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赵括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第1页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赵括是否无能,建立在评判标准的基础上。如果将标准降低到普通人,那么赵括很有能力。因为他接受到了良好的贵族教育,懂得军事,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军事实践经验。甚至在一些战争中可以提出正确的军事建议。

如果将标准降低到白痴,那么赵括非常有能力。因为他在普通人当中就算不错了,比白痴自然更优秀。

但是如果将标准上升到将领,那么赵括就比较一般。赵括的确可以提出一些军事建议。但是从赵奢的评价我们可以知道,赵括的军事建议与其说是针对实际情况周密思考的结果,不如说是“回忆”军事案例然后寻找相似教条的结果。赵奢曾经与赵括讨论军事情况。赵奢说不过赵括,但是却不服气,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这种情况,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我们不太清楚当时是如何辩论的。不过,我们可以从现在的事情去反推。虽然我没有军事经验,但是我有相似的辩论经验。有的杠精特别擅长忽略掉现实情况、提出一些“理想”办法。这些办法忽略掉现实限制都是可以实现的。就像武术技巧教学中,师傅会讲解每一个不同的招式以及对应的破法,然后总会有人说“对方不配合怎么办”“对方只动了一下你已经做了两个招式了”……这种杠精我们毫无办法,因为他们这么会抬杠却偏偏不敢去散打队踢馆。结果就是,你在和他们的辩论中总会遇到“我们知道现实中这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杠精不知道”的问题,最终杠精自我宣布胜利扬长而去,气得你吐血。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这种事情就更多了。比如说经常有人用某个官员家财不多甚至家无余财来论证其忠贞。这种论证就建立在“我们知道现实中这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杠精不知道”的基础上。很多人对于古代和国外经常出现的那种通过炒作名气、卖人设来谋取利益的高级手段见识得还不多。大概是由于我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还不够深,损公肥私搞利益分配的水平还不够“高”,很多人理解的坏官都是那种贪污受贿搞钱的低级坏蛋。其实现在娱乐圈炒作已经走这个路线了,卖人设的特别多。而且卖着卖着就卖不动了,很多“老干部”“大美女”最后被崩了。东汉时代李固曾经写信劝隐士出山,就明确说:“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这句话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再卖人设老子就搞臭你”。历史课本上也引用古人歌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也是说的卖人设,而且就是说的卖人设失败的情况。东汉社会以“名教”羁络社会,卖人设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当时的人很多还是能看得穿的。但是这种卖人设的情况用来忽悠我们现在比较“纯洁”的社会是足够了,杠精思想那么纯洁,反正是看不懂的。赵括这种情况,估计赵奢也是很憋屈。他明知道赵括说的不对,但是临时虚拟的军事对抗没有现实那么丰富的细节,他只能干气没办法。

如果将标准上升到名将,那么赵括就是无能之辈。因为赵括在对抗中不能坚定不移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应对,而是轻率的投入作战中去。真正的名将都能够准确地判断当前局势。不到合适的情形绝不出战。李牧守代北,一面练兵一面忍受匈奴挑衅,甚至故意付出数千人的损失,就为了做好充分准备再与敌人决战。毛泽东进行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在苏区中央局一再要求他出击的情况下,硬是集中主力在敌前隐蔽待机长达25天。猛虎伏于侧,屏气息声,敛尾蜷爪,就为了寻找机会发动雷霆一击,我都为当时的国民党军感到恐惧。孙子兵法明确提出:“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可以说毛泽东用实践完美重现了孙子兵法的理论。著名军事家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强大的意志呢?他们不是固执,而是因为他们有着正确的判断,并且明确洞察了局势,所以才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当坚定是因为明晰而来的时候,坚定就是强大的意志。反观赵括,他之所以出任赵将,不是因为他提出了什么正确的军事战略,而是因为秦人使用了离间计。赵括在出任赵将之前,在接手这么重大的战事之前,他的首要任务不是去抛弃一切杂念,集中精力去研究军事,而是求田问舍,和狐朋狗友们搞利益分配。结果他的母亲立即去找赵王,指出赵括和赵奢截然不同,不能够以任务为中心,会坏了大事。这样从一开始,赵括就不具备作为名将最为基础的一项素质: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无论本人多么聪明,一旦脱离了实际,一旦不能够围绕事情本身去思考和努力,那么他就和笨蛋没有区别。这就是传说中的“聪明的笨蛋”。

——以上为发布于 2019-01-21原回答——

2019-2-5更新:

一、别人不无能,能否证明赵括不无能

看到有人说,全军覆没不等于赵括无能。理由是别的统帅也有全军覆没但是原本就以能力见长、事后也重新得到重用的经历。

这个解释的依据,就是失败有多种原因、不必然与统帅本人无能有关。

但是这个解释忽略了一点:

失败不必然与无能有关,并不能否认有的失败与无能有关,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

二、为什么说赵括无能

赵括在成为统帅前,也并没有证明他具有这一层次指挥能力的材料。

我们所掌握的主要材料都是:

1.赵括掌握军事理论,但不具有相称的军事使命感——据赵奢评赵括语。

2.赵括拥有军事权力,但不具有相称的军事责任感——据赵母评赵括语。

3.赵括具有军事职务,但不具有相称的军事成绩——据长平之战战绩。

根据这三个材料,我们只能推导出赵括极大可能不具有相应的能力,也就是:

无能

此外我们还掌握这样一些材料:

1.廉颇有效稳定了战局。

2.廉颇名将。

依据这两个材料,我们可以推导的结论是:

廉颇的战略即便不是最佳战略,也是对赵军来说比较合适的战略。

于是我们又可以推导出一个新的结论:

赵括改变了对赵军来说比较合适的战略。

结合“长平之战赵军在赵括指挥下全军覆没”的历史事实,和“赵括改变了对赵军来说比较合适的战略”的推导结论,我们可以推导出新的结论:

长平之战赵军全军覆没在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赵括瞎指挥。

结合前文,也就是:

赵军失败在军事上的主因就是赵括无能。”

三、无能的失败者是否存在

鲁迅说,《史记》“背春秋之义”。我曾经对比《史记》里面关于李牧和李广的两个篇章,发现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恰如其分。司马迁记载了距离自己较为久远的名将李牧和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名将李广,均对二人有较高评价。我对比二人传记后发现一对细节: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史记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史记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二者其实说的是一件事:

