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就要杠一杠某匿名用户:
西方科幻作家往往会让我觉得在一些设计方面非常幼稚,比如从《银河帝国》开始直到今天的星战后传仍乐此不疲的“人类星际帝国”这个东西。
老实说,当我读着皇帝住在川陀的理想城里,身为一个统治者,因为无法对银河做出有效的集权管理而导致帝国分崩离析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阿西莫夫在搞什么。
阿西莫夫真的会以为,人类会开历史的倒车,重新选择帝国这种社会组织方式吗?
他真的以为,未来的政治斗争,还会是他书中描写的那种发生在川陀的拜占庭宫廷式的阴谋吗?
如果说阿西莫夫写的是拜占庭式的阴谋,那么刘慈欣连对政治基本的常识也不顾:
在罗辑成为了执剑人的五十年里面,他作为事实上人类世界和三体世界权力最高的人,从来没有一次行使过无限权力带来的影响力,每天就面壁连句话也不说,而人类也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甚至连安排个心理医生也没有。
(有的人就喜欢跟我杠罗辑的权力是不是最大,其实关键不在于他的权力有多大,在于不论有多小都从来没用过。哪怕安排一个罗辑天天发微博”三体亡我地球之心不死“然后人类很厌烦他也比现在这个地底哑巴设定实在多了。
还有的人说罗辑的威慑力不由自主,这怕不是失了智,如果偷偷解除他的威慑就有可能被三体入侵。你和歹徒一人拿枪指着另一个人的时候,会因为担心走火把枪放下来吗?)
要知道,以罗辑拯救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功勋,他完全可以成为人类唯一的红太阳,他可以塑造人类的文明,可以遴选下一任的执剑人……而罗辑就甘于把自己变成没有思想的人形兵器。
如果说阿西莫夫的政治是皇帝拿金锄头种地,那么刘慈欣给罗辑安排的命运相当于是皇帝手握玉玺把自己饿死了。至于为什么,那是因为:1刘慈欣的写作是情节驱动,美学驱动,而不是人物驱动;2,刘慈欣不信任“乌合之众”,又害怕克里斯玛。
先谈情节驱动和人物驱动的区别。情节驱动就是说,我设计好了这么一个情节,然后安排人物达到这样一个情节,人物驱动是指根据人物本身的性格来指引人物的行为。在罗辑失去执剑人身份这一段,显然就是典型的情节驱动:把罗辑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的面壁人,所以乍一看,读者会觉得很震撼,但是经不起细想:罗辑对于执剑人的身份是怎么看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负担?如果罗辑自认为他对于保存人类文明有责任,为什么他不试图影响下一任执剑人的遴选?情节驱动一大缺点就是人物像受作者摆布的棋子,行为缺乏连续性,人物不像是人,更像是物。
再谈刘慈欣不信任乌合之众的话题。刘慈欣作品里大量出现的内容是乌合之众的迷信和狂热,比如流浪地球里最后的叛乱。刘慈欣意识到了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愚昧和迷信,却不能正确的看待和反映。刘慈欣喜欢塑造不为众人理解的神人形象,而这种神人也从不尝试和众人沟通,而是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暴力解决问题,当章北海和维德试图推动自己的目的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掏枪杀人。在刘慈欣的故事里,“煽动群氓”从来都是反派的专利,主角不能也不屑于理解群众,教育群众,甚至是利用自己的克里斯玛反向煽动。
他对工程师的培养过程真的如此无知,以至于会写出在边缘星球上,核电站的维护技术靠家族传承这么雷人的东西吗?
