阅读也就没有考的必要了。实际上,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表达规范,而后依据这些规范去进行阅读与创作。实际上,在影视学习中,这个“规范”的标准会更清晰一点。比如,对于俯仰镜头,一般会认为仰拍会让人显得高大,表示对人物的尊敬,俯拍则会显得人物渺小,一般用来表达对人物的蔑视。
我们当然不排除某些创作者会反规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理解俯仰拍并将之用于创作,但放到影视考试中,我们还是要依据普遍认可的俯仰拍规则,去对镜头进行解读。除非创作者能够通过前后内容的呼应,形成一个有独立意义空间的新的表意规范,否则即便创作者想表达的是A,但你按照标准会达成了B,那也是没错的。
在这个回答的评论里,有人说对《逐梦演艺圈》的解读属于文学批评、艺术批判的范畴,跟阅读理解没关系,其实并不然。大概19年初,毕志飞在优酷上搞过一个“陪你看片”的活动,就类似于游戏直播,一边播放电影,一边解说。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大量的对具体的台词、镜头、构图等的解释,这种对台词、镜头等的解释,与现代文学阅读中就某个词、某句话让你分析如出一辙。可很显然,毕志飞对《逐梦演艺圈》的解读,与普通观众大相径庭,至于你是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毕志飞自己的解释,那可以自由选择。
绝大多数现代文阅读,都是有一定的解读规则可循的,包括文章结构、修辞、词语的用法等等。有争议的地方只是少数,而恰恰是这少数,让这一部分内容成为了被关注的热点。另外,过去十几年,阅读理解题目的质量实在不断提高的,即便是标准答案与作者本人的解释有出入,也都能站得住脚。而且,一般来说,越是大型考试,对文章的选择以及出题也就越慎重。现在经常出现的“作者都答不对”的情况,往往出现于某些市甚至于学校自己的命题中,这个受命题人的业务水平影响很大,也不能代表整体的情况。
作文也是一种阅读理解,只不过这次考生变成了写作者,阅卷人变成了读者而已。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现代文阅读理解做得好的,作文一般也不会差,因为这表明作者可以熟练掌握基本的各种修辞技巧、表达规范,并按照语文考试要求的方向创作出合适的文体。而这恰恰这证明了,语文考试是有“标准”的,只不过这个标准不像是其他科目一样有明确且不容置疑的给分点,而是非常考验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能力。
而最近几年受到了广泛争议的“鱼眼里闪着诡异的光”,其实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作为阅读理解考察合规性的注脚。然而,“诡异”作为一个形容词,本来表示的就是一些脱离常规的状态。假如说,你们公司搞团建,你来给团建写稿子发到公司的内刊上。你写了以下四份稿子:
1、“你们已经到公司五六年了,在这个城市也该有个家了。我保证,今年和明年你们只要好好干,咱们的年终奖就绝对能让你们够首付”。
说完,张总的眼里闪着光。
2、“你们已经到公司五六年了,在这个城市也该有个家了。我保证,今年和明年你们只要好好干,咱们的年终奖就绝对能让你们够首付”。
说完,张总的眼里闪着慈祥的光。
3、“你们已经到公司五六年了,在这个城市也该有个家了。我保证,今年和明年你们只要好好干,咱们的年终奖就绝对能让你们够首付”。
说完,张总的眼里闪着温柔的光。
4、“你们已经到公司五六年了,在这个城市也该有个家了。我保证,今年和明年你们只要好好干,咱们的年终奖就绝对能让你们够首付”。
说完,张总的眼里闪着诡异的光。
可以肯定的是,前三分稿子虽然用词不同,但你们老板应该不会对你有什么看法。但如果你交的是地四份稿子,你们老板别说扣你工资了,就算把你直接开除了都不冤。
你要是说“老板,我的‘诡异’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是你平时看人的眼神就跟平常人不一样,就是有点诡异”,或者说“老板,这个词我就是随便写的,没什么意思”。
那老板肯定会问,“你特么直接说‘闪着光’不就完了?还加个什么形容词?”
同样的问题换到鱼身上,那“诡异”这个词,就真的是“随便”写的吗?
