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杠精问题是一个很早就被观察到的现象[1]. 它包含故意唱反调,言语辱骂、激怒对方,错开话题等干扰互联网UGC/PUGC社区建设性内容生产的行为[2]. 是互联网内容社区建设过程中必然遇到的现象,也是必须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
在UGC/PUGC社区中,用户的主要交流行为通过评论/问答形式完成。研究数据证明,用户日均花在社区评论行为上的时长,与用户人格特性中的自觉性/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负相关( ), 与暗黑人格正相关,包括施虐心理(direct sadism , vicarious sadism )、精神变态(psychopathy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 )[3]. 具体地,在互联网社区中的各种行为中,正常的聊天、辩论等行为跟上面提到的暗黑性格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仅有杠精行为(Trolling)跟所有的暗黑人格(包括施虐、自恋、精神变态、马基雅维利主义)都强正相关:
上面的结论通俗点说就是,一个热衷于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杠精,很可能(几乎确定地)是一个精神变态的自大狂。
继续深入研究这些暗黑人格发现,暗黑人格跟评论频率显著正相关,而且暗黑人格者的杠精行为能显著的提升TA们的愉悦感:
作为互联网社区,其管理和经营者当然希望用户日均花在自己社区的时间更长,用户的交流行为更频繁。但上面的数据证明,如果一个互联网社区想要吸引更积极的用户和推动更积极的用户交流行为,那么很可能吸引过来这些性格变态的杠精用户群。这些用户在社区中高频地发表污染社区的杠精言论,其根本目的主要在于取悦自己。这是互联网社区建设中要尤其注意的问题,因为杠精内容和用户会刺激优质用户的情绪,赶走优质内容生产用户,形成用户成分恶性循环,而且杠精内容的频繁出现还会进一步的刺激社区中杠精内容的生产[4], 从而不利于社区优质内容的输出,也不利于社区的长远发展。
当然,正常人格的人有偶尔会输出杠精内容,这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杠精内容的输出跟情绪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
这也是比较好理解的,毕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情绪下也更可能出口伤人。由于情绪跟杠精内容的关系,而情绪在一天中和一周中具有固定的变化趋势,社区中的杠精内容输出频率也会出现变化:
即一天之中晚上(特别是午夜)的杠精内容输出频率最高,早晨最低;一周之中周日和周一的杠精内容输出频率最高,周五周六最低。
用户在参与到与杠精的交流(评论)之后会产生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会刺激用户生产杠精内容,从而形成劣质杠精内容生产的用户内容生产倾向恶性循环:
不难理解地,如果不加主动管控的话,上文提到的用户成分恶性循环机制和用户内容生产倾向恶行循环机制会导致社区交流内容的快速杠精化:
解决杠精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用户成分恶性循环机制和用户内容生产倾向恶性循环机制。这两者都要求快速的甄别杠精内容和杠精用户[6],删除或标定/锁定相关内容[7][8],减少杠精内容推送,对杠精用户进行惩罚,从而达到减少社区中正常用户的杠精内容暴露频率,促进建设性内容的生产。
关键是杠精并不知道自己是杠精。
他们以为自己是马丁路德金和黑格尔、莎士比亚的合体。
你以为杠精是这样的:
杠精自己看来自己是这样的:
杠精们认为自己在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所以他们理直气壮的同时,凸现了自己的道德高度。
杠精们在思辨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快感,一方面道德和智力的优越感,一方面,把他人搞得火气很大,证明了他们操控局势和控制人心的技巧。
这种快感会让他们痴迷,并更加热衷的杠下去。
所以杠精是成瘾的。很难戒掉。
跟沉迷游戏差不多,但更有互动性。
我特别理解他们。
因为如果不是在现实中饱受了社会的毒打和公众号的填鸭,他们不会变成这样。
理解万岁。
这居然有人来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第一,你倒是喜欢人家,人家喜欢你吗?
第二,你倒是跟他上了一个高中。那到大学怎么办?万一他没考上大学,你是不是要跟他一起辍学?如果他考一个不好的大学,你是不是要放弃更好的大学跟他在一起?
第三,你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中学生就算你们互相喜欢,还不是分手。你们还能外面买套房去登记吗?年纪也不够啊。那既然大概率是三年以后就要分手,那你现在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上学放学能够一起走?
第四,你看看你爸你妈差几岁。等你真的到了结婚的年纪,能和你结婚的女生现在估计还在上小学。世界那么大,出去多看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那年回过头去,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