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在哪儿? 第2页

        

user avatar   zhu-ke-fu-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略反攻确实从挺进中原开始,不过不仅仅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而是刘邓,陈谢,陈粟三个集团一起打出去。这是历史教科书上钦定的说法,没必要怀疑是宣传报道上的偏差。

1946年~1948年,晋冀鲁豫解放区连年干旱,而战争旷日持久,生产遭到破坏,农民负担与日俱增,有些县份开始出现逃荒,再耗下去有当年中央苏区之危。需要把抵近的国军牵走,让老区喘口气;

1947年国军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两头吃紧,而夹在中间的晋冀鲁豫部队在太行山和广阔平原间纵横驰骋,主力加地方部队有四十万,自卫有余,有能力也有必要出击一下支援兄弟根据地;

背后的阎老西早在上党战役就被打惨了,虽然只损失3.5万人,但那是抗战刚结束大家都不宽裕,11个师的编制被吃掉了,又不再拥有全山西的地盘,只有固守的份,这让刘邓少了后顾之忧。

综上,
晋冀鲁豫力量充足,而其他根据地力量不足;
晋冀鲁豫资源不足,而面前的河南资源充足
(反正共军的装备有凯申物流供应,急需的资源是人力和粮食,河南最丰富)。

所以打出去成为必然。

刘邓南下,立即牵动了中原地区数十个旅的国军机动部队,同时陈赓部从山西渡黄河进军豫西,和刘邓呼应钳制了华中地区凶悍的桂系。随着晋冀鲁豫的这两个集团逐渐连接到一起,华东野战军也加入进来大闹河南,整个河南逐渐被共产党包围消化了,占领新区人口有四千多万,为中原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打下了基础
(其实“绾毂中原”的战略构想太祖早都尝试过,豫湘桂会战时国军大崩溃,共军就尾随日军深入河南,但到日本投降时还没发展起来,于是有了新四军5师的中原突围)。

老区也缓过劲来,新兵源源不断补充刘邓,留守部队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在山西疯狂刷怪,六万杂牌的基础最后拿下整个山西。。。

陈赓部在豫陕的动作也使得胡宗南南北受敌狐疑不决,最后不得不吐出延安,而北面彭德怀部在连续作战中部队翻倍,一直南下追杀到陇东。

华东方面七月分兵后南麻、临朐等战打得很难看,基层牢骚“反攻反攻,丢了山东”。然而国军打仗只能指望少量精锐,把粟裕打消停了又要转头去追杀刘邓。于是华东压力明显减小。陈粟跳出山东进占豫皖苏,就在国军各重兵集团的门口扫清了黄泛区的土蒋,但日后国军只敢抱团行动也顾不上来拉锯了,直到淮海大战时豫皖苏解放区就近支前,在这里埋葬了国军主力。山东内线也开始收复失地,许和尚快憋坏了。

到1947年底,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几个月反攻消灭国军54个旅和100个保安团,共75万人,国民党军需要处处守备,仅在大别山周围和淮河以北剩下26个机动旅。

兵势既成,横行中原,不可阻挡,再也没有根据地、补给什么的限制了。变数只在于粟裕在豫东战役验证了解放军在承受一定伤亡情况下有能力歼灭国军大集团,而不用按照原来的计划付出更多伤亡去渡江又一次扯散国民党防线。所以豫东战役只是决定了胜利是大口吞噬的狮子姿态还是撕碎后啄食的雄鹰姿态。而王的审判,已经提前来临。

所以,战略反攻确实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至于东北,本来就毫无悬念,国民党对东北的犹豫不决给了林彪太多便宜可占,对全国战局一点裨益都没有。

三路大军中刘邓部付出的牺牲最大。大别山之旅并不是现在轻描淡写的武装游行就把国民党军调动了。以红四方面军为老底子的刘邓大军打回老家却发现比离家长征的时候还要艰苦,除了没有根据地支持补给困难,还有多如牛毛的土匪和小保队的骚扰。共产党武装曾四进四出的大别山对这支子弟兵显得无情,不能提供什么支持,也不敢支持,杀怕了…老百姓早已没有闹革命分土地的热情,他们只求不卷入战争能活下去。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12.4万人,转出时除去部分留守地方武装人员,只剩5.86万人,牺牲不可谓不大。(流动作战中负伤、掉队和逃兵很常见,但在北方好歹能回后方,在大别山遇到小保队土匪听口音不对就杀,所以这些减损的人员大部分都死了……)但是这些牺牲换来了中原战场的大转变,比起留守老区同等数量的牺牲意义更大。

另外中原野战军虽然到淮海时也只有七个纵队可用,但南下后还重建了中原军区,下辖七个相当于军的二级军区,十纵、十二纵都整体下沉到地方,除了粟裕主办的豫皖苏军区,其他五个把湖北套得死死的,更有江汉军区深入湖北腹心,淮海时只有几个军区独立旅被野战军拉去帮忙,其他都按兵不动,淮海刚结束江汉军区就拉来十二个团当着宋希濂的面把79军扬了。所以白崇禧不是不愿支援淮海,是不敢去,真拉两个兵团上去团战,人家打野养肥到十几万直接来偷武汉水晶。

正如刘伯承说的:“我们老根据地的街头没有了飞机的声音,我们的娃娃胖了,有什么不好?”把挺进中原当做转折点是合适的。


——————————————————————
@牢不萌 提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国民党走下坡路从四一二清党就开始了,共产党现在在教科书上喊冤叫屈,但实际上四一二清掉国民党员几十万,当时共产党员总数才五万,只不过在里边躺枪而已。
这样一个只忠诚于“出卖别人”的鸟党,想搞军事独裁又没有一条道走到黑的魄力,想搞资本主义民主又脱不了一身青帮混混气,跟党内各派持续内讧,跟地主买办眉来眼去,军队成为将校争权夺利的筹码,就是一个庞大的私人武装集团,无仁,无义,无礼,无智,无信,能带着这么多的利益集团安安稳稳地建立现代国家才是怪事。
(不要说台湾,那不正是共产党帮光头消灭这么沉重的包袱,才让光头能够在台湾发挥省长的能力搞白色恐怖改造社会么。)
光头一派把自己杀得党部不下县,是它自己背叛了国民党,背叛了先总理,背叛了大革命,最后让出江山不是很正常么。而共产党在清党的腥风血雨中淘汰了自身的不坚定分子,开始接手被国民党抛弃的广大基层,并渐渐摆脱苏联的操纵,让中国人独立自主的力量越来越强,其得国之正不知比光头这个大窃国者高到哪里去了,怎么能不摧枯拉朽?
如果不是清党,区区几万人很难在基层占据什么优势,共产党只是一个和国民党在矛盾中保持合作的小党。果党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共党表示,怪我喽。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传统的历史书中,对解放战争转折点的描述有两个。

一个是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起点;

一个是三大战役,因为三大战役几乎全歼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全部主力。

但是在我看看来,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另有玄机,而三大战役其实本质就是国民党政权总崩溃前中共的一次恰恰到好处的军事摊牌。

早在三大战役前的1948年8月,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话——“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既然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那么三大战役其实就是走下坡路,越走越轻松。

现在问题来了,在解放战争中,真正属于走“山的坳子”的是那个阶段呢?

是1948年8月前的这几个月。

为啥1948年8月之后,就过了“山的坳子”这个最难熬的阶段呢?

