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国内兴起了香港警匪片,有帮派的刀光剑影,有警匪的猫鼠游戏,有江湖的快意恩仇...无论如何,总少不得一个红脸、绿衣的关二爷,被警察、古惑仔的香火供奉着,即使歃血为盟、忠心赤胆,繁文缛节的仪式,最后换来的只是瓦岗一炉香。
许多人读《三国演义》,再读《三国志》,内心总有一个谜团——为什么关羽的形象,到后来愈发显得高大上?为什么人们选择了关羽成神,又或者说关羽具备什么特征继而封神?不少人想解开谜题,但苦于没有时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埋首找答案。
来自日本的渡边义浩,是三国历史的铁粉,他的著作《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为我们揭开了迷魂阵。关羽从刘备手下的将领,变成了华人世界所共同崇拜的神祇,本书把其中的源流扒得一清二楚,是市面上不可多得的三国人物研究专著。
1. 《三国志》的"万人敌"与《三国演义》的"义绝"
最早提到关羽的历史资料,见于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三国志》是晋代编著的正史,离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不过百年,是研究"三国"的最权威史料。
但是史料难读,而故事更通俗、更有趣味性,因此故事的传播力要甚于史料。中国人对三国的人物形象认知,基本上都源自《三国演义》。"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以及"义绝"关羽形象就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毁誉褒贬,成为深入人心的脸谱。厘清小说与史料的人物差异,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关羽。
关羽作为五虎上将,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列入《蜀书》的同一卷。其中《关羽传》有953字,《赵云传》有246字,《诸葛亮传》则有4310字。很明显论篇幅,五虎上将加起来都比不过诸葛亮。
陈寿给关羽起了个很拉风的绰号"万人敌",说明关羽在战场上很能打,虽千万人吾往矣!
"羽报效曹公...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陈寿评价关羽,优点是对曹操知恩图报,有国士之风。但缺点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关羽的结局谈不上悲壮,只不过是历史命数的常理。陈寿对关羽的评价是理性的,没有流露类似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敬佩惋惜。
对比《三国志》与《演义》发现,小说通过渲染关羽的"勇"与"义",最后达到"圣"(神化)的形象。
在描写关羽之"勇"的方面非常多。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对"关羽斩华雄"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写的有声有色,低调的关羽一鸣惊人,令曹操刮目相看,威震华夏。事实上,关羽喝的温酒在历史上不曾存在,斩杀华雄的是孙权的父亲孙坚。小说把功劳转接在关羽身上。
在官渡之战,袁绍的部下文丑打败了曹操的大将张辽、徐晃,文丑的强大铺垫了关羽的披甲上阵。在两人的鏖战中,关羽斩杀了文丑。但历史上的文丑,不是死于关羽的大刀之下。
"千里走单骑"的长征大概是事实,但"过五关斩六将"则是杜撰的。关羽准备离开曹操,要回到刘备身边,《三国志》写得明白,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曹操根本没有派人拦截。
即使再勇猛,如果没有道德仁义礼,那关羽也不过是另一个吕布。作为小说家,罗贯中对关羽之"义"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赢得了读者对关羽的尊敬。
"义"是正义、大义、做人有底线,关羽这一点打动了无数读者。例如,关羽曾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寄曹操篱下。《演义》里关羽提出的三大条件:降汉不降曹;任何人不得接近刘备的两位夫人;得知刘备下落,即回归。全部都是史书所没有,是小说增添。
关羽在华容道释放逃跑的曹操,是为了报答曹操的恩义。为了突出关羽对曹操的"义",罗贯中不惜把关羽对刘备的"忠"后退一位。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使读者唏嘘感叹。《三国志》没有记载关羽的结局,《演义》则详尽描述了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俘虏。此时诸葛瑾前来劝降,但是关羽表示"安肯背义投敌国乎",为了大义从容赴死,最后的人物形象得以升华。
历史上的关于有黑点吗?要承认关羽也是人,只要放在显微镜下肯定有黑点。《魏氏春秋》记载了,曹操与刘备在下邳围攻吕布,关羽看上了秦宜禄的妻子,拜托曹操城破后娶其为妻,但最后却被曹操横刀夺爱,纳为小妾。这是少有的展示关羽的贪嗔痴与七情六欲,与关羽的"义绝"形象严重冲突,所以《三国演义》并没有收录这段历史。
《三国志》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出色猛将,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但带有凡人的情欲与自大。《三国演义》的关羽则是被罗贯中点满武力值,还被描绘成一位人格圆满的无双国士。
费尔巴哈说: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需要神,所以人不懈于造神。
二.佛教的"菩萨"、道教的"大帝"、儒教的"圣人"
