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论持久战》? 第1页

     

user avatar   chang-you-hai-d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姥爷是个三七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他生前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1940年左右,有一次他们部队转移到了平邑地区休整,在一个村子里驻扎了几个月。村子里有一家姓孟的地主,是个开明绅士,对共产党和八路军颇有好感,而且给予了许多帮助。由于当时部队的干部多数是南方人,我姥爷是少有的山东本地籍干部,而且还是念过高中的文化人,所以这一家人与我姥爷的交往更多一些。

有一次,孟家来人说想借一些书报回去看看,于是我姥爷就把一本当时部队印发的《论持久战》和其他的书报一同借给了孟姓地主。

结果几天后还书的时候,来了好几个人,除了当初来借书的那个孟地主的儿子之外,还有孟地主本人,以及两个孟家的晚辈搀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爷子。

老爷子是孟地主的老爹,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由于行动不便已经很少出门。老爷子年轻时候中过举人,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学问人。前几天家里人把《论持久战》借了回去,老爷子捧着书一连看了好几天,今天特地要来跟我姥爷交流一下感想。

当时老爷子说的话,我姥爷记了一辈子。

老爷子的话是:“后生们呀,咱们中国又出圣人了,咱们不会亡国了。”


好多人对这一家后来的遭遇有兴趣,那我就来说一下。当时据我姥爷讲,他们部队离开村子时,孟姓地主动员了包括自己家两个儿子在内的十三名本家子弟参军。其中有一个孟姓地主的侄子和我姥爷一同共事多年,60年代初还在济南见过面。当时他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其他的事情因为年代久远,我也记不清了。但是估计这一家后来生活也不会太差。

他们居住的村子叫石子庄(大概是这个读音,具体是哪几个字不清楚)。欢迎平邑县的朋友来提供线索。


强大的知乎,我居然找到了孟地主家的后人。孟地主的后人(重孙)联系了我,他老家那个村子叫石井村,孟地主的还有一个儿子依然健在。因为老举人在当地待人宽厚、造福乡梓,加上家中晚辈多人投身革命,一家人解放后也没有收到什么冲击,杠精们可以休息一会儿了。




user avatar   eidos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得有这样一支队伍才有资格“论持久战”,而大多数的情况下并没有这一支队伍,说了也是白说的。


user avatar   tian-di-fan-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著作得跪着读。

个人觉得这是千古第一阳谋,比推恩令都阳。

你未来要干什么,我都预测到了,包括我要做什么应对,我都大大方方告诉你。

无论你信与不信都没关系,你一定也必定按照我的剧本走。不远处就是悬崖,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得自己跳下去。

而著作发表的时候是什么环境,小鬼子虽然在台儿庄吃了亏,但战役兵力投入是6:1,伤亡比是2.5:1(小鬼子都是1),正面战场还是难以抵挡,鬼子陆军精锐尚在,优势巨大,海空优势更大。

我方TG经历长征不久,骨干力量有所损失,但经过锤炼还是较强的,不过地盘小,人不多,整体实力还是比较薄弱,包括教员都还在蹲窑洞。果党倒是人多势众,装备较好,奈何自上而下比较拉胯(大部分士兵和部分军官挺好的),各种国土沦陷,南京都丢了(可怜我三十万民众)。这也导致速胜论与必亡论四处弥漫。

而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教员站出来说,未来小鬼子会怎么样,我们要怎么坚持下去,然后就一定能赢。这需要的眼光,气魄,智慧都是无法估计的,可以说得上是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了。

甚至假如换一个普通一点的人发表,别人很可能觉得他疯了。

甚至现在哪怕能精通著作的皮毛,都足以成为人生赢家了。

说是圣人略有个人崇拜的意思,但说是伟人,真的一丝一毫都不过分。

我这是被哪位大神掀了牌子吗?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话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论持久战》的背景是1938年,离日寇全面侵华过去十个月,十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半壁江山落入敌手。

因为确实打了,没打过。速胜根本不可能,所以应该选择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伟大作用并不仅仅是很多人追捧的那样具有“跳预言家”的性质,或者是“伟大的阳谋”,

因为成文之前的十个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牺牲最大的十个月,

论持久战在当时,就是悲恸中存留的希望,告诉中国人,即便是这么惨的境遇,还是能赢,还是有未来的。

但换个角度想,让《论持久战》大放异彩,青史留名的原因,何尝不是国民政府,对自己的军事实力,组织能力,先进性认识不足的结果呢?