戍边过程:

李广传:“匈奴日以合战。”

李牧传:“匈奴每来,出战。”

日以合战和每来必战,一样一样的。

戍边结果:

李广传:“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李牧传:“数不利,失亡多。”

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这样打下去李广会战死的,赶紧把他撤下来吧。连将军都有高度的战死风险,那么,士卒应该蒙受了多么沉重的损失呢?这就是“数不利,失亡多”的委婉讲法。所以这两段也是一样一样的。

战后处置:

李广传:“乃徙为上郡太守。”

李牧传:“复请李牧。”

历史评价:

李广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以力战为名。”

李牧传:没有提名字。历史没有记载“使他人代将”里这个“他人”是谁。可见历史评价已经很低了。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就是李广根本就不足以称为“名将”,更多的是一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名气之将”。由此,也就解开了“李广难封”之谜。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推导说,因为“他人”可以代替李牧,所以“他人”并不无能、甚至也是名将呢?不可以。因为历史证明了“他人”无能。

四、长平易将与李牧故事

李牧故事里面,一个“无名”“无能”之辈替代了李牧,招致失败。最终,李牧重新出山,力挽狂澜,挽回败局。在长平之战里面,一个“有名”“无能”之辈替代了廉颇,招致失败。这一次,由于整个牌面都被葬送了,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了。廉颇因为受到猜疑,部属也被赵括替换,被迫逃亡,赵国平白失去了一员大将。秦军后来继续进攻,赵国被迫进行邯郸保卫战。在形势最危急的时刻,李谈劝平原君散财募兵,得三千死士。然后李谈率领死士击退秦军,自己战死沙场,被赵孝成王追封为“侠义侯”。

“无名”“无能”之辈惹出的麻烦,李牧自己就能收场。“有名”“无能”的赵括闯下的大祸,逼走了廉颇,掏空了平原君的家产,牺牲了“侠义侯”。

我们在两个故事里遇到了类似的场景。这里面,“他人”捅得篓子小,“籍籍无名”。赵括捅得篓子大,“青史留名”。以“青史留名”的能力而言,赵括不能称“无能”。但是,负面能力越强,从正面能力来评价的“无能”也就更坚实。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件事情,有人研究过。

当时廉颇的计策就是拖。等秦国粮食耗光就会退兵。当时秦国也看出来的廉颇的计策。于是征发妇女运粮。是的,就是国家已经没有男人来运粮了。秦王自己每天只能喝掺了麦秆的粥。

按照正常思路,秦国应该先崩溃。当然赵国也基本上粮食耗光。但是:

那一年,巴蜀丰收。

巴蜀的粮一到前线。赵国就崩了。。

赵括没办法,只能主动出击。之后的事情都知道了。

而且为什么秦国要坑杀赵国的投降的士兵。也是这个道理。

巴蜀的粮只能满足秦军的口粮,根本满足不了赵国的投降的士兵。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说无能但是跟他爹比起来就差得太远

战国后期秦国灭楚,老将王翦说要60万,李信作为新一代的主要将领提出20万就能灭楚,结果被项燕击败;最后王翦尽发秦国之兵,将兵60万才把楚国灭国。

这个事情的两个主角跟长平之战的廉颇和赵括颇有些相似。老将总是比较谨慎小心,年轻将领总是比较有干劲儿和魄力。实际上史书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每一次老将和少将到底谁对。事实上,如果把数据列举出来,老将派和少壮派判断正确的次数应该差不多。所以到底任用老将还是任用少壮一直都是领导层最头疼的问题。

老将是既得利益,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冒险,但是经验丰富,不会惹出大的乱子,反过来也不会给太多惊喜。

少壮派没有功勋,一心建功立业,有活力,有干劲儿,有想法,但是缺乏经验,顾及不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而且盲目冒进,可能带来巨大的惊喜也有巨大的风险。

赵国选出一个少壮派来当主帅并不能说这个决策就是错误的,哪怕秦始皇也是优先选择少壮派。何况穷则变,变则通,总是要试试。

至于赵括,史书上记载他是没带过兵的!这就相当于博士一毕业就去做航空母舰的项目总工程师还要限时完成。如果这种航母不出问题才叫怪呢!就算天纵奇才也总要有些实践才能把一件事做好。赵括的问题不在于他纸上谈兵,他也未必是一个无能之辈,只不过缺少锻炼的机会罢了。这种口出狂言,自以为是的年轻人何其常见。很多牛逼的人一开始也是这样的毛头小子。比如我们熟知的岳飞,早年轻易冒进坑惨了老上司王彦,后来不照样是一代名将。

所以,赵括极有可能是赵国数一数二的青年才俊,但是青年才俊怎样成长为合格的军事统帅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赵奢多活几年,赵括未必不能成一代名将。

因此吧,不靠谱的应该是赵王,他应该是对军事一窍不通,否则万万不会启用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当主帅。当然,如果更进一步思考,秦国这边对赵括当上主帅了如指掌;赵国这边却对秦国启用白起当主帅一无所知。还有赵国有难竟然一个来救的国家都没有;赵国是全面败于秦国的,军事,外交,情报,体制。这种情况下,赵括虽然有责任但是确实没有史书上写的那么戏剧化,把过错全归于他也不恰当。

无论如何,年轻人,外行人嚣张没什么错误,错误更多的是把年轻,外行的人放到那个不恰当位置的体制。

比如,把从政经验为0的人送到总统的位置上。


user avatar   sayafuri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很长,各位可以有空慢慢看:

1:前言

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站在赵括的位置,你的军事科技处于劣势,物资准备处于劣势,机动部队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劣势,唯一一丁点优势可能在于上级领导赵孝成王对自己的信任——这种信任也是建立在自己足够听话,能够贯彻赵孝成王攻势主义战略的基础上。

无论是参战人数,军事科技,还是后勤能力和后方动员能力均落后于秦国的赵国一开始,就处于战略上的失衡。商鞅确立了秦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这种国力上的差距直接表现在前线就是战争物量上的差距——也就是我们说的战略差距。

这种局势六个字就可以形容:赵国弱,秦国强。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怎么去打这场战争?如果把赵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你,现在赵王已经决定了,你愿意念两句诗上任吗?