有人又会说,为什么要以出题人的感觉为标准答案。
问题是,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实体的“出题人”——在各类大型考试中,经常是一个命题组十几个人乃至于几十、上百人负责一个部分。对于同一篇文章,出题人能读出来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那最后怎么定标准答案?肯定也是基于一些共同认可的规范,顶一个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与认可的回答方向(语文阅读中没有一字不可改的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供参考的方向)。也就是说,这些来自不同学校及教育机构的出题人,本身也是在一个共同的规范下制定答案的,而他们制定答案的规则,与他们教给你的答题规则是一致的。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语文这个学科的问题是不如其他科目一样有明确且不容置疑的评分标准,但从现实而言,却也有很多人可以掌握这个标准。高考中也不乏大量130、140分以上的考生,他们之所以能得这么高的分,也是因为他们了解并且熟悉了这个标准——尽管他们也许不认同这个标准。
作者本人“读不懂”文章完全和铸剑大师剑术高手的比方是两码事。剑是为了砍第三者而铸,而不是为了砍铸剑大师自己而铸,但是读文章,难道不是为了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的而读,而是为了和某个不知道是谁的神秘人交流而读?
如果阅读理解题目的评卷标准是合理的,那么作者自己回答阅读理解都无法拿到一半的分,就相当于一名铸剑者在不知道用剑者是如何使剑的情况下来铸剑,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打造出一把好剑?难道命题者在命题时,都选的是自己都看不懂自己写的是什么意思的人所写的文章来出题?这样的选题怎么可能是合理的?在考察程序员的时候,难道能够拿机器随便生成的一段乱码去考察程序员的能力吗?
要么评卷打分标准是不科学的,要么就是命题者乱选文章来命题,这二者必居其一。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是去教会一种解读”,或是“文章写出来就不再只属于作者”都是瞎扯淡,其目不过是要为名义上在搞语文教育,实际上在传授玄学误人子弟的那伙利益集团辩护罢了。
奇了怪哉,如果阅读理解不是要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而是要理解命题人如何理解作者的意思,那么还在高考题中使用作者的文章干什么?直接就出一道填空题或者简答题:“请回答,阅读理解某种文章时要注意的要点有些什么?”不就可以了?
我们拿其他各行各学科来举个例子,你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团体有多么荒谬。设想,今天一帮考古学家,考证夏朝是否存在,面对同样的考古证据,主流考古权威说《史记》中夏朝的故事都是瞎编的,一伙非主流考古学家则认为其中的故事基本属实。结果,忽然有几个夏朝人穿越到现代并证实了《史记》中记载基本属实。但是考古权威集团依旧坚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物摆在那里,一千个考古学家有一千个夏朝。考古关键的是方法,我们的考古方法是标准答案,是没有问题的,大家都要学习这种考古方法。”这真是奇怪,你连事实都考不准,却要别人拿你那破方法当标准。你连作者本人的想表达意思都读不出来,谁稀罕你教的阅读理解方法?
再比如,医学专家研究了一套方法,检查女性是否怀孕,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女性生产了,大家发现当时验孕检查的100个中错了50个。这时,医学专家站出来说:“重要的不是谁怀了孕,一千个医生眼中有一千个孕妇,重要的是检查的方法,我们这套方法虽然检查100个错50个,但是这种方法依旧是业界标杆。”你说这种医学专家会不会被打死?
怎么面对同样的问题,到了阅读文章这里怎么就可以不讲基本逻辑了?阅读理解,如果不是出于准确理解作者的意思的目的,而是用读者或者命题人自己心中的某个模版去套,那作者还写文章干什么?答案和见解都在你心里,你还看别人的文章干什么?显而易见,一套不能准确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的阅读理解方法,就是垃圾的方法,就应该被淘汰掉。语文教师传授这种虚假的方法,和医生传授检查100个错50个的检查方法一样,就是在误人子弟。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者很多时候是采取了含蓄模糊的表达,读者很多时候的确是无法判断出作者的意思。这时教语文的也应当坦白承认这里的意思是自己无法判断拿捏的,而不是传授虚假的方法来误人子弟。一个医生如果治不了某个病,就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医术不够或者这个病太难了医不了,而不是宣称自己能治病然后乱医并将乱医的方法传播出去。而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团体身上,完全看不到这种实事求是,他们不明白主观的阅读理解题是很难考察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的,你很难找到合适的文章。