因为豫东战役。

这是一场至今依旧争议很大的战役,也是一场被远远低估其深远意义的战役。

我甚至认为,这场战役才是解放战争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现在我们来讲一讲这场充满曲折与悬念,比电影大片还要精彩的战役。

1 1947年解放区非常不利的态势

1947年初,通过1946年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相当的胜利,虽然自身承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其战略意图基本达成,解放区被极度压缩,解放军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1947年各个解放区的战略态势都非常不利。



1947年解放区(来源:新浪网)

在东北,解放区被分割成南满、北满两个互不相连的根据地。北满还好一点,多少还有一些战略纵深;南满则只有4个县的地盘,如果没有朝鲜这个后路,也许国民党军队的一次进攻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在华北,因为张家口失守,中共不仅丢失了通过外蒙与苏俄联系的通道,而且晋察冀根据地被从中切开,割裂成数块,国民党军队随时可以以张家口为基地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发动攻势,形势极为不利。

在华中,因为两淮丢失,华中野战军不仅失去了收入颇丰的税源,而且整个苏北根据地全面沦陷,华中野战军被迫与山野联合,依靠山东解放区以及东北的物资支援,虽然还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但是战略纵深已经大大缩小。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因为张凤集战役失利,丢掉了鲁西南所有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变成了晋冀豫根据地,解放区少了很大一块。

在陕北边区,西野被西安胡宗南、西北两马、山西阎锡山团团围住,即无战略纵深,而且陕北地瘠民穷,西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虽然国民党政权在军事态势上非常有利,但是后方宋子文的骚操作爆发经济危机,前线又因为占领大片地区后而颇感兵力不足,继续发动全面进攻不论是财政还是军力都不现实,只能收紧拳头瞄准一两个重要方向出击。

对于重点攻击方向的问题,蒋介石的设想是——

中共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即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交通供应根据地

按照这个设想,蒋介石在陕北集中了胡宗南23万军队,在山东集中了45万大军发起对这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 关内解放区的经济形势

国民党组织重点进攻,中共当然要考虑反击。

而反击最好的方向就是国民党防御的弱点——“哑铃”的中间。

毛泽东就明确提出:“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我们在华北与他决战。可他没想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呢,给他来个针锋相对,也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他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扮演刀子角色的就是刘邓的中野,捅刀子的行动就是刘邓率领中野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被称为解放军从战略防守转入战略进攻的起点,为了策应中野,1947年7月华野也分出了一半兵力转入解放区外线作战。

在传统的历史书里,对于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分析基本停留在军事层面。

其实,解放军在1947年中旬之后的反攻更多是出于经济层面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前面说过,在解放战争爆发一年之后,虽然我军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队,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丢掉了大片的解放区。

以关内战场为例。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当时相对比较富庶的解放区主要有三块——晋冀鲁豫,山东和苏北三大解放区

但是到了1947年中后期,苏北解放区基本丢失,晋冀鲁豫变成了晋冀豫,山东又是国民党重点进攻地区,鲁中南反复拉锯,胶东一度丢失,山东解放区经济受到极大破坏。

所以,在1947年7月,关内解放区其实面临这样的一个局面——

解放区面积大幅度缩水解放区经济规模大幅度下降同时还要养兵百万作战(当时华野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就超过60万,加上中野、华北野与地方部队,军队人数远远超过100万),解放区经济已经不堪重负。

在1947年8月胶东解放区沦陷之后,华野迎来了最黑暗的时期——

最富庶的山东解放区却出现了粮食征不上来,货币大规模贬值,前方民工逃亡严重,后方民工家属因为缺乏劳动力吃不饱饭等问题,解放区经济接近崩溃。



解放区与国统区货币发行指数、物价指数以及货币购买力(来源:知乎)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1947年9月的解放区物价相比1940年涨了346倍,当然同期国统区物价上涨更多,达到2023倍

但是,国统区毕竟地域广阔,而且基本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冲击,也就是说,如果国民党调整出台有力的经济措施,国统区还有相当的动员潜力。

而当时的解放区则是箱子底子都快要刮干净了,当时中野刘伯承就曾经说过一句话——山东的水都快喝光了!

3 全局的博弈

站在全国的层面,1947年解放军也不是没有机会。

当时东北解放军形势就很好,在启动轰轰烈烈的土改之后,东野已经在广大的农村站稳了脚跟,并且越打越强。

东北国民党军队已经逐渐收缩到少数大城市,勉强能维持几条主要交通线的畅通。

也就是说,再给1—2年的时间,东野是有可能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一举囊括东北全境的。

届时,东野再入关南下参战,整个北方地区的军事形势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也不可能坐以待毙。

在山东与华北战事僵持,东北战事日趋不利的形势下,国民党也准备在整个江南地区进行总动员——

如果未来1—2年内,国民党政府能够在国统区编练150—200万军队,未来即使东野南下,国共鹿死谁手也充满悬念。

所以,站在全局博弈的层面,从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到淮海战役前,国共双方其实就是一个争取时间的博弈——

是东野率先在东北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入关参战;还是国民党率先在江南国统区编练出150—200万军队,从而在华北地区取得压倒性军事优势?

站在这个层面上,中野与华野部分主力从1947年7月开始转入国统区外线作战就是一种必然。

这一方面是减轻解放区经济压力,就粮于敌

另一方面也是尽可能的破坏国统区的经济潜力,降低国统区的动员效率

但是,1947年中野与华野转入外线攻击后效果却很不好。

脱离根据地后,解放军后勤补充、伤病安置都成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其运动能力也大幅度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外线作战中,由于缺乏民众基础,解放军的情报优势基本丧失,国军可以轻易掌握解放军的动向,从而让外线作战的解放军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形势。

中野在大别山转战4个月,12万大军锐减为7万,重武器全部丢光

华野叶飞兵团与陈唐兵团转入外线鲁南与鲁西南作战之后连战连败,损失惨重。

按:华野在1947年7月分兵之后,外线作战不利,留在解放区内线的陈粟兵团作战也很不顺利,不但在南麻、临朐战役连战连败,还在8月之后丢掉了胶东解放区。
内外线作战的失利让中共中央一度对华野的不满到了极点,1947年9月22日中央明确命令,取消华野番号,将华野大部分兵力划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只有华野许谭兵团才受华东局领导。
华野被取消番号是华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中央调整华野建制,才为后来豫东战役中山东许谭兵团与粟裕兵团配合不协调埋下伏笔。
其实,我个人认为,1947年华野内外线作战不利主要原因还是山东解放区经济在残酷的战争拉锯下已经濒临崩溃,已经无法给解放军提供有力的支持。
面对残酷的斗争形势,为了进一步挖掘解放区的动员潜力,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土地复查为名推动各个解放区进行二次土改
其实,在《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之前山东解放区已经主动推动了二次土改,二次土改是最彻底的土地改革——在此之前,解放区只是执行比较温和的“耕者有其田”的土改,将地主部分土地分配给贫农。
1947年10月之后的二次土改则是按人口平分一切土地,不但地主与富农土地和农村财产要全部平分,中农土地也要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分配。
这次土地改革将根据地农业经济的潜力挖掘到极限,有了这波土改释放的红利才让1948年后中野与华野逐渐恢复元气,才有了1948年下半年中共发起大决战的物质基础,才有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中野与华野在鲁南与中原地区外线作战效果不好,1948年3月毛泽东从全局出发,决定让粟裕率领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下,深入国统区作战。

其主要目的还是希望这只10万人的大军能破坏江南国统区的经济潜力,延缓国民党在江南国统区的动员效率,为东野入关争取时间。

但是粟裕深思熟虑之后却上书中央,希望暂不渡江,华野集中兵力配合中野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仗更为有利。