他真的对数学如此无知,以至于他会写出谢顿靠数学方法预测整个星系今后上千年的未来这种东西吗?(不过某种程度上倒是可以说他预言了大数据)
显然不是的。哪怕是他的年代,我所列举的上述几条,也绝不可能是像他这样的知识水平的人该有的想法。
我们来看看刘慈欣“该有的想法”《朝闻道》在科研工作者眼里是怎么看待的:
“如果真的有真理祭坛,我认为绝大多数科学家是不会站上这个以生命换取知识的,因为现实中的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根本不是刘慈欣笔下的形象和过程。
2. 从人的角度,现实中的科学家也是人,研究和探索绝对不是生命的全部”
雷人程度也差不多嘛。
但当时的美国读者吃这一套,所以他就写了,写出了这披着科幻外衣的中世纪奇幻故事,太空版的《新约》,出版商的珍宝,直到今天仍矗立于科幻神坛之上的经典。
当阿西莫夫把这些写进“科幻”小说里的时候,他是为了让这本书更加“科幻”吗?
不,他是为了小说好卖。
所以说到底,阿西莫夫其实是个专门写科幻题材畅销书的畅销书作家,当他后期作品时,他首先要保证的是这本书会好卖。
刘慈欣不是这样的。
首先,大刘他不是个作家,他是工程师。他写科幻只是半路出家,凭兴趣入的行。
他写的科幻小说,第一是科幻,第二才是小说。
当他构思的时候,他是想要写出精彩的故事,他不是去讨好读者的,尤其不是为了讨好非科幻读者群体,所以他自己也说《三体》火了只是个意外。
“他写的科幻小说,第一是科幻……当他构思的时候,他是想要写出精彩的故事”,那精彩的故事是不是就等于小说?这和第一是科幻有什么关系?
一句话总结差异,就是态度不一样。我相信,如果让刘慈欣也写人类进入太空了还回头搞个帝国,他是会感到很羞愧,是会想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
所以,那些以文笔之类诟病《三体》,拿来和阿西莫夫的东西比,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一个工程师写的东西,和小说家写的东西比文笔,这公平吗?拿来和阿西莫夫的东西比的,应该是《冰与火之歌》。
这句话不该出现在知乎,该出现在微博饭圈,“所以,那些以作词之类诟病大碗宽面,拿来和Eminem的东西比,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一个加拿大炮王写的说唱,和正经说唱歌手写的东西比作词,这公平吗?”是不是一点违和感也没有?
不管刘慈欣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当我们做他的读者的时候,就已经默认了他的身份是作家。出书的时候是小说家,拿版税的时候是小说家,卖改编权的时候是小说家,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对不起是个工程师,请问你这是不是双标?
当然,拿两个作者的成就地位来比的话,阿西莫夫无异远高于大刘,毕竟科幻小说的价值在于科普,更在于唤起一个个挣扎在生活的深渊中的人,唤起他们从幼时就埋葬在心中的,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就这一点来说,阿西莫夫所处的时代比大刘好太多了。
所以说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个人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最后这一段无非就是甩锅,现在大家都不向往星辰大海了,所以刘慈欣无人赏识。所以刘慈欣比不过阿西莫夫,是读者的错,是时代的错。这种话要是放在饭圈,分分钟被人当成黑粉赶出来,也就三体厨比较“宽容”。
每一个“黑磁”都是无脑“磁铁”逼的
我第一次看三体的时候,是13年的春节,那个时候我在亲戚家里,一整个假期啥都没干,就是按三体从一到三看完了,当时看完以后唯一的感想就是,nb。后来慢慢接触到了更多科幻作品,包括刘慈欣自己的短篇,包括《基地》,《神们自己》,见得多了,就能更加准确的评判三体的好与坏。
现在“磁铁”群体最大的问题是,觉得刘慈欣nb,但是不知道nb在哪儿,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1,尬用台词,什么“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啦,“不择手段的前进啦”,什么“三体社会学”啦,两个字“中二”;2,尬吹:什么文笔无用论啦,硬科幻无敌论啦,说难听的拍马屁都拍到马腿上了,夸都不会夸。种种现象,就形成了一个对刘慈欣的捧杀态势,他的作品没有一点不好的,最后搞得像某些篮球迷群体那样,投篮命中率低了是你准头不行,投篮命中率高了是你放弃了高难度的机会,总之就是他喜欢的明星的命中率才是最好的,说白了就是无脑追星。
刘慈欣的作品一直是以中国传统的美学意向先行的。他自己说:“对于小说中的人类逃亡,从科幻或科学角度讲,我是百分之百的飞船派,因为推进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消耗在无用的荷载上,也就是构成行星的地壳内部的物质,这些物质最大的意义就是产生重力,但重力也可由飞船的旋转来模拟。但从文学角度看,这篇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而飞船逃亡则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逃离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远低于前者。”所以很多人一直尝试通过论证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特别“硬核”来证明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更好,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刘慈欣构思的起点从来都是美学意向而不是设定自洽;而如果不管不顾情节,文笔,只注重设定的“正确”,那还要看科幻小说干什么?为什么不去看论文?