魏晋六朝之后,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谁能够被三家文化所认同接纳,谁就能取得最大多数人的顶礼膜拜。关羽是少有的其中之一,他的封神也很大程度上是儒释道三家在推波助澜。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几百年的本土化过程,其中与中国历史人物交织着扑朔迷离的传说。唐代的《重修玉泉关庙记》记载,天台宗的智觊大师在乔木下参禅,突然梦遇神人,修为极高的智觊大师没有被吓倒。原来神人是关羽显灵,他愿意把这里的土地送给大师,还协助大师修建了玉泉寺。就这样,关羽被吸收为佛教的护法神,又被称为"伽蓝菩萨"。伽蓝是寺庙的意思,关羽在佛教的角色接近于四大天王、韦驮菩萨,以英勇之神力镇守寺庙,维护佛法。《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就是取材自佛教传说。
到了宋代,关羽的地位才真正受到尊崇。渡边义浩把原因归纳得非常透彻清晰,三国的故事普及,使历史渐渐为人熟稔。还有朱熹否定陈寿的史观,确立蜀汉才是汉室的正统,使得刘邦一拨人跻身为时代的主角。更重要的时代背景是北宋在军事上处于劣势,需要一位人物成为战争中的精神图腾与庇护神。以道教为国教的宋代,选择了关羽。在官方意识形态里,关羽从忠惠公变成武安王,又变为义勇武安王...步步高升。在道教神谱里,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伏魔大帝...正是自北宋起,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旺盛。到明朝万历年间,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这个称号不得了,一举成为了道教世界的统治者,类似"玉皇大帝"的角色。关羽的造神运动,很大程度来自深重的外部危机,但最后并没有拯救宋朝与明朝。
试问在儒教里,谁能跟孔子平起平坐?孟子、董仲舒、朱熹?都不是。从祭祀的规模而言,关羽的"关林"与孔子的"孔林"相当,都是唯二的冢、庙、林三祀合一庙宇。清军讨伐战羸弱的南明朝廷进行得相当顺利,顺治帝认为是拜祭关羽所得到的保佑,于是授予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的封号。到雍正时期,他还赐予关羽子孙可以世袭的五经博士之位,在国家的位面上祭祀关羽。其实早在在《三国志》的注释里,就记载关羽喜欢读儒家经典《春秋左传》,而关羽本身就是儒家思想"义"的实践者,后来更体现为春秋大义的象征。关羽与儒家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但清代皇帝把关羽纳入儒教体系,更多是出于统治的需要。
得到儒释道三家承认的关羽,他是菩萨、大帝、圣人...他属于任何一家一派思想,也不限于任何一个宗教,他已经是中国人心中理想人格的具象化。
三."义"字摆中间的财神
中国自古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吝啬表达对财富的追求,财神崇拜业已有之,例如比干、范蠡、赵公明...忠义化身的关羽,也成为受人追捧的财神,与其最初的形象大庭相径,却是让人费解的事。要知道孟子提倡的"义利之辨",义在某种程度与利对立,这种思想影响着国人两千年。
要弄清楚这个迷团,必须要从关羽的出生地切入。自西汉起,盐一直是国家垄断的物资,直到宋代发生转变。宋代军事实力不比汉唐,为了补上天文数字的军事开支,政府决定把贩卖盐的业务委托给商人,政府只负责收税,晋商就在天时地利中得以壮大。关羽出生在山西解县,解县是一块举足轻重的产盐地。晋商在经商的同时,出于地缘的亲切感,把同乡的关羽作为守护神加以崇拜。同时由于从事贩盐的晋商,积累了巨额财富、地位飙升。关羽的地位也随着晋商而高升,关羽信仰的影响力更作为联系商人与国家权力的手段而扩大。
元曲《关云长大大破蚩尤》,讲述了宋代出现了上古的邪神蚩尤破坏盐池,皇帝遣使者到城隍庙祈祷召唤关羽,与蚩尤发生大战,结局当然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关羽保卫了盐池的安全生产。可见关羽半人半神的艺术形象在元代已经成型,之后的《三国演义》只不过是顺势地呼之欲出。
晋商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关羽信仰不但没有结束,反而在华人社会越来越广泛。归根到底还是关羽的人格魅力"义绝",在没有契约的时代,对商人来说,商业的本质是诚信信任,义应该摆在首位,所以至今关羽仍被商人供着。也正是"义"的价值观,使华人的宗族、同乡会、行会等关系网得以维持。
关羽的财神形象,也是在"武"与"义"基础上的延伸,"武"保障生产经商的安全,"义"减轻商业违约的风险。
尾声
千金之箱打封印,万军帅印不动心。
为续桃园兄弟义,封金挂印闯关亭。
正是人们需要圣人的"关羽","关羽"才在一千多年里被捧上神坛。
每个人心里都有英雄情结,他身怀盖世武功,锄强扶弱,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内心的大义理想不惜以身殉道...
关羽的"勇武"、"义绝"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这正是偶像榜样的作用啊,胜过苍白的道德箴言!
你看跟谁比了。
撒旦先生不如桃白白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基本上可以认为战斗力数值低于100。
但撒旦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1.空手劈14片瓦片,然后手很疼。
我估计我顶多能劈一片,手还得肿好几天。
按我战斗力只有5来算(干农活的农夫从理论上讲应该比我这个常年码字的强),那么撒旦应该大概有5×14=70的战斗力。
2.被沙鲁扔飞几十米,脑袋着地,落地后只是皮外伤。
3.被小特兰克斯打飞,直线飞出去,脑袋撞墙,仅皮外伤。
这两条换成正常人足够致死。而撒旦基本没啥事儿,可见战斗力不低于初登场战斗力只有10的小悟空。
我认为撒旦应该约等于参加天下第一武道会的小林,可能稍微弱一点。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