几番沟通与交流之后,中央勉强同意了粟裕的意见,但是也让粟裕立下了军令状——

在未来6个月内歼灭中原地区国民党最精锐的整编第5军为核心的6—12个整编旅。

当时中原战场国民党军队一共是57个整编旅,而这57个整编旅还很不好打。

1948年3月之后,国民党在中原战场执行“重点防御”策略,具体部署为——

普通(或者较弱)的部队守卫城市要点,精锐部队作为机动力量担任维护交通线以及救援城市要点的救火队。

其中,30个整编旅守备重点城市,另外27个整编旅加上4个摩托化快速纵队,组成4个机动兵团往来支援。

4个机动兵团组成如下:

——控制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点邱清泉兵团(以整编第5军为核心)。

——控制平汉铁路南段和大别山的胡琏兵团(以整编18军为核心)。

——控制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点的孙元良兵团。

——坐镇南阳的张轸兵团。

值得一提的是,在豫东战役之前,解放军攻击中型城市都非常吃力。

西北野战军全军突入关中,占领宝鸡,在胡宗南与马家军夹击下差点全军覆灭;东野三战四平,遇到国民党守将陈明仁撒豆成兵,最后也含恨败北。

中原战场地处平原,国民党普通部队收缩在城市据点内,摆出结硬寨、打呆仗的架势。

而精锐部队依托津浦铁路(京沪铁路江北段)、平汉铁路(京广铁路江北段),陇海铁路构成的交通网可以做到调动迅捷,来去如风。

这样的局面无论是城市攻坚还是野战中硬吃国民党机动部队,都是非常棘手的难题。


中原地区国民党军队态势图

粟裕在华野被取消番号,所属部队划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之后,还说服中央放弃渡江南下的战略,并且立下军令状,要在6个月左右时间内大量歼灭中原地区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其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然为了支持粟裕在中原地区打歼灭战,中央军委也给了粟裕很大的支持,包括:

——“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1、3、4、6、8及11纵之作战。”(这是1948年5月21日中央给陈、粟复电电文)

——命令中野、华野山东兵团在战役上配合粟裕作战

以上就是豫东战役前的战争态势。

按:国民党整编旅是一个师的建制,人数大致有1万人左右,整编师是军级单位,人数从2—3万不等;解放军纵队属于军级单位,兵力从2—3万不等。

4 围歼邱清泉兵团出现变数

经过精心策划,粟裕拿出一个围歼邱清泉兵团的计划。

首先是调刚刚打完宛西战役的陈唐兵团(3、8纵)从河南南部地区北上,吸引驻在鲁西南的邱兵团南下;

然后粟裕亲率华野外线兵团(1、4、6、特种兵纵队与两广纵队)在中野11纵配合下南渡黄河,渡河后,外线兵团与陈唐兵团进行南北对进,合围邱清泉兵团于豫东至鲁西南地区并将其歼灭。

同时,令苏北兵团对陇海路东段进行破袭和反攻,让山东兵团进攻津浦路中段地区,这两个兵团的任务就是——

尽可能地吸引中原地区国民党的机动兵力,减轻华野围歼邱兵团的负担;

请中野刘邓大军在豫中阻击胡琏、张轸等主力兵团北上。


粟裕设想的围歼邱兵团计划图

5月下旬,豫东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是陈士榘率领的3、8两个纵队由河南省南部向东北前进,途经许昌市,8纵只花了一天的功夫就全歼守敌国军独立二十一旅,然后,陈唐兵团继续北进。

果然,驻鲁西南的邱兵团闻讯后,即率所部南下阻击,鲁西南地区就剩下刘汝明的四绥靖区部队独自驻守。

6月1日,粟裕率华野外线兵团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的荷泽地区,刘汝明急令各部队向中心据点收缩,同时急报国防部。

蒋介石即令邱兵团率部回援,同时再急调山东、徐州等地的国军增援鲁西南,企图围歼华野外线兵团。

粟裕设想的南北夹击,合围邱清泉兵团的计划一开始就遭遇了挫折。

因为掌握主要交通线的国民党军队调动迅速,华野还没开始攻击,国民党军队在鲁西南已经云集十个整编师。

而华野在鲁西南地区只有1、4、6、中野11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主要是炮兵部队)共计4个半纵队,再加上刚从渤海区调来的两广纵队(只有几千人),总体实力只有国军的一半,要想围歼任何一支国军都非常困难。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粟裕亲率的华野外线兵团在鲁西南吸引了中原地区大部分的国民党机动兵力,让其它交通线上的城市据点变得孤立起来。

于是,在中原地区的解放军部队开始变得异常活跃,其中有三只部队开始威胁国民党在中原地区的三个城市要点。

一个许世友的山东兵团(3个纵队)包围了兖州;

一个是中野3个纵队逼近襄樊;

一个是粟裕直接命令的陈唐兵团佯攻开封。

三路解放军攻击国民党三个城市要点,国民党手忙脚乱组织部队救援,粟裕就静静得等着国民党各路人马调动救援中露出破绽。

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如同足球场上的明星球员吸引了对手太多的队员来围追堵截,这就为队友(其它解放军部队)穿插渗透创造了机会。

队友的穿插跑动会扯动对手的防线,这又为明星球员创造了一锤定音的机会。



豫东战役前期国共对峙示意图

5 佯攻开封变真打

1948年6月16日晚,陈唐兵团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抢占了开封城东护城大堤。

解放军如此之快就围住了开封,大出国军的意料。

更为麻烦的是,三路解放军同时围攻兖州、开封、襄樊这三个城市要点——解放军多点开花,国民党方面立刻就感到机动兵力严重不足。

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虽然总兵力有57个整编旅,但是能拉出来野战的精锐只有5军、18军、整编25师等少数部队。

绝大多数部队呆在乌龟壳城市里守卫没问题,拉出来野战就是一个渣,无奈之下,蒋介石作出了这样的决策——

调动黄百韬25整编师去救援兖州;

襄樊暂时无兵可派只能自求多福;

集中大部分机动兵力去救援开封,毕竟开封属于河南省会,开封如果丢掉,政治影响太坏。

不过,因为在此之前解放军进攻国民党军队驻守的重型城市非常吃力,所以,蒋介石对开封的防守非常有信心。

他对顾称:“开封没有援军也能坚守10天,共军这样不顾一切地强攻,伤亡必大,不要多,再有两天,就难以支持下去了。”

根据蒋的指示,国防部很快拿出了以开封为核心围歼华野外线兵团的计划——

集中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区寿年兵团、胡琏兵团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救援开封。

计划特别强调:“要注意多部开进不可过早,亦不可过迟,过早则敌遁,过迟则开封有失!”

国民党国防部作战计划居然要求救援“不可过早”,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于开封守卫信心十足。

既然国民党军队不肯积极救援开封,陈唐兵团佯攻开封就只能变为真打。

虽然过去解放军攻击中型城市非常吃力,但是,这一次陈唐兵团攻击开封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原因很简单,在攻击开封前中共地下党就拿到非常详细的开封城防图,并且在1948年5月将这份至关重要的城防图交给华野。

中共地下党拿到国民党绝密的开封城防图!

大家一定开始脑补地下党红色特工打入开封国民党高层通过机智勇敢的行动最后获取了这份绝密情报。

然而,真实的历史过程简直就是一部荒诞剧。

开封是国民党省党部所在地,这个国民党省党部下属有一个文化服务社,文化服务社印刷部承印国民党党政机关、军事单位各种报表文册。

1948年5月,这个文化服务社接到一个印刷任务——承印“绝密”的开封城防图。

对!你没看错,国民党开封城防司令部竟然把绝密的军事文件交给一个国民党文化部门去印刷!

