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很累? 第2页

           

user avatar   hou-tian-zao-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人就是累啊。

另外把老外去掉,老内也觉得中国人累。

到此为止,问题已经回答完了。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累?

第一,

因为缺乏安全感,自己病了怎么办?父母病了怎么办?小孩上学怎么办?买不起房子怎么办?等等,所以才会不断地疲于奔命。

国外呢,一般没有这些个担心,一个是本来西方人就比较独立,另外一个是国家的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不过这点跟第二第三点也有关系。


第二,

资源就那么点,都集中在少部分地区或者是领域,你不奔命,那么资源就被别人抢走了。

发达国家,要么是资源分配合理,要么是阶级固化严重。

而中国两者都不是,一方面僧多肉少,本来就需要抢;另一方面阶级流通的通道还貌似敞开着,谁都想上一个阶层,就更加剧了优质资源的抢夺。


第三,

发达国家本来就享受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成果,同样是工作,产生的价值不一样。国内拼死拼活赚到的薪水,可能在国外正常工作就可以拿到。


所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累能取得这么快速的增长么……天上哪有那么多馅饼。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勤奋不富强,发展鬼打墙!

经济靠盖房,名声靠装象,

教育是弱项,法制不咋样,

老外不知详,只说累得慌。


user avatar   huang-qiu-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想太多了,人家根本不care。

“很多”外国人是绝不可能,中国没那么强存在感,最多有1‰外国人人知道你累与不累。

换位思考,你觉得几个中国人知道孟加拉人和印度人谁更累?

你要是实在觉得印度孟加拉太low,那换个问法:

你觉得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那个最累,并且给出充分理由。

你要是觉得这三国黑人土人阿人太多,治安真的很差,那再举个高级点的:

你觉得卢森堡人、瑞士人、摩纳哥人,世界上最富的三个国家了,哪国国民更累?

哪怕你乎被黑出痔疮血的西班牙、意大利,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人,对这两国的兴趣,远超过对东半球所有国家的兴趣。

不信你看最高票答案,

虽然意大利在知乎水区被黑成翔,

但是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来个

那不勒斯洋大爷来关心了,

7000群众跟在后面追捧。

如果真有很多外国人care中国人累不累,

这个问题下少说也该有1%的答案来自外国人,

Quora的英法德日意各语言版本都应该出现类似话题。


user avatar   nuttie-tin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析西方人问题的时候请分一下类:美国人和非美国人。


你会发现美国真的中产以上的人都是比你拼命。

上次quora看华尔街的照片,此人连续工作3天之后直接缩到自己桌子下面的地毯上睡的。

我原来说我美国科学家的网友有段时间跟我一样半夜4点睡觉早上6点起,有人不相信,你不相信算了,说服你会浪费我的时间,时间=钱,浪费一毛钱给你我都不愿意。


埃隆·马斯克一直觉得睡觉就是浪费时间,他甚至曾经在Twitter上说,每周只工作40小时的人改变不了世界。

而我上次群里分享某个匿名苹果公司员工的说法:只要临时说加班,我们绝对没有一个人会举手说自己要给家里打个电话或者说自己要去接送孩子。永远是说了加班任务之后大家全部同意。

他的原话是:you have to stay in the office, unless you are sick or dead.

意思是:只要没死没生病,公司来任务了,你就该留在办公室。

这个苹果员工说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和行业最优秀的人在一起,他不觉得累。

他强调自己公司没有20多的children,都是30-40岁的行业老手。

确实这样,如果自己同事超级优秀,别说996,老子可以睡在公司里面,大概就是24/7这种。 我就喜欢和优秀的人待在一起,钱都次要了。


而我原来的硅谷码农网友,就算没在办公室,有时候半夜12点也在等着跟印度外包的员工skype开会。


那天给群里分享了美剧硅谷一个片段,中国公司给硅谷大佬展示自己厂里各种员工福利,以为对方会夸自己,结果对方说:WTF!如果我要看室内攀岩,我就去TM的丹麦了,我只想看大家尽最大的努力工作!


前几天在quora也看到一个姑娘反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


她说她很喜欢自己没有work-life balance的状态

刚才点赞了一个问题,里面附带了96年加州理工大学教授给自己系的博士们写的一封信,我觉得这个态度也很明显了。

看下方

她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晚上和周末出现在实验室里面,最近请假的人越来越多,她警告说,每天她都会收到全世界的博士后申请,她说如果你等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日程安排,她随时会找人把你替代了。

这个才是正常美国精英的工作态度,这也是为啥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强国的原因。

绝对不是因为和欧洲一样有work life balance.