被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毫无还手之力的部队,不出两年摇身一变,成了朝鲜战场上与美军硬掰手腕的狠角色,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打出了新中国的威风,

以人格视角来看,国民政府从灵魂里不强大,没有执行力,

《论持久战》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境遇浓缩到个人身上是可怜的,是没人想加诸己身的。

所以当时国民政府派去美国的特使也好,公关也好,都是一种求人垂怜,近乎受苦受难远东祥林嫂的角色。

今天讨论《论持久战》的精神意义,更应该反思一下,怎么从民族,从个人,尽量不要出现那么严重的后果。

我大胆假设一下,

假如他以同样的智能穿越到现在,按照当时富农在社会阶层中的划分,目前应该是二三线城市的中产市民阶层,

读到《论持久战》会悟到什么。

我想应该是“骤富达成财务自由的目的断不可能实现,而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将最终取胜"吧。

任何一个九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也都会经历与抗战类似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20岁,恰好经历世界大范围和平,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对自己未来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充满正向的期待;

第二个阶段则是面临社会和资本的当头一棒,逐渐在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阶层地位,在住房、婚嫁等人生重大问题上,面临缺乏现金来源的困苦,在个人尊严和志趣上被压迫或者遭受重创,甚至开始崇拜资本,把购买力当成人生信条,觉得委曲求全和投机在人生道路上有重要甚至决定意义;

第三个阶段则是在身体机能的持续下降的三十岁之后,感悟到人的生命同资本相比,既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短暂是因为金钱永不眠,只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革命性的变革,资本追求增殖和剥削剩余价值的本质不变,资本代际传递占大多数的现状也不变;漫长的是因为人可以凭借寿命,看到一些资本代言人的兴衰更替,可以见证投机市场的波动,一夜暴富和一夜崩盘的例子此起彼伏,在一段相对漫长的人生轨迹中,未达到军国主义的社会形态很难对社会大众造成实质性的戕害,人们还是可以享受积累至今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


为什么“农二代”,“无产阶级提桶者”特别容易被资本吞噬呢。

第一,他们不但获得的代际继承少,而且未参与城镇化进程或者未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利反而被剥削;

第二,他们的信息来源匮乏,在努力方向、学习内容、选择专业上缺乏洞见,丧失了很多机会成本;

第三,他们在社会阶层中是孤立的,缺少中产阶级和城市的吸纳和援助;

第四,这是主要的,在何为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上,被资本和中产阶级旨趣牵着走。

拙劣的戏仿结束。


核武器终结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道路,也让世界有了相对较长的一段发展时期,

经济全球化浪潮,财阀资本相互持股对个人的持续倾轧,是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主题,

对个人而言,追求速胜也同样不可能。

日本“废宅”“废青”“低欲望的一代”,是真正继承了论持久战的精神的人,

青年人发觉文化领土纵深广阔,只要退守其中,躲避资本的锋芒,不追求一夜暴富,则自己可以用寿命把太多对手统统熬死。

消费负升级带来的后果是竞争白热化,商品不敢涨价,还得极度细分和内卷,

与其说是什么专著教会他们的,不如说是泡沫经济崩溃的景象过分惨烈迫使他们选择的,

那么多公园游荡的,个人破产无家可归的街友,就是一本本无言的书籍,太有教育意义了。


综上,当我们讨论《论持久战》的时候,不应该孤立地探讨一个纲领在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决定性作用,

就像一个答案说,先得有人民军队这样的本钱,才有资格讨论持久。

对个人来说,不要在正面战场已经出现了巨大损失才想着掏出《论持久战》更有现实意义,

简而言之就是过一种不投机的人生,不盼着一次两次会战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期望自己的境遇不要变成别人悟到持久战精神的活教材就行了。


user avatar   liu-xuan-hong-02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37年,她来到延安。1938年来到他的身边。

他写作时不喜欢被人打扰也没心思吃饭。

她就把菜切碎放在粥里方便他一边吃一边写作。不做饭的时候她就在门外坐着,谁来了都不让进。并且告诉来人该去找谁。

这一年开始,他的写作状态奇佳。

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写东西时有人照顾和没人照顾的差别。

常有人怀疑,那样的他为什么会看上那样的她。

却不知她在30年代做演员时就提出了“整天演一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就不能演点儿工农兵吗?”的疑问?

