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回答「你们九零后吃过什么苦」这个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zengjiapl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九零后吃过什么苦?”

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正常的讨论中(而不是因为你事先做错什么事了),

那么,说句难听的,能问出这种问题的“前辈们”,通常都混得不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吃苦根本就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

苦难就是苦难,它不能给你带来成功,也不会为你带来财富,只会束缚你前进的脚步。

如果可以,每个人都想躲开苦难,没人会去迎接它。

一个经历过众多苦难而最终小有成就的人,不会真心感谢苦难,他们感谢的,是没被苦难击倒的自己。诚然,或许在苦难中,他磨练了意志,得到了成长,但这绝非是因为他们享受苦难,而仅仅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如果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一定会选择一条顺利的道路。在那条道路上,他会成长得更快。

如果让他给后辈们提一些建议,他也一定会呼吁大家不要为了磨练意志而接触苦难,

因为他们深知,那些苦难,对人来说,弊远大于利,只有少部分优秀的人,才能在苦难中脱颖而出,大部分人,只会逐渐被苦难磨掉意志,最终比平庸更加平庸。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会把吃苦当成炫耀的资本呢?

因为,对他们而言,除了经历的“苦难”,再无“亮点”。

他们可能一生平庸,唯有一段苦难的经历。

但他们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啊。

因此,其中的一些人,在回望自己经历的其实并没有太高价值的苦难的时候,试图用一种感动的方式,来为这段苦难赋予一种崇高感,借此来安慰自我,逃避价值的虚无,消解对自己无能的恐惧。

然后,他们揣着这种莫名的“崇高感”,来给我们 “90后” 传输错误的价值观:

什么 “苦尽甘来” 啊,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啊。

当然,也包括 “你们 90 后吃过什么苦?”

这句话,不仅抬高了自身苦难的价值,更是把 “90后” 这整代人和他对立起来了。

人生可不是比惨大会,千万别被他们骗了。

对于这种“不怀好意”的问题,千万别为自己辩解 —— 他们就喜欢看你气急败坏的样子。

不管是否真的吃过苦,你都应该抬起头来,微笑着,字正腔圆地说道:

“是啊,我们没有吃过什么苦,我们过得可幸福啦!”

对了,如果对方是你的亲人或不好得罪的人,那么,建议你用一种平和的方式代替:

“说得是啊,可是,正是你们当年的吃苦,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呀!”

【完】


user avatar   huang-bu-hui-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暴走大事件上,

@王尼玛

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直以来,总有人批评80、90后如何思想堕落,如何离经叛道,如何的扶不起来
还有人说他们是道德毁掉的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

特别的不理解,自顾自跳广场舞扰民的不是他们,不让座就拳脚相加的也不是他们,
碰瓷耍赖的不是他们,炒高房价的不是他们,开黑心食品加工坊的不是他们建小工厂乱排污的更不是他们。

是谁自己道德缺失反过来教育下一代人说这就是现实呢?
是谁自己跌倒了还要反讹把自己扶起来的年轻人?这到底是谁扶不起来?

当然
那些值得尊敬的长辈们,给80,90后树立了榜样让他们不断的成长,不忘自我反省,
于是我们能看到身边大多的80,90后都能够遵守公序良俗。他们会主动让座,
会羞于插队,最坏的行为也就是在电梯里面按亮所有的楼层。

如果要给绝大多数的80,90后一个整体的印象,可以这么说,
他们是刚一就业就被延迟退休,他们是干二十年都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却每天努力工作的一代人,
他们是吃这各种黑心食品长大却每天还在茁壮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是等着恶劣的就业环境、
自然环境,顶着高高的房价、住在北上广的出租屋里却没有怨天尤人,每天还在追求自己的理想,
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代人。

如果谁硬要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那也是被现实压垮的

然而

即使是跪着,前方的路,他们也会一起走完。

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每个国家飞速发展的时候总会有人宣称这是垮掉的一代。那些人会用种种言语告诫甚至是带着夸耀的语气说:你们这吃的苦算什么,我们当年.....甚至以偏概全,以此来概括一代人的特性。

而我觉得,任何试图以一两个特征就概括一类人的行为都是耍流氓。这类行为不仅愚蠢,而且还十分缺乏教养。

更不用说是90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了。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有贫有富,有勤奋有懒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90后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绽放出光彩。有些人甚至在这个年纪就已经做出了令前辈与后辈难以企及的成绩。再过个十年,90后这个群体势必会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承担起属于他们的责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现实。

人类社会原本就是靠一代代人的努力来进步的,而这个进步不可能因为某些长辈的一两句否定就被化为乌有。这是最坏的时代,社会一直处于变革的分界口,人口爆炸,社会压力,竞争就业等一系列矛盾在这个年代变得比前面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要来的尖锐突出;这也将是最好的时代,我惊喜地看到即使是顶着这么多的压力,我们这一代人也没有像传言的那样堕落下去,反而变成了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在不远的未来,90后这代人会推动和引领着这个社会向更好的地方发展。

我是这么一直相信着的。


匆匆写就,得了这么多赞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刚刚又想了几点,略作补充:

1 90后这代人,恰逢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的一个年代,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而近几年的出国和留学热潮,也让90后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教育的普及,是崛起的关键。而受过教育的人,也更倾向于理性思考和追求公平。

2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和技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新名词,新概念和新的技术涌现出来。而当下的90后基本都是在20岁左右,正是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这个优势,是之前几代人累计创造出来的,也是之前几代人望尘莫及的。也正是这个优势,使得90后这代人更加好地顺应这个社会,乃至于改变它。

3 社会的学科细化和包容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相较于以前重理轻文,现在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多元。这也让身具不同才华的人得到更好地发挥而不至于被埋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个社会上找到自己的舞台。

但是,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也依然尖锐。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措施,生活压力,社会阶级固化,能源危机,环境问题,核污染与核威胁,社会政治格局与意识形态的不稳定。这些问题也比之前要尖锐地多。很多年轻人,在这个社会也是夹缝中求生存。这些问题,可能是我们上一代人从来没有想过,也遇不到的。因而,将环境不同的两代人进行比较,也是荒谬之论。

总结就是,这个时代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困难,就像游戏调高了一个难度,真正进入了Hard模式。而我相信,我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


user avatar   zhu-yu-xin-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低学历是否比高学历更加会赚钱? 
  大学青年教师工资有多少? 
  有哪些老师的行为现在想来感觉印象深刻? 
  如何看待冰花男孩父亲申请贫困户遭拒? 
  如何摆脱自己复读机的状态? 
  我刚工作没多久,身边同事老是跟我说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对不对? 
  在MIT攻读经济学博士是种怎样的体验? 
  江苏一家长认为家长群让家长承担了老师的工作,称「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为什么家长群会变成压力群? 
  一个有教养的男孩子是怎么样的? 
  平顶山一老师揪学生头发致皮骨分离,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体罚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用无理数加密,如何破解?
下一个讨论
倒地老人为何“讹人”?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