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已经是了。
要知道1949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半农业国,到了2021年,仅仅72年时间中国几乎在所有领域都能排进世界前十。这在全球除了美国也就是中国,英法俄都要差一点,比如俄罗斯在芯片领域。
很多人都嘲笑中国全自研的J20,但是不管怎么说,全世界第三世界国家能全自研(哪怕是外来技术混搭)第五代战斗机的就只有中国。
别看日本在基础材料上有多厉害,还能给美国加工F-35发动机,现在让日本从零开始设计研发生产一款五代战斗机,没有20年日本搞不定。真是搞不定。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中国处处被人“卡脖子”呢?
因为世界版本升级了。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主轴的“发达国家共享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在科技上互通有无,对发展中国家设置各种门槛。
还是以J20为例,日本是没办法段时间研发出五代战斗机,但是它也不需要啊。
理论上它只需要从美国买F-35就行了。
同样,美国可以让日本给它代工F-35发动机生产,中国行吗?
科技强国是先发展科技,然后发展的好,运气也好,天时地利人和,成为科技强国。这是基本逻辑。
目前国内,想侧重科技发展的环境,还没有形成。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个词叫“定体问”
其他不说,科研这一块,这个定体问是一直存在的。
我们的体制是党领导一切,所以在研究所研究院里,会有所长/院长和书记两个一把手。所长/院长一般是业内懂行的大佬,但是书记不一定是,很多是管理口和行政口出来的,负责党务和一些人事职责。理论上书记应该是管所长/院长/甚至校长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两者权力几乎等同,有些地方书记强势,有些地方院长所长强势。
两个一把手,各自的出身不一,那么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不一样。所长/院长可能是按照自己所/院建设的思路,自己的所和院擅长什么,就往这块钻研下去;书记可能是立足于整个大环境,哪些地方是国家迫切需要的,那么就集中精力去搞这部分,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还都是好的情况,有些地方书记和所长/院长/校长一类的争权内斗,那都是自己心里有小九九,这类报道已经数不胜数。院所领导对研究所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冲突,那么你说下面的研究人员该怎么搞?
我们院也算不上什么高精尖的科技创新院所,但是也或多或少有一点这个问题:院长的思路一直是要把手上的东西成果转化,要产生经济效益,还定了业务指标;书记的思路是作为一个研究院,你们高精尖,要搞创新的大项目,发好文章,也定了科研指标。做过科研的朋友就知道,越高精尖的东西,越难以成果转换;能成果转换的,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了。
你说能不能把书记和所长一类的职责合并?这样子起码就一个领导一个思路了?说实话很难,越大的院所越是不会把这两者的职责合并,而且这些年有负责党务的朋友就知道,现在党务的职责越来越繁重,人终归很难做到两头都顾得好。。。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是科学的根基,创新的灵魂。
......2022.1.25
--------
2022.3.15更
致敬某些人:请站起来说话,你们这样与我说话,我还不太习惯,有一种我是巨人的感觉。
我写了那么多,你们还在刷工人工资呀、集中力量办大事啦、军工民用之类的话,总让我在智力上有一种优越感。
你们是觉得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吗?
芯片?芯片牛逼的国家,对我们是全方面的技术碾压?美国的芯片技术与制造是全球第一?