却不知她与他性情爆裂,动不动就会打老公的第二任妻子有着多大的差别。

看过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我才明白,同一个人的视频,只要怀着不同的用心就去剪辑,既可以神话又可以妖魔化。

不管后来发生了什么,三十年代,她是他的知音。三十年代,她为《论持久战》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我并非要替她翻案,只是见不得对任何人的全盘否定+妖魔化罢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论持久战》是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精确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走向,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可行性,包括敌我双方在军事、经济、地域上的分析,从这篇文章里知道了什么叫做天下可运于掌。

我都在怀疑历史课本关于抗日战争的记述, 是不是直接复制粘贴了《论持久战》。

不管你喜不喜欢毛泽东,《论持久战》真心值得一读,思想的深度决定人生所处的高度,蒋介石输得一点都不冤。

关于很多人对于《论持久战》的非议与鄙夷,只能说无知无畏,但在一个公共平台,还是尽量不要把无知当做有趣。如果你认认真真读了一遍,或多或少会有一点敬畏之心。

前辈拼了命打下的江山,不是为了让你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user avatar   wen-tao-3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论持久战》的原文很长,总共占了76页的篇幅,相当于一本薄书了。

文章的逻辑其实有十八层,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分析,把抗日战争分析得明明白白。

我们学习分析问题,《论持久战》是标准的教科书。

毛泽东在文章开篇就说:

“全世界人民都关心抗日战争,中国人也渴望战争的胜利,但战争过程究竟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

“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解决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都没有解决的。”

这段话相当于破题,明确告诉大家,抗战初期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论持久战》的第一层逻辑,便是发现时代的痛点,确定要研究的方向。

写文章也好,研究问题也罢,一定要和现实世界挂钩,只有研究并解决现实的痛点,才能造福大多数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说,解决现实世界的痛点才有意义。

那些在抗战年代依然皓首穷经的大师,即便研究出花来,对于中国人民的困难,又有什么意义?到头来无非是身名俱灭罢了。

发现了时代的痛点,确定了研究方向,那么接下来的第二层逻辑,便是研究问题的方法要科学,不能主观片面。

例如很多人都说,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起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说这句话是枯燥的公式。

虽然结论正确,但没有推理过程,就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属于正确的废话。

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用处,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给出“为什么是这样”的推理过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而“实事求是”就是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有了要研究的问题和方法,毛泽东终于开始进入主题了,于是第三层逻辑是从抗日战争的根本原因着手,分析中日两国的国情和诉求。

这也是毛泽东的习惯,总喜欢从本源开始说起,把事情的起源、过程和可能的走向,掰开揉碎的给你讲清楚。

而抗日战争的根本原因,便是帝国主义的日本,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决死战争。

日本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都是一流的,远远超过中国。但日本是小国,先天资源不足,经不起长期消耗战争,所以日本为夺取资源发动的战争,最后会把原有的资源也消耗殆尽。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属于世界上最差劲的弱国之一,但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于是毛泽东断定,中日两国的国情和诉求,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只要中国坚持耗下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纲举则目张。

从本源处着手研究问题,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明白事情的大致走向。如果出发点错了,那么后续的一系列研究都是错的。

而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分析判断。

第四层是上一层逻辑的延伸,用更多的论据补充对本源的分析,说明中国为什么不会亡国。

这层的目的是反驳亡国论者。

毛泽东专门举了两个例子。

其一是中国有国际援助。因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也在面临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于是中国和其他面临侵略的国家,便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统战合作的基础。

这些国家,一定会给中国援助。

其二是阿比西尼亚灭亡,并不能说明中国也会灭亡。因为阿比西尼亚被侵略的时候,没有国际援助,属于孤军奋战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的面积小,没有战略纵深,一次战败就没有翻盘的余地。

而现在中国有战略纵深,又有国际援助,只要中国不放弃,坚持下去就能胜利。

第五层和第四层互为表里,都是第三层逻辑的延申,分析了抗战的大局下,中国到底会不会向日本投降。

这层回答了爱国者的疑问,也是解决时代痛点。

毛泽东把这个问题细分成日本、中国、国际三个板块来分析。

日本侵华一定会奴役中国人,同时诱降某些中国高层人士,但由于日本的奴役手段非常酷烈,便会出现高层投降、底层抗战的局面。

中国是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组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互相牵制,谁要是敢投降,就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汉奸。