这个开封城防图详细标注了全城工事布局,各级指挥所、子母堡位置、火力配备、大炮、机枪阵地的部署,有图有文字,非常详细而清晰。

恰好,在文化服务社有一个地下党人员名叫王一沙,所以,王一沙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这份城防图,转手就送给华野司令部。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甚至有点枯燥乏味。

为什么说国民党政权到了1948年已经有了末日气象?

原因就是各级官员把生死攸关的工作当做儿戏

一份足以决定开封命运的绝密情报竟然毫无保密意识,大大咧咧交给印刷厂去印刷,这样的政权怎能不败?

按:以上记载来源于《开封文史资料》第8辑文章,王一沙《实话开封城防图》

有了这份城防图,陈唐兵团攻击开封就能有的放矢。

这份城防图想定的解放军主力攻击方向是开封北门,于是北门方向就是国民党军队防御重点,大部分火炮与重武器都部署在这个方向。

所以,陈唐兵团攻击开封恰恰就不去攻击北门,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发起攻击,让国民党在北门部署的重武器成为摆设。

6月17日,陈唐兵团发起攻击, 战至18日黄昏,在蒋介石口中“没有援军也能坚守10天”的开封守军仅仅打了一天,东西南三个方向城关守军措不及防下已经损失过半,主力向城内收缩。

而这时,国民党外围援军还遵循国防部“开进不可过早”的命令慢腾腾地才刚刚出发。

6 乱纷纷的中原战场

开封守军吃紧,围绕开封外围的攻防战也变得激烈。

下面,简单讲一下国共双方为了救援(阻击)开封的兵力部署——

鲁西南邱清泉兵团(5、70、83共计3个整编师)、刘汝明第四绥靖区部队与新组建的区寿良兵团(72、75两个整编师)西进救援开封,华野外线兵团拉出3个纵队阻击这一路援军;

郑州孙元良兵团(有3个整编旅)向东攻击,这一路是中野9纵负责阻援;

驻扎南阳的吴绍周兵团,加上信阳方向的胡琏兵团,合力向北运动,救援开封,中野的1、3纵会同华野10纵负责阻击这路援军。



豫东战役6月17日态势图

简而言之,围绕开封这个要点,华野、中野与国民党机动兵团犬牙交错,攻坚的攻坚,打援的打援,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都打成一锅粥。

6月22日,陈唐兵团攻克开封,歼敌约3万余,缴获大批装备,豫东第一阶段战役大获全胜。

开封战役虽然胜利,但是对下一步计划,华野外线兵团高层争议很大。

当时增援开封的国军除了南线的胡琏兵团距离尚远外,主要是有三大块——

一是从郑州由西向东来援的孙元良兵团整四十七军

二是鲁西南地区来援的邱兵团和刘汝明四绥靖区部队

三是从民权经睢杞两县来增援的区兵团

区兵团与邱兵团和刘的绥靖区部队都是从东方来的,可把邱、区、刘视为一块。

孙元良兵团从郑州来,中野9纵一个纵队阻击它,它就停滞不前——

这说明孙兵团实力不强,是一支弱旅(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兵团在陈官庄突围,被八纵及一些地方武装联合就消灭掉了。可见其战斗力之低)。

如果华野瞄准孙元良兵团,这个兵团是唯一的一支由西边过来的国军,相对较孤立,也是一支相对较弱的兵团,歼灭他一个整编师及至全兵团,都是相对容易的。

所以,华野较多人支持去打孙兵团。

这个方案可望获得刘邓中野的配合,把握较大,吃掉孙兵团,郑州也举垂手可得。

而粟裕的方案却相反,他的计划是放弃开封南下,引诱邱、区、刘跟踪南下,伺机歼敌一部。

这个方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邱、区、刘3个兵团十几万人,实力很强,如果粘在一起,经历连番恶战的华野外线兵团根本啃不动,如果打成胶着,我军自己也有很大危险,毕竟身处国统区,国民党调兵方便快捷。

在粟裕坚持下,华野外线兵团最后按照南下方案执行。

解放军攻克开封,对国民党内部的影响极大。

过去解放军从未攻克过一个省会城市,这一次开封丢失,河南籍议员在国会大吵大闹,刚刚“当选”为总统的蒋介石在政治压力下只能严令各路援军去收复开封。

接到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各路援军反应不一样。

邱清泉兵团最积极。

6月26日,陈唐兵团撤出开封,27日邱清泉兵团与刘汝明就占领开封,然后刘汝明就缩在开封不动,邱兵团继续南下去追击陈唐兵团,而区寿良兵团在进抵睢杞地区后,却磨磨唧唧不肯继续前进,这样邱清泉兵团与区寿年兵团拉开一个40公里的空挡。

粟裕终于等到了对手露出了破绽。

6月27日,粟裕命令陈唐兵团占领杞县王堌集一线阻击邱兵团,集中华野外线兵团主力对区寿年兵团进行合围。

至29日晨,将区寿年兵团的兵团部及整编第75师、新编第21旅分割包围于龙王店,将整编第72师包围于铁佛寺地区。

按照粟裕的设想,围歼区寿年这样才组建的杂牌军部队应该比较好打,而且按照国军“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传统其余国民党军队也不大可能积极增援。

但是,这一次恰恰就错了,华野合围区寿年兵团如同捅了一个超级马蜂窝。

豫东战役6月27日态势图


7 区寿年被围 国军拼命增援

区兵团被围,邱清泉、胡琏都急红了眼——这里有一个特殊原因。

区寿年兵团官方名称是“第7兵团”

豫东战役爆发前,国民党高层已经意识到战争的决战阶段即将到来,以往的小兵团编制(2个整编师左右)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

所以,已经决定把杂牌性质的区兵团撤销,将区部合并到邱清泉或胡链的兵团中,组成一个4个整编师的大兵团。

但是把区部给邱还是胡,蒋介石还没拿定主意。

现在区兵团被围,邱清泉、胡链立刻拼命增援,大有谁先救出区兵团就归谁的意思。

29日晚,华野突击集团以一部兵力监视整编第72师,以主力攻占龙王店外围各村落,经两昼夜激战,于7月1日午后,歼灭新编第21旅及整编第75师第6旅。

正在华野准备围歼区兵团剩余部队时,战场风云变幻。

7月1日,黄百韬兵团突然杀到睢杞战场!

华野遇到了大麻烦!

本来对国军可能的增援,华野早有预案。

中野在淮阳拖住胡琏,以3纵、8纵、10纵全部,两广纵队,4纵的十师,陈唐兵团的直属部队炮兵团,特纵部分炮兵——

差不多粟裕手上一半的部队去阻击邱清泉,以中野九纵阻击孙元良兵团,由于孙兵团实力弱,9纵还分兵一部袭扰开封,让刘汝明不敢去增援区兵团。

什么都算到了,偏偏漏算了一个黄百韬。

8 意外的变数

前面说过,黄百韬的25师被派去救援兖州。

按照粟裕设想,许世友的山东兵团应该能缠住黄百韬,但是许兵团却把主力放在济南方向,在面对黄百韬方向只留下了少量的阻击部队。

在区兵团被合围之后,陈诚与杜聿明各自力挺胡链与邱清泉当7兵团司令官,双方相持不下,让第三方觉得可以当渔翁,所以,黄百韬的老长官顾祝同提出让黄也竞争“7兵团司令长官”,蒋介石一高兴就答应了。

于是黄百韬星夜南下,在会合第二交警总队与第三快速纵队后组成一个黄兵团,迅速投入到睢杞战场。

华野根本没料到黄兵团会参战,正所谓“准备的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

7月1日黄兵团兵不血刃就推进到帝丘店。而帝丘店距离区兵团总部龙王店,72师驻守的铁佛寺仅十五六华里。

这时候的邱清泉兵团也已经推进到了龙王店、铁佛寺以西20公里的过庄、张阁一带。

也就是说,包围圈中区兵团的大炮如果向东打,可以直接掩护黄百韬进攻,如果向西打,又可以与邱清泉兵团的炮火连成一片。

仗打到这个份上,对于粟裕而言,已经结结实实变成一锅夹生饭!

