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来开个脑洞。
宋徽宗为何大封子嗣?因为高兴。
可是为啥高兴呢?
因为,西夏边事的利好消息使得宋徽宗的内心开始膨胀,以至于此时的他已经开始为征辽做准备了,并且有巨大的信心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政和元年,大辽天庆元年,公元1111年,宋徽宗派郑允中为贺辽生辰使,童贯为副使出使辽国。
其实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代表使团,宋徽宗有他的目的:想通过这个使团来刺探辽国国情,看是否能与之一战。所以,才派遣在西夏边事上屡屡得志的童贯作为副使出使。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政宣上帙一》:
蔡绦《北征纪实》曰:政和元年,童贯副郑允中奉使北虏。时虏酋天祚欲与童贯一相见,因使贯觇其国。北讨之意,已形於此,而中外未知也。
到了辽国的童贯发来反馈信息:辽国国势外强中干,天祚帝残暴无度,北方女真蠢蠢欲动,如此情势,似可一战。收到信息的宋徽宗,心里其实还是比较没底的,毕竟我大宋和辽国对峙百余年,这块骨头不是轻易能啃动的。
直到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使得宋徽宗的信心大增。这个人就是马植。
马植,辽国汉人,世为辽国大族,时任辽国光禄寺卿。政和二年,因在辽国获罪,马植私下与童贯联络,献“平辽策”,阴谋归汉。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政宣上帙一》:
先是,政和元年,朝廷差童贯副郑允中奉使。辽人有马植者,潜见童贯於路。植,燕京霍阴人,涉猎书传,有曰:“才能文辞,长於智数”。见契丹为女真侵暴,边害益深,盗贼蜂起,知契丹必亡,阴谋归汉,说贯以边事。是时童贯奉密旨使觇其国,於是约其来归。植数上书奏,上喜,赐姓李名良嗣。蔡京童贯力主之,以图取燕。
马植(李良嗣、赵良嗣)投大宋蜡丸如下:
辽国光禄卿李良嗣,谨对天日,斋沐裁书,拜上安抚太师足下:良嗣族本汉人,素居燕京霍阴,自远祖已来,悉登仕路。虽披裘食禄,不绝如线,然未尝少忘尧风,欲褫左衽,而莫遂其志。比者,国君嗣位以来,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盗贼蜂起,攻陷州县,边报日闻,民罹涂炭,宗社倾危,指日可待迩。又天祚下诏亲征女真,军民闻之,无不惶骇,揣其军情,无有斗志。良嗣虽愚赣无知,度其事势,辽国必亡。良嗣日夜筹思,偷生无地,因省《易系》有云:“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语不云乎!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举家贪生,南归圣域,得复汉家衣裳,以酬素志。伏望察良嗣忱诚不妄,悯恤辙鱼,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傥蒙睿旨,允其愚恳,预叱会期,俯伏前去,不胜万幸!
宋徽宗得书,不由大喜过望!辽国如此,可与一战!
祖宗伟业,将由我来完成!!
兴奋中的宋徽宗大肆封赏,当是题中应有之意。
至于他崇尚道教亦深,不过是在宗教中寻找安慰,寻找收复燕云的底气。宋代皇帝历来如此,缺乏自信的时候往往寻求于宗教。宋真宗大肆封神,不惜扔掉清史名誉,两次伪造天书,更甚者封禅泰山,为的就是这个安慰。
至于道君皇帝徽宗:
政和三年(1113)春,新延福宫建成;十二月,下诏求道教仙经于天下;四年(1114)正月,下令置道阶二十六级、道官二十六等;六年(1116),下令立道学、修《道史》;重和元年(1118)八月,颁布《御注道德经》,九月,诏太学置道教各经博士……
呵呵。
政和三年的宋徽宗是意气风发的,只是他才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徽宗子钦宗:
汝归,与九哥言之,吾南回,但为太乙宫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