那么牛逼的国家电网,我不写,不代表没有。
天眼,我不写,不代表落后。
超算,不是第一不代表不是全球顶尖。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你妈生不出来成年的你。
如果你觉得我国不是科技强国,那就把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拎出来,把所有的领域全都拎出来,把一二三名排好坐次。别搞得好像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国家似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8875080637222913会,到现在还不是,但如果现在就飘飘然以为自己是了,那就不会了。
哇....这个问题好多人邀请我....谢邀! 我就不一个一个at了。。。
中国已经是一个实质上的科技大国,也正走在科技强国的路上,至于是不是下一个,只能说如果不发生黑天鹅事件的话,有很大可能成功。
“大”“小”在于体量,“强”“弱”在于能力。科技之路从大到强,是质而非量,在于创造而非模仿。
世界上公认的科技强国有这么几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芬兰、瑞典、挪威等等,它们很多都不是大国,却不能阻挡它们在某些科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我们从它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开始聊聊。
独立之后的美国
自从二战以来,不论以诺贝尔奖以及其他奖项得主的数量、科学论文的数量及引文质量衡量,还是以科技投入、实验室规模、对世界的影响力来衡量,美国都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电子计算机、商用运输机、半导体、固体电子仪器、集成电路、核能、激光、卫星通讯、微波通讯、雷达、抗生素、杀虫剂、新材料、金属制造、精密加工、互联网、人工智能,美国一直在通过连续不断的革命性科技改变世界,奠定自己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地位。
这个现实恐怕要大大出乎政治社会学奠基人阿历克西·托克维尔的预料。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时观察到:美国科学家规模很小,高水平的科学家少。在美国,人们只关于科学的纯应用那部分。他怀疑,欧洲社会那种纯理论的研究创新是否能在美国这样一个新生的国家中生根。[1]
然而,1840年左右,美国的研究创新就开始展现了出来--电报出现了。
1876年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而后,相当多重量级的私立大学成立,并且大学之间竞争激烈。州有公立大学,还有众多私立大学争抢人才,这样激烈的人才竞争给了高水平研究人员相当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与此同时,杜邦、AT&T、通用电气接连成立工业实验室,而到1930~1940年,工业研究实验室已经成为美国的创新主体,让创新一出现就能投入生产。[2]
(这三点似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萌芽)
二战其实对美国的科研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1950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1957年NASA(国家宇航局),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先后成立,重点资助基础研究和国防技术。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政府的经费一直都是辅助,科研的主要经费依然来自工业界。当时整个R&D经费投入的部门比例约为:政府12~19%,工业63%~70%,大学9~13%。
从此,美国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正式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在于[3]:
(以上,我国1,2,3已经存在萌芽,4,5似乎还有进步空间,这或许就是近些年强调“产学研”的用意)
90年代的日本
18年18个诺贝尔奖!日本正在以年均一个诺贝尔奖证明自己的创新实力,或许“50年30个诺贝尔奖”并不是做梦。
实际上,90年代的日本的科学依然还在依靠技术引进支撑[4],或许能称为--“抄袭”。这对他们80年代初提出的“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显然是一种嘲讽:与其说是“科技立国”,不如说是“引进技术立国”。
据当时的调查显示[4],同美国比较,日本在基础研究的生命科学、物质、材料科学、信息电子和海洋地球科学均不占优势。尽管统计结果说明,日本的研究投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但是当时的研究经费主要由民间企业承担,政府投入只占很少的比例。这意味着,没有经济回报的学科投资会相当低下。
然而转折点在1995年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和次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 , 所谓追赶型的时代 - 既有先进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 , 又在相当广泛的领域中存在着技术引进可能性的时代 - 已经结束 了, 从今以后我们必须作为先头的一员 ,去凭借自己的努力挑战那些尚未开拓的领域, 因此必须最大限 度地发挥创造力去迎接新时代的课题的挑战。”
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学技术研发,推进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培育风险事业,从此开始了日本二十多年就完成的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看起来也很眼熟?)
历史上的科技强国之路,似乎都是一个套路下的不同走法。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中国实质上已经是一个科技大国,不论从任何需要数量的维度都是。。
2017年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2016—2017》给出了如下指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投入不断增加。R&D经费总额已居世界第2位;R&D人员总量长期居世界第1位。
知识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世界第1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第1位。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日益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已达到55.3%;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6%,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知识密集型产业 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同时R&D经费投入增长也领跑全球,
研究人员,支出,专利,论文均占世界前二(日本既视感),
那么从大到强的创新之路,我们走的怎么样了呢?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5]显示:
创新指数世界排名第17,按照组别排序的话,在人均收入中等偏上的组别中排名第一。
同时,中国从2016年开始位列前 25位,并持续上升至今年的第17位。唯一一个持续接近前25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是马来西亚(第35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中国在不同领域的创新能力愈加凸显。近几年进步最大的指数是全球研发公司、高新技术进口、出版物质量和高等教育入学率。
(虽然我个人依然对现在的部分出版物质量非常不满,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正在逐渐提升)
详细指标如下图:
可以看到,主要的劣势在监管、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性、信贷、投资、海外投资、创意服务部分。可能有人会想知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估框架是什么,我这里也贴一下:
这里有份很漂亮的数据,GII(创新指数)得分和人均GDP的排序,可以看到中国的排名已经很高了,假如我们以法国为基线(蓝色基线) 的话,中国实际上已经接近了法国的创新水平,也就是说,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科技强国序列。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图里,中国受低人均GDP的影响非常大,相比更有意义的还是GII排名。
GII排名如下图:
中国排名第17,位列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瑞士,荷兰,新加坡,爱尔兰,以色列,香港,卢森堡,丹麦,芬兰等之后。
也算比较符合预期。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其实我国的创新水平接近了科技强国水平,但是显然和目前的科技体量排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时间才能到复合体量的位置(前5)。
未来会怎么样呢?