但这种情节先行,美学意向先行的创作手法,在他写完三体以后达到了极限。三体已经有明显的崩坏感,在狂飙突进的情节同时少有立得住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是大多数磁铁也承认的,从他们试图论证文笔是科幻小说评判标准的例外来看。我与磁铁的分歧在于:我认为这种对于人物的忽视已经成为了他创作更上一层楼的约束,而部分磁铁在这一点上则试图为尊者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慈欣对于女性人物的塑造已经不仅是扁平,而是符号化了,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直男审美“下的外貌描写,而是四种特定的人物性格:
”大刘作品中的女人大约分为四类:一是没有性别特征的为某种宏大使命献身的冷血人,她们为了这个宏大的使命不惜牺牲许多人类个体甚至自己的利益,在大刘心目中算是拯救世界的“神人”角色;二是过分圣母心的“一个都不能少”的人,她们只关注眼下的慈悲,结果长远看有可能带来更大的牺牲,在决策过程中许多时候会与做与“神人”相反的决策,最后成为第一类人的陪衬,但至少算得上“圣人”;三是毫无理性思维完全情绪化的庸俗之人,她们代表了最广大的凡人;在此之外,与“圣人”相似的,是类似于“赤子”的(心理上的)未成年人(一种通俗的说法叫“萌妹纸”),她们因为某个神人或超级技术的保护而不需要面对“现代人类的各种挣扎”,生活无忧无虑,因为不需要做困难的抉择而显得道德上没有污点,她们的这种“白衣飘飘”的圣洁是建立在“神”或“神人”们牺牲的基础上的,是脆弱的,是经不起任何“真实”的考验的,但同时又是大刘及各路“神人们”想要去保护的,是许多男性年少时暗恋或明恋的对象。
《三体》(2006)中的叶文洁与林云有许多相似之处,幼时丧失至亲,体验过伤害与被伤害,拥有天分,慢慢变得冷血,内心有对善的向往,但并未那样认真地思考过“善”、“道德”这些概念,只是凭着一种孩子气的天真得出了“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这样一个鲁莽的结论,并由此认为自己是先知,认为自己担负着拯救人类的沉重使命,并由此以自己的方式奋斗至死。虽然从表面上看她的一个决策似乎间接导致了人类文明的毁灭,但她的动机却是为了拯救人类,这与圣母程心在本质上并无差别。某种意义上,说程心是“圣母”不如说是“赤子”更为恰当,她的一切都是源于“身不由己”,一个事实上从未有过亲密关系的神一样的男子将她推到了世界之巅,但她依然是一个软心肠的情绪化的看不懂大局的小孩子。“
别的不知道,刘的读者忠诚度完爆阿西莫夫500条街。
阿西莫夫没有刘这样不但除了《三体》之外不读其他任何科幻小说,甚至不读其他任何书的死忠粉。
银河帝国政治设定幼稚这个锅不该阿西莫夫背,实际上西方任何畅销书在历史唯物主义素养方面都比不上很多起点文。这一点一百来年也没什么变化。
这不是因为西方作家不会写,而是没有群众基础,写了卖不出去。和从小被灌输唯物史观的中国人不同,西方大众普遍不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有任何联系。
西方人认为政治制度和圣经、古兰经一样,是超脱于物质的,是永恒的,普世的。
所以故事里写3000年前的民主制度和3000年后的封建制度,西方人都不会觉得有任何违和感。如果你说生产力进步导致制度变化,西方人反而会觉得奇葩。
西方科幻作家往往会让我觉得在一些设计方面非常幼稚,比如从《银河帝国》开始直到今天的星战后传仍乐此不疲的“人类星际帝国”这个东西。
老实说,当我读着皇帝住在川陀的理想城里,身为一个统治者,因为无法对银河做出有效的集权管理而导致帝国分崩离析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阿西莫夫在搞什么。
阿西莫夫真的会以为,人类会开历史的倒车,重新选择帝国这种社会组织方式吗?