你看我很少和其他国家的人聊天,就是因为观念不一致。

我任何社交软件上一个老外都没有,就是因为我告诫我自己千万不要找欧洲国家的老外做男朋友。

这些欧洲的老外普遍:

  1. 知识含量超级低,还不如国内985,问啥啥不知道,主要是入学标准太低了,没有竞争意识。每次聊天都可以无聊死老子。而且分分钟想收费,因为说什么东西都要给他科普,就跟上课一样。
  2. 什么都AA,老子跟他结婚说不定还要养他,一穷二白什么资产没有,年轻的时候就是到处浪,背个背包到处走,你说他旅游涨了多少见识,还真难说。我告诉你什么最长见识—-工作!
  3. 唯一优点可能就是婚后不像中国男人一样到处沾花惹草,对自己孩子还是比较负责。但是对孩子的那种宽松式教育导致混血儿很少有成功的。

美国的老外呢,分为两种:

  1. 20多岁:类似欧洲的老外,就是上面苹果公司讲的children,又傻又天真
  2. 工作一段时间了:终于懂点事了,职位越高脑袋越灵光,值得一聊。

所以如果真的要接触老外,我都只是限制在了美国中产30岁以上这个很小的范围里。


而这个小范围的人,绝对比中国人还累还拼命。因为美国是不相信福利的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世界 。

你没钱,那你在硅谷还是去排队抢福利公寓好了,至于你无法自理的时候,估计你连老人院都负担不起,只能在公寓里一个人寂寞地死去。运气好的话,就是你子女没有把你最后一点钱给骗走。


我没兴趣听欧洲人扯东扯西,没有美国金主爸爸,他们早就垮了,因为他们目前的制度体系本来就无法适应这个世界快速的发展了,再加上难民侵蚀,垮掉是迟早,就看金主爸爸的战略目标了。


所以,要问老外的意见,还是问他们的爸爸好了。






电视剧硅谷片段,来自金主爸爸的训斥。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user avatar   gianluca-sorrentin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一个来自那不勒斯的意大利人。

首先我想讲一讲在中国当钢琴老师的感触。

我教授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只有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多是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衣着得体,非常有修养,对自己的孩子有着长远的规划,也很舍得为孩子的教育投入金钱。

但是我觉得这些孩子的日常压力太大了,他们日常有非常繁重的学业压力,就算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都还要学习远超提纲的内容。除了这些学习任务,他们还有很多的兴趣班。我的很多学生就不单单只学钢琴,家长还为他们报了围棋、游泳、舞蹈、外语等其他兴趣班。

要是我小时候要学这么多东西一定会患上厌学症而崩溃的,十多年来我就只精通了钢琴,而中国孩子的小脑瓜们要塞入这么多的东西!

所以我跟孩子们的家长聊天时都建议他们要给孩子们减压,让孩子们有玩乐放松的时间。但家长们的反应大都是:

“卢老师,你是意大利人,不懂我们中国的国情。”

“哎呀,卢老师,我的孩子要去好一点的学校都要入学考试,钢琴等级可是加分项,现在不学就要落后在起跑线上。”

我认为中国家长如此疯狂鸡娃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成年人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下一代。所以中国人活着比欧美人更累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从宏观的工作平均时间这个数据上来比较,中国人无疑压力山大,自然会感觉到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比如,以2017年的平均年度工作时间来看的话。美国人的平均年度工作时间是1757小时,统一以八小时工作制来换算,一年大概有220天在工作。法国人的平均年度工作时间是1514小时,一年大概有189天在工作。德国人的平均年度工作时间只有1354小时,一年只有169天在工作。

而中国人的平均年度工作时间是2174小时,一年大概有272天在工作。在亚洲算是发达国家的新加坡更是达到了平均年度工作时间是2238小时,一年大概有280天在工作!(数据来源:PWT9.1)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欧美发达国家平均年工作时间几乎在2000小时以下。而亚洲国家的平均年工作时间几乎在2000小时以上。(印度数据:2117小时,韩国数据:2063小时)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无视劳动法996,中国人因为工作压力大而造成的亚健康现象无疑更严重。

而我认为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有以下这几点:

第一点是全球化产业链的分布问题。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欧美发达国家将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本国只保留着高附加值产业,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利润高,工作内容多以脑力活动为主,工作环境舒适。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多为环境友好型。这些发达国家更为舒适的自然环境能更进一步吸引富豪、高科技人才前来长居,而这些高端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正向反馈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西欧土豪卢森堡的风景)

所以,留给中国为数不多的解决办法是搞工业化,升级产业链。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中国和部分欧美国家矛盾不断的原因,如果中国人攀科技树,进军高附加值产业,无疑会多一个势力来分一杯羹。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嘛。

