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科学没有太大发展,而是科学已经发展到普通人看不懂的程度了。
比如物理学,普通人的视角只能看懂教科书上牛顿力学的高中知识,超出这之外的无法理解,容易产生“科学发展不大”的错觉。另外一些人则可能看了一些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简单科普,觉得现在的物理局限于此。其实不然,只是因为你看不懂了。别说最前沿都研究了,哪怕是经典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你以为看了一些科普你就真学会啦?就有眼光判断科学发展的程度啦?
就说我,一个做实验出来的人,也看不懂理论那帮人做的到底是个啥。科学发展导致的分工,已经让科学家只能看懂本分支的东西,隔壁办公室的人做什么已经搞不明白了。
某些领域可能已经鼓捣出来革命性的东西,可惜我们理解不了。
_(:з」∠)_
你的感觉非常正确。
大部分普通人能够感觉的科技。主要是改变机器使用方式和驱动方式的新技术的。下面是我的分析。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本世纪初逐渐趋于平静。人类在苦苦的等待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目前坊间传闻的有好多说法,有人认为是5G技术,有人认为是物联网,有人认为是人工智能有人认为是量子通信,有人认为是核聚变,有人认为是石墨烯,有人认为是大数据。
但是从历史经验上来看,工业革命的发生必然是改变机器使用方式和驱动方式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且这种新技术必然是可以小型化的。
蒸汽机第一次产生了驱动机器的,可以小型化的动力。使得这种动力可以和机器集成在一起,组成蒸汽轮船和蒸汽火车。与之相对,风车和水车使用的动力因为无法和机器集成在一起,即使能驱动机器,却无法触发新技术革命。更加明显的例子就是核电站,虽然听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其实就是烧开水,而且几乎无法小型化,安装在交通工具上。只能装在航母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号称以电力的使用为标志。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有意识的对于石油的使用提的很少。只有在石油的广泛使用下,我们才能拥有使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和卡车,进而拥有飞机坦克和装甲车。
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号称计算机革命。但是其实很大程度上指的不是个人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而是单片机的广泛使用。正是无数以微弱电力驱动的,运行在各种设备和交通工具中的芯片,才极大地改变了我们使用机器的方式。
因此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以手机等通信方式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虽然被人反复提及,但却因为无法改变我们面向机器的使用方式和驱动方式,因此上无法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因此上,有能力达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目前看起来只有两个:第一个是石墨烯电池。充电五分钟,汽车能跑1000公里。它极大地改变了机器的驱动方式。
另一个是人工智能,更准确的说,是机器视觉。被很多人忽略的是,目前我们使用的机器,看上去能够上天入地。但是其实都是瞎子。虽然很多设备带有摄像头,能够拍摄。但是得到的只是一张图片,而无法像人类一样,分辨出图片中的人和物体。因此上,只有机器视觉才能改变机器的使用方式。
所以来说,什么核聚变,5G,量子通信都是的确非常高大上,但是无法触发新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只有石墨烯和机器视觉才有价值。
至于鼓吹核聚变的人,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不动脑子的人云亦云而已。一般来说,都是还没有大学毕业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或者是对于科技发展没有什么概念的所谓的科技遗民,反正大家都这么说,我也这么说。
从工程的角度来看,核聚变永远距离成熟差五十年。只能靠一直吹罢了。
其实所谓的核聚变不就是无限电力么?说的好像现在电不够用一样。真是搞笑啊!
本文每一个字都是自己写的。前几天去食堂吃饭的路上的顿悟。仅供参考。
除了电信计算机之外的科学技术确实没多大发展。但是其实这一项发展就已经很厉害了。
我认为科学的发展还远没有到达瓶颈期,只是因为那些突然迸发智慧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罢了。
以物理学来举例,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目前基本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发现一些空白以及漏洞,然后研究哪里可能有我们之前未曾发现的东西,而并没有之前开天辟地式的轰动。
其次,物理学家所研究内容的复杂性也不利于人们去了解,以至于让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身上,很多人甚至连杨振宁做了点什么,哪怕一个名词也说不出来。
在某些方面,物理学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即仅仅理解一项新理论或者发现,以及它的相关机制和运作原理,就需要10到15年的训练。
举个例子:
上面这位大佬叫Lene Hau
1999年,她领导一个哈佛大学团队利用超流体成功地减缓一束光至每秒约17米。
而在2001年,她能够让一束光完全停止运动。
后来基于这些实验的工作研究了光与物质的相互转化,停住一束光束,将其转换为能量,将其移动,将其转换回光,然后再次移动。这样的过程对量子加密和量子计算有重要意义。
而她最近的工作涉及超冷原子和纳米级尺度系统之间的新相互作用的研究。
这种研究内容该怎么向大众宣传呢?“有位神奇的女士,她暂停了一束光?”,我想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悖论小故事更能吸引人。
虽然日常生活与现代发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会更佳清晰的意识到现代发明的存在,相反,这种存在感被弱化了。
人们可能不知道他电脑里用于SSD和USB拇指驱动器的NAND闪存芯片是基于量子隧道的应用,也不会知道他的蓝光播放器蕴含着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更不会知道他家里主机中的大容量硬盘源于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尔发现的巨磁阻效应。
普通人的认知早已远远落后于科学的发展了
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
[1]莉娜·韦斯特高·豪
[2]Lene_Hau
不止是近2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振宁老先生就说了“The party is over”.