他真的以为,未来的政治斗争,还会是他书中描写的那种发生在川陀的拜占庭宫廷式的阴谋吗?
他对工程师的培养过程真的如此无知,以至于会写出在边缘星球上,核电站的维护技术靠家族传承这么雷人的东西吗?
他真的对数学如此无知,以至于他会写出谢顿靠数学方法预测整个星系今后上千年的未来这种东西吗?(不过某种程度上倒是可以说他预言了大数据)
显然不是的。哪怕是他的年代,我所列举的上述几条,也绝不可能是像他这样的知识水平的人该有的想法。
但当时的美国读者吃这一套,所以他就写了,写出了这披着科幻外衣的中世纪奇幻故事,太空版的《新约》,出版商的珍宝,直到今天仍矗立于科幻神坛之上的经典。
当阿西莫夫把这些写进“科幻”小说里的时候,他是为了让这本书更加“科幻”吗?
不,他是为了小说好卖。
所以说到底,阿西莫夫其实是个专门写科幻题材畅销书的畅销书作家,当他后期作品时,他首先要保证的是这本书会好卖。
刘慈欣不是这样的。
首先,大刘他不是个作家,他是工程师。他写科幻只是半路出家,凭兴趣入的行。
他写的科幻小说,第一是科幻,第二才是小说。
当他构思的时候,他是想要写出精彩的故事,他不是去讨好读者的,尤其不是为了讨好非科幻读者群体,所以他自己也说《三体》火了只是个意外。
一句话总结差异,就是态度不一样。我相信,如果让刘慈欣也写人类进入太空了还回头搞个帝国,他是会感到很羞愧,是会想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
所以,那些以文笔之类诟病《三体》,拿来和阿西莫夫的东西比,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一个工程师写的东西,和小说家写的东西比文笔,这公平吗?拿来和阿西莫夫的东西比的,应该是《冰与火之歌》。
当然,拿两个作者的成就地位来比的话,阿西莫夫无异远高于大刘,毕竟科幻小说的价值在于科普,更在于唤起一个个挣扎在生活的深渊中的人,唤起他们从幼时就埋葬在心中的,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就这一点来说,阿西莫夫所处的时代比大刘好太多了。
所以说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个人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一、最烦看了个三体就感觉天下无敌的,多看点书吧;
二、吐槽国外经典著作的,尤其是吐槽文笔的,麻烦你看原版,翻译腔不怪才见鬼了;
三、麻烦加上时代加成,现在这年头信息如此泛滥,你一普通人不讲原理的话知道的可比几十年前的人多得多;更别说站在前人肩膀上写东西;
四、阿西莫夫不仅仅是基地和机器人系列;
五、仅以基地和机器人系列来说,机器人三大法则,和它如何使用、限制、规避,甚至进化出第零法则,作者在一个框架内是有很严谨的逻辑描述的;心理史学同理,怎么发展而来都是有很详细的叙述,而且是通过不同时期的章节串起来的;
六、吐槽核能等技术发展的同学,麻烦了解一下,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是处在发展超级缓慢的进程中的,只有近两个世纪是技术大爆炸,不是说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在不同的章节,阿西莫夫实际上有对为什么技术倒退做过诠释;
七、至于吐槽帝国的,人类的政治组织、意识形态不一定会随着技术进步同步发展,出现集权制是很有可能的结果。而且你怎么不提盖娅这种组织形态有多超前?
