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周围做生意的人都开始说相比以前,生意越来越难做? 第1页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1980年开始确实生意越来越难做,不是2021年的事情。

如果你2021年才觉得生意难做,那不妨反思一下你做的是什么生意。


user avatar   mo-wai-chang-olotovm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知道为什么

我知道题主为什么提问

你知道会看到什么回答

答主知道你想看到什么回答

我们都知道你为什么想看这样的回答

大家都知道,都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

因为在其他的地方,你知道,也不能说

离开这个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就算什么都知道


user avatar   frank-98-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年中国各个银行净利润,(以下各种数据都能从网上和股票市场上获取,是公开的数据)

工商银行:3177亿;

中国建行:2735亿;

中国农行:2164亿;

中国银行:1929亿;

招商银行:1200亿;

交通银行:782亿;

兴业银行:666亿;

邮储银行:643亿;

浦发银行:583亿;

中信银行:489亿;

光大银行:379亿;

民生银行:343亿;

平安银行:289亿;

北京银行:214亿;

华夏银行:213亿;

江苏银行:150亿;

广发银行:138亿;

南京银行:131亿;

浙商银行:123亿;

不一一列举了,大大小小地方银行还有很多。以上银行净利润总额16348亿,注意是净利润,如果把那些地方上的小银行全部加上,估计得冲破2万亿。2020年中国GDP总量不过100万亿,中国每年都会排一个中国500强企业,这些应该算是中国的全部优秀头部企业,而根据2021年的排名,这500家企业的净利润总额仅4.07万亿,就是说2020年的净利润总额还不到4万亿,近一半的净利润被银行吸走了。

你说普通人的生意会好做吗?

而中国的高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初期融资全部是外资和少量民间资本,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美团,拼多多,滴滴等等等等,中国老百姓当燃料,企业成功了,外国资本收割主要收益。这种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的那些银行都不见了。

普通人生意能好做吗?一般的中小企业都活得艰难,有口饭吃就不错。

——————————————————————————————————

没想到一夜之间就有八九百个点赞,我有点意外。

因为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基本常识而已,如果把咱们中国当成一家大型公司,一年的产出是固定的,各个部门分蛋糕,谁分得多了,其他的部分就会分得少一些,这应当不需要太高深的经济学知识。

其实很多人并不真的关心这些吧,听过温铁军教授的讲座,他很早就说,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产业资本第一大国,而且已经是金融资本第一大国了,是大国但还不是金融强国。因为中国的金融资本目前是没有能力像美元那样去收割全世界的,那肯定是大部分先窝在国内内卷。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其实也带有输出金融资本产能的意思,水太满,是要想办法泄洪的。

至于其他人说银行利润率低只有百分之三之类的,说什么不要谈绝对值,这个数据是真是假暂且不论,其实有很多制造业企业,利润率百分之三都没有,有百分之二已经很高兴,而读过一点马克思资本论的人都知道,银行业本身是不会实实在在产生价值的,为什么它的利润率比很多制造业高,资本当然是往高利润、回报周期短的部门扎堆,但产业空心化和脱实向虚就是条不归路。想想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以分配见长才对。

爱国情怀是挺好的,但也要睁眼看看现实,数据是哪儿都查得到的,又不是啥秘密不能说的:

“9月2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222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8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了万亿元门槛。
  2021年500强企业入围门槛需要营业收入达到392.36亿元,相较于比上年门槛提高了32.75亿元。最近5年,500强入围门槛显著提高。”

也就是说,那个第500名,营业额就是400亿的样子,中国大量的手机公司比如小米和蓝绿厂,利润率有5%就已经不得了了。可见,中国500强的400亿营业额,有净利润的话,估摸着就十几二十亿的样子,200个这样的公司净利润,抵不上一家工商银行的净利润。然后你还说这很正常,很自豪。

至于其他人阴阳怪气带节奏的,我也不太喜欢,我从来不理睬他们。

————————

老天,肯定是被哪个大佬翻牌子了。

本来只是有感而发,不曾想有这么多人浏览和点赞。当然不免有骂骂咧咧的,抬杠的,这些我就懒得理睬了。

1,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净利润很低,只有百分之五点几,很多低于这个数字的都是靠规模效应勉强维持着运行。数据真的很容易查的到。