国际方面可以联苏抗日,总体来说问题不大。

综合以上三个细分板块的分析,毛泽东说,妥协危机是存在的,但一定可以克服。

这三层逻辑推导下来,整个抗战的前景逐步明朗,大家终于不用担心亡国灭种,接下来就是努力奋斗了。

身处抗战最绝望时期的人们,读到《论持久战》以后,恐怕都会感觉天高云阔,未来可期吧。

于是毛泽东在反驳速胜论的篇目里,推导出第六层逻辑,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立足现实,一步一步地做下去,直到胜利的一天。

类似于朱元璋北伐蒙古一样,不求一次性做票大的,但求步步为营,今天封一个藩王镇守边疆,明天设一个卫所控制草原,终有一天能制服蒙古。

这就是从本源着手分析问题的好处了。

只有找对方向,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逐步推导出问题的分层逻辑,真正向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靠近。

这才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啊。



有些人分析问题,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已经告诉你们胜利可期,努力去做就完事了。

他们基本都成了“听懂掌声”的成功学大师。

但毛泽东不一样,如果只推断出胜利的光明前程,却没有操作方法的话,那就是无政府主义似的空中楼阁,还是没什么用。

于是推导出中日持久战的结论以后,他判断目前日本的资源没有消耗殆尽,中国地大物博的特点没有显露,所以持久战的量变尚未达到质变。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努力奋斗,促进质变的到来。

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就能推导出中日持久战的第七层逻辑——把整个持久战细分成三个阶段,并且详细分析论证。

第一个阶段是日本气势凶猛的进攻,中国抵抗不住,后退防御。

等到日本的后劲不足,攻击势头就要停顿下来,驻防在大城市里巩固战果,那么中国就能开辟敌后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这是第二个阶段。

当中国人民动员起来,并且收复农村和物资以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便完成了,于是可以开启第三阶段,中国战略反攻,日本战略撤退。

至此,整个持久战的逻辑链进一步完善。

我们从这里也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看起来特别不靠谱的事,一旦细分成不同的小阶段和小领域,就更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

毕竟大事都是小事组成的,解决了各种小事,大事自然水到渠成。

而毛泽东把三个阶段进一步细分,分析判断了每个阶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情,并且提出解决应对的方案。

所以第八层的逻辑是上一层的细分补充。

比如第一阶段的时候,日本重点进攻广州、武汉和兰州,中国便以此为基础,用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助,做持久的战争。随着中国军民奋起抗争,日本的财政经济就会逐渐枯竭,士兵开始厌战。

而在第二阶段,中国军民大量进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侵华日军进行一城一池的争夺。

这个阶段的牺牲很大,过程也很痛苦,但能拖住几十个师团的侵华日军。

所以毛泽东判断,大量侵华日军被困在中国城市,日本为了挽救危机,可能出现两种动向。

其一是破坏中国的统一战线,收买大量汉奸组成政府,其二是向西伯利亚或者南洋突进,获取资源继续投入战争。

短短3年以后,汪伪政府成立,日军偷袭珍珠港和侵略东南亚。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太准确了。

持久战的第二阶段发展到极致,抗战便进入战略反攻的第三阶段,中国军民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力量,直接A过去就是了。

第九层又是对上一层的补充和延伸。

因为之前只分析了每个阶段内,可能出现的战争走向,以及战争引起的连锁反应,并没有谈每个阶段会出现的结果,那么这层就是谈各阶段的结果,也就是敌我力量的变化。

比如第一阶段中,日本消耗大量资源,但也占领中国大量土地和资源,收支暂时平衡。而中国消耗了土地和军政力量,但经过战争锻炼,培养出新的进步力量,相当于收支平衡。

不过这都是暂时的。

经过第二阶段的消耗和积累,此消彼长之下,中国一定能完成劣势—平衡—优势的转变,日本也一定会从优势转化成劣势。

所以毛泽东分析完这层逻辑,又重复了开篇说过的结论: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而且他自问自答说,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

他用事实分析出来的结论,当然是自信的。

预判了抗日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变化和结果以后,毛泽东就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导指挥战争的战略,这是第十层逻辑。

比如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夹击日军,有后方作战和无后方作战,前线军队的包围和反包围、根据地和城市的包围与反包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包围与反包围等等。