这时的态势对粟裕十分不利。

内有区兵团还未解决,外有黄兵团、邱兵团已经赶到,如果打成胶着,胡链、孙元良、甚至刘汝明都可能赶到战场对华野合围,华野外线兵团有被全歼的危险。

这时候,转机出现了。

转机源于区寿年的盲动。

黄百韬突然杀到,与区兵团炮火相连,区寿年志得意满地认为粟裕已经陷入绝境,只能选择撤退。

为了抢功,7月1日晚,被合围的区兵团实力最强的75整编师选择冲出守卫的村落展开反攻,这个举措正中粟裕下怀,华野各部以攻对攻,激战至2日凌晨,歼灭区兵团兵团部和整编第75师师部,俘兵团司令官区寿年及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



区寿年(左)和沈澄年(右)(来源:新浪网)

区兵团大部被歼灭,只剩下一个较弱的72师,现在华野其实可以选择撤退了,但是粟裕在关键时刻却作出一个意外的决策。

9 粟裕的豪赌

打掉区兵团之后,华野与国民党军队态势依然是犬牙交错。

如果这个时候华野选择撤退,邱、黄兵团都配备有可以快速机动的快速纵队,如果邱黄兵团乘势追击,华野很难从容脱离战场,最后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反复权衡之下,粟裕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决定豪赌一把!

粟裕留下最弱的中野11纵监视整72师,从阻击邱清泉兵团的3、8纵中抽调8纵主力,会合1、4、6纵和两广纵队迅速东移,准备一举吃掉黄百韬兵团。

华野发布命令,号召全军克服疲劳、不怕牺牲、顽强战斗,不仅要全歼区兵团,还要痛击邱清泉兵团,消灭黄百韬兵团,夺取豫东战役的全面胜利。

经历开封攻坚战、围歼区兵团等连番恶战,华野部队已经疲惫不堪。

黄百韬兵团实力并不强,只有两个整编旅,1个快速纵队(2个团),一个交警2总队(1个团)总兵力不过3万余人,华野却要抽调5个纵队近10万人去围歼,为此甚至不惜摊薄阻击邱清泉兵团的部队,粟裕手里没有留一兵一卒的预备队。

老实说,粟裕不仅是将兵力使用到极限,也是作出一场惊天豪赌——

如果黄百韬不计得失地与解放军对攻,如果整72师在解围之后大举反击(中野11纵因为阻击黄兵团损失惨重,其中33旅被撤销番号,很难挡住72师的全力进攻);

如果邱清泉兵团不顾一切地趁虚杀入侧翼……战场的天平将在顷刻间逆转,华野将面临最惨重的失败!

但是粟裕依然决定豪赌一把!

他赌的就是国民党军队战术呆板,赌的是国民党将领私心太重,赌的是国民党将领在关键时刻以保存自身实力为第一要务。

然后,粟裕赌对了。


粟裕指挥作战(来源:新浪网)

72师静静呆在铁佛寺没有任何出击迹象;

被华野优势兵力围攻的黄百韬兵团慌乱之下只顾着收缩防守;

邱清泉兵团下辖5军、83师、70师,但是在前期只投入了5军与83师攻击,70师一直按兵不动。

这里有一个特殊原因。

原本整编75师属于邱兵团建制,但是75师师长沈澄年与邱清泉有矛盾,一直闹着要分家,最后就被国民党国防部调给区寿年,与72师组建了区寿年兵团。

区寿年兵团被合围之后,邱清泉幸灾乐祸,扬言要让沈澄年吃点苦头,所以,面对华野的阻击部队,邱兵团前期只派出2/3的部队进攻,不肯尽全力。

7月3日华野发动全面攻势,歼灭快速纵队大部,重创整编25师,一时黄兵团形势岌岌可危。

换国民党一般部队可能也就崩溃了,但黄百韬确实是国军一员悍将。

7月4日晨,黄将25师特务营和108旅的2个营拼凑成一个团,在4辆坦克掩护下,亲自带队向田花园攻击,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唯一战例

面对绝对优势的解放军,他的部队伤亡重大,团长李景春重伤倒地,黄本人也受伤,仍死战不退,站在坦克上高呼口号。

部队受其激励,拼死猛冲猛打,一举攻占田花园并乘胜夺回4、5个村庄,黄兵团逆袭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给华野造成重大伤亡,稳定了阵线。

当时华野连续作战18天,部队长期坚持作战极为疲劳,而且睢杞地区暑期干旱无雨,连喝水都出现困难,在黄百韬逆袭之后,解放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7月5日,邱清泉得到区兵团大部被歼,连沈澄年也被抓了俘虏之后,才知道自己前期玩大了。

在蒋介石严令之下,邱清泉终于放出了70师,绕开华野兵力已经摊得很薄的阻击阵地,迂回到围攻黄兵团的解放军后方。

7月6日,70师在华野主力背后突然发动猛烈进攻。

华野腹背受敌,麻烦大了。

7月6日,华野抽调兵力反击,勉强遏制了70师的攻势。

但是这个时候,从徐州出发增援的74师(孟良崮战役后重建)即将赶到睢杞战场,胡琏的18军也距离睢杞战场只有1天的距离,这个时候精疲力尽的华野是无法继续打下去了。

7月6日,华野连夜全线撤退,因为黄兵团被重创,其下辖的快速纵队被歼灭大部,所以黄兵团已经丧失追击能力,只有邱清泉兵团发起追击,连战疲惫之下,华野后勤部门被邱兵团抓住,有近万民工与伤员成为邱兵团俘虏。

10 豫东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意志

豫东战役我军取得歼敌近9万的胜利(其中国军正规部队5万),但是自身伤亡被俘不下5万,这还不包括外线配合作战中野的伤亡。

虽然代价很大,但是豫东战役总体而言也是我军与国军主力会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其战果包括攻克河南省会城市开封(其政治影响力不可低估),对区兵团给予歼灭性打击,重创黄兵团,战役目的基本实现。

在豫东战役最紧张的时候,国民党徐州剿总已经开始装运行李,如果战役失败,国民党只有提前撤退到江南地区,也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解放战争就是另一种进程。

不过因为黄百韬拼死逆袭以及邱清泉迂回攻击才让国军在豫东战役最后阶段反败为胜,据此黄百韬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豫东战役时国军虽然在最后关头侥幸没有输,但是代价过于惨重——

区兵团大部被歼,黄兵团被重创,邱兵团伤亡惨重,还搭上一个开封,获得的战果不过重创华野外线兵团。

解放军在根据地大力支援下,损失很容易弥补。而国民党因为窘迫的财政,让一线部队的损失很难得到及时的补充。


解放开封(来源:新浪网)

战争的博弈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对点、线、面的争夺。

1946年—1947年,国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其基本策略可以总结为:占据点(大城市),打通线,恢复面。

全面进攻失败后,到了1947年下半年开始,国军转入防御态势,其基本策略调整为: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