现在世界形势和美国当初崛起时不同,经济有很大的下行压力,不过比日本90年代经济崩溃的时候要强一些。现在我国国内国外也矛盾重重,如果同时考虑这些因素来分析的话,结果几乎不可预料。
因此,只能根据现有趋势和政策,不考虑未来其他国际因素,综合一些经验做对比[6]:
据历史,英国依靠科技和产业的协同,把研究转化成产业结果,推动科技发展;
法国依靠戴高乐将军设计的锅里科研机构完成了“辉煌三十年”;
德国依靠从柏林大学,到帝国物理研究所,到威廉皇帝学会,马普学会,弗劳思霍夫学会、亥姆霍兹学会和莱布尼兹学会的不断制度创新,维持科技生命力。
美国和日本如上所述。
从成功者的政策来对比国内政策,
目前国家自然基金计划逐渐强大,人才引进计划和高校人才竞争,对产学研的逐渐看重,这些政策方向上都没有出现与多个成功历史经验相悖的大问题;
虽然目前科学创新依然存在从上到下,导向过于严重,企业资金不多,人浮于事,看量不重质等等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新政策(加强自然基金,依靠代表性论文做评价指标)来看,似乎政府正在着手解决。
再同时考虑我国其实正接近科技创新强国门槛的现实场景。。
下一个科技强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册) 商务印书馆 1991
[2]Mees, C. E. K,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cientific Research,McGraw-Hill, New York 1950
[3]美国是怎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中心
[4]节艳丽 ,杨舰, 新时期日本科技政策的转型, 科学研究
[5]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8,Cornell University, INSEAD, WIPO
[6] 解读世界科技强国发展之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生物医学领域渣渣来答。一孔之见,不喜勿喷。
不否认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面不表。这里只说我觉得要改进的,从生物医学角度。
最大的感受是,一定程度上国人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健康方面的)。原因很复杂。
1、几个例子证明公众科学素养不足
权健及其类似物的兴起。我不否认部分保健品的营养价值以及潜在的好处,但是类似权健“治好白血病和肿瘤”,“火疗治疗烧伤”等等荒谬的宣传,有众人影从,让我觉得十分悲哀。很难相信这是发生在21世纪的事情。原因当然十分复杂,监管的缺失,法规的漏洞,医疗资源配制不均,公众难以获得权威医学知识,健康常识宣达不足,金钱利益的诱惑,人性的复杂等等。但是,我觉得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是不会有权健这种企业生存空间的。当然不能将权健的兴起归罪于所有人,也只有部分人相信而已。然而其能发展到百亿量级的企业,当然有其社会基础。如果没人信,权健就活不下去。
再举个例子。朋友圈有一个朋友,加入一个组织卖减肥塑性的内衣,微商。发朋友圈说穿上他们的衣服后腹部压力可以增大到3000帕,所以能压缩腹部减肥塑性。正常大气压十万怕,我想问,穿上这个衣服肚子是不是得被压扁???很多类似的例子,口服“酵素”减肥,在子宫颈贴上某某贴可以消融子宫肌瘤,等等。伪科学的传播堂而皇之。抵制伪科学,就要让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要依靠所有人的参与,这与公众科学素养有关。
我们都知道医患关系很紧张,原因十分复杂,一言难尽。但我觉得其中一点点原因是——大众缺乏医学常识和科学素养。我学临床的,说实话学完之后我只有一个感觉,人体太[天猫]复杂了,珍惜每一天,健康生活,别生病,病不好治,啥都不如原装的。我萌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感觉,治不治就那样(可能有点消极)。因为你知道了疾病的机理和治疗的原理,那真的是一个很笼统很随机很统计很难预测的概率般的存在,我认为人类离彻底认识自己还很远。而多数人对自身的复杂性认知并没有那么深入。一些疾病如细菌感染(有抗生素,当然也有超级耐药菌的出现)、骨折(一般的骨折恢复十分好)等创伤、良性肿瘤(早期切完就没事儿了)等可以真正治愈,而且这种治愈本质上还是靠机体的自我修复,医院的治疗本质上来说只是为修复营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舍此之外,对于多数疾病而言只能想方设法“围追堵截”,尽量消除负面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带病生存时间,而并不能治愈。尤其是疾病谱前几名:各种恶性肿瘤,各种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但是普通大众对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医学进展的局限性了解严重不足,认为医院是超市,出钱了就必须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不满意就可以对医生恶言相加甚至做出伤害行为。不是为医生说话,只是觉得大众应该尊重科学,尊重客观。比如生孩子时碰见羊水栓塞,上帝都很难救过来,我们却要求医生救过来。这里就事论事,建立在医生专业、负责的基础之上。一孔之见耳。