2,股票市场里有很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连当年的广义货币增长率都没跑赢,一看底细,基本都是些制造型企业,基本没有投资价值。可见中小型企业就更艰难了。

3,有人抬杠,觉得银行的利润率不高,其实他们呐,连最简单粗暴的逻辑和基本的数学都不想使用,按照100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净利润率5%,不过是5万亿。如果,我说的是如果,银行拿走2万亿,中国有几千万的企业实体,那真的大多数是在喝西北风。银行部门又能吸纳多少就业呢?普通群众背着各种贷款艰难度日,没有消费能力,那么普通人做生意自然就艰难。有数据,有逻辑,有现实,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抬什么杠?另外,大多数银行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还不错,真的,最显著的是招商银行和邮储银行的股票价格这几年飙得蛮厉害的。

4,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高铁和财政转移支付,用的是税收和国债以及地方卖土地的钱,跟银行的净利润有什么关系?再说银行的净利润又不是毛利润。

5,中国还远远没有富裕,各种收租的食利阶层就已经无比的庞大,民生很艰难呢。

我推荐历史学者吴思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农民与帝国》,里面很详细地论述了食利阶层是如何一步一步压垮一个帝国的。有兴趣的可自行百度,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他提了一个很搞笑的概念叫“官家资本主义”。

6,不再加更了,停了。多说无益,且易惹祸,吾等百姓,莫谈大事,默默者存,为稻粱谋而已。


user avatar   frankyche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因为信息越来越对称

90年代,从深圳广州随便搞点电子产品,比如一台收音机,到内陆一卖,起码挣大几百,几乎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为什么这么挣钱?因为知道的人少,中国人喜欢藏富,没人会无缘无故告诉你这么一条发财路子来和他抢。

20年疫情期间,一开始做口罩的都赚发了。一瞬间,新闻里、自媒体到处都在谈论,大家都知道口罩挣钱了,所有和口罩相关产业都炒的火热,大量资本涌入。

然后呢,分蛋糕的人多了,价格就崩盘了。


2,因为他们没必要和你说生意好做

我有个亲戚原本在某写字楼附近开个小吃店,生意挺好的。

每次房东来闲聊,都诉苦水,虽然人多但是成本太高,赚不到钱,一年又白忙活。

直到……他家女儿不小心露了个富,让房东知道原来他们贼挣钱。

然后马上房租就涨了。

这下真白忙活了。


user avatar   an-miao-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先讲明我的立场,生意的确越来越难做了。我家在十八线山卡卡小农村开得有一间杂货铺,10年左右达到顶峰,大概15年往后生意就越来越难做了。10年左右我家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1万左右,21年大概也是一万左右。不过本地的羊肉粉已经从7块涨到10十块。

a.城市化导致农村人口外流

b.天猫之类的网购对实体商店的冲击

c.19年以后明显能感觉到的经济不可逆转的下滑(不是因为疫情,而是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拐点)

2.就我个人观察而言生意越来越难做。(不止小县城和农村,城市里也一样)起码我问过、接触到的所有人都面带愁容的说“今年生意不好整”(不过我个人的观察不具备统计意义)

3.贴一个知友的评论(评论区已经加精):