战略上的失衡逐渐演化成了巨大压力,早在换帅之时就扣在赵括的背上。大家请闭着眼睛想一想,这些所有的决策,都是在压力下做出的。打游戏的人都知道,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打木桩,和真实在团队副本里打boss的输出不尽相同:因为高压下输出和治疗手法都会变形。游戏死了可以重来,可这场战争,经过两年的添油对垒,最后形成了双方赌上国运的战略决战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让一个30岁的人去抗压。根本不是他不是抗的住抗不住的问题,而是这么大压力会不会导致赵括的决策失误,有没有影响他的临场表现?会不会让他的思想和动作变形?

还有那个究极问题:

究竟是什么让他做出那个被骂了两千多年,甚至演变成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决定的。

让我们先从小的地方开始讲起:

2:分兵之法

2.1 从小战场说起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是经典的魔兽世界战场'阿拉希盆地' 的地图。红方和蓝方,每方10人从地图的对角出发,目的是占领地图上这5个战略资源点,如果不能全占,那要比对方占的多就会赢(占其中3点)。其中,红方部落更靠近伐木场(FM)而蓝方联盟更靠近矿洞(K)。那么,你作为团长,手上的10个人要怎么分配呢?

站在红方视角,一种经典战术应运而生:5:3:1:1

       铁匠铺是最重要的资源点,地理位置最好,因此需要投入最多的人:5 伐木是次重要资源点,也是取胜的关键所在,需要投入:3 矿洞有一定价值,当蓝方防守空虚去支援铁匠铺的时候,斥候盗贼可以偷偷占领,需要投入:1 防止敌人的斥候来夺取基地农场,农场需要放1人防守。 这样5+3+1+1 = 10 基本上实力相当的团队都是这样分配。 ——《S9三字角斗士教你评级》 作者:我     

可是实际上你要面对的状况是,1800分的队伍,经常碰到2000,甚至2100的团队,团队无论是装备还是手法,都比对方差了一个档次。尤其是在1600上下的低分战场,许许多多的混分低保队伍要面对装备虽然不好但经验丰富的代打队伍。

这时候,团长会分配另一种阵型:9:1

为什么会有这种打法?因为混分队伍的特质,大家都不愿意浪费太多时间。看起来这种打法放弃了所有资源点,但起到的效果是,铁匠铺的5个敌人会被飞快消灭,会导致对面团长的误判:对面很强,头很铁,没必要和他们在这里浪费时间,放一把5分钟,打一把30分钟,不如放了算了。何况放了对自己有什么坏处呢?下一次场碰到挂机队白白吃分。这样就能从比自己高很多分的对手身上,靠莽,头铁,硬是吃下一场胜利。

这样的胜利是打出来的吗?不是的,是吓出来的,通过恐吓一样的不要命举动,把自己身上压力(装备,手法双劣势)转移给敌人,让他们无法在短时间清晰的做出决定,从而产生撤退或者放弃的想法。道理很简单,CS都打过吧,这种手段就是rush B no stop,用闪电般的执行力打乱对手精心布置的战术。

这种战术的使用前提是什么呢?打常规打不过。就是在装备和手法双劣势下,分兵的结果就是被各个击破。铁匠铺5V5打不过,伐木3V3也打不过,猎人家也守不住,盗贼单挑输给了别人守点的猎人,最后丢了5点,一群人灰头土脸地被联盟堵在墓地下暴风雪。

然而这种战术是无敌的吗?

不是,这种战术在低分段好用,尤其是对手缺乏组织和经验的时候。2100以上分段这种战术毫无作用。因为它并不高明。一个分工合理的团队早就见过无数种奇形怪状的rush,稍有常识的团长会迅速放弃铁匠铺,走外围占4个点包抄你的后路。这时候,占了铁匠铺又能如何呢?

你会发现,你被包围了。


任何一边的防守方有复活距离的优势和buff优势,抵消了你进攻的人数优势,敌人在原地复活,而你要在铁匠铺复活增援过来:结果就是你像被圈养一样困在铁匠铺,哪里都出不去。

这就是我们紧凶赌狗玩德州的基本战术:Bluff,恐吓。为什么赵括不把主力分一部分用来防守廉颇精心修筑的石长城,因为从他的情报渠道来看,如果自己如果分兵守粮道,会削弱自己正面挥出去那一拳的实力,赌狗都知道,如果你要bluff,那就请做戏做到真,也就是请Extraction,这个词非常难翻译,大概意思就是痛击对手,痛到什么程度呢?让他不敢下注的程度。

赵括在台面上,相比于白起承受着更大的筹码压力:混评级的小号团长每天也承受着同样的筹码压力:手上的筹码比别人少,除了all in,你敢和别人慢慢小刀磨肉的玩吗?

在这种时候,如果赵括主动分兵,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廉颇新败在前,赵军的野战能力不如秦军。

四月,秦军与赵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斥候斩赵裨将茄(不是,我起了,一枪秒了,我有什么办法?)。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六月,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取赵军二鄣城,杀四都尉。七月,赵军被迫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杀二都尉,夺西垒壁。

连廉颇这样的前辈都只能筑石长城防守。六个都尉,1尉领1曲5000人计算,损失就是三万。要注意:这些损失不是指被秦军斩首,是失去指挥系统后部队溃散后的软损失,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组织度打没了”(HOI)”打白了“(TOTALWAR)”士气打空了(COH)“。这些人后方收拢后还能再动员奔赴前线。

第二:自己手上的作战部队数量不如秦军。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根据 @怀剑听雨 的分析,因为消化了西上党郡,秦军此时前线约20万兵加40万运输劳役,而赵括手里的作战部队是不足这个数的。

很多人都替赵括想办法,都在那里大喊:你分兵防守旧长城,不要allin啊。

问题是,你要分多少兵守丹水长城,又要分多少兵去防守固关呢?

2.2 分兵的前提

聪明的小明站了出来:如果我是赵括,我分30000人守故关-百里石旧赵长城,分6500人守丹水防线

这时候你问小明:为什么分这个数量呢?你的30000和6500人的依据是什么呢?

小明:我看过史记啊!

@渤海小吏 朋友的一张图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5k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这就是典型的上帝视角,和没有战争迷雾的全战单机玩家为什么总能打出史诗大捷一个道理:

问题来了,作为赵括,你怎么知道白起的“奇兵”是多少人?