八、仅以帝国和机器人系列为例,阿西莫夫最强的地方在于大框架的构造,就如同机器人第零法则、地球的消失和关于人类在不同星系独自发展而来的描述,这种宏观性质的思考和爽快必然是不沾边的,但不要抹杀这些真正的闪光点。
九、三体是好书,但科幻不仅仅是三体。科幻在于想象力,也在于人文与科技的探讨。
我发现这里有些答案和评论认为阿莫西夫的“帝国”设计是缺乏想象力,认为那么先进的生产力应当选择一种更好的组织形式……
可“黑暗森林法则”难道是很高妙的社科构想……?为啥科技水平都那么高了,大家还是不懂得共产主义,还非得你死我活?
我恰恰认为对于未来社会形态的想象就是大刘的一个弱点,阿莫西夫好歹有历史的底子,他在太空中构建的好歹是文明社会……可大刘在太空中构建的则是智人见到尼安德特人。
我觉得,对于宇宙社会规则最好的想象作品来自于这篇论文:
自从刘慈欣大火以来,知乎的科幻类问题,甚至是国内很多社区的科幻板块都开始充斥着两个完全错误且非常恶心的观点:
1. 西方科幻作家只会写太空歌剧。
2. “硬科幻”才是正确的科幻,太空歌剧或是探讨人文、历史、社会等问题的“软科幻”是错误的科幻,甚至不配称为科幻。
这不,本问题下又冒出一堆只看过基地,听说过几个最流行的科幻ip,就满口“罗马帝国” “激光笔打斗” “过家家” “文明” “尺度”之类,然后捧杀大刘的人。
我就想问这些人,阿西莫夫作为科幻史上也屈指可数的高产作家,你们只看了《基地》系列中的几本就来评判是不是有失公允?《神们自己》《永恒的终结》《日暮》什么的都看了吗?《最后的问题》《我,机器人》《丑小孩》这种短篇名作看了吗?人家写的几百本书里不只有科幻,还有科普书、历史小说、甚至圣经解读。而《三体》完本以后大刘好几年没写过一个字,你可以说来日方长,那现在就急吼吼的把大刘捧上神坛是不是有点不太对劲?
而且我真是受够了某些把西方科幻(说实话除开极富特色的日本科幻和萌芽期的中国科幻,西方科幻基本就是科幻本身了)等同于太空歌剧的人了,先不说战锤40k或者星战这种一杯牛奶都有完整设定的怪物级世界是多么庞大而精美,也不提沙丘系列、迈尔斯系列等佳作里蕴含的古典美学和人文思考,这些小将能不能至少了解一下这许多年来获得雨果奖星云奖的各种作品再下结论?还有那些无“硬”不欢的读者也请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所有人,喜欢硬科幻就请去啃盲视和赌王若昂,喜欢耍点子就请去看威廉吉布森和弗若文奇,喜欢新锐作者我推荐德里克昆什肯和保罗巴奇加卢皮,讨厌西方语境也可以找点攻壳机动队,废园天使或者穿越时空的少女这种日系科幻来看(日系的特色就是漫画和动画作品的深度也不输于小说),只喜欢原生中文小说的话还有何夕王晋康等等…科幻这个概念何其丰富,阁下就算是非要自废眼界非“硬”不看,也请不要随便开除别人的科幻籍。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些作家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你要比什么呢?比他们谁高?谁帅,谁的女人多?
“相差还是蛮大的”?
难道你比的是他们谁的屌长?