我相信经济增长了,毕竟生产力是发展的,但趋势是生产和资本更加集中,财富加速向顶层集中,小生产者的普遍破产和无产阶级的日益相对贫困是才是未来。

他的观点我基本认同,分歧在于经济是否增长。我认为不仅分蛋糕出了问题,做大蛋糕貌似也开始不切实际了。

4.基于我个人的以上判断我特地在国家统计局查询了以下数据。差点儿没给我气个半死。但鉴于不好直接质疑统计局的权威,我只能实事求是解读数据。

5.我本人没有删除过任何一条评论,欢迎大家讨论。

6.虚构创作是我自己加的,评论区的大兄弟别睿智了。。


因为你周围的生意人都在骗你,要不就是你的圈子很low。

看以下数据,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蒸蒸日上。还不是因为你不努力!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赵同录
202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为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完成了全年6%以上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两年平均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4%和53.3%。
二、农业较快增长,工业服务业持续恢复
2021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拉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3.9%。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提高9.8%,占GDP的比重为27.4%,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3%、12.1%和14.5%,带动服务业恢复性增长。
三、消费对经济恢复作用重要,外需作用提升
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支撑国民经济稳定恢复。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的主要动力。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
投资缓中趋稳,发展韧性增强。“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陆续开工,“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7%,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
净出口增势良好,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提升。2021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0.9%,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
四、重点关键领域较快增长,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2.2%,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3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3.6%。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和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14.8%。
农业生产总体稳中有进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 王明华
202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生猪产能释放,生猪生产恢复常年水平,牛羊禽生产保持稳定;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稳中有降,农业生产总体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一、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在1.3万亿斤以上
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两年增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
二、猪牛羊禽肉产量持续增加
2021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8887万吨,比上年增加1248万吨,增长16.3%。猪肉产量大幅增长,牛羊禽肉产量稳定增长,牛奶产量较快增长,禽蛋产量有所减少。
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67128万头,比上年增长27.4%;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长28.8%。2021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4922万头,同比增长10.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329万头,同比增长4.0%,分别达到2017年末的101.7%和96.8%。
2021年,全国肉牛出栏4707万头,比上年增加142万头,增长3.1%;牛肉产量698万吨,增加25万吨,增长3.7%;牛奶产量3683万吨,增长7.1%。2021年末全国肉牛存栏9817万头,同比增长2.7%。2021年,全国羊出栏33045万只,比上年增长3.5%;羊肉产量514万吨,增长4.4%。2021年末全国羊存栏31969万只,同比增长4.3%。
2021年,全国家禽出栏157.4亿只,比上年增长1.1%;禽肉产量2380万吨,增长0.8%;禽蛋产量3409万吨,下降1.7%。2021年末全国家禽存栏67.9亿只,同比增长0.1%。
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体稳定
2021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2%。
分类别看,受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带动,2021年饲养动物及其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下降17.9%;农业、林业和渔业产品生产者价格分别上涨10.6%、2.4%和8.8%。分品种看,随着生猪市场供应持续增加,2021年生猪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下降35.1%;玉米、大豆价格分别上涨25.5%和12.8%,涨幅逐季回落;小麦价格上涨6.6%,稻谷价格略涨1.9%,蔬菜价格上涨5.6%。
能源保供成效显著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 胡汉舟
2021年,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积极推进,在能源保供稳价、能耗双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能源保供取得显著成效,生产稳步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满足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能源消费逐季回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耗强度保持下降。
一、能源生产稳步增长
2021年,能源生产企业深入落实保供工作任务,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安全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原煤生产持续增长。面对煤炭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煤炭生产企业全力增产增供,加快释放优质产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和经济平稳运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40.7亿吨,比上年增长4.7%,比2019年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2.8%。
油气生产稳定增长。油气生产企业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增储上产,力保经济民生用油用气。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19898万吨,比上年增长2.4%,比2019年增长4.0%,两年平均增长2.0%;天然气产量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连续五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比2019年增长18.8%,两年平均增长9.0%;原油加工量突破7亿吨,比上年增长4.3%,比2019年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3.6%。
电力生产较快增长。电力生产企业坚持民生优先,努力提升电力供应水平,全力保障经济民生用电需求。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突破8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比2019年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5.4%。分电源看,火电增长8.4%,水电下降2.5%,核电增长11.3%,风电增长29.8%,太阳能发电增长14.1%。
二、煤炭、天然气进口较快增长,原油进口下降
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2021年煤炭进口3.2亿吨,比上年增长6.6%;原油进口5.1亿吨,比上年下降5.4%;天然气进口1.2亿吨,比上年增长19.9%。
三、能源消费逐季回落
2021年,受能耗双控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政策、同期基数抬升等因素影响,能源消费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9.4个、5.3个、2.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7%。占全社会能源消费六成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3.5%,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1.0个、6.6个、2.5个百分点。
四、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初步测算,2021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
五、能耗强度保持下降
初步测算,2021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6%。
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 卢山
2021年,“六稳”“六保”扎实推进,工业生产稳中有进。
一、工业生产稳定恢复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增速较2020年加快6.8个百分点。
三大门类较快增长。2021年,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5.3%、9.8%、11.4%,均实现较快增长。
多数行业和产品较2019年增长。2021年,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比上年增长。612种工业产品中,450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
产能利用率为近年新高。2021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较2020年上升3.0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为近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装备制造业生产稳中有升。2021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0%。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8.6%。
三、工业出口快速增长
受益于我国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工业品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17.7%,2020年为下降0.3%;两年平均增速为8.3%,为近几年正常年份较高水平。
四、企业利润保持较高水平
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1月份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增速延续较高水平。41个大类行业中,有33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利润行业结构有所改善。11月份,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利润的贡献增加,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合计达到57.4%,占比明显上升,结构趋向改善。
五、小微企业稳定恢复
小微企业生产总体延续稳定复苏的良好态势。调查显示,2021年四季度,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和一般的小微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例合计达到81.7%,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2021年四季度,享受税收政策优惠的小微企业占比为62.3%。