连偶尔是我老婆的孙一峰都知道,分兵是一门大学问:你分的兵过多,正面用于主力决战的部队就会少,如果主力决战输了,你哪怕守住了前来偷袭的白起奇兵又有什么用呢?

就给赵括拉满了,满打满算给他20万人。如果赵军分了5万守长城,又留下一万保卫后勤部队,赵括信心满满带着14万部队过河,说不定被白用来诱敌的10万人打退了。(“被侦察部队打死了,丢人”)。哪怕赵括继续前进,14万人,要怎么面对固守绵延18公里秦军壁垒里的20万秦军呢?

前方根本没有路。

带过河的人少,赵括连打赢秦军的预期都不存在,按我们赌狗的话说,连Ev(获胜概率)都没有。带过河的人多,就是被包了饺子全歼。

白起为什么能分兵奇兵各种花拳秀腿玩骚操作?因为白起部队数量优势,他不在乎这点损失。而你赵括呢?

【分兵的前提,首先就是你有兵力优势,连正面一拳都对不过,分什么兵呢?】

分的兵少,后方守不住,分的兵多,前方打不赢。何况哪怕不分兵,历史也告诉我们了,他满打满算20万人,也攻不下白起18公里的壁垒。古代部队不能承受较大伤亡就会溃散,无论如何,历史告诉我们,哪怕1个兵都不留守故关,他的攻势都会在秦军防线被挡下来。

可对赵括来说,灾难的一天还远没有结束。他要怎么面对已经被秦弩射的七荤八素的部队?攻坚战有多少部队溃散?多少基层指战员战死,多少基层指挥系统失效?他要收拢部队,重新编组,重新任命指挥系统,重新划定集结点,这要多久?白起会给他时间吗?要知道,白起有足够多的机动部队,他能随意派出5000骑兵去包抄赵军后路意味着他能承受这点部队的损失,同时,工事里还有25K 养精蓄锐的骑兵充当战术Reserve,随时都能以闪着星星的Active状态进入战场,赵国却因为不能不管北方匈奴骚扰,只能给赵括极少数机动力量。按白起的性格,他会给赵括有组织撤退的机会吗?

敌前撤退,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是极其困难的。一旦指挥出问题,你会承受巨大的伤亡,和战争失败几乎没有区别。

对这一现象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看这篇文章中幕府全战的部分:

好 退一万步讲,今天的赵括突然充值,摇身一变成为了忠厚老实的格鲁希大元帅。(“当他重新恢复了自信之后,他的全部崇高美德——审慎、干练、周密、责任心,都表现得清清楚楚。”)赵括完美收拢了从前线撤下的每一个士兵,每一辆战场,每一匹战马,

问题来了,接下来怎么办?

2.3 赵括的选择

退到丹水边里士气低落,组织度低下,还有各处收拢来的残兵败将的赵军,能挡住白起士气正旺的部队的反冲锋吗?要知道,秦军在平日里就有夺西垒斩都尉的胜绩,面对的那是训练有素,枕戈待旦的赵军。现在新败赵军,乘乱逃跑不知有多少,赵括一边要收拢部队,重建指挥系统,还要面对秦军的反冲锋。作为兵推爱好者,我宁可去1945年的布达佩斯,都不去丹水边当赵括。宁可作为Obergruppenführer 战败上上苏联绞刑架,都不去当冲进来的秦兵推进丹水淹死的赵括。如果坚守到46年初就算赢,前者还有棋盘上的翻盘点,后者只有死路一条。

他决定渡河的一瞬间,就不可能回来了。

赵括举起了手:我再氪一次金,再变一次莫德尔把兄弟们都带回家吗?

赵括同学,你坐下。今天你已经是第二次死里逃生了。这次你想敌前撤退,别忘了,你前面有一条丹水。

赵括:你说你马呢?我冲一单变莫德尔,德棍都说好,不试试怎么知道。

赵兵于是开始后撤,这一退就无法停下来(#你们也事加把劲骑士?)。白起乘机等率兵爬出城墙攻击赵军。赵括骑马奔驰压阵,想以此阻挡退却的士兵,但马倒地,他被赵兵杀死,赵军于是溃败。白起等人乘胜追击,赵兵大败,自相踩踏而死的士兵,躺满原野塞满丹。那些逃跑的士兵听到风吹的声音和鹤叫声,都以为秦兵就要追来,昼夜不敢停,在草丛里行军在野外住宿,再加上又冷又饿,死的人十分之七、八。刚开始,赵兵稍稍退却时,王龁在阵后大声呼叫说:“赵兵败了!”士兵们于是狂奔逃命。王龁趁机与张天锡、樊於期(向赵国的大军)奔来。缴获赵括日夜诵读的兵书,又攻破了故关。

白起:傻O,莫德尔和苻坚双up池你都敢头铁,给老子爬!!!

3:避战之法

很多人于是就问:打怎么打都打不过,学廉颇,搞城市化,在丹水边当乌龟缩在壁垒里行不行?

如果提出赵括分兵的问题之人是犯了战略错误,提出这种避战策略的人就是犯了政治错误。这也就是赵括的另一重压力的来源:政治压力。

关于赵国粮食储备到底如何的问题,历来有114514种说法,总的来说,不容乐观。

秦国范雎同时使用反间计,在邯郸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孝成王本自恼怒廉颇领军伤亡多,屡次战败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谣言四起,不啻于火上浇油。于是赵王力排众议,临阵换将,以年轻将领赵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代替廉颇为长平前线最高统帅。然而此一戏剧性反间计让秦军反败为胜之情节受到质疑,尚有争论
在《战国策·齐策之二》记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表示僵持战中其实赵国陷于后勤粮食短缺,可能是内部原因也可能是秦国在外交战场的孤立策略成功,总之赵国有可能是被迫打开僵局出战。

秦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夫发五苑而乱,不如弃蔬而治。”一曰:“令发五苑之蓏、蔬、枣、栗,足以活民,是用民有功与无功争取也。夫生而乱,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释之。”

然后许多人就开始了:

你怎么知道拖下去,赵国耗不过秦国?

这些人心是好的,只是他们搞错了一点:

不是【赵国】毫不过【秦国】,是【赵家】耗不过【秦家】

赵家作为赵国的统治阶级,最高领导层首先失去了战斗意志,一边打一边求援。

而另一边连送粮水渠都挖好了。

很多人不理解,秦国人不是还没打过来,你们赵家究竟在怕什么呢?

