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猫和老鼠》暴力吗? 第1页

  

user avatar   ohbao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恰恰相反!

猫和老鼠动画片里的暴力,警告着童年的我不要去作死,乱闹乱玩!


  • 作死警告一:

不要乱玩厨房里烧红的锅具,很烫痛死了!



  • 作死警告二:


听到那个duangduangduang的声音了吗!你要是把其他小朋友摁在墙上摔,很可怕!



  • 作死警告三:

切勿以身试法,高处往下跳。Tom火辣辣的表情告诉你,跳墙一时爽,开档火葬场。



  • 作死警告四:


爱玩小刀子?你想像Tom那样,歪呀咧嘴,恐怖凶狠吗?还是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吗!



  • 作死警告五:

拿锤子往自己头上砸,Jerry都会被锤扁哦,那可就真的长不高了,要被嘲笑小矮子的!



  • 作死警告六:

走路记得看脚下,不然一巴掌pia的一声,直接脸都给你拍扁了,比妈妈打你还疼!



  • 作死警告七:

再好吃也不要一口闷,怎么进去怎么出来,小朋友吃饭要细嚼慢咽哦!



  • 作死警告八:

打人莫打脸,真的会牙齿全部崩掉的!妈妈赔多少的医药费,回家就打你多久!



....


《猫和老鼠》还有很多看起来非常暴力可怕的画面,全部都伴随着痛苦表情,夸张肢体,恐怖配乐,尖叫配音。


这一系列高度夸张的暴力,实实在在的让人感觉这真的很恐怖,只要你学着作死,就会有一样的残酷下场。


小孩子的模仿和共情能力尤为强烈,


特别是小时候的我,扛着家里吸尘器杆子,模仿西游记猪八戒,不小心打碎家里花盆,亲身感受了一把,我妈把我当成Tom一顿藤条焖猪肉伺候....



妈妈我再也不敢了,真的!




包子猜猜你都是冲着表情包来的!

明明我是在一本正经的诉说童年内心活动....算了算了,妈妈说不打你了允许吃根咪咪,不点赞不准走啊!


user avatar   MIG29ov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动画诞生于1939年,首播于1940年。

注意猫的颜色,为什么不是常见的橘猫而是与德国国防军作战服灰绿颜色接近?老鼠为什么更接近苏军、英军军服的黄棕色?

动画中,汤姆猫一开始总是占尽优势挑起事端,但是最终被杰瑞鼠用各种方法战胜。德国法西斯也是一开始攻城略地,最后被穿黄棕色军服的苏联抄了老窝。有时候汤姆猫自己搞不定局面,还会请一只黑猫,而且它跟黑猫还不太团结,时有斗争。谁的军服是黑色呢?纳粹党卫军。

懂了吧,实际上猫鼠争斗暗示轴心国与同盟国的战争。

血腥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被艺术家以幽默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屠杀被动物游戏取代,杀人武器被日常杂物和鞭炮代替,已经是最大程度回避暴力了。

到二战结束后,杰瑞鼠变化不大,而汤姆猫颜色更蓝了,主要是蓝白两色。请看北约的旗帜,就是蓝白色。猫继续犯傻,老鼠仍然各种翻盘。

这说明冷战时期,苏联势力渗透进米高梅,以动画反美,是一大发明。




以上都是我瞎说的。

真不能忍了,第一次遇到题主这样看动画片都能上纲上线的。


user avatar   qhx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回答问题

武士刀不耐用 或者说长刀其实都不太耐用

具体文献里关于刀战的记载不少

比如古代武力值爆表的足利义辉知道对手安排人来砍他,准备了名刀十几把放在一个走廊里一个人群殴来访的刺客,斩杀数人之后刀毁人亡力竭而死。这算是一个剑圣最浪漫的死法了

还有就是新选组某次街头和叛军激战,事后记载每个人的刀要么废了要么要大修。

作者:midair2 链接:zhihu.com/question/309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864年7月8日,著名的日本武士武装团体【新选组】在一个叫池田屋的旅馆与尊攘派志士发生火并,造成9人死亡。 这次无甲战斗造成的刀剑损害: 一番队 副长助勤「冲田总司」的「加贺清光」... 「铓子」折断。 - 二番队 副长助勤「永仓新八」的「播州住手柄山氏繁」... 「铓子」折断。 - 三番队 副长助勤「斋藤一」的「摄州住池田鬼神丸国重」... 小伤无数。 - 四番队 副长助勤「松原忠司」的「加州住藤岛友重」... 大伤四处,小伤十九处。 - 五番队 副长助勤「武田观柳斋」的「越前住常陆守兼植」... 小伤六处。 - 六番队 副长助勤「井上源三郎」的「奥州白河住兼常」... 无损。 - 八番队 副长助勤「藤堂平助」的「上总介兼重」... 「物打」小伤十一处,近「锷」却有大伤四处,无药可救。 - 十番队 副长助勤「原田左之助」的 「江府住兴友」... 「物打」小伤七处,近「锷」大伤两处。 此外,队士「浅野藤太郎」的「武州重住藤原是一」,「岛田魁」的 「奥州仙台住源兵卫国包」,「三品仲治」的 「备州长船住藤原佑平 」和「佐佐木藏之丞」的「越中住兼明」出现了弯曲情况;队士「筱冢岸三」所用佩刀「云州住家贞 」的「物打」折断。