服务业稳定器作用明显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主任 李锁强
2021年,服务业经济尽显强大韧性,新动能彰显蓬勃活力,幸福产业增进民生福祉,全年总体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
一、服务业实现良好开局
服务业“稳定器”作用明显。初步核算,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60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8.2%。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
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恢复。2021年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0%,两年平均增长5.3%。
服务业投资延续扩张态势。2021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9064.9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78.9%。
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1月份至11月份,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6767.8亿元,同比增长14.7%;服务出口22364.4亿元,同比增长31.5%,服务进口24403.4亿元,同比增长2.6%。
二、新动能发展行稳势好
服务业新动能持续激发。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7.2%和4.8%,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个百分点。
服务业新业态蓬勃发展。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实践中与更多服务业场景加速融合,助力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产业融合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数字化转型空间,制造业与服务业持续融合、互促共进。
重点服务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9%,高出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5.8个百分点。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2%。
三、幸福产业聚焦民生期盼
幸福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1月份至11月份,规模以上居民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7%和18.0%。其中,家庭服务、医院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7.1%。2021年1月份至11月份,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1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发展前景可期
服务业景气保持扩张态势。2021年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0%,比11月份上升0.9个百分点,服务业经营活动恢复步伐总体有所加快。假日消费彰显发展优势。2022年元旦小长假亮点颇多,新年“开门红”折射了我国消费市场的活力和内需市场的潜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国家统计局相关司负责人解读2021年全年主要经济数据
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恢复,结构持续优化;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农民工就业形势不断改善;居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消费领域价格温和上涨。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 翟善清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恢复,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速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以2019年为基期,两年平均增长3.9%。
一、三次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21年,第一产业投资14275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13.7%,增速比1月份至11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67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两年平均增长5.8%,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62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两年平均增长2.7%,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二、三大领域投资稳定恢复
2021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4.8%。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4.4%;两年平均增长5.7%。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0.4%;两年平均增长0.3%。
三、高技术产业投资带动作用明显
2021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1%,增速比1月份至11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2.2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增速与1月份至11月份持平。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9%,增速比1月份至11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
四、民生补短板领域投资持续加力
2021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7%。农、林、牧、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3%,增速比1月份至11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6%,增速比1月份至11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增速比1月份至11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
五、民间投资稳定增长
2021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3.8%,增速与1月份至11月份持平。其中,教育行业民间投资增长24.9%,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4.7%,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2.0%,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9.9%。
消费市场保持恢复态势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 董礼华
2021年,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态势。
一、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比2019年增长8%。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7%。
一季度,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速为4.2%;二季度市场销售加快增长,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有所回落;四季度消费市场继续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
二、城镇市场持续复苏
2021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分季度看,四季度城镇市场比上年同期增长3.3%,两年平均增长3.9%,平均增速比三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9.7%,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6个百分点。
三、商品零售平稳增长
商品零售增势较好,2021年,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8%,比2019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4.5%。从两年平均增速看,所有类别商品零售额均保持增长。
2021年,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18.6%,比2019年下降1.1%,两年平均下降0.5%,餐饮消费规模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四季度餐饮收入两年平均下降0.5%,降幅比三季度收窄1.1个百分点,餐饮消费恢复有所加快。
四、网络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1%。从与网购密切相关的邮政快递业发展情况看,在线上消费快速增长带动下,2021年快递业务量与业务收入比2020年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
五、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增势较好
粮油食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比上年分别增长10.8%和14.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0.4%和10.9%。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 王萍萍
2021年,我国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增长速度持续放缓,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一、人口总量保持增长
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为141260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比2020年减少140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比2020年增加16万人。
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比2020年下降1.11个千分点。人口增长持续放缓是由于出生人口继续减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二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转变、初婚初育年龄推迟等多方面的影响,2021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
二、劳动年龄人口短期增加
2021年末,全国0岁至15岁人口为263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6%;16岁至59岁人口为88222万人,占62.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18.9%。与2020年相比,0岁至15岁人口减少528万人,16岁至59岁人口增加247万人,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增加329万人和992万人。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主要是因1961年出生人口较少所致。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比2020年上升0.2个和0.7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仍将延续之前的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虽趋于减少,但总量仍近9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且从质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67年提高到2020年的10.75年,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25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1.数据来源统计局相关司负责人解读2021年全年主要经济数据_数据解读_中国政府网