赵国革命在邯郸爆发时,赵孝文王正在长治市的赵军总参谋部。兵变令他十分惊讶,不知应否退位。不过,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赵王的称号,仍可保留晋阳公的身份。此时,赵军大元帅廉颇宣布辞职辞职,由李牧接任。李牧向赵王保证在楚考烈王调停之下,赵军会撤回邯郸并绝对不会镇压革命。因此,赵孝成王只好退位。他已经失去最后的支持者,就连虞卿这个一生拥护皇帝的参谋,也只能求赵孝文王退位。11月10日,赵王流亡前往齐国

结果这场战争在赵国宫廷总参谋部的规划方案是:赵王希望用一场短平快的局部战争快速吓退秦军,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的朋友们根本不知道,这时候赵国的粮食到底能不能支撑住赵国和赵军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赵家自己觉得撑不住了。赵家无论向齐国求援,还是向阿猫阿狗求援,根本上表现了他们自己已经对自己独自面对这场战争的畏惧。相比之下,秦国至始至终没有邀请燕国共同攻赵,诸侯各国就像静止了一样围观了长平整整三年,赵国大败之后9年,燕国才像突然从醉酒中清醒过来的醉汉一样开始攻赵。

赵国负责战略规划的人,总参谋部,参联会,最高军事委员会,随便你怎么叫。在兵棋推演上,没有看到赵国获胜的胜算,更没有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的打算。

反之,他们急切地表达了速战速决的愿望。

既然中央已经决定了战略,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再加上城外谣言火上浇油,赵王当即决定换下了进攻意愿极低的莫德尔廉颇并删了好友,换上了刚刚抽出曼施坦因的赵括。

赵孝成王:秦国势大,弹性防御阿拉晓得伐。

赵括:不知道啊,新手第一次抽卡就抽出曼施坦因,怎么玩? 话说咱不是河北人吗?

赵孝成王挠了挠头,从袖兜里摸出六个兵牌:

赵括:不是,有没有那种懒人包,一键宏,key君攻略之类的,我真不会玩。

赵孝成王叹了口气:既然宫里无内鬼,那我给你放个苏喂药氵哥吧

赵括:懂了。


避战,怎么避没?

赵括拒不出战,就会被换成赵三,赵三拒不出战,就会被换成李四,这和赵括的能力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一个锅位,空白耻辱柱,我再重复一遍,作为战艺论坛老混子,再说一遍,我宁可去1945年的布达佩斯,也不想当赵军元帅。前者就是苟活嘛,巷战,打烂10个布达佩斯我也能苟,我能苟到46年上绞架就算我赢。

可这边呢?上面的大人物已经为你画好了死亡路线图,战略部署,作战思路,都固定了:

作战目的:秋收前,用一场闪电站逼迫秦军退兵。

作战方法:冲就完事了嗷铁子

机动部队劣势,部队质量劣势,唯一优势是补给线可能短那么一丢丢,你怎么不说秦王还挖了条运河呢?话又说回来,说道战斗意志,秦国人连运河都挖了,你告诉我用一场短平快的战争来结束战争? 我还是通过一场踹门短平快的战役让斯大林投降吧,斯大林可没有为了防守列宁格勒挖运河。

赵国和秦国,一个在以速战避战,一个在以避战求战,怎么打?

至于还有想穿越过去,带着40w大军屯兵种田再谋发展的,我替赵王回复您:

这时,唯一一个聪明人是赵括的亲妈,她看起来对儿子的贬损,实际上是在死保他心爱的孩子,可她的话竟然是被当作亲妈在黑赵括,你们啊,书读的不少,对母亲了解太少,母亲这种生物,怎么会当着儿子的顶头上司去黑自己的儿子呢?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愿王勿遣。愿王勿遣。

她是不想让自己儿子白死啊!!!!!

3:希望之花 连接着羁绊(睡了 明天写)

戏谑内容到此为止,不想听陌生人BB的没必要看了,有内鬼,终止药水。


user avatar   edub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很多人在看待历史的时候都犯一个毛病:开上帝视角。

绝大部分后人从一开始看战国史的时候就会非常疑惑,为何东方几国不联手对付秦国?因为当时的人达成秦国能统一天下这个共识,要在长平之战以后了。从春秋直到战国,三晋和楚国才互为头号假想敌。所以坚守不出死死拖住秦国,指望其他几国来救援,共同击破秦国,在当时对于赵国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各国最大的愿望就是秦赵拖下去,两败俱伤。

当时韩国半死不活,燕国力量弱小,齐国太远,宋国已经灭亡,周朝政府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秦赵相持主要的外部胜负手就是魏国,以及在魏国背后的楚国。而魏国、楚国、齐国未必就更希望赵国获胜。赵国向齐借粮,齐就没借。

你要知道,当你身处在这个事情之中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像后人那样看待问题的。我们平时网上接触过多少位的专家、能人,这个政策那个建议的。我不客气的说,这些人中99%以上,你让他当一个乡长,他都当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

赵括不要说在当时,就是放在当代,个人能力也肯定属于顶级。不说别的,就几十万人包括军队和老百姓在一块每天吃喝拉撒,调度粮食,处理他们的垃圾,然后再布局军营,能保证一个月不出大乱子,这就是99%以上的人做不到的。

赵国当时是什么国家?那可是战国排名第二的雄国、强国。赵王和整个赵国统治阶层上级不说身经百战,那也是经过了多少政治、军事危机考验,具有丰富斗争经验。应该学廉颇那样坚壁清野,不能贸然出击,这还用我们知乎上这些键盘侠去告诉他们?人家都是傻子看不出来吗?对于赵国国内什么情况,人家不比你清楚的多。

赵括能到这个位置上,本身就说明统治阶级上层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识,这个人的能力不在廉颇之下,就算在他之下也差不了多少。

可核心问题是啥?赵国拖不起。坚守不出拖个三年五年秦国肯定就退兵了,那不是废话嘛。赵国有那个实力吗?你拖着拖着自己就死了!咱们要先清楚个事情,廉颇不是一开始就死守的,他是吃了败仗才退下去死守的;前线要出击,也是赵王几次催促的。这说明是赵国求速战。

赵括是带着领导的意图空降在这个位置上的,领导让你来是执行的,不是让你决策的。已经工作的人应该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对着刘强东说今年这个业绩指标不可能完成的京东高管,不是马上就被开出决策层了吗?

