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篇很可能是编的,不是史实……
唐雎在战国策中出场四次。
第一次,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齐楚攻魏,魏安厘王遣唐雎入秦求援。——《战国策·魏策四》
第二次,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志得意满居功自矜。唐雎劝告他“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四》
第三次, 秦始皇六年(前241年),唐雎说楚春申君合纵,“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为天下枭”。——《战国策·楚策三》
第四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也就是这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魏策四》
其中第一次在《史记·魏世家》有记载,鉴于《史记》成书早于《战国策》,且司马迁的严谨度比刘向也靠谱多了,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而这第一次就直接证明了后面三次——至少最后一次是虚构的。
为啥?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西出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年九十余
年九十余
年九十余
第一次出场唐雎已经90多岁了啊,掐指一算,第四次出场的时候他已经130多岁了!
一个130多岁的人拔剑威胁秦始皇!莫不是张三丰?!
好,就算这俩唐雎只是恰好重名的两个人,这事在道理上也是站不住的。
(魏昭王)谓穰侯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广陶,攻齐得刚、博以广陶,得许、鄢陵以广陶,秦王不问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亡,许、鄢陵必议,议则君必穷。为君计者,勿攻便。”
鄢陵,就是安陵。所以说,早在魏冉攻魏之前,迫于秦之压力,魏国已割鄢陵以增广穰侯之封域定陶。也就是说,唐雎为安陵君使秦前五十八年,安陵已落秦人之手。
结果现在突然安陵又独立了还蹦出个安陵君,不科学啊。
好吧,就算安陵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独立了,秦王(始皇)会允许使者带剑么?
这是始皇二十二年的事情,而在始皇二十年的时候出了大事——燕国使臣荆轲借献地图之机行刺秦始皇未遂。
才过了两年秦始皇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了?我反正不信。
当然有人说唐雎拔的是秦王的剑……这脑洞我不知道怎么吐槽。
综上,无论人物、时间、地点、逻辑,这篇文章和目前的历史记载出入都太大,基本可以认定为是文学创作,毕竟《战国策》本来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而是“战国策士小故事合集”,既然都是故事了,就不见得是真实的了……
当然,这不影响这篇文章的文学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