user avatar   hou-tian-zao-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遏制资本扩张,你还想着做生意?还不赶紧考公去!


user avatar   xu-s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原因只有一个:财富高度集中在社会极少数人手里,而社会大多数人逐渐成为顶层富豪的养料。

而“养料”只配生存,并没有足够消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四十年高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后,更是一日千里。

个别媒体渲染此等特色经济仅我们一家,别无分号。在这种氛围渲染下,国人逐渐形成了盲目乐观的心态,认为未来三十年,工资将会持续增长,收入越来越高。不管打工,还是做生意,迟早都会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其实,经济高速增长并非我们独有,世界很多国家或者地区都经历过我们经历过的一切,然后,都陆陆续续慢了下来。

韩国,1965-1990,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自1965年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增长率为7.1%,列世界各国之首。

日本,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 年追 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 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 迹”。

德国,1950-1960,是联邦德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被称作缔造“经济奇迹”的年代。西德经济在1959年和1960年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

香港,第一阶段:二战后至朝鲜战争后。这一阶段,香港利用自己的位置优势和港口优势,抓住西方对大陆封锁给他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对内地的转口贸易。到1947年,全港登记注册的工厂达972家,雇员人数5.1万人,总产值15.35亿港元,比战前最高年份的1931年高出116%。1951年香港贸易总额达到93亿港元,比1947年又增加了两倍多。在外贸的带动下,1947年—1951年香港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惊人的35%。

到70年代后期,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它带来了60-70年代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70年代中后期,香港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80年代后。香港抓住机遇,一方面发展转口贸易,另一方面将香港的服装、玩具、电子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陆续迁往内地,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从而使香港经济得到了稳定发展。随之而来,国际资本纷纷涌入香港,促进了香港本地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香港经济开始走向现代化。

台湾,20世纪70年代,台湾的经济进入了腾飞期。1973年,经济增长率高达29.89%;而1974年竟又达到了惊人的34%。十年间,除了1975年仅增长7.39%外,其它年份,20%左右的增长率几乎是常态。1980年,以美元计价的台湾GDP达422亿美元,十年间翻了7倍之多。1976年,台湾的人均GDP也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1150美元;1980年,又突破2000美元关口,为2394美元。

“经济”二字,不管是古代,现代,东方,西方,其实表面有区别,内核几乎是一致。内核就是社会在经历了大动乱后的约50年内都是经济猛涨,然后陷入了财富集中。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社会总有人聪明,有人笨,聪明人在通过劳动原始资本积累,就不再通过劳动挣钱,而是通过资本创造财富。举个例子,地球就那么大,沙子就那么多,你用铲子凭自己双手挖沙,资本是用挖掘机挖沙,造机器人挖沙,并且会收购更大,更优质的沙场,通过每天增减产出控制沙子的市场价,普通人哪玩的过。