行文过半,他才开始涉及到军事问题,但却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现在宏观层面的推导结束,抗日持久战的前景基本明朗,于是毛泽东要给这场战争加一个精神buff,也就是赋予战争崇高的使命和意义。

所以第十一层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打造企业文化。

人愿意长时间做一件事,一定需要某种驱动力,要么是兴趣,要么是钱。

但厌恶工作是人的本能,当兴趣变成工作,那就不是兴趣了,而人有钱到一定程度也会麻木,所以兴趣和钱都不是长久的驱动力。

世界上唯一持久的驱动力,只有信仰和使命感。

因为每个人都有做英雄的梦想,平时做不成英雄是没机会,一旦有了这个机会,恐怕谁都想试试。

超级英雄的电影和金庸武侠,能够火遍全世界,其实就是契合了人们想做英雄的本能。

于是毛泽东在文中讲,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而且是为世界永久和平而战,只要打赢抗日战争,以后便是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

这个精神buff,把惨烈的抗日战争直接拔高到拯救世界,厉不厉害?

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给自己找一个坚持做下去的理由,不仅用来说服自己,还可以说服别人一起做。



从第十二层开始,《论持久战》开始进入战争的具体细节,也就是教员说的怎么做和不这么做。

之所以到这里才说战争细节,原因还是之前说的,纲举目张。

他把大方向分析明白了,战争细节便有迹可循,要是一开始就从战术着手,大概率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不知道重点是什么。

而在第十二层,毛泽东依然是从战争本源着手,层层向下推导。

精神层面的本源是主观能动性,号召各级指战员提高觉悟,并且学习指挥战争的战略战术。

现实层面的本源,则是政治和战争的关系。

即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当政治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前进的时候,便爆发了战争,用战争来扫除政治障碍。

这就是战争的本源,所有战争都和政治强相关。

从战争的的本源做出发点,再结合前文说的,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决战,又是持久战争,那么便能推导出第十三层逻辑,要进行持久战争以及改造中日两国,必须进行全国层面的政治动员。

只有在战争中动员人民,并且用战争教育人民,才能依靠人民赢得战争,同时为改造国家打下基础。

看起来有些残酷是吧?

但从现在来看,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现代,并且形成中华民族的共识,其中的关键转折点,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亡国危机,让全国人民都出现“保家卫国”的意识,催化了全国各阶层的国家民族观念。

而且毛泽东把政治动员的问题,再次细分成几个部分:

1、把战争的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

2、说清楚达到目的的具体步骤。

3、用口说、传单、报纸等方式做动员。

4、要联系实际经常动员。

简直是苦口婆心,生怕各级干部的动员工作做不好,影响战争的进程。

人民动员起来,首要任务是打仗,所以《论持久战》的第十四层,就是说清楚“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这也是持久战的总体战略。

毛泽东就说: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的保存自己。”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不是硬打硬拼,更不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必须讲究正确的战术。

什么战术呢?

争取每战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胜利,解除敌人一部分武装,损伤敌人一部分人马,把无数小胜利加起来,就是抗日战争的大胜利。

基于这样的战争要求,研究战术的第十五层,也就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来了,那就是外线速决进攻战,和内线持久防御战,同时在作战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这里就不贴原文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看,非常精彩的。

毛泽东甚至举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例子,教各级指战员,如何做到这种兵家不传的长胜秘籍。

要知道800年前的岳飞,就是因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得到老帅宗泽的赏识,并且以此为最高标准,成长为一代名将的。

毛泽东是要在抗日战场,培养无数个岳飞啊。

《论持久战》的第十六层,是对具体战术的进一步延申阐述,也就是不论进攻或者防御,都要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

这是除了军事理论以外,手把手教各级指战员如何打仗了,告诉他们怎么打才能赢,怎么打一定要输。

蒋介石撤退到台湾经常说,将领不听他的命令才导致战败,其实他是夸大了自己的作用,正因为将领们听了他的话,才输了战争。

而毛泽东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论证,才有资格说,抗日战场不听他的话要输,听他的话才能走向胜利。

错位人生啊。

至于第十七层,是对前两层的补充。

因为前两层讲的是战役战术,那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就是必须说清楚的问题,总不能运动战和游击战混在一起,没头没脑的乱打一顿。

