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昆曲并没有灭亡。南京、上海、北京、苏州,甚至昆山、周庄,都有定期的昆曲演出,只不过题主也许不关注罢了。
而且我也不觉得昆曲要灭亡了。反而觉得近十年中昆曲的关注度和观众数量都有所增长,技艺有传承、剧目有定期的演出,也有稳定的观众群,还挺好的。之前的昆曲才是差不多快灭亡了。从清朝的花雅之争开始衰微,到建国初期所谓的“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90年代初昆曲不景气一个剧团一年只有10场演出, 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现在根本不是这样了。省昆在北京演《桃花扇》,开票不到24小时就能卖光,昆曲是有稳定而且有经济实力的观众群体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代昆曲观众里很多大学生、年轻人。看昆曲是需要一定文化基础的。所以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反而有能力欣赏昆曲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题主说典故太多,昆曲的确很多用典,但大部分都是很常识的典故好吗,点击率最高的比如王昭君、西施、卓文君、赵飞燕、宋玉、潘安,作为中国人来说都是不能更熟悉的名字了。当然如果从小不看书,的确是不会知道这些,我还有不知道“孔明”和“诸葛亮”是同一个人的同学呢。但这些人,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又不是昆曲的目标消费群,对牛又何必弹琴?
如其他几位已经回答的那样,昆曲是很小众的文化,它今后也不会成为主流文化了。媚俗这种行为才有损昆曲的发展。能认认真真演出、踏踏实实传承、严肃严谨地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探索,昆曲能做到这样就很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