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西汉时地方上有势力的氏族(豪族)是怎么起家、发展、壮大的? 第1页

  

user avatar   dan-xia-jia-mi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便写写

秦灭六国,始皇帝携万乘之威“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西汉亦“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持续执行。正如班固《二京赋》所云“与乎州郡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自秦汉以来,为了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朝廷一直打击各种游离于国家控制范围之外的各种社会势力,身为六国余孽的关东氏族自然是重点针对的对象。尤其是汉武帝即位以后,尽管汉武有“事四夷”聚拢财富的打算,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对富豪、豪右、强宗大姓的打击之严厉。一、通过国家强制迁徙使豪族失去乡里基础;二、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垄断经济命脉压制私营工商业的过渡发展;三、以算缗、告缗的方式剥夺私人财产;四、利用酷吏打杀地方豪强,酷吏基本有两种方法,一是如赵广汉的利用权谋手段诛杀首领的酷吏之法,二是如韩延寿为代表的循吏利用儒家礼乐教化的循吏之法。昭宣以后循吏的增多也意味着国家方针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汉魏(相对于大规模复古改制的西晋,汉魏一切都是赤裸裸的,少了一层儒家温情脉脉的面纱,在我个人看来,西晋以前的朝代特质只能用野蛮来形容),像赵广汉这样利用打杀抑制豪强的粗暴做法,是国家控制地方势力的更为常见的做法。如学者所说“汉代皇权干预地方社会,既见之于皇权人格化的‘酷吏’,又见之于制度化的部刺史制,与酷吏并行的似乎正是刺史制度。”在察举制以前,处于冷峻肃杀的社会压力下,形形色色的豪族大姓和社会精英不断跻身官僚机构,处于地方的社会精英则成为被打击的对象。而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则成为尾大不掉的诸侯王援引地方势力对抗中央的重要原因。而当时的士人,也没有什么“中央”的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史记》里“汉”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其他诸侯国平等的存在,汉初士人游说诸侯王出仕类似于战国时代诸子纵横六国游说六国君主以求重用一样,宫崎市定曾经形象地把汉代官僚比作联合舰队,认为“汉代的官僚制度夸张地说,可以说是一个个独立长官所组成的集合体。”汉初汉与其他诸侯国是联合的关系,而非统属关系。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以诸侯莫足游者,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

主父偃是个典型例子,起码在他看来,出仕汉朝是他最后的选择。首先,他是齐国人,最初应该出仕齐国,但是他受到诸儒的排挤,没办法继续待在齐国,随后他选择远游燕赵中山之地,但是也没有成功,没有一个诸侯欣赏他,无奈之下,才选择西游入关去汉朝做官。这里的汉并非是作为中央朝廷而存在,只是与其他诸侯国平等的存在,是“主父西游客不归”的最终选择。(这里我想说的是野猪陛下的察举制真是影响深远,是察举制给了地方精英出仕中央的机会,自此以后,士人对汉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加强。)

为了更好实现社会阶层的整合,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结合察举制,,儒家学说就成为了功名利禄之学,“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许多士人通过通经迈入权力的大门,西汉的豪强已经开启了官僚化、儒学化的进程。许倬云认为“整个两汉由汉初政治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各不相涉的局面,演变为武帝时两方面激烈的直接冲突,又发展为昭宣以后的逐渐将社会领秩序袖采入政治权力结构,而最后规定为元成以后帝室与士大夫共天下。”换句话说,六国贵族并没有汉朝的打击下消失,只是改头换面而已。如齐国田氏分化出车氏、第五氏、法氏等家族,法氏由来,“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宣帝时,徙三辅,世为二千石 ”,田姓由来,“本姓田氏 ,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六国贵族一跃而又重新登上政治舞台。

不同豪族的成长途径也是不一样的,向世族转化的起点也不同。豪族是集士人、官僚、地主为一身的,在古代官本位社会里,不管位于哪个起点都需要和权力结合才能持续发展。官场的权势可以衍生出财富、宗族势力,但是财富和古老的乡里组织并未必年能孕育权力。乡里——官场——士林都可以成为循环的起点,但必须要和权力结合。

以西汉著名的金张家族为例,张汤父亲最初不过是长安丞,而张汤因为武帝的重用官至御史大夫,到其子张安世已经凭借汉代的任子制度出仕,成为宣帝的亲信,官至九卿;张安世后代为九卿、二千石者数不胜数,张氏家族凭借与权力的结合逐渐官僚化、世族化。另一种便是通经入仕,比如京兆韦贤“能《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后来成为昭帝的老师,在宣帝朝官至丞相,韦贤子韦弘官至太守,韦玄成官至丞相。韦氏家族最初以通经为阶梯出仕,而渐渐官僚化、世族化,根据史书记载“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余人”。还有一种就是高赀地主——官僚——士人,如河南卜式,卜式家里“以田蓄为事……羊致千余头”,卜式家族经营田产和畜牧业由来已久,并且规模很大,卜式两次把财产捐给国家,后出仕为县令,最终官至御史大夫。当然还有个途径就是成为外戚,这虽然是个终南捷径,但是几率太低,可操作性不大。

不管怎么说有文化知识才能当官,怎么才能有文化知识呢?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钱才能享用优秀的教育资源。地方豪右经济基础雄厚,通过学习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汉代土豪经常是地方官员上位的垫脚石);已经出仕的官僚可以利用权力增加宗族财富,获取教育资源。至于穷人嘛,还是算了吧,活着都已经如此艰辛。




  

相关话题

  古代骑兵经常长途奔袭,游牧民族更甚,他们不会因为马背与大腿根部的长时间摩擦而受伤么?或者蛋疼? 
  元朝到底算不算是中国? 
  经历过鸦片战争的大清,真的被英法当作东方大国吗? 
  姜维如果没有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蜀汉能否抗住钟会邓艾的灭国战争,是否能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的时候? 
  为什么厌恶「国粉」的知乎用户远多于厌恶「毛粉」的? 
  古巴比伦的辉煌,是怎样一步步沦为现在这样战乱萧条的? 
  古代长城以北能开垦土地吗? 
  有没有比较好的欧洲近代历史著作? 
  为何吴三桂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选择了降清? 
  为什么西方没有成功的农民起义,而且农民起义这么少? 

前一个讨论
戴克斯特拉算法(Dijkstra)的本质是贪心,还是动态规划?
下一个讨论
“魏得其狗”是对诸葛诞的贬低吗?他的真实才能是怎样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