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做平衡,不刻意去思考和消化。
只管仔细稳定的一本书一本书的看下去,这样就好了。
这里说的刻意消化,是指没有任何原因和契机的情况下强迫自己进入消化状态,这样做没啥好处
我说的原因和契机,概括起来就两个内容
原因:你有使用这部分知识的需求
契机:你受阅读启发,抓到了某个灵感的尾巴
除此之外的强行思考总结,都等同于思而不学。
我觉得,阅读这件事情,和拿一个不错的耳机听音乐是一个很类似的过程。
喜欢听音乐的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一首常听的歌,忽然之间背景里的某段伴奏莫名清晰的出现在你的耳边,而你就像刚发现它一样,惊喜的感受着这个熟悉而新奇的声音。
阅读也是如此,往往在你读过这本书不久,就会发现在某次闲聊或者讨论中,刚好提及了那本书里涉及到的话题和桥段,就好像上天安排你和那本书的一次再会。
一本书给你带来的知识,孤立的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好消化的。但是它给你打开了一扇门,门后的世界时时处处和这些书相关,如果说消化和感悟,最基本就是探索这个门后面的世界。
这是我说的契机。
就像看完《三体》的你再去看《星际穿越》,感受到的那种似曾相识(虽然我现在并不觉得它们有太多关联),然后你对其中的某些东西感兴趣,四维是什么,五维是什么。有些人会去看概念相近的科幻作品,有些人会去查阅相关的科普资料(其中一些会被带歪,但是他们同样很快乐,对吧)。然后下一次,某个主题类似的科幻大片上映的时候,你就在电影院里感受到了,以前阅读的东西被电影里的场景一个个激发出来,跳跃欢叫。
这种体验是超出阅读之外的,比如我对北欧神话的兴趣,源自于当年在FC上玩最终幻想3,游戏里有一只非常帅气的召唤兽,叫做奥丁。玩游戏王卡牌的时候,有一张卡牌叫做世界之狼芬里尔。槲寄生的典故则是在痞子蔡(暴露年龄)的一本小说里看到的。至于索尔和洛基,大家都很熟了。这些串起来,就能捋出诸神之黄昏的故事脉络了。
对于目的性不强的阅读以及其他所有的娱乐活动,给我的感觉就像点亮一盏盏的灯,不经意间某些点亮的灯会串在一起,照亮一大片风景。这就是一种绝好的消化体验。
至于目的性比较强的知识获取,很多时候是伴随着上述”点灯“的过程里一同发生的。区别于点灯这样扩展宽度的知识获取和消化,这种带着比较强目的性的阅读,往往更侧重于深度。
当然还有种情况,是你在工作或者学习上有这种需要,然后抱着专业性较强的书来啃。
相信我,如果你是带着问题和需求看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而抓不住任何感悟的话,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还暂时不需要这本书。那也就没有必要合上书去冥思苦想——强行这么做的话....往往民科就是这么诞生的...
当你脑袋里有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理解能力强得超乎你自己的想象。在阅读的过程里,你的脑袋就在不断的转动,思考,印证。合上书以后也不需要你专门留出思考消化的时间,那些念头一直在你脑袋里打转,直到你找到一个阶段性的答案为止。
说真的我对这方面的体验并不是很深,只有在做毕业设计,做算法的时候。对着一堆一堆的诸如傅里叶变换,贝叶斯变幻,小波变换,然后去书店重新买了高数书。啃几口论文,啃几口高数,啃几口面包....当我知道贝叶斯变幻是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它就一下子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了,再看高数书,也不觉得那么不可理喻了。
再比如当我手里有了一笔可观的钱需要打理以后,我忽然就像开了天眼一般毫无障碍的看了好几本和理财、财务相关的书。而这些书在之前我大概能勉强翻一遍封面。
所以呢,为什么非要机械式的留时间去思考反思呢。
阅读本来就是快乐的,消化也是,而且它们是自然而然的顺着你的兴趣和灵感同时在发生的。
读书的时候可以思考吗,可以。
思考的时候可以读书吗,可以。
那不就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