如果是你,你又能怎么办呢?

我们在单位里工作也总有这样的人,喜欢出来说风凉话,“你看,这样激进冒险,我早说不行了吧!是不是果然失败了?早用我的策略,公司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这种说法最不值钱。

你怎么知道当初保守了,现在不会死得更惨?中国男足打平就能出线,哪一次不是被人打爆了。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这相当于赵国在和秦国对拼国力。而作为实力占劣势的一方,你在棋盘上和对方对子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一战并不是秦国计划好的灭国战,秦国想夺取上党地区,可以让赵国一直在西面部署大量资源损耗实力;而赵国长久拖下去本身就让秦国达到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丢掉上党和长久拖下去结果一样的。

咱们假设赵国能长久的和秦国相持下去,互相消耗国力,第二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魏国和楚国虎视眈眈,另一边燕国和齐国也不见得就是善茬。赵国担心的多面受敌问题对于秦国是不存在的。东方几国要想攻击秦国,只有三面:北边山地走不通;靠南楚国可以进武关进攻秦国,但是路非常不好走,秦国小股部队把守就难以通过;剩下一条路只有进攻函谷关,这也是战国时代几国联军几次攻击函谷关的原因。秦赵两国在长平集中几十万大军相持,其他几国要想偷袭函谷关几乎不可能,而即便偷袭秦军也可以快速回军回防。也就是说在秦赵两国相当于两头猛虎相持,赵国这头猛虎的四周有其他狼群在窥探,秦国身后则是非常安全的空地。双方看起来是势均力敌,而实际上赵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第三赵国万一国内民变起来了,那就很有可能真的是灭国了。灭国这个词对于统治阶级和老百姓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对老百姓来说,秦国灭了赵国大不了就是换一个主子而已,也未见得赵国的统治阶层就比秦国的好多少。对统治阶级来说,得先保住在赵国的统治权;没了统治权和统治的合法性,国家再强大于他又有什么好处?

基于这些情况显然赵国国内的鹰派战胜了鸽派。拖下去肯定百分之一百死路一条。还不如赌一把说不定能赢。世界杯决赛你已经2:4落后了,还剩15分钟,难道不是全面出击狂轰对方球门吗?这种情况下克罗地亚狂攻法国队球门,你能说是战术失误吗?

总结起来,第一,赵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总体上来说还是后者强。论野战能力,硬碰硬,赵军打不过,这是前面的战斗已经看得出来的。要坚守才能相持。第二,从整体经济实力来说,赵国也略逊一筹,拖下去很可能会先崩溃。赵国统治阶级必然是达成了共识要去孤注一掷,而赵括就是具体执行这个政策的执行人。

说穿了,积极开拓市场的决策是董事会决议的,把责任怪在总经理身上有意思吗?

总体实力不占优,长期对战无论是野战还是坚守,总体上来说最终还是会失败的,但是在偶尔的几场战斗中或者战役中,你倒是有可能凭借着运气或者一些有利因素取胜的,就比如说中国队和韩国队打50场,那最终肯定是中国队输的,但是某一场比赛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有可能就狗屎运,1:0赢一场,赵国就要赌这一场。

如果你要选一个人,代表整个国家去赌一场,孤注一掷的,你选的这个人是不是国家统治上层阶级比较认可的实力最拔尖的人,至少是鹰派认为的第一人选,那你说这个人他能力怎么可能差呢?

其他回答里也有人说,赵括的水平他爹不是最清楚吗?他爹都说不行了,为什么翻案?首先人是会进步的,赵奢看见的是多少年前的赵括,不代表现在的赵括。2018年拿到国家自然科技一等奖的薛其坤院士当年考研三次才成功,但是不妨碍他成为当今中国顶级科学家。其次,一两个专家看走眼非常正常,贝利预测比赛对过几次?而整个统治阶级上层集体看走眼的概率非常低,除非两个国家不在一个文明层级上,像满清对英国。但是赵国和秦国只是稍弱。第三,赵奢和赵括他妈这些话都是后人转述的,极有可能是赵家为了推卸责任放的马后炮而已。中国古代文人就习惯于编造这样的故事,皇帝出生前一定是天有异象。出现这种大事情总喜欢说我早有了预料,这一点都不奇怪。

评论区也有人指出了,我这个回答本质上也是开了上帝视角。这一点没错。但是,秦国发起狠来,确实比赵国能扛。这一点我认为后人怎么分析都不如赵国上层看得清楚,至少他们知道自己扛不住了。


user avatar   alan_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这么多杠精,真是……

首先,打仗打输了就是原罪。

其次,根据《战国策》里的记录,赵国的外交全面被秦国压制,即使是赵国的同盟齐国在赵最危急的时候也是一粒粮食都没有援助。更何况其他准备隔岸观火的诸侯国了(比如魏国,韩国)。

最后,赵国一直的战术思想出现了问题,赵奢重生有可能赢吗?不可能。田单说的很清楚了“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赵国输掉长平之战最表面的原因不就是这个吗?赵国的将领们太迷信大军团作战了。

结论1:赵括不是很有才能的人,不是可以逆转战局的天选之人。

战争只不过是政治的延续,当秦国“多助”,赵国“寡助”的时候,战争的结局已经很明显了。

但是以少打多,还能抵挡的“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在占优的局面下苦苦休养了30多年(1~2代人)才开始灭六国战争,我个人认为这个结果不算差。45万打60万要远比45人打60人,15万打20万困难的多(虽然比例都是3:4),在这种比例,断粮45天下战损比能打到超过1:1(自损20万,秦军伤亡过半),我个人不认为赵括是一个无能之辈。

结论2:赵括不是无能之辈。

综上所述,赵括不是天才,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更像一个还没成长起来的年轻将领。

Q:赵括有没有轻敌?

A:不好说,因为我们没办法完全复盘当时的战局。

Q:赵括知不知道白起来了?

A:看起来不知道,但是这不是赵括的问题,而是赵国情报系统的问题。

Q:赵国和秦国谁的后勤压力大?

A:赵国。根据《战国策》“秦以牛田,水通粮”,而赵国需要翻太行山运粮。

Q:赵国的后勤还能挺得住吗?

