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不是曲解,就是正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就是没有后代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什么意思呢?孟子在这里说:“不孝的表现有三种,其中最严重的是没有后代。舜没告诉他爹就自行娶媳妇了,就是怕给自己家里绝了后。君子认为这种行为是孝的表现,就相当于已经和爹娘商量过了。
在这里,孟子使用了舜的例子来进行说明。舜是怎么样一个人?回答是“大孝子”。
舜的爹不是个东西,他后妈不是个东西,他弟弟也不是个东西,三个坏种换着法想杀他,舜去谷仓干活,三个坏种就防火烧谷仓想烧死他。舜去挖井,三个坏种就在外面填土想活埋他。但舜逃脱后,丝毫不以为忤,依旧尽心尽力的侍奉父母,照顾兄弟。
——你说“无后”是没有尽到“后辈责任”,我就问一声,象舜这样的遭遇,这样的行为,还要怎么做才算是尽到“后辈的责任”?
我告诉你,你要这么解释,舜和孟子都要从坟墓里跳出来打你了。
孟子说“舜不告而娶”,娶媳妇没告诉他爹,这在古代是违背礼法的,就是现在也是很不正常的。舜娶媳妇为什么不跟爹娘商量呢?很简单啊,你看他爹他娘那个态度,他们家那个家庭环境,这事情能好好商量吗?但舜又不能不娶媳妇,因为不娶媳妇他就要绝后了,所以“娶媳妇不跟爹娘商量”跟“没有儿子要绝后”两个事情比起来,还是没有儿子更加严重,所以舜就“不告而娶”了。——孟子认为这才是大孝。
为什么“不生儿子”这件事情这么严重?很简单啊,因为如果绝了后,祖先就没人祭祀了。“祭祀”这个观念太重要了,所有的祖先,都要享用后人的祭祀血食,如果没有祭祀,那这些祖先就变成孤魂野鬼了。所以中国上古时期,你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却不能断绝他的祭祀,你可以族灭一个家族,也不能断绝他的祭祀,在人们心中,祭祀是超过国家政权和家族存废的最重要的大事。
所以,“无后”就意味着祖先无人祭祀了,这是比天塌地陷还要大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孟子才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才会“不告而娶”。
这本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比如东汉赵岐注《孟子》,在这里就注解道:“於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赵岐是大儒,我们就不说了。而此后历朝历代,都是把赵岐注的《孟子》作为国家正统经典,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国家思想,没有人有过异议。
可是到了现代,有一些不学无术、曲义阿世的小人之儒,擅以己意曲解先贤,他们大概是觉得“诶呀,现代社会不是都不讲究生不生孩子了嘛,孟子怎么能说出这么low的话呢?”于是就硬拗说“无后”不是不生儿子,而是未尽后辈责任。却不知这么一来,不但是无视历史真实,而且厚诬古人。
这种歪风现在很流行的,再比如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本来很简单,然而却被一些竖儒硬拗说“女子”不是女子,而是“汝子”。我呸,孔子是两千多年的古人,他重男轻女难道不是正常的吗?用得着你去给他洗地?这中硬拗,不是在给孔子增光,反而是在抹黑他。夫子泉下有知,恐怕也要骂一声“天厌之,天厌之”了。
古代的縣並不是只有一個衙門,這完全是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完全沒有任何認知才能說出的話。
以縣制初次完全推廣到全國的秦代為例,這算是最初完全意義上的規範性縣級政府。
除了縣令、縣丞、縣尉,事實上還有很多吏員在維持政府運作。
縣的具體部門,一般單位名稱為曹,根據秦代遷陵縣的情況大概有十個曹和其他個別官署。目前已知有田部、亭部、市府、獄東曹、獄南曹、戶曹、吏曹、倉曹、尉曹、司空曹、兵曹、旁曹,除以上之外還有目前尚未知的部門。
一個縣至少應有103個吏員,除此之外有事務還會征發百姓、刑徒以維持日常運作。而遷陵縣只有152戶,算上縣吏、戍卒、刑徒也就千把人。在大縣中,吏員的數量只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