这我真不知道。
如果要比的是作品,请原谅我要多说几句。
西方科幻作家中,有一位大家叫凡尔纳,凡尔纳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19世纪,那是一个西方世界还在以鲸油作为主要照明燃料,是一个航天科技还遥遥无期的时代。凡尔纳的小说正如那个时代一样,基于气球,潜艇,蒸汽机,探索无名岛屿和异域国度。
在那个时代,地球上依旧有无数神秘之处诱惑着人们的幻想,凡尔纳在那些地方驻足良久。
1865年,那时候人类历史上第一口工业油井已经建成6年,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曙光初现,已经为人类奋斗了一个多世纪的蒸汽机在静静的等待着他的后来者。那一年,凡尔纳写了《从地球到月球》,送他上月球轨道探险的是一颗巨大的空心炮弹。
1877年他写了《太阳系历险记》,带他上天的不再是炮弹,而是地球的一部分,那本小说里留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是什么忙着在这太阳系的孤岛中建立领地的探险家,而是那位在茫茫宇宙中依旧从事放贷生意的伊萨克先生,正如伊利亚拥有一位白人总督一般,那位太空葛朗台,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一位犹太人。
这就是时代的烙印,时代会给每一个人留下烙印,从他的思想到他的文字,从社会,到科学。
这几本小说至今还躺在我的书架上,无数的硬伤无妨于它们带给我的乐趣,每一次翻阅都像穿越到了19世纪作者的身边,看他在鲸油灯下创作着这些在那个时代充满奇思妙想的伟大作品。
凡尔纳在20世纪只停留了五年,在他离世15年后,阿西莫夫出生,这是一位天才,他的智商测试分数很高,从小就被当做神童看待。考上哥伦比亚大学时他只有15岁……15岁!1935年。
1935年也是一位俄国科学家离世的年份,那位科学家叫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在人类的航天史上却是震耳的!
他是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航天之父。早在1883年就提出用火箭而非大炮来发射太空船。1903年,凡尔纳离世的前两年,他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喷气运动理论著作。1917年后,阿西莫夫出生的前三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始奠定他在人类宇宙航行学中的历史地位:燃气涡轮机解决方案、大气层对火箭的影响、解决了在行星表明着陆的理论问题等等。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这是他留下的声音。
阿西莫夫就出生在这个时代。他的眼光继承了当时的科学家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球和太阳系,他看到了人类飞向太空的希望——虽然那时人们还在为了地球拼死相争。
阿西莫夫的太空帝国也有他的时代特色,虽然那个世界里有机器人,有宇宙飞船,有庞大无比的外星都市,但仍旧有着具备时代背景的政治制度和喜怒哀乐,阿西莫夫在新宇宙中讲述旧地球的故事,在机器人身上重演人类社会的悲欢往事。
阿西莫夫在1992年离世。如果你看过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创作史如同所有科幻作家一样,都留下了最初那部的烙印,留在了20世纪中页。直至离世的那一年,他还在尽力完善他那辉煌无比的银河帝国。
刘慈欣的时代背景和生平,我不用再讲一遍了,距离我们已经太近。
这是个什么时代?这是个眼睛几乎看到时间的原初,可身体却几十年未曾登陆月球的时代。科技发达的同时也在逐渐内卷,似乎有无数种可能可又看不到改变的希望,1865年的那一口油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被永远30年的未来能源所取代。
我们伸出双手,珠宝在天边闪烁,光芒夺目却遥不可及……终于,我们的双手累了,垂下了。
就像一群得到望远镜的蜗牛,看够了远处之后,连望远镜都不愿拿起了。
任何一个科幻作家,身上都刻上了时代的印记,这印记里有文化,有社会,有科学,还有人文和对世界的理解等等。
科幻作家会接受老去作家们的创意,因为这些创意已经如热气球,如机器人一样成为社会的现实,不再是科幻的一部分。但科幻的创作并不是站在那些老去作品的肩膀上的。如果把这个时代对科学的理解比如成一艘船,他们就是这艘船上的瞭望手,他们尽力比我们看的远,看的广。
他们站在科学的肩膀上。
你可以说马车,蒸汽机车,万吨轮在人类的运输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的,他们都承载了人类对缩短时间和距离的希望。但你不能说万吨油轮在运输上还不如蒸汽机车,蒸汽机车还不如马车,这是对科学的背叛。科幻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幻想,科学的每一层都很重要,但科幻作家的作品从来都不用从最底层爬起。
他们永远是站在这栋楼最高处展望的人。
如果你能耐心的读到这儿,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该怎么比较他们呢?