于是第十七层的逻辑,便是必须达到歼灭战和消耗战的效果,相当于毛泽东给指战员规定了KPI。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持久战的目的是消耗日本资源,而最容易消耗日本的方式,必然是歼灭战。

战役的歼灭战,就是战略的消耗战,这样才能达到积小胜为大胜的目的。

所以毛泽东告诉他们,尽量打歼灭战。

言外之意就是,没打成歼灭战就不算完成任务,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至此,整个抗日战争的推导就结束了,有中日力量的对比,有国内走向的判断,有世界环境的推演,有具体战术的安排,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剧本已经写好,各位演员请就位吧。

但我觉得还有第十八层推导逻辑——决心。

这些内容穿插在《论持久战》的字里行间,看起来不重要,却特别考验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心理素质。

战场上经常丧师失地,中国军人一片一片的牺牲,更不用说日军经常屠城屠村,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

于是难免有人说,死的人已经够多了,能不能不打仗了,让更多的人活下来,给中国留些种子吧。

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但是毛泽东说,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前景,目前大量牺牲是必要的,避免任何牺牲是懦夫和恐日病患者的观点,必须坚决反对。

想做成事情就会有牺牲,而牺牲别人的前提,是自己也准备好牺牲。

这种不死不休的精神意志,才是贯穿《论持久战》的文气,也是毛泽东和同志们带领新中国昂扬向上的底色。



毛泽东后来和同志们说过:

“问题暴露再去解决问题的,不是好领导,问题出现征兆但没有完全暴露出来,能够指出问题并且提出解决办法的,才是领导的工作。”

虽然他在《论持久战》里说,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只能描画战争的轮廓,但后续的战争走向,和他写的完全一致。

这才是有能力的领导,毛泽东太谦虚了。

而文章里随处可见“人民”二字,尤其是最后那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读起来特别提气。

毛泽东是真心相信人民的力量。

于是《论持久战》以时代痛点开篇,以人民的力量结尾,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

我写这篇文章只是管中窥豹,聊一下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方法罢了,要深层次的研究,大家还得去读原文。

毕竟《毛选》是屠龙术,得到一些皮毛,足够普通人受用一生了。

毛泽东说,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便天下无敌,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其实能领悟屠龙术的皮毛,挣个小目标也是可能的。

2022年,希望大家都能得偿所愿。


user avatar   shi-zun-de-miao-jian-l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哪配评价圣人?我没这个资格。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论持久战》将会成为中国历史上超过《隆中对》的传奇策论。


user avatar   tang-xing-xing-33-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泽东此文一出,便奠定了他在军事史上无可撼动的军神地位。

在中国百年近代史上出现很多有名的军事家,毛泽东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位,没有之一。

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出色的军事家分为四种。

01

首先是二流的军事家,这些军事家擅长排兵布阵,鼓舞士气,借用山川地理,百川大河等一切可以为战争服务的东西,成为他打仗的工具。他们的特点是:不喜欢打无准备之仗,且逢战必胜,我们常常称这样的军事家为常胜将军。

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是这类军事家的低配版。

02

然后是一流的军事家,他们具备二流军事家的基本素质。但是他们比二流军事家上升了一个台阶,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擅长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除却战争之外,还研究对手的心理特点,内部矛盾,派系之争,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的胜利,总之,软的硬的都可以来,这样的军事家算得上是一流军事家。

比如蒋介石,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就是蒋介石这类军事家的代表作。

03

接着是顶级的军事家,他们除了具备二流、一流军事家的技能之外,他们还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在敌人极其强大的力量打击之下,这种极其强大的力量包括敌人强大的兵力,武器,装备,士兵作战素质、经济优势,物质条件,后勤保障等因素,如此强大的力量来袭,而你不得不打,而且必须打胜,你才有资格称为顶级军事家。

这种军事家,必须在自己力量极弱的情况之下,利用敌军内部、外部各种矛盾,调动敌人,分散敌人,甚至分化敌人,然后在极其被动的环境中,总能寻觅得作战机会,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打敌弱部,逐步化被动为主动。

这种军事家最大的特点是:他们能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之下,创造作战条件,化被动为主动,实现战略上的以少胜多,以弱克强。

