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也觉得这样读博不如不读。然而大一些之后才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且很多人当初也是因为对科研不切实际的幻想读了博士,退出的成本又太高,索性就把它读完、拿到学位就宣告人生告一段落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现阶段的科研已经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了。很多科研项目,就是靠钱砸出来的。不止理工科项目如此,文科项目也一样。我的某个同学,影视学专业考博去了福建师范大学。入学之后,在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他自己给导师报了一个方向。导师给否掉了,因为导师说研究这个方向需要的大多数资料都在国图、北电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福建到北京往返一趟就是一两千块钱,我这个同学家庭条件一般——就算是有钱,也不可能来回在福州和北京之间奔波。于是,他最后就选了一个纯理论性的选题。你说他对这个选题有多大兴趣?就是为了毕业而已。
同样的道理,很多博士毕业之后去了地方院校或者科研机构工作,大都会从事所谓的“地域文化”研究。一个山东人在北京读了十年书,毕了业去呼和浩特工作,他一定喜欢蒙古文化吗?不一定。但是,相对于别的地区的人来说,研究蒙古文化、内蒙古地方历史等内容更容易出成果。所以,我跟我得同学聊天我的时候也说,有的时候工作就是工作,不要把他当成兴趣,你有这个能力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剩下的不需要多想。
即便有些人只是为了拿学位,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类学科,一篇博士论文少则一二十万字,多则三四十万字甚至更多,写这么一部论文所经历的思维训练和学术训练,对一个人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非常大的。这样的人即便以后从事其他工作,优势也是很明显的,而且对于社会来说也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