如果国军能有效执行这个策略,国军就能稳定军事形势,甚至还有获胜的希望。

执行这个策略最成功的例子当属日军。

日本派遣军其兵力最高峰时期也不过百万,却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虽然兵力严重不足,但是在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的策略下,不管是正面数百万国军,还是敌后八路军都被压制得无法动弹。

其核心就是“确保线”——

战争中谁能掌握主要交通线,谁就能更迅捷的调动兵力,在关键战场形成局部优势击败对手。

在豫东战役之前,国民党这套“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还算比较成功,中野潜力跃进大别山,华野7月分兵出击外线,都无法打破战争的僵局。

但是国民党这套策略却在豫东战役之后全面破产。

豫东战役实际上是国军拼死一搏——

以放弃救援“线”(兖州)甚至预期未来还要放弃重要的“点”(济南)为代价,最大程度集中兵力企图吃掉华野外线兵团。

结果却是,再次丢掉一个“点”(开封),丢掉一个兵团(区寿年),一个兵团被重创(黄兵团),只是让半个华野受伤而已,距离歼灭华野还差得很远。

线保不住,点守不住,华野外线兵团在最虚弱的时候也吃不住——战争还有什么希望?

豫东战役之前,每次战败,国民党将领都可以找出一长串理由,比如地形不熟,后勤不继,情报不准,友军不给力等等。

在豫东战役中,这些条件几乎都不成立。

国民党军依托铁路线,调动便捷,后勤保证也没有问题;豫东地区地形开阔,空中侦察完全可以准确把握解放军动向,就算是各路友军相互配合也算是齐心协力。

区兵团被合围之后,其他所有国民党部队都在拼命地救援——

黄百韬亲自登上坦克率部冲击,邱清泉迂回攻击(前期保留70师略有瑕疵),南面的胡琏丢弃辎重火炮,亲自带前锋2个团千里救援。

所以,豫东战役国民党将领简直都找不到一个推脱的理由,结果在中原主战场徐州剿总几乎出动全部机动兵力对阵半个华野+半个中野部队仅仅获得一个惨烈的“没有输”而已。

下次如果华野与中野全师再来,国民党高级将领已经没人敢于想象能获取胜利了。

这样的结果如何不能让国军上下意志消沉,战意全无。

11 豫东战役的后续

豫东战役之后,许世友率领山东兵团夺取兖州,彻底切断津浦铁路,然后华野合围济南,粟裕亲率华野外线兵团准备打援。

当时徐州剿总虽然还有17个整编旅的野战部队,却战意消沉,不敢去救援济南,眼睁睁地看着济南被华野攻克,10余万大军灰飞烟灭,连王耀武也被抓了俘虏。

与此同时,从大别山转战出来缺兵少粮的中野连续攻克襄樊、郑州以及一些中小城市,不但歼敌颇多,而且通过缴获壮大了自己——

1948年3月从大别山出来时只剩不到7万人的中野到了1948年9月淮海战役爆发前已经恢复到12万大军。

面对中野与华野的攻势,国民党全线溃败,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豫东战役之后,毛泽东才说这样的话——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豫东战役是粟裕大将战争经历中最紧张最难熬的一仗,在这场战役中也将粟裕在复杂严峻战场局面下运筹帷幄机变百出的军事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林彪后来评价豫东战役是“粟裕尽打神仙仗”,刘伯承评价是“我也不敢打这一仗”。

所以,豫东战役之后,中央军委恢复了粟裕对华野全军的指挥权,并且将豫东战役配合不力的山东兵团司令员调离,然后就迎来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

1.《解放战争中最精彩的心理战——平津战役》

2.《电影剧本都不敢写的国民党的骚操作——淮海战役》

3.《解放战争中最凶险的一战——辽沈战役》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蒋发动的时候就有很大问题。

情报一塌糊涂,严重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当时蒋的实力发动全面进攻就是错误的,它看起来强但是没有后劲,军火依赖美援。战争能力的持续性是有限的。

蒋一开始就应该做重点进攻,进攻点主要应该放到有工业能力的地区。


蒋对东北重要性估计严重不足,先关内后关外,东北只投入10多万人。虽然是精锐,但是打垮了林彪以后,兵力不足无法控制东北,坐视tg土改,获取大量人力物资军火,被翻盘。

东北当时有全国最多的工业资源。大连这块飞地老蒋管不了,但是到荣城的运输线是应该掐断的。

就算苏联商船不敢打,海空军绝对优势,把有限的几个港口炸毁是可以的。

现代战争,如果一方没有工业资源,没有军火武器,用刺刀对付机枪,其他优势再大也没有用。

当时gmd的核心任务不是一城一地,也不是消灭有生力量,而是要断绝tg拿到军火的途径,断绝tg的军火生产能力。

tg的缴获前提是能打胜仗,能打扫战场。

没有东北,tg的武器很弱。手工作坊,土法上马,抗战好几年才能生产几吨炸药。

如果蒋不犯错误一开始就搞重点进攻,重点掐东北和山东。东北投入几倍的兵力控制乡村,发掘资源,掌握粮食人力扩军。

林彪退到边境有军火无人,无粮食。甚至被赶出东北,退到朝鲜和苏联。东北就稳得住。

山东海上封锁住,大连的军火运不出来,大刀索镖歼灭不了七十四师。山东就能控制住全境。

tg在关内得到日本军火消耗完,关外的军火进不来,大连工业制造的东西拿不到,自然会解放区越来越小。

所以,解放战争一开始蒋就错了。蒋没有工业意识,他的军火美元买,买到倾家荡产发金圆券。他没有看起来那么强。

等tg能够拿到苏联朝鲜的军火,大连的工业(1947年),蒋就败局已定。

tg效率远远高于蒋,他以前是有人有粮没枪。

有了军火,有了工业,加上人,加上粮,蒋怎么可能不败?


user avatar   zhu-wei-dong-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没什么好争论的,党史、军史上都确定了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中原野战军主动将战线从内线引入外线腹地,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以此相比其他战例都显得力度不足。有的说是豫东战役,因为此役之后国民党军发现任何独立的兵团都不安全了,那我还说石家庄战役之后国民党的任何大城市都守不住了。

挺进中原之前,各大片区解放军依靠战术优势来弥补战略守势,连中央纵队都要担负牵制胡宗南的支线任务,时不时还有处境甚危的情况,这就是全国一盘棋,抓准棋眼一举走活。

换句话说,党史军史确定挺进中原是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已是早几十年的事了,那时候还没有键盘鼠标更没有手机互联网,但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林彪粟裕彭德怀为代表的军事家战略家都还在世,我不认为对解放战争的认识比他们高明,哪怕我有无敌键盘。


user avatar   lu-zhi-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1927年

蒋介石清党就决定了国民党永远存在基层动员能力的缺陷

而毛泽东在江西实际上完成了第一次农村基层试验

到了46年开打,国民党将领面对的就是一支无论怎么失败仍然可以重新组织起来的队伍

而国民党自身每输一战就消耗一次元气

焉能不败


user avatar   lao-bu-meng-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412反革命屠杀开始吧。


user avatar   xiao-hong-2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浅见是1946年的五四指示的发布,自此,中共开始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开始进行农村的土改。农民(主要是贫雇农及部分中农)一改往日中立或略偏向中共的态度,在基层中共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到解放战争中来,贡献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资,国共力量对比的太平渐次倒转,加之共军在军事上的战略战术的正确,最终实现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user avatar   chu-meng-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叫转折点?就是在打这仗之前,国军掌握战场主动,兔子主要是被动防御;打完这仗,兔子成了主动求战一方,而国军则只能被动应对。
所以转折点肯定不是三大战役,因为三大战役之前,主动权已经全在兔子了。