毛泽东的四渡赤水,就是这类军事家的代表作品。当时我军名将,朱总、彭老总都算这个水平的军事家。

04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军神级别的军事家。

他们不仅要是顶尖的战术家,而且必须是顶尖的战略家。我说的是顶尖,因为事实上二流的军事家也必须是战术家和战略家的结合。

军神级别的军事家,他们必须能赋予整个军队一种使命感,使他们的军队有自己的信仰,且这种信仰是正义的,进步的。(从这点看,希特勒就做不到,因为他们的信仰是错误的,不正义的)

他们的军事水平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去看待和赢得战争。

论持久战就是这种军事家的理论表现。

很明显,论持久战一经发表,那是完全公开的, 是让所有能看得懂文字的人都可以看到的,它的目的就是要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战争,给予所有中国人以抗战必胜的信心。

所以,这本论持久战,日本人也可以看到。

你的任何理论如果有任何漏洞或者疑问,是断然禁不住全国人民推敲的。

然而,论持久战,逻辑之严密,论证之无可挑剔,简直完美。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看到也无所谓呢?

这就是我们说的,战争的哲学。看过论持久战的都知道,这部作品绝不是简单的描述只要持久,就可以拖赢战争。

他从理论上分析了日本发起战争的内部矛盾,是日本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必然性导致的。

这样的战争必然具备退步和落后的特点。但同时,日本又具备军力,组织力,经济力又是很强的。

这就必然导致速胜是不可能的。

同时,因为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同时中国有广阔的地域空间为持久战提供了可能性,于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但是战争的方式必须是持久战。

说道这里,必然有人发出疑问,正义和进步,地域广阔,也未必持久就一定胜利啊?

不用担心,那个时候,也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他们甚至举出蒙古占领全国的例子。毛泽东一一论述。

为什么说这些特点注定日本必败,持久战必胜,毛泽东分析了当时日本的军力情况,便是占领武汉之后,想要再进一步实施战略进攻,深入广东,连接武汉、兰州、广州,至少还需要150万兵力。

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日本所能承受之极限。这是当时的实情,也是事实。想反驳也没用,也就是说,战争必然进入毛泽东预言的战略相持阶段。

然后,毛泽东论证了战略相持阶段,以及反攻阶段,战争的全貌是犬牙交错的战争,就是说,毛泽东已经把战争的全景图描绘了出来,哪里会怎么打,都作了一一的论述,请问怎么反驳?

然后大家又问了,那你说的都对,但是怎么打呢?持久战也总得打了才能赢?

接着,毛泽东又写了战略战术方法,里面把游击战的战术方针,运动战的战术方针,包围反包围,进攻和退却,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等所有打仗的方法,都写的详详细细。

甚至把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形都做了论述,以及准备。

正是因为如此严密而无法挑剔的论述,才使得看过论持久战的无一人不深深拜服。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你写那么详细,被日本人看到了怎么办呢?

这就是,我说的,论持久战是一种哲学思想,日本人看到了也没用,原因很简单。

日本战争必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战略战术的实施问题,而是他的战争的性质,内部矛盾决定了它必然失败,它只有解决了自己的内部矛盾,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然而它一旦解决这种矛盾,他又不会发动这场战争了。

所以,毛泽东说与不说,它的失败就在那里,不来也不去。这就是哲学的魅力,里面充满了辩证思维。

我告诉你我要怎么打你,但是你没得选,最后只能在这种方式下面对失败的命运,即使你知道,但是你改变不了结局。

达到这种高度,就必须站在战争的正义性,人类的和平这样的高度去了解战争。

这种打战方法,那是降维打击。

焉能不败?

而能到达这种高度的,才是当之无愧的军神。


更多读毛选,写毛传的有趣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八角楼上

这个号只做两件事,读毛选,写毛传,都是原创文章,

欢迎大家前来品评。




     

相关话题

  父慈子孝。可为什么现在都宣传「孝」,而几乎看不到「慈」呢? 
  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帝王是谁? 
  两次亡天下,汉人到底失去了什么?还能寻回么?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吗?为何人们有这种印象? 
  国外是如何评价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 
  进入一个求知若渴的时间段,应该怎样平衡阅读与消化的时间? 
  宋朝和汉朝比哪个强大? 
  为什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的医院中,名称上只有一院和六院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 
  除了蒋介石以外,还有哪个国家领袖在任期内丢了两次国家首都? 
  明朝的火器领先在哪里?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富人都想逃离中国-这个他们财富来源的国家?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3 月 2 日塔利班宣布终止部分停战协定,恢复在阿富汗的行动?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