影视作品里也有比较真实的反应锐器消耗的

比如方世玉身背十几把刀去砍人的

七武士最后大战到处备刀砍一把扔一把的

单说武士刀不耐用不太公平,应该说大多数细长造型的锐器都不耐用,开刃越多越薄的越不耐操。先要明确武器重量是有限制的,一般单手兵器不超过3磅重,刀身越长肯定就越薄,也就越不耐操。很多武器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提高耐久度,都是不开刃或者半开刃的,刀身一大半是钝的,只有刀尖那一块有开刃。用的时候靠捅和刺而不是砍。最极端的就是刺剑,就是个菱形铁条,强度反而非常高,甚至有专门用刺剑去砸断别人武器的招数

刀刃非常容易损伤,刀刃损伤之后武器切割能力是直线下降的

比如下面视频这个,美国大师级别的刀匠(david baker,漫威电影里冷兵器的制作者)打造的大马士革夹钢长弯刀在经历了三轮轮强度测试之后,也就是砍了不到二十次,砍得还是猪肉、羊皮、竹竿和木桩子这些比较软的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劈砍能力了,连布甲都不能破防。刀也歪七扭八元气大伤了。视频里没有显示,另外那个小哥打造的弯刀稍微好一些,刀没有毁,但也不能砍破布甲。这还是现代工艺现代材料顶级工匠的手打武器,质量应该完爆日本贫铁矿打造的武器。一般的长刀这样用估计已经断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272485780876333056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锐器的破甲能力非常一般,都不需要铁甲,普通的皮甲/藤甲/纸甲就能抵抗大多数轻型锐器的劈砍。当年参加过械斗的老炮们大概都知道,皮夹克能防砍,特别是美国空军的夹克真的是耍帅防身两不误。但不防捅。

被我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刀除了帅之外非常鸡肋?确实很鸡肋。刀其实应该用来切割,不太适合劈砍

一把刀拿来随便操一操,就变成这样了。就这其实还算保持的不错的,毕竟刀还是直的。

适合劈砍的刀也有 比如狗腿刀,说是刀,实际这个重心更接近斧子。你看看这厚度,而且刀刃也短,这个厚度做长一些就太重了抡不动了

这个造型走下去 就是战斧 跟一般人想象的不同 战斧一般都挺薄的 不是消防斧那么厚重一大坨 单手战斧的重量一般也不超过三磅重 再沉砍出去就拉不回来了 破绽太大


所以劈砍其实主要是靠武器的重心转移,而不是锋利度

另外就是弧度和长度的问题,步战的时候直刀比弯刀要好控制重心,马战用弯刀更舒服因为可以拖刀增加切割面积。

长度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好用,不是越长越好,一般刃长不要超过使用者身高一半,不然很多战技不好发挥,刀太长了收到鞘里拔出来都费劲。古代日本打刀刃长在60-80cm这个范围,因为古代日本人个子矮,平均身高140cm左右,70cm的刀刃加上刀柄就快一米长了,别在腰上都容易拖地。再长一点比如野太刀,就是纯双手武器了。而且刀刃越长对工艺要求越高,也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现代设计的长刀尺寸会更大一些。

游戏里比较真实的就是怪物猎人,砍两刀磨磨刀再砍,还有就是绿帽奇侠在野炊里的林克,每次出门都背十把刀才够,每把刀砍个三五十次就烂了扔掉。

刀剑的优缺点都很明显,

优点:

逼格高

易携带

缺点太多了:

对制造者水平要求高

对使用者水平要求高

不耐操

需要大量维护

攻击距离短

所以一般而言刀剑不会用于战场列装,比较适合城市治安战,比如锦衣卫,新选组这些高级特务一般都是砍无甲的才会装备刀剑。

然后过去捕快,走江湖防身比较流行铁尺。这玩意挺克制刀剑的,专门有破刀的招式,比如两手架住对手刀剑,一错一剪,就把对方武器给卸了。这玩意在日本也很流行。忍者神龟某只就用这个。携带也方便,别裤腰带里就行了。而且还便宜,一两银子找村口铁匠打一副,就能废了别人祖传的宝刀宝剑。想增加杀伤力就把头磨尖再稍微开个刃,捅谁谁死。




  

相关话题

  如果概括你2019年接触的动画、漫画、轻小说和galgame的话,你会说什么? 
  为什么有很多(自测出来的)INTP是学渣(自己承认的)? 
  男朋友在女朋友面前行为幼稚是什么心理? 
  你知道从小被灌输家里穷、别惹事、没有别人家有钱、要节约、赚钱不容易的孩子长大是什么样的吗? 
  花费了大量时间打坐,这是在浪费时间吗? 
  为什么大家对网上的求助信息都无动于衷呢? 
  怎么能让孩子主动学习? 
  家庭主妇、全职妈妈的安全感从哪里来? 
  经常看绘本和从来不看的孩子有啥区别? 
  如何快速提高二次元浓度? 

前一个讨论
如果当时国民党把泸定桥炸了,红军该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虐猫并发视频一事,学校予以当事人退学处分,如何看待这一处理结果?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