第二点是平均资源占有量的问题。就拿中国和意大利做个对比。比如,截至2019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大利世界遗产共有55项(包括自然遗产5项,文化遗产50项),含跨国项目6项(文化遗产4项、自然遗产2项),在数量上与中国并列第一。而意大利的总人口才6000多万,中国的人口是14亿多人,这等于是同样多的蛋糕,意大利人肯定分到多很多。

(意大利威尼斯)

而且,上帝非常眷顾意大利人,地中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多样而且优良的农产品滋养着意大利人民。很多意大利家庭依靠旅游业和餐饮业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越来越发达,更多的人前往意大利旅游。一些意大利年青人把祖辈留下的老房子稍微改造一下就能开爱彼迎民宿挣钱。我们意大利人经常开玩笑认为我们也是资源型国家,中东那些产油国总有石油挖完的一天。而我们只要有太阳挂在头顶,就永远能享受其恩惠。

但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正是因为靠山吃山和政府的福利兜底。意大利人普遍很懒,导致整个国家进取心不强,对于政府腐败、效率低下这一系列顽疾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说白了,意大利人的下限很高,上限不高。意大利人混日子很容易,想要更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却不容易。

第三点是消费主义造成的过度焦虑。我在中国一个感观是社会有过度追求奢侈品的风气。我经常听到有人在谈论买哪个奢侈品牌的包包、买哪一款的豪华轿车。经常也有人托我回意大利时帮他们代购奢侈品。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是以“买或不买”这样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来回答。这要分具体情境,如果某人是洽谈一笔大业务,那他身上的奢侈品会给潜在合作者留下实力雄厚,财力有保障的第一印象。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正向反馈的作用。

但如果是工薪阶层,透支信贷买奢侈品是完全没有必要。而且大家为了比拼面子而买奢侈品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由此而产生的沉重债务只会让人苦不堪言。

在意大利,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是很多人即使在打折季也不会去买那些奢侈品。因为会给同事或者朋友造成一种你升职加薪或者发了一笔横财的印象,而个人收入问题在意大利是一个极隐私的问题,周围人不好直接问你,不知不觉形成的猜疑和忌妒无形中给你的社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知道,很多奢侈品牌爱讲故事,喜欢和王室、贵族相挂钩,带来的身份分层效应让很多普通人趋之若鹜。但我认为,这种“贵族精神”只不过是更符合大资本的消费主义罢了。对于普通人而言,将有限的财富用于买房在心仪的城市立足,或者学习一门新技能提升自已,反而更有实际意义。我卢卡不能改变大环境,而我能做的只是拒绝贩卖焦虑,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为大家减轻一份精神压力。

我想讲讲欧洲另一拨贵族的故事,他们是德国容克贵族。

我敢肯定奢侈品牌不会讲他们的故事,因为实在毫无卖点。大多数容克贵族生活在乡村,是军事贵族,作风非常朴素甚至可以说是乏味。比如,我最崇拜的德军总参谋长老毛奇元帅,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容克贵族。然而他一生过得非常节俭,出差乘坐二等舱,随身自备口粮。老毛奇个性低调慎言,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听莫扎特的音乐,散散步,写写书(他不仅写过军事理论著作,还写过小说)。

(老毛奇元帅)

如果不了解老毛奇生平的人,还以为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男人是个普通的大学教授。

而他却是法国人最害怕的德国军官。

他一改拿破仑时代单靠主帅超强能力指挥战争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他的努力下,“普鲁士总参”这个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泽瑙创建的强力军事机构被进一步完善,即战争的推行得靠“总参”精英们的“集体智慧”来推进,新型的普鲁总参是所有现代军队总参的鼻祖。

在普法战争中,老毛奇改组后的普鲁士军队依照总参谋部的精心策划,以强大快捷的铁路系统快速准点集结,将当时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军杀得大败,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法军司令麦克马洪元帅、39名将军以及10万法军被俘。甚至德意志帝国是在巴黎的凡尔赛宫镜厅宣布成立的。

自此之后,老毛奇的名字威震欧陆大地。但他的私生活也是乏味到极致,他40岁才结婚,然而老毛奇68岁时,夫人先他而去。以老帅在德国的地位,续弦那是非常容易。按照隔壁法国人的观念,像他这样身居高位的男人拥有两位数的情人那是最低标准。但他还是孑然一身直到离世,没有留下任何子女。(一战时期的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是他的侄子)