而资本主义的巅峰体现就是香港,2017年香港资产排名前十的富豪的资产总和约1445亿美元,相当于香港GDP总值的42.5%。在香港,房子是长江房产,超市买菜是百佳,护肤品是屈臣氏,网络和电话是和记黄埔,电视和电台是电讯盈科。夸张点来说,替李嘉诚打工,第一天早上发了100块工资,晚上99块又回到了李嘉诚手里。更有甚者,年轻人想创业,租一个店铺,地主会请人去店铺门口蹲着数人头,记下店铺的每日人流量,结合客单价,计算店铺的收入。地主认为你能承担10000块租金,就绝不会只收你9999块。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是卖手机,还是卖快餐,你都不会有出头之日。如果不懂,看看滴滴今年的所作所为。滴滴跟香港地主一样,计算司机每天能挣的钱,再美其名通过算法,压榨你每一滴利润。

以后的经济会慢下来,大家别指望还能保持像过去的高增长。打工的,别再举债过日子,降低生活要求,丑妻薄地破棉袄,也是可以很幸福的。做生意的,大而全的生意轮不到你了,你只能选一块小领域,小品类,精工细作,苦心专研,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当然也有乐观派。

中国打败美国,取代美国掌握世界的主导权,但那会很遥远,并且几乎不会以和平的方式实现。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泡沫吹起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钱好赚。

当信心不足时,泡沫带来的消退和对消费的损伤一定是过量的。

当前正处于这种损伤过量之中。

19年之前,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对社会长远发展毫无价值的投资。

比如多数P2P爆雷、各地投入的新基建的大量空置、地方债、各种企业债的违约。

在移动互联网高热的时代,资本和移动互联网垄断平台干掉了大量传统行业的生态位,但又没有真正的减少一般民众的开支,干掉岗位所带来的集约优势和效率优势,都被垄断平台拿走了。

这样,工作岗位减少了,但整体社会开支没有变少,必然导致整个社会中,由于行业变革导致一些人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

正确的生产力提升,应该是在效率提高后,减少社会开支,这样民众可以节省出钱去进行更多消费,从而催生新的消费点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可以接纳由于生产力提升而失去工作的人。

结果咱的富豪们只干了一半,杀鸡取卵,导致社会的总消费能力下降。引发信心不足,因此会出现广泛的过度储蓄和去杠杆。这个去杠杆过程又传递到一些大众消费领域,导致消费降级和劣币驱逐良币,然后再引发相关行业从业民众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下降。

看明白了吗,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所以反垄断是走出当前局势的必由之路,减少平台的垄断利润,改变垄断态势,限制其从行业中用垄断优势获取的佣金和流量费,才能让效率提升的好处分配到整个社会,才能触发消费升级和更多的行业繁荣。

以上。

供参考。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轮竞争#

市场竞争这种事,一般有两轮。

第一轮是空白市场,百兽出笼竞争圈地。

出现了任何比较赚钱的门路,各地都会群起模仿,这种模仿往往也是有效的。这会出现大量的彼此类似的小实体,各自占住自己的一个小市场。

第二轮是强龙压倒地头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占领生态位。

很快会出现更优秀、更有视野也更有资本的新秀,开始向上下游整合生产链,开始提供明显胜过其他同行的产品。它会携着整合生态的合力,从品牌、质量、功能、价格、产能、服务等等所有方面压倒其它没有赶上这个潮流的竞争对手,开始一个“强龙压倒地头蛇”的过程。

这会逼迫原来的圈地格局发生改变,其中有很多圈到地的商家会面对困境。

它们的结果一般是这么几条——要么勉强挣扎一段时间,然后把资本在抵抗中耗尽,退出市场;要么自己在这个大生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因为这是一个渐渐远离市场,转而依赖大客户的过程。

市场再喜怒无常,市场是公正而中立的。你如果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也不会轻易抛弃你。

大客户却是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它如果没有足够的身为领袖的自觉,那么作为它的依附生态会非常痛苦。