2、医学权威知识宣介普及不足
健康知识通识教育不足,我们不够了解自身,说个通俗的比如性教育。当然不是说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专家,而是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常识,知道去哪里找寻权威知识,应该信谁,不应该信谁。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精致,人肯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我觉得一些健康常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就相当于现代社会你懂得使用智能手机,知道如何用移动支付,我们其实在不断学习适应新事物,我们要与科技发展同步。医学健康同理。
另一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信息不对等,而权威公信的信息渠道不够,公众无法轻易获得准确的医学知识和行业进展(你去随便百度一个疾病就知道了),尤其是医学这种专业门槛较高和讲究发展的学科。这对Gov部门和行业组织提出了要求。
这里举一个例子。对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官网和美国癌症协会官网(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就知道我们将权威知识转换为科普常识的宣传是有多么匮乏。
首先是主页。我们的官网更像一个淘宝店的主页,但ACS菜单栏清晰有实质内容,从“CANCER A-Z”一下就可以找到我想知道的肿瘤类型。
以肝癌为例。在“CANCER A-Z”轻易找到Liver Cancer类别,点击后如下。从肝癌概述,到诊断,治疗,甚至治疗后的人文关怀都被概括到一起,十分全面。我相信一个普通人可以从这里得到所有想要的。在中国官网里没有找到类似的内容。
进一步地,我们选择其中的“Treating Liver Cancer”条目,因为我想看看肝癌能怎么治,如下。可见已经非常全面了,即使是在专业医生的角度看来。而且不乏最新进展,比如免疫治疗(2018年诺奖James Allison等人)。
进一步打开免疫治疗,让我们看看里面讲了什么。这里是肿瘤治疗的最新进展,基于免疫检查点的治疗——PD-1抗体治疗。其原理,给药方式,有何副作用等,均一目了然。
而且网站十分人性化,对行业术语有通俗的解释。举一个细节例子。在描述肝癌症状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But some eventually cause symptoms, such as pain or a mass in the abdomen (stomach area) or blood loss. 腹部abdomen后面括号里备注stomach area,以防浏览者不理解。
我相信阅读过这么权威的信息之后,再结合对医生的咨询(对医疗资源分配提出要求),你会很难去相信“保健品可以治癌症”,除非尝试过所有手段后仍然无效而“死马当活马医”的。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在Google搜索“Liver Cancer”,首页是如下条目,很多都是研究机构或者行业协会的官网。
而百度一下“肝癌”后如下,自行体会。
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位瑞士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治疗效果不佳,自行通过国际会议得知中国一家医院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治疗效果不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我们不了解这个人的教育背景是什么,但对比国内有人放弃肿瘤正规治疗转向权健,令人深思。患者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疾病的治疗。
新闻报道详见网址:瑞士患者慕名前来二附院求医 CAR-T治疗效果明显-西安交大新闻网
这是环境问题,需要有人着手改变,建立公信的渠道,将最前沿的进展及时传递给公众,用之于民。让科学精神与人文温情共存。
这不是吐槽,只是觉得我们还有很多要做。其实我觉得中国人还是比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比如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在城市农村广大地方的迅速普及。
作为一名来自中国北方的网友。我认为很难。
不是因为中国的科学家不努力,也不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而是人类的科技水平现在已经逐渐进入瓶颈。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之前的基础修修补补。就好像一块木板,容易钻孔的地方,被洋大人钻完了。留下的地方第一很少,第二都不好钻。很难拿出来享誉世界,开宗立派的科技成果。
也许会,但是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很艰难的蜕变要完成。