老毛奇直到88岁时才退休,他担任总参谋长达30年之久,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所以,在那个军国主义至上的德国,容克贵族的社会地位不是靠奢侈的排场和骄奢淫逸的生活来体现,而是靠严谨的作风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以及在德军中毋庸置疑的威望。就连飞扬跋扈、个性张狂的小胡子希特勒。在面见容克贵族出身的兴登堡元帅时,这位奥地利下士那是毕恭毕敬,紧张得像一个小学生。

(希特勒面见兴登堡)

所以,在二战末期。丘吉尔为了抹去德国人好战善战的基因,和美国苏联一起联手在肉体上消灭容克贵族。容克贵族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被波兰、苏联肢解,土地上的祖坟被铲平。盟国在战后还以颁布法令的形式宣布以普鲁士为名的国家正式灭亡。

而那些在凡尔赛宫和法王一起花天酒地、奢侈无度的法国贵族呢?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被长期受压迫的民众送上了断头台。

(感谢我的中国朋友大头翻译我的口述/Grazie mille)

全文完,如果觉得本文还不错,那就请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谢谢您的支持。如果转载本文,请与本人联系获得授权。

公号:爱思考的卢师傅

B站:意大利卢卡


user avatar   mao-fei-ying-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妹妹的一个德国佬朋友,工作上有业务往来。六十多岁。来中国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中国的年轻人各个都不要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考大学,为了房子车子而奋斗。这种精神是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德国人非常羡慕的。他坦白说,现在他们德国的年轻人都是在吃祖上的老本,不愿吃苦,没了奋斗精神,顶多再过两三代人,就会坐吃山空。他很想让他十九岁的儿子来中国看看,但据说一听到要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就吓得不敢来了,吃不了那个苦。


user avatar   EMWF-Record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我的实际接触经验和大量观察。

典型的欧美非州人,他们大多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品质提升、快乐、感受、舒服,做出各种言行思想。违背了让自己舒服的这个总原则,人大概率马上就会反抗不合作。

而大部分中国人包括日韩和部分中东泛伊斯兰国家,就非常不一样了,他们为了迎合外部规范和社交体面而生活,为此对于自己的感受和本能基本是持续性地且长周期地进行压制。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言行思想,想看上去不累,真地挺难的。

有没有例外?有,但是大多数都在框架内。

_____________

说我公知体的,您是看不到前面的南美非洲还是看不到后面的日韩中东?

真傲慢啊。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以前外国人累的时候,出海一船人死一半的时候,搞科研天天出事故死人的时候,工厂里工人活不过五年的时候。


我们在风花雪月,在烧郑和的海图,在让无数的科学家中年大彻大悟放弃奇技淫巧研究圣人言论终成一代大儒……


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美洲大陆澳大利亚亚洲都是黄色人种,

被杀的现在美洲大陆澳大利亚都是白色人种了……

咦咦咦……烧了郑和海图的那个孙子叫什么来着?

当年汪直打算打越南,找兵部要当年朱棣打越南的记录,结果刘大夏说记录失火了

咦,我为什么说又?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越来越觉得中国人很累,尤其是出国生活之后有了对比,更发现中国人太累了。。。

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中国现在已经不穷了,保障也谈不上多差,像我主要生活的东部沿海城市,大多数普通的城市家庭资产都不比欧洲发达国家低,但还是一样的焦虑,魔幻般的焦虑。现在甚至找不出什么真正客观的焦虑原因,都是自己给自己加戏出来的焦虑,其中城市中产尤其为甚。


user avatar   zhang-wei-82-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少数民族也觉得汉语人活得很累。

以下是丽江出租纳西族大姐的话:

你看,开那么快的都是外地车。

我们这里说话慢,走路慢,开车慢。

不知道你们急什么?

我们一家人啊,每年收入够用就行了,如果能存点儿也行,没有也行。汉族人总是几万想几十万,几十万想几百万……

我们一家人每周都有自己的聚会,各种聚会,我老公有他的朋友亲戚每周聚会,我也是,孩子也是。

一辈子就这么短啊,忙忙碌碌挣钱再多还不几十年,又不会赚到。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青岛防疫中心外国人插队事件? 
  为什么在南方很火的隆江猪脚饭快餐模式没有在北方推广开来? 
  30岁转行设计行业怎么样??谢谢,经济压力不大? 
  作为一个唐纳德·特朗普的中国粉丝,你为什么喜欢他? 
  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人的发明和创新? 
  为什么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955 的一天是怎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愿意为子女教育付出那么多? 
  最难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是什么?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更愿意提拔怎样的下属? 

前一个讨论
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生林田成为 2022 首个华为天才少年,从绩点 1.8 到天才少年,他是如何做到的?
下一个讨论
西安一小区蔬菜保供点被曝使用八两秤,市场监管局已介入调查,涉事人员或将承担哪些责任?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