再去看看别的艺术门类是如何考察学生的吧。难道美术考试的时候,考试的题目会是让学生们看一幅画,然后让学生猜测画作的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你会发现美术根本不是这样考试的,学生们至多回答图中所用的色彩,技法而不是去猜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很多时候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不能在画作中被看出。那么美术考试是如何考察学生的美术功底的呢?显然是通过就地让学生创作画作来进行考察的。如果语文考试试图考察学生的对文字技巧的把握,显然最好的考察方法莫过于像考察学生对绘画技巧的把握一样,就地让学生创作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而不是去看一篇别人的文章然后瞎猜思想感情。
有朋友可能会不同意,他们认为高考毕竟是全国综合性考试,显然高中生不可能将来都去创作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因此传授这些东西是没有用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全国多数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跟解析几何英语翻译电场力场有机化学基因理论也毫无关系,但不影响高考的命题组拿这些来刷人不是?对多数人有没有实际用途是次要的,能够区分出人的实力,把人才选拔出来才是主要的。
所以语文考试就不应该去考什么主观的阅读理解题或是议论文。尤其是这议论文,跟真正的论文差十万八千里,你见过哪篇论文会用举例来证明全称命题?有几篇论文会用平铺直叙以外的修辞手法?议论文不仅和论文差十万八千里,还和真正的文学,和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差了十万八千里,它就是一个既不实用也拉不开分差的毫无意义的四不像。
语文虽然是高考一个选拔性科目,但学生的语文成绩分差不大,这已经说明了它作为一个选拔性科目的失败。选拔性考试不是及格就可以的考试,它是谁分高就录取谁的考试。语文虽然有150的总分,但90%的学生分数都在90到110之间,这导致了它本质上和一个总分只有30分但90%的学生分数都在5分到25分之间波动的科目差不多,不过是白白让大家浪费两个小时在考场上而已。
如果你仔细去观察当代高中生的学习安排,你会发现他们用在数理化甚至英语上的时间都远甚于语文,这早就说明了语文考试参杂了太多不切实际的,不适合用来考核学生的东西。依我所见,就该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在教文学,自己就是门艺术,就该学学人家美术国考,少搞这些既误人子弟也无区分度的阅读理解和议论文,直接考察就地作诗写小说,这才是传授文学,选拔文学人才的正道。
我认为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他也没想到过工业和农业的剪刀差,是导致农村贫困原因之一。不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把自己的很多亲身经历写出来。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就是单纯的记述从富家子弟到穷人的过程。没有想过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封建制度。
因此上,很正常的。。
文章是作者的。
题是别人出的。
中国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是差些,
导致大公司经常肆无忌惮地侵犯消费者。
美国有集体诉讼和天价赔偿等法律制度,
虽然有很多争议,但确实有利于消费者。
比如这个事主如果想告南航几乎不可能,
因为损失撑死几千,但律师费至少几万。
一个普通人想要和大公司法律部做斗争,
时间精力金钱损失多,还很难打赢官司。
航空公司的飞行计划安排相对比较专业,
外行的人很难证明这是航空公司的过失。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情况就不一样,
事主可以代表所有被航司坑过的人起诉。
如果胜诉,航司必须赔偿所有类似事主,
而且原告打赢官司了才需要支付律师费。
好的律师事务所非常喜欢接这样的案子,
因为事主多赔偿多,能够得到很多提成。
一旦打赢官司,不但得到天价赔偿提成,
还能让律所暴得大名,真的是名利双收。
在这样制度的约束下,大公司必须小心,
不敢过分侵犯消费者权益,以免赔大钱。
我国证券版的集体诉讼制度于去年生效,
希望以后能够尽快向其他领域拓展开来。
第一反应:
52岁了还好意思叫姐姐,钞能力砸得小编七荤八素了吧?
第二反应:
不就是登个珠峰吗?
夏尔巴人向导都登了多少次了,里面又不缺50岁老人,不报道他们反而报导一花钱登山的凡尔赛素人游客。
吃饱了撑的吧。
第三反应:
又是辞职,
又是脱产锻炼,
又是登珠峰,
这阿姨钱很多啊?
我被工作压得,连想跟女朋友回趟娘家都不敢出来。房贷都要还不起了。
最后:
希望以后多一点这样的“正能量”报道。
什么翼装飞行啊,
什么甘肃探险啊,
什么珠峰登顶啊,
是吧。
如果他先去南京磕头、再去马尼拉下跪,最后去美国鞠躬,那我愿意称他为新时代的勃兰特——但即使他只做了最后一条,向反法西斯战士表示敬意依然是值得称赞的,只是目前还不够尽善尽美而已。
我对日本是很宽容的,不想让它如何丧权,只要把从裕仁以下、应是战犯而侥幸逃脱审判的罪人开棺戮尸,把那些曾在侵略战争中积累了政治资本的世家中延绵至今的那些彻底批判一番、检讨其血腥的发家史,仅此而已,而向这个方向挪动的每一小步,都是值得鼓励的。
大家知不知道特斯拉每次回应说的“后台系统显示一切正常”、“后台显示踏板踩得清”里面所说的“后台系统”是什么意思?