看到有些朋友信誓旦旦的说一定能,一定会,还举出了一些所谓的科研经费数字,专利数,论文数来说话,我只能说他们过分乐观了,这种过分乐观,在于他们对于科研和技术的深层次的规律不了解。
误区1:科研经费多,就能造就科技大国
首先我要跟大家讲的,不是说大家都知道的,科研经费存在着巨大的贪污和浪费。而是从科研经费获取的根源就出现了一些虚假的问题。
由于学校科研经费能够影响在大学比赛的评分,进而影响到大学校长的政绩,中国大部分学校把科研经费的任务指标层层下压的普通老师。把天量的工作量压给老师,工作量从正常的写论文和教学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给老师如果想要评成教授职称,要求的是2000课时(折算)。而普通上课授时,就算是每周天天上课,每天都上两个课时。一年也不过就是五六百个课时。然后发表论文最多也可以拿到五六百课时的,剩下的1000个课时怎么办呢?就是必须让老师直接到外面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科研。张三老师,将自己的积蓄100万元拿出来,然后委托其社会的一位老同学李四(企业小老板),让李四和自己找自己学校声称该企业委托这位张三老师进行科研研究,经费100万元。
然后这100万元归张三老师进行支配,但是他要各处在社会上买各种发票,虚报劳务,然后再从企业学校里面报销。
可以看到这种虚假的科研经费,转了一圈,张三不好好上课教学,也没有写过几篇正经的论文,但是凭着这种财务技术,评上了教授。让这个大学的科研经费凭空增加了100万。然后层层上报,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的大学,科研总经费的数量也增加了100万。
有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觉得这100万让中国向科研大国强国又向前了一步呢!
这种虚假的科研经费,在所有非国家自然基金拨款的科研经费当中,尤其是二流以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超过一半。
川大老师周鼎在网上公开发表他的自白书,悲愤的说那个好好教书的人死了,被谁逼死的,被学校逼死的,学校,为什么不想要一个好好教书的老师,因为把学生教好,在大学排名和校长政绩上体现不出来,仅此而已。
我借用某位朋友所发的图,给大家看看也能看出这种水分有多大。
中国的科研经费的金额对美国占比是达到3/4,同时
『我国每百万人均科学工作者数量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美国每100万人口中雇佣了4295名研究人员,而中国只有1096名。说明我们还有很大成长空间。』(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四倍)
误区2,专利多就代表技术强
大家知道,2017年新闻报出来专利申请最多的企业是谁吗?是中兴,超过高通和华为。
那么中兴的技术实力是否超越了高通和华为,我相信大家心里是有数的。
https:// xw.qq.com/tech/20170316 029780/TEC2017031602978000
误区3,论文数量多
论文和论文差距是巨大的。我举个例子来说,去年有一个沸沸扬扬的基因编辑儿童事件。它其中所采取的crisper技术,只发表了几篇论文。但是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技术实验室,在采用这种技术去验证多种编辑手段的时候,每一个有效的应用也都可以发表1篇论文,这个论文是前者的衍生,数量要比前者多得多的多了。或我们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新副教授,也可以发表一篇
http:// m.sohu.com/a/116853797_ 464081
不同的学科要发表论文的数量的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论文与论文的含金量也是不一样的,譬如生命科学,在发明一种新技术后,然后可以进行成千上万次不同『应用』,举个更通俗的例子吧,19世纪的时候,本生发明了本生灯——光谱测试技术,将光谱用于化学定性分析。其本身的发明只叙述一篇论文,但是接下来各个大学和研究人员可以用这种技术去测定各种各样常规或者物质,比如氰化钾,二氧化硅……把它的光谱发表,这就能产生上百篇论文。我们中国近几年在医学和生物上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增长极为迅速,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生物医药科研水平高,而是因为中国的生命科学博士硕士都很便宜,几千块钱工资就能够让这些博士在实验室里对付小白鼠,记录实验数据,干上一个月,中国有很多国内大学花重金引进实验设备之后,就让博士生以廉价劳动力的形式做大量实验,刷论文。
大家看过《中国合伙人》,邓超在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孟小俊就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喂小白鼠,现在只是根本不需要中国人大老远到美国去喂小白鼠,中国许多大学花重金从美国购置实验设备,然后在中国做实验,刷出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发表论文,以国际主义的精神,供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无偿引用。中国人用最优秀学子的青春,国家科研经费,所产生出来的仅仅是大量低价值论文,大学校长的政绩,以及我们自娱自乐的大学排名。
