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翻对比了力冈、草婴、智量、于大卫的《安娜卡列尼娜》前两节。
于大卫的俄文底本应该和草婴以及智量的不一样,确实有些信息是多出来的。但是力冈的就莫名其妙少很多段。
草婴的可读性超过其他所有,有一些“中文化”处理,不过可以接受,比李健吾那种程度的好,比荣如德也好。
智量的译本在于大卫版出来以前,还是很有价值的,毕竟相比草婴的更接近直译。但是由于目前的于大卫译本简直太直译,又选择了1970年版(剔除了遗孀以及编辑的修改的“文学纪念碑本”),智量本的价值就有所下降了。
同样是直译,智量的也要比于大卫的通顺一些。
如果一个人没有看过《安娜》,我还是推荐草婴,至少优美流畅的文字能最快让人进入故事。如果是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看,那就可以看于大卫译本,确实可以体会出和草婴译本不一样的东西。
但纯论“翻译质量”,还是草婴的。不要一遇到老译本就怀疑老一辈翻译家都是老脑筋,翻译作品有坑,我这么熟悉俄语文学,我都还是觉得于大卫的文字效果太生涩了,只有“译”,没有“推介”和“融入”。但是草婴译本也有个缺点,就是语言相对托翁要华丽了一些,我看一些国外的评论说托翁语言朴素,没怎么体会出来,可能就是因为草婴翻译中加入了一些使行文更流畅、感情更充沛的东西,而少了那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和转折,以及对人物相对疏离的态度。不过我觉得对初步理解作品影响不大。
举一个草婴译本好的例子,俄语发音“da”的一个词,直译应该是“是的、对的、是啊”,但其实不同语境下,翻译成中文却不都是判断语气,草婴有时候就会翻译成“嗯”,表达一种不自觉的停顿,特别是在人物自己和自己说话时。俄罗斯人说“da”,有时候就是“嗯嗯”的意思,而不是我们中文“是啊是啊”的意思。用“是啊是啊”就有翻译腔了,但这种翻译腔好不好呢?其实看个人喜好吧。
是吗?да д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