特斯拉的意思是说,你在特斯拉上面的一举一动,从你说的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动作,你的体重身型,你的每一次油门和刹车踩塌,你用特斯拉听的每一首歌,特斯拉车身上每个录像机的内容,全部上传到特斯拉公司,特斯拉公司可以任意调用。
我在美国大科技公司也做了一段时间,这种监视用户一举一动的烂事也被迫做了不少。我跟你保证,美国没有一个科技公司没有在做侵犯用户隐私的事情。对,一个都没有!
而特斯拉和谷歌之类的普通美国科技公司有什么区别呢?特斯拉和普通美国科技公司的区别是,特斯拉老板马斯克非常受美国统治阶级和军工系统的信任。马斯克的另外一个公司SpaceX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军方的承包商。马斯克可以说是美国第一大军火商。
也就是说每一个特斯拉用户的性格、习惯,都尽在美军掌握。每一台特斯拉,都可能成为美军在中国的全角度监视摄像头。你买的每一台特斯拉,可能都会变成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台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抵制特斯拉,人人有责。
对了,忘记说一件事。你们知道为什么刹车踏板“踩不下去”吗?因为很可能刹车踩不踩得下去,踩下去了有没有用,甚至油门踩不踩得下去,方向怎么控制,都是特斯拉的程序决定的。到时候要是美国准备向中国突袭,直接让你们车毁人亡再撞死几个行人都可能。
什么,你说美国不会伤害平民?请问你忘了美国是唯一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吗?请问你忘了美国用核武器一次无差别杀害几十万日本平民了吗?请问美国现在忏悔了吗?现在向原子弹受害者道歉了吗?
什么,你说日本是坏的,中国是好的?很可惜在美国统治阶层的洗脑之下,普通美国人不是这么认为的:
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会面中,突然毫无预兆的要求记者清场,而在那段现场的视频中,似乎有一记者问了一句:“Did he shit?”(“他是不是拉了?”),而旁边的另一位记者回道:"I have no idea,hope the microphone got it。"(“我也不知道,但愿麦克录到了。”)
这段视频流出之后,全世界的舆论场都炸了锅,人们纷纷怀疑,已经是80高龄的拜登,是否在这样严肃的场合,一个不小心,拉在了裤子里,所以才会突然要求清场,而现场的记者是闻到了味道或者听到了声音,才会有此一问。
这个看似荒谬的猜测,却意外的流传极广,以至于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外网都开始大量封杀此类帖文,而美国官方也很快出来辟谣说清场跟总统拜登的身体情况无关,只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因素,两位领导人必须密谈。
但网民们可不管这么多,美国政府越是删帖和澄清,他们就越是对拜登的“脱粪”深信不疑,传言越传越是有板有眼,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那句“祝他身体健康”也被拉出来反复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拜登的“失禁症状”。
这个曾经代表着“战无不胜,众望所归”的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强国,居然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迎来了舆论的毁灭性打击,这让许多美国的敌人和反对者都大为诧异。
然而,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疑点颇多,因为在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第一位记者在提出疑似脱粪的疑问之后,另一位记者给她的回复是“我希望麦克风录了下来”,如果真的是拉裤子这种事情,被麦克风录下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还不如说希望摄像头拍到了。
即便退一万步,认定确实是拜登没有控制住大小便,但其实他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稀奇,衰老并不是罪恶,也不至于为此如此残酷的嘲笑一位老人。
因此,拜登如今的被群嘲,可以说只是美国国力衰退的一个缩影,无论拜登是否真的大小便失禁,但他作为美国总统,领导着这个衰退的美国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跌下了神坛,曾经的荣耀必然会一道一道全部化作孽力反馈回他的身上。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美国今日没有从阿富汗撤军,新冠也已经完全被控制,那么拜登就是拉的到处都是,也依然会有人跪舔说他这就像廉颇“一饭三遗矢”,是有大将之风,可当美国撤出阿富汗,新冠病死七十万之后,哪怕他这位总统日日正襟危坐,我们也总会怀疑,他屁股底下,是不是粘着什么不雅的东西。
这,就是今日的世界,就是美国从“谁也打不过”到“谁也打不过”之后,所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