——顺便插句话,由于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方面的高学历人才的成本比较低,美国许多大公司都把新药研发放到了中国,药明康德就是一个典型企业。
这里所谓新药研发,其实是国外实验室完成核心部分研发,而由国内企业代为完成非核心的试验部分,用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国外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灭鼠剂成分。
中国把这个耗子药。给从零岁到三岁的小老鼠。按周差异(52*3)剂量分50个档,每个实验条件100只,进行试验记录性状,然后把报告整理出来52×3x50×100份基础数据和初步报告给国外。不准确大概就是这么意思。
一篇能够改变学科面貌的顶级论文,能够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抵得过成千上万篇灌水的论文。
以上三个误区都说明了,外行人容易对科研所产生误解在于没有意识,科研成果的『质量』,『含金量,』而非数量,才决定了科研技术的水平。『绝非数量,绝非数量,绝非数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的差距,就在一流大学及其学者都有耐心,十年磨一剑,准备想冲击的是『传世之篇』和『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
https:// wk.baidu.com/view/a16d6 4673968011ca30091b4
对于这点,浙大的校长杨卫有篇文章说得很好,推荐阅读。
我们现在中国在成为科学研究真正大国道路上最大问题,我们经济发展所遭遇的问题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资源投入,卡KPI,数字化简单粗暴的进行泰勒管理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而要进行冲击一流大学,需要自上而下的专家治理理念,自由宽松学术氛围,在学术优先而非行政级别优先文化基础奠定的前提下,贯彻教授治校理念,而这又与中国目前采用党伟书记,校长双首脑负责制,行政化管理体系是不兼容的,至于中国学者是否能冲出这个桎梏,还是说能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能够让行政化管理等等大学和一流的科研产出共存的体系,我对此不做结论,把这份问题留给读者。
FAQ:
01,难道美国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难道其他国家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
答:学术腐败,学术不端,低质量论文灌水,当然不是只有中国有的问题,全世界都存在。
但是,『大家都有问题』并不能作为『问题轻重与否』的遮羞布,就像,常年排名透明国际,第1第2位的丹麦,新西兰等国家,也不能说完全禁绝了腐败。
如果说,『其他国家也有』,做为现状的遮羞布,那首先就是狡辩。
其次再谈问题的严重程度。
http:// itech.ifeng.com/4490003 7/news.shtml?srctag=pc2m&back
http:// scitech.people.com.cn/G B/12623548.html
考虑施一公身份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年轻的讲席教授。说他是世界最顶级的一流学者,同时还对中国和美国的科研制度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亲身体会这话不为过吧?
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考虑他发表言论的所在场合及严肃程度:
1,政治协商会议科技组会议上发表议政意见。也就是对中央政府,所提直接提出来的建言意见。
2,英文版以社论形式发表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
.
我没有看到过,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这样,顶级的名校的副校长,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注)公开发表意见,或者是联合同样顶级名校的院长级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两大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之一,公开发表意见,批评美国的科研制度里存在着『体系性』的严重问题。
『…… problems with China's current research culture: It wastes resources, corrupts the spirit, and stymies innovation』
『……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
注:美国当然没有政协,就其职能和权限而言,美国国会众议院和中国政协的权限地位有近似之处,姑且做此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