我认为是——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前,兔子还没下定在中原打大仗的决心,而国军则打得积极主动,进攻和机动增援很坚决。
豫东战役后,兔子信心大增,粟裕主动求战发动济南战役。而国军豫东战役被打怕,机动增援不再坚决,竟坐看济南王耀武集团全军覆灭。国军怂成这样,粟裕觉得在济南打得不过瘾,直接发动了淮海战役。国军,卒。

用dota打个比方。

豫东战役前共军不太敢跟国军正面打团,基本是国军到处推进和gank,兔子只能抓对方走位不慎进行反杀(孟良崮)或者带线牵制(挺近大别山)。

豫东战役是兔子第一次主动跑到国军地盘打团,首先强行拿塔杀人(开封),国军几个神装大哥(邱清泉、胡琏、黄百韬)扑过来之后兔子竟然没撤,回头秒掉脆皮区寿年,黄百韬想追击残血空蓝的兔子占个便宜,差点被兔子回头A死,之后残血兔子在国军神装大哥的围堵下全身而退…………

这场团战把国军几个原本全地图横着走的大哥(邱清泉、黄百韬)打虚了……所以之后兔子连续主动推进寻求团战,国军大哥却只敢龟塔,在济南被推塔杀人不敢去救,而后又在徐蚌被一波团灭,几个神装大哥全部交代,粟裕超神,导致国军连守高地(长江)的资本都没了……


user avatar   zai-lu-shang-37-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会面中,突然毫无预兆的要求记者清场,而在那段现场的视频中,似乎有一记者问了一句:“Did he shit?”(“他是不是拉了?”),而旁边的另一位记者回道:"I have no idea,hope the microphone got it。"(“我也不知道,但愿麦克录到了。”)

这段视频流出之后,全世界的舆论场都炸了锅,人们纷纷怀疑,已经是80高龄的拜登,是否在这样严肃的场合,一个不小心,拉在了裤子里,所以才会突然要求清场,而现场的记者是闻到了味道或者听到了声音,才会有此一问。

这个看似荒谬的猜测,却意外的流传极广,以至于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外网都开始大量封杀此类帖文,而美国官方也很快出来辟谣说清场跟总统拜登的身体情况无关,只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因素,两位领导人必须密谈。

但网民们可不管这么多,美国政府越是删帖和澄清,他们就越是对拜登的“脱粪”深信不疑,传言越传越是有板有眼,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那句“祝他身体健康”也被拉出来反复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拜登的“失禁症状”。

这个曾经代表着“战无不胜,众望所归”的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强国,居然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迎来了舆论的毁灭性打击,这让许多美国的敌人和反对者都大为诧异。

然而,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疑点颇多,因为在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第一位记者在提出疑似脱粪的疑问之后,另一位记者给她的回复是“我希望麦克风录了下来”,如果真的是拉裤子这种事情,被麦克风录下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还不如说希望摄像头拍到了。

即便退一万步,认定确实是拜登没有控制住大小便,但其实他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稀奇,衰老并不是罪恶,也不至于为此如此残酷的嘲笑一位老人。

因此,拜登如今的被群嘲,可以说只是美国国力衰退的一个缩影,无论拜登是否真的大小便失禁,但他作为美国总统,领导着这个衰退的美国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跌下了神坛,曾经的荣耀必然会一道一道全部化作孽力反馈回他的身上。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美国今日没有从阿富汗撤军,新冠也已经完全被控制,那么拜登就是拉的到处都是,也依然会有人跪舔说他这就像廉颇“一饭三遗矢”,是有大将之风,可当美国撤出阿富汗,新冠病死七十万之后,哪怕他这位总统日日正襟危坐,我们也总会怀疑,他屁股底下,是不是粘着什么不雅的东西。​

这,就是今日的世界,就是美国从“谁也打不过”到“谁也打不过”之后,所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啊。


user avatar   qi-ma-lai-s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吴邪又不是特别独特的形象有什么不能演的,只要演技好的都能演,秦昊也不是颜值高的演员啊

分析一下原著吴邪这时候的经历和性格特色,以及阐明分析一下很多没看过原著的人的一些误解。


一、吴邪并不是文静的性格,之所以有这种误解,大概是三叔在后记里说吴邪是水一样柔弱的男孩子,藏海花里胖子戏谑时说过清新脱俗小郎君,以及大学里有女生说他脸看着很安静,所以很多人觉得吴邪就应该是文气书生类型,


但实际上二十六七岁的吴邪,也就是盗笔正传里的吴邪,更多是青年人的爽利明快,以及小奸商的狡黠(胖子说没了天真,只剩下蔫坏了)当然也不是特别活跃和谁都自来熟,他既不外向,也不内向,就是很随和的交际,跟谈得来的人,熟络之后有很多话说,对不喜欢的人就会很不着痕迹的规避,即使张起灵,初次见面,搭了两次话,感觉到冷漠之后,吴邪也没兴趣再和他说话。


吴邪骨子里是有匪气的,书里和胖子一起熟悉了之后经常爆粗口,在一帮土夫子之中也没有任何不适感,太文质彬彬的人,本身就不可能适应这种氛围,吴邪的天真是胖子说的“天真二次方”,又天真又二的形象,这样的吴邪才会在新月饭店里闹事,没钱还大打出手,扬言“老板当的太安稳,得有人给他点刺激了,咱们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今天就给这儿的大佬刺激刺激” ,骨子里没匪气干的出来吗?


二、这时的吴邪还是很单纯的,有人微博发什么吴邪也应该经历很多了,实际没有!他之前经历的四次,鲁王宫,西沙海底,云顶天宫,三次可以说是一直被张起灵以及三叔的下属保护的,只有一次秦岭是自己和老痒闯,最恐怖的也就是和老痒在一起,从尸体上翻出老痒的身份证,可以说基本没遇到过需要自己领袖,决断对团队取舍放弃的选择,所以他会想要带走阿宁的尸体,不去想有多累赘。


很多人说吴邪弱,我说其实终极剧里已经给他加分了,你看遇到玉佣啊群蛇啊蜘蛛啊,吴邪都没特别拖后腿,(除了平地摔之外)我其实是很奇怪吴邪这身手怎么能在活动俑人面前走过几个来回的,因为原著吴邪一直没有经历过专门的战斗训练,他是在后面的藏海花系列里,拜黑瞎子为师经过一段时间特训,才锻炼出来了搏斗的本事,此前的身手就是个渣渣。


但书里这时的吴邪也并不是完全拖累,他的枪法还是很不错的,(小时候有专门的打靶训练)但是终极剧里一般没有用枪的(这点很写实,我国管控得力),所以他这方面优势显示不出来。


三、吴邪对三叔的感情,请注意,很多人说什么吴邪对三叔大呼小叫,所以OOC,这里要阐明一下,原著里三叔是能干出大热天把小吴邪拴在树上自己去下地的事,就是很正常随便的叔侄感情,互相坑互相吐槽吵架不是稀罕事,吴邪一点不敢放肆的是二叔,不是三叔!