A:挺不住了,还是《战国策》“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Q:如果赵国开了上帝视角,长平之战有可能赢吗?

A:不可能。秦国这是阳谋,就是逼你大军团对峙大家拼国力,只要秦国外交不崩,赵国就输定了。

最后一点个人私货。

我个人更倾向于《战国策》的记录,而不是《史记》里的记载。司马迁真的既不懂政治,又不懂军事。积极进行外交工作,翻山越岭支持了廉颇军团两年且战且退的大军团对峙的赵王和大臣突然间变成傻×了?司马迁从赵受上党开始就开始喷赵国上下了,从批评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到引用《战国策》赵王与虞卿的对话后额外加了句“为天下笑”,再到赵奢夫妻对赵括的评论,司马迁的立场实在是有点歪。

如果说司马迁看不懂为什么赵国一定要拿下上党还可以归咎于见识问题,那么在引用《战国策》后额外添加私货就很不客观了。赵奢夫妻对赵括的评论我个人没有找到更早的记载,并且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司马迁同时代的霍去病也是这个破毛病,甚至更过分,但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名将。

在我看来,《战国策》中分析长平之战时从各种外交和国际形势上分析要远比《史记》中简单的归咎于赵国君臣和赵括犯蠢要高明和正常的多。司马迁笔下的赵国君臣突然间犯蠢,实在是太不合常理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我们分析长平之战的时候,《战国策》比《史记》可靠得多。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一下,如果赵军让廉颇指挥,赵军必败,不会死太多人,但也元气大伤。(粮食耗光了)对面的秦国也讨不到多少好处。(因为粮食也耗的差不多了)

“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 ” 这时白起还没出马

但若让赵括出征完全是赌国运,有可能战胜,更可能大败。至于战胜的可能性,至少赵括自己都觉得不大,出征让赵王保证战败也不处置其家人才可以。

“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为何认为自己战败可能性很高。原因很简单。国中缺粮。

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卻,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卻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卻彊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所以赵括出兵必须速战速决。

结果就是“大破”秦军。正高兴时被一波抄了后路。


虽说赵括顾头不顾腚的军事战术没法吹,但治军能力还算不错。

军队断粮四十六天靠吃人过活都没投降。结果赵括死了立马降了。(然而秦国在长期的对峙中也导致粮食不足养不活这群降兵,于是只能坑了。)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至于秦军的战损,或许是因为的决死突围同样不小。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句话是白起耍脾气不愿意出兵邯郸的推脱之词)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热衷到给赵括翻案的,应该不会有现实社会政治目的。只剩下废柴共情一条理由了。(看了一堆杠精的翻案奇说,他们本人要能有任何成就,赵括绝对能复活)。

赵秦长平之战,后验来说双方都谈不上明智。论长短复杂而充满争议。这里面有白起战功的辉煌也有其人性至暗和引发的价值观史观争议。

轮到给赵括翻案?

就算大势再如何,就算赵庭犯了再多错误,你作为统帅,在相持3年后,刚换你上,半年之内收获最差结果。这种统帅不担责任?

自赵括这种叉子立了榜样后,思聪他爹们才明智到不会让自己牛皮烘烘的儿子直接掌一把手啊。


user avatar   bu-gao-su-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关中政权想进攻河北,最佳路线就是走井陉,但无论走哪条路都必须先攻陷太原(赵国晋阳),历朝历代很少有例外的,而秦军走河东道进攻赵国,很明显只是攻略上党地区。

2,无论是秦王还是赵王,都没有公众号或者赵括粉丝脑补的一决生死的打算,赵王打算用外交停战,秦王接受城池后停战证明了双方最高决策者都没有你死我活的决心。至于高票答案中,赵括是接到赵王的密令让40万人去死的答案真的是笑死我了

3,扯赵国国力不行必输的,可以参考赵括前赵奢是如何击溃秦军的,赵括后李牧是如何战胜秦军的,尤其是李牧时期,秦赵国力及地缘形势已经到了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步。实际上长平之战时期,赵军是地理条件最好的时期,几乎控制了整个太行山脉,难怪赵王抵抗不了上党的诱惑。

4,赵军并不缺粮,至少在粮道断绝后还能坚持46天,人完全不吃饭四五天就会休克了,这些粮食给安史之乱的张巡做梦都会笑醒。缺粮的处理方式也不是贸然进攻,因为进攻之后补给线会更长,通常缺粮的应对措施是收缩战线,扼险而守,拉长对方补给线缩短己方补给线,如果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固守了。另外中国小米之都竟然是长治市,长治盆地实际上是中国著名的粟米产区,长治盆地与赵军营地只隔了一个百里石长城。

5,白起偷袭两座关隘叫故关和长平关,易守难攻,是一个典型的关隘,直到基建狂魔的新中国,从高平市到长治市所有公路都必须要经过这两个口,一千米的山链接的关隘在先秦基本要付出不低的代价才能被攻陷,如果正如史记所说被轻易夺走,只能证明赵括在布防上的不重视。

6,廉颇的布防非常厉害,韩王山、大粮山、故关成犄角之势,丹水的存在又使对方不能从容撤退,进攻长治盆地只能走故关和长平关,这就解释了为何秦军非用反间计除掉廉颇,长平之战后基本高平市就没有其他大规模战役了,道理很简单,防守方优势太大。

7,空仓岭的高平关总共坚持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高平关的丢失很可能是廉颇被替换赵国方面的原因,事后看,在高平关死磕很可能会被从太行陉方向的秦军包抄,丹水也会成为影响撤退的一个不利因素,廉颇没在高平关纠缠体现出了名将风范,毕竟那时候没有长平之战这么经典的战例。

8,白起两路奇兵面对廉颇的布防的命运不会比长平之战中赵军好很多,全军覆没不至于但是伤亡惨重是必然的。事实上白起在赵括凶猛进攻的同时发奇兵突袭这个操作确实很神奇,因为故关地形险峻,很可能会无功而返,仿佛是白起知道了赵括的全盘计划一般。

9,事实上很可能秦国方面真的知道赵括的全盘计划,因为单方面指定赵括和对白起任命的保密这种操作实际上非常罕见。赵奢以能言善辩著称,赵括在口才方面青出于蓝,廉颇丢失高平之后,赵括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很正常,如果让秦国提前知道赵括的布防,这种罕见的操作就合乎逻辑了,赵军出击合乎秦国利益,而白起任命保密这可保证赵括执行原计划。如果赵括能做到他父亲讲一套做一套的操作的话,长平之战的结果就很有趣了。