比如它本能上会不停的寻找你的替代者,会不断的本能压榨你的利润率,会不断寻求用各种软硬手段控制你。

而且最糟糕的是,它还常常会自己倒掉,使得你为了适应它而做的种种投入被极大的浪费。

想要避免这个命运,就意味着一家企业需要一个能直接面对多个大客户的基础规模,以便实现最基本的规模效应。

而这就是大部分“生意人”的痛苦所在——ta们没有足够的伦理素养,足以积极有效的、稳定的团结能撑起这么大规模的骨干团队。

ta们往往是依赖前代传统的家庭和亲族伦理余荫,靠着极端贫穷的帮助暂时的拥有乡亲、族亲的忠诚。

这忠诚自身就在瓦解中。

现在别说外人了,就是自己的儿子女儿,亲兄弟姐妹,也很难拢得住,信得过。于是想要获得这个“可以直接面对市场的最小可行规模”极其困难。不能直接面对市场,那么本质上就是在渐渐变成一名编外的员工,做生意的感觉越来越弱,而打工的感觉越来越强。

打工是随时可以被解雇的,焉能不觉得难做呢?


user avatar   liang-yan-yiju-san-dong-nua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日有位客户说了这么一句:只有风调雨顺,基层的百姓挣到了钱你们这些做生意的生意才会好做。 的确如此。

做生意的人千千万,他们的客户人群有多少是有钱人?又有多少是普通人呢?这个问题我想那些生意人心里最清楚。

先说说消费层面,目前20多岁至30多数这帮人,被这房子折磨得够呛,不仅把一个个家庭可用于消费的大部分资金榨干,还让他们早早地背负了债。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或中青年人多是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肩膀上是两方的老人,下面还有一个或两个孩子,所背负的太多压力山大。同样的,两方的父母又不得不继续为年轻人一代人继续输血,为了孩子成家立业甚至可以拿出棺材本来,而这些老人甚至连社保都没有,生病吃药只能靠着每年缴纳两三百块的农保来顶。正是身处这种情况,稍微有点家庭责任感的普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节约,普通家庭老年人不得不更省。

总之就是老百姓兜里没钱,家庭还背负债务,这种比例占到了大多数,一系列消费乏力,经济疲软等问题都会迟早冒出来。

生意层面,零售市场的经济环境严峻几年前就已初现端倪,受电商的冲击倒是其一,信息化极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差”是越来越趋向于透明和对称,只要消费者愿意,TA完全可以通过许多途径获知你商品的底价,也能绕开你,从更具实力的卖家那里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所需品。这对与实体零售一方而言,不单仅仅是少了一位进店客户,而是失去了数次复购的可能性。

信息化的发展和行业的竞争,在经济下滑时,许多行业源头会为求生存变得越来越“卷”,对同行业者,可以靠不赚钱以取得足够多的市场占比,再用资金耗死对方,只要市场在手,今后有的是钱赚。一些搞制造的上游,也就是源头已经不满足现有的盈利模式,为了吃到更多蛋糕,已经不讲武德。不仅要挣批发商的钱,还要绕过批发商和零售商家对接消费者,一池子大鱼小虾全部捞尽,这让有些行业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一个社会还有上升的空间,各行各业都会比较活跃,如果达到了一个瓶颈,只有不受文件影响的高门槛高资本行业能继续赚钱。

————

改天更




           

相关话题

  2021 年台湾地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全年出生人数创史上新低,这意味着什么?会对两岸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为什么很多灾难片里说「老人孩子先走」? 
  饿了么 43 岁外卖员送餐时猝死,平台称「不存在劳动关系,只能给人道主义费用」,这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绝地求生》国服无法过审? 
  基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到底有多重要? 
  黑龙江 30 日新增 19 例本土确诊,哈尔滨 1 地升为中风险,目前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湖北宜昌一老太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工作人员称「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手机支付」? 
  如何看待踩踏成吉思汗挂像获刑一年? 
  你见过的最精彩的营销案例是什么? 
  如何看待武汉地铁站内一女孩猛踹独自拿行李的母亲,疑因母亲不会坐地铁,路人阻拦也被打一事? 

前一个讨论
地球上如果进化出了只针对人类的真正天敌,它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赛博朋克 2077》的1.5版本更新?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