重启演的才OCC,说是找三叔,结果演成了找亲爹,也因为这主线剧情找三叔其实很失败,不得不用暗线——也就是吴邪自己的病情发展来弥补,好在暗线十分成功,朱一龙长相演这种韩剧白血病的梗,吐起血来凄美动人心弦,最后治好了让观众惊喜万分。

明线问题是三叔这个亲戚关系根本不足以让主角这么激动这么执着(对于书粉来说,这个激动执着是给张起灵的)要说服观众,要么加深三叔的人物魅力,要么加深他和吴邪的感情,然而三叔的人物魅力最后也没展现出来,加感情牌最后就演成了找亲爹,我见过不止一个观众疑问吴邪不是有亲生父母吗,怎么好像是三叔带大的。

吴三省虽然也被称为老狐狸,但他的特色是“莽”,就是胆大包天,狠辣疯狂,什么都敢想敢干,像一匹恶狼,吴二白才是城府深沉暗不可测的设定,所以吴邪和三叔的互动是可以很放肆的,三叔自己胆大妄为所以也不会在乎吴邪对他大呼小叫。

可以说沙海里的邪帝,融合了二叔和三叔之长,既有吴二白的深沉城府,又有吴三省的疯狂决绝的行动力。所以有人戏称,这是吴二白和吴三省的儿子吧?

四,对于吴邪对三叔不肯给答案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节,有的人认为这贬低了吴邪,因为作为主角遇到关卡应该沉着冷静以对,你吵闹发怒有什么用处?

这点我要理清一点,沉着冷静是要以实力为基础的,有多大的胃口拿多大的碗吃饭,你要是有吴二白那样谋略城府,已经走一算三,你大可以不见喜怒,你要是智谋本事还没锻炼到那一步,态度上装沉着冷静只会适得其反!


因为别人的反馈互动是要看你的表现行事的,没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像小哥以为给吴邪递眼色都闹出来了笑话,吴邪要是遇到这些诡秘之事还装冷静,只会朋友一边以为你有自己的办法,不需要我多此一举,失去尽心帮助的主动心理,对于敌人那边或者亦敌亦友如阿宁,会更加提防你,给你使绊子!

吴邪这样,虽然面临迷局但依然被多人保护的小三爷,与其装深沉冷静,不如老老实实该害怕就害怕,该愤怒就愤怒,这样才会得到正确的照顾和帮助,即使暗中监视你的敌人也不会做出多余的戒备加害。

强者之间是互相具有斥力的,这方面吴邪的弱反而是一计优势,他的弱是让人愿意帮一把拉一把的弱,对他不会警惕防备,即使解语花这样骄傲的人,知道吴邪才是九门的后手,也起不了嫉妒心,反而恨铁不成钢的“你有点出息吧”,

你看吴邪吓盘马老爹这一次是不是反而弄巧成拙?盘马一开始以为他无害,所以短期内放弃了杀心,但是吴邪一玩阴的,他立即炸了要拼个鱼死网破,所以除非你成长到沙海邪帝那种掌握全局,不然半吊子玩深沉比完全傻白甜更危险,别人害怕你的深沉表象,直接对你下杀手了。

五、吴邪的精神追求

吴邪是精神上的贵族,他是在亲人的爱里长大的,这其实是吴邪最大的隐性挂,九门里未必没有比吴邪成长环境更优秀的,但应该没有像他这样,家族里二叔三叔都没后代,视他为唯一后人。没人和他争,他从小就吃独食。(别说小花了,霍秀秀都有一大堆家族地位竞争者)

吴邪最不缺的就是有人爱,他可以缺钱可以缺武力可以缺心机城府可以缺德(没有的事!)……但他最不缺的就是爱。所以重启里白昊天奋斗当上四妹对于书粉真是钻石级OCC,吴邪根本不会因为被感动而认她四妹头衔,即使是最敌视瓶邪的角色纯粉,也没几个会认为吴邪会对白昊天产生男女之情,原因很简单,白昊天不够格。吴邪字典里没有逼格不够穷追来凑这种逻辑可能。

所以他认定自己喜欢女孩子,但很难单纯因为异性吸引去追求女孩子,最开始他对异性的要求也就是俏皮如黄蓉,也就是有趣的女孩子,而这份灵魂有趣的要求,会随着他眼界的开阔,沧桑的经历而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产生共鸣。

吴邪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是一个凡尔赛王子,看似小店水电费交不出来,其实随手为朋友拿出十几万漫不经心,这是家教,想必他耳濡目染父母爷爷叔叔就是这么处事的,对他来说金钱是做事的工具,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江湖气只是随着现代化舒适生活被潜藏了,哪怕他前二十几年都是活在社会的良好教育秩序里,但这个秩序的生活注定没办法满足他。

所以那些觉得他苦,应该娶妻生子过幸福生活的想法真是不理解吴邪,因为这种生活正是二十六岁那年吴邪就不屑抛弃的。世人见其苦,他觉得自己精彩无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什么不满足的,人生再來一次他会更振奋投入。他渴望面对大漠黄沙,海底涌流,千里密林,地下丘壑,皑皑雪山,这些自然界鬼斧神工给他的舒适度,是天人合一,不是现代化钢铁城市能企及的精神契合。

幸运的是张起灵一开始和他相遇,成了他对这个广邈瑰丽的盗墓世界的凝视的投影。

张起灵对吴邪来说是特别的特别,不是一般秩序渐进的朋友兄弟关系,(胖子才是)他灵魂吸引力是属于三体维德的威慑值那种类型,第一次会面就彻底点满!而第二次第三次以后更多次……则分别在不同的精神层面上点满!

第一次见面七星鲁王宫,除了一开始对冷淡态度的小摩擦,张起灵向他展示了一个强者的极致,双指破机关,放血退尸鳖,女尸下跪,力斗血尸,包括后来对鲁殇王身份的叙述,神秘强大这两个词语的认知,对于吴邪来说从此无出其右。而第二次海底见面,张起灵则迅速从偶像性质的强大神秘,过渡到失忆苦苦寻找的悲哀,从强大层面点到长生的困惑,从神秘层面点到阴谋诡秘的战栗和刺激,这时候的张起灵对于吴邪来说信任竟然大于失踪的四叔,第三次经历的云顶天宫,则更近似于宿命的呼应,吴邪眼中,无论是跪拜长白,还是一句再见走入青铜门,都诠释着命运的号角。

每一次见面,张起灵的灵魂都在“有趣”的不同层面对吴邪展示到极致,给他吸引力的极致,给吴邪引发的精神追求和共鸣,是前无人后无来者的。终极笔记里也不例外,从篝火里对谈,让吴邪意识到对方深陷阴谋漩涡里的同病相怜,到失忆的雏鸟保护情结,到还好我没有害死你,再到带我回家,再没人能像张起灵那样,每次都在不同精神层面上一下子把弓拉到满级。

只有这样的人物,才配获得吴邪的执着,才配让吴邪这样爱的顶级贵族认定为全力输出的对象。同样吴邪对于张起灵来说,也是人间温暖予以他的幸运投影,二人在精神求索上,犹如两个绝顶剑客,以心为剑,灵魂呼应,交击出最美的火花,无计生死,只求双赢。




        

相关话题

  为什么秦、隋、元统一后都短命,而他们之后的汉、唐、明却都相对长寿? 
  宋代为何在军事上一直都无法强盛起来呢? 
  帖木儿帝国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如何评价中亚军阀帖木儿? 
  请问我国古代是否有文官篡位? 
  三国时期最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情有哪些? 
  明朝大臣为何一定要迎回朱祁镇,并尊为当太上皇? 
  如何评价若阿基姆·缪拉? 
  如何评价《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的“司马昭之心”? 
  古代罗马帝国是一个有类似普世价值观的国家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如今的疫情形势?
下一个讨论
有多少人愿意在热度过后继续支持鸿星尔克?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