10,从赵括上任到全面攻击连半年都没有,几乎是一上任处理了与他意见不同的下级之后就发动攻击了,可以看出很可能赵括在邯郸就拟定了作战计划,他真的没有去详细了解上党地区的地形,说他纸上谈兵一点都不冤。地形的重要性,你可以对照一下辽沈的林总是怎么做的

11,同样因为时间很短的因素,吹嘘赵括练兵水准的基本可以歇歇了,真觉得赵军表现出众,练兵的功劳实际上也只能归功于廉颇。

12,赵括五路突围通常也被赵括吹津津乐道一点,我们不说别的,五路突围,最终给赵王报信的居然是白起俘虏后杀剩下的那批年轻人,然后这叫突围能力很强?

13,秦国发动河内居民去驻守故关,不是证明赵括有多强,而是一个正常的举动,防止赵括以全军之力突破故关,秦国方面对军事布防还是有概念的。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第一秦国在发动河内居民去故关是有时间差的,赵括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成功夺回故关,第二河内走故关只能走太行陉,如果太行陉走得通,证明丹水东岸与大粮山的阵地已经全部被秦军控制,这证明了赵括一直被围困在韩王山,考古也支持这个观点。这点说明了,即便赵括在韩王山组织突围,但突围方向他很可能是没有概念的,这也解释了为何赵括多次组织突围,竟然一只部队都没有成功回到赵国本土。

14,赵奢对赵括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他是知道赵括从来没有意识到战败的后果是如何,他总想怎么赢,不想万一输的话怎么留后路,实际上是和孙子兵法中先为不可胜是冲突的。真的是知子莫若父,赵括真的是输得相当惨。

15,白起说长平后秦军伤亡过半成为了很多人认为赵括强无敌的证据,白起说这话是奉劝秦王不要进攻邯郸。但是评价历史人物不应该光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长平之战后,白起还派遣军队进攻长治与晋阳,如果真的是秦军损失惨重,为什么继续进攻?不信你可以参考下邯郸之战后的秦国。进攻长治是可以理解的,晋阳地势极为险峻,又是赵国发源地,即便是解放军进攻太原也足足花了5个月。很难想象秦军如果损失惨重会继续进攻晋阳甚至一年后进攻邯郸。

16,很多人会甩锅给赵孝成王,实际上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责任还是有点区别的,政治家负责国家治理,外交及人事任命,孝成王外交方面虽然有失误,但是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争取魏楚虽然是正确的,但是魏楚联军在地理上只能做到在河内与秦国在成皋附近对峙,实际上秦军直到赵括被围之后才动用了河内的力量,在战争初期,魏楚联军对上党局势军事上的帮助是有限的,最多只是政治上有帮助而已。直接与秦国议和反而是一个现实的举动。赵括被围乃至全军覆没后,赵王才从白起屠杀后仅存的士兵了解到了战场的状况,这时候做什么都晚了,相反此时到邯郸之战后赵王的外交手段都是值得称道的。但人事任命方面,赵王的确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个错误事后看也仅仅是任用赵括而已。

17,长平之战虽然赵王有责任,但是他不该背的责任也不能强加在他头上。通常在具体的战役中,军事家的任务就是就地形进行军事布防。赵括的军事布防可谓糟糕到了极点,里面有没有赵王的因素历史没有记载,考虑到赵王也没有直接干预廉颇的布防,我倾向于赵王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赵括的军事布防中。政治家干预军事家进行军事布防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唐中李隆基、民国蒋介石,后世都将责任归咎在政治家头上,赵王千错万错,历史上都没人从军事布防方面指责赵王。

18,也因为赵括的军事布防过于差劲,导致赵括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不好,白起的手下败将很多,公孙喜,暴丞,熊横,芒卯等,他们和赵括输得一样惨,而且他们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他们国家的衰落。然而历史评价他们的时候,却没有说他们纸上谈兵,因为他们输给白起其实不冤,然而赵括不一样,赵括的军事指挥是存在着硬伤,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军事史都拿不出几个能比赵括差劲的人,也因为这样赵括才这么有名,甚至在长平之战中风头都盖过了白起。

19,很多人说赵括的历史评价只是司马迁的一面之词,事实上除了考古以外,司马迁的史记算是长平之战最可信的历史资料了,白起的副将司马靳就是司马迁的天祖父。实际上评价赵括的不止司马迁,赵奢、朱棣、毛泽东等军事家都对赵括持有负面的态度。认为赵括很强的历史人物几乎没有,基本只有公众号,论坛或者知乎网友,小说家,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历史发明家”,“大战略家”,“阴谋论者”,但对军事布防这种基础性知识没有一点概念。

20,还有某些中学老师认为自己管理四十个学生都很困难论证赵括能管理40万人就很本事。实际上就中学老师能用的大招无非就是找家长,学生不听话的时候不能打不能骂不能惩罚,能有效管理真的是见鬼了。先秦时代要有士兵不听话下场就是直接处斩,赵括本人还有八义镇的典故,别说士兵本人及其家族会处以极刑,弄不好邻居都要受牵连,你拿不出先秦的手段,就不要用现代的逻辑去套用先秦的情况了。

21,回到问题本身,赵括是不是无能之辈?这要一分为二看,好的方面,赵括经济头脑不错,能在首都买房置业,口才也很好,能够把以雄辩著称的父亲说得哑口无言;不好的方面是他本人的军事能力非常差劲,他凭借自己糟糕的军事布防及战绩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user avatar   WangAq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相关话题

  战国后期,赵悼襄王和赵幽缪王哪个对赵国带来的损失更大,更不可逆? 
  如何看待赵武灵王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制定让赵国一分为二的方案? 
  如果三家不分晋,晋国继续存在的话,是否会发生秦齐楚燕合力攻晋的情况? 
  齐国为什么不灭亡鲁国?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为什么敢赌国运? 
  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长平之战廉颇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实力谁更强盛? 
  为什么在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国的王都跟智障一样,任由摆布? 
  如何评价秦昭襄王?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超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成为世界新首富?
下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外交部对美国国会遭暴力冲击的回应?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