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院系调整功在千秋。
从教育体系建设上实现了彻底的革新。首先,彻底消除了晚清到蒋伪时期的高等教育弊端,国立和地方、私立大学彻底统一为国家办学的统一体系,其次,彻底消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高等教育残留,协和医学院这样的好学校经调整后保留为公办,各种教会学校一概调整归并,第三,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两级高等教育体系,中央综合性大学和部属院校是基干,省属地方院校是枝叶,到各地区的专科院校,中专院校,第一次形成完整统一有序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体系。
在院系分工和专业设置上也是善莫大焉。第一,专业调整突出理工医农教,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做好了专业分工和教育培训的准备,到六零年代中期国家已经初步形成各类理工类人才梯队,第二,压制了对当时国家无用或不是急需的文科专业和院校,文理分科的学生比例可能是1:5甚至更低,奠定了工业兴国的人才基础和梯队,第三,初中和高中的教育也为工业化做好准备,初中生掌握基本的几何数理知识,高中生进一步掌握初步的理化知识,哪怕没有机会上大学,在实际工作也很容易上手成为专业技术工人。
在教学内容上,第一次统一了教材体系和大纲,对于之前的各自为政,起码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共的交集。中国的高教毕业生可能不善于创造性思维,但基本功扎实,勤奋肯学爱干,是标准的工程师、医生和教师样板。
至于那些风花雪月的专业,只能等到建国后第一代大学生的孙子辈,在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后,才有价值和机会大发展。仓禀实而知礼节,有钱了,谁还不会愉快地玩耍啊?
院系调整的好处是看得见的。如果不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让无数人接受高等教育,今天这些吃饱了饭的自以为的精神贵族,攻击这次调整的资格都没有。
不好之处讲得都是玄学。比如文脉,积淀,大学精神之类,都是些有的没的。
比如说现在炙手可热的华科,如果没有1952年的院系调整,现在还是武大的一个学部。现在华科已经成为排名高于武大的顶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