今日凡尔纳的著作已经失去了“科幻”价值,哪怕给一个孩子看你也要告诉他不能坐炮弹上月球。有一天阿西莫夫的作品也会失去“科幻”价值,虽然那一天还很远。如果我们有幸或者不幸的话,也终有一天会看到刘慈欣的作品同样会失去科幻价值。
然而评价一个科幻作家的标准永远不是他够不够科够不够硬,而是他身处这个纷争不断诱惑不少的小小星球上,是否愿意坚守那个无人顾及的角色,仰望璀璨的宇宙,品味虚幻的富有,抱着一颗把我们这些尘埃般的生命引向无垠星空的决心。
如果我们这个在宇宙尺度上连一步都没有迈出相反却在这不断内卷的社会中岌岌可危的族群能有真正的文明,那感谢名单中至少应该有一些先行者,那个乘炮弹上月球的人,那个建立了银河帝国的人,那个展望宇宙尽头的人……
若有一天你能站在星空俯视泰拉,请不要嘲笑那些人的狭隘和无知,毕竟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无论是作为帆船上的眺望手,战列舰上的雷达兵,还是守在射电望远镜操作室的观测人员……
他们,做的都不错。
在接触大刘之前我就是阿西莫夫粉,阿西莫夫大部分翻译成中文的书籍都看过
(这些个版本都是十几年前买的,现在应该看不到了)
阿西莫夫和大刘根本不是一个路数,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更像是流行文学加入科幻背景,大刘则是硬生生把来自一个平时时空的真实事件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写了出来
阿西莫夫自己在自传说的,他的《基地》系列灵感来源于罗马史,基本上是把古代大帝国的兴衰搬到了银河尺度。当年的我对这个设定津津有味。但是有一天,有人说了一番话:人类移居火星之后可能会和地球文明分裂,形成自己的行星文明,甚至爆发一场“火星独立战争”!还沉迷在“银河帝国”中的我听到后仿佛被当头喝棒——文明扩大到星际尺度的时候,会展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它甚至可能完全超越了人类的理解力,又怎么可能是地球上事物的扩大再重复呢?
说这番话的人就是大刘
我觉得在此之前的自己就像故事里的那两个老农民:
“皇帝一定天天用金锄头来锄地的吧?”
“傻子,皇帝还需要种地?皇帝天天躺着喝小米粥!”
讲真,很多科幻只是把主角手里的ak47换成了激光枪,把人类格斗变成了巨型机械打斗,把古代的盔甲换成了核动力手掌能喷气飞行的机械甲。它们都是很好的故事,很精彩的电影,但是距离科幻迷内心真正期待的那些东西还差了一点距离
你可以把《基地》系列和罗马史比较,把《神们自己》和希腊神话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两者才都成为了经典,但同时也缺少了一些惊喜和震撼。就好比我可以把《三国》搬上了太空,把里面那个“银河帝国”分裂成了三块,三方都想复兴银河帝国,然后我让和尚在故事里管理核反应堆,让男主角拿着激光大关刀去对砍,让一个老学究拿着本易经——噢,不对,是一本《心理史学》——来预测银河帝国的未来……这肯定也是个很精彩的故事
总而言之,阿西莫夫是伟大的,大刘也是伟大的,他们两个很难比较。阿西莫夫写的是太空歌剧,把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美人帝国兴衰放在太空背景中,大刘的故事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真的要比,大刘也是和阿瑟克拉克比。但大刘把真正的科幻和中国的乡土情感如此亲密地结合了在一块,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去经历这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刘对我而言更加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