这个party,说的就是高能物理的盛宴。
高能物理停滞不前,也是基础物理的停滞。
而基础物理,基本囊括人类文明所有科技。
化学领域研究分子,医学领域研究细胞,我们追溯本源,这些分支学科,其实都需要基础物理在粒子上有新发展才行。其他的半导体等等之类的工业领域也是基于此。
基础物理想要有新的突破,在近20年基本不可能。科技的突破,不是你说爆炸,他就爆炸,不是靠某一天一个天才的突然诞生,他就能单独支撑起科技爆炸。
即便是处于物理学第一阶梯的牛顿,爱因斯坦这种伟人,也是在前人的发现和总结中探索出新的世界的。基础物理要再有新的突破,必须还要有一大批的实验发现,规律发现才行。这建立在高能物理的发展上。
现阶段要发展高能物理,要在粒子的研究上有新的发现才行。那么建造新的大的强子对撞机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东西的造价又太过于昂贵了。现在的高能物理已经停滞了很久,在没有新的思想的灌输下,谁也不敢保证造新的加速器会有什么突破性的发现。毫无意义。
欧洲的那个对撞机,当年是地球上几十个国家联合在一起花了800亿美元,才造出来的。这还是外国的。
中国现在造不起。也没必要造。这也是你觉得没有发展的一个原因。国外的可能你感受不到,生活在国内的你对国内的关注更多。然后国内呢,更是的的确确在这方面没有重大突破。而且没突破,目前也不会有重大突破的趋势,也没有必要去突破这里。比起基础科学,国防和应用科学技术才是现在更加需要发展的地方。
这里不得不佩服杨老的眼光。七十年代他就开始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了。除此之外,他当时主张国内将经费投入到生物医药领域和半导体行业。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中国医药水平有多落后,高端药品全靠进口,仅仅只有青蒿素这么一个闪光点。
半导体领域更不用说了,华为,海思,中兴目前的事实情况大家都看到了。中国芯片多落后。当年如果早一点看清楚这个问题,不至于现在与别人差距这么大。
综上,目前发展基础学科,没有技术支撑,没有性价比,所以自然的停滞的。
我感觉 @刘镇锐 的回答是很有道理,至少是在理想情况下很有道理的……
我一直觉得,如果想好好讨论决策问题,就要明确不同的决策意味着什么样的社会,然后分开谈它们的代价。而很明显,就算禁止器官交易,由于这一需求客观存在,器官买卖黑市本身也必定存在,并且规模不小。
而另一种层面上,那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也确实会面临死亡威胁……
所以禁止器官交易的代价其实也是很大的——其实倒不如说,禁止任何资源流动的代价都是很大的。
所以我对这种东西的态度和“健康码常态化,大数据医疗”的态度基本没区别。把一些平常不被当作资源的东西划定为资源肯定会留下一大把作恶的空间,但这不是断定这种交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存在的理由……
放到一百年前,现代金融市场里种种衍生品的交易会留下的作恶空间也会大到难以想象。但做好了制度建设之后,这种存在内秉弊端的东西也同样可以被判定为利大于弊。
至于刘的回答本身,我可以从中看出来唯一的问题是,强制假设对社会规范的盲目信仰不存在可能有些强到脱离现实了……或者说,把那些“宗教化”的因素拿开之后,会带来的改变恐怕会导致一些很基础的理论分析视角不再可用(比如韦伯的理论很可能直接就废了),所以在这样的假设下讨论问题可能会很有误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