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怂。
现在假设有一百个选项摆在某人面前,其中5个选项是正确的,而另外95个选项都是错的。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
劝人不要选某个选项,正确的概率高达95%。
劝人要去选某个选项,正确的概率只有5%。
假设某题主想凭着兴趣选XX专业,
考察下面几种情况。
a:知友劝人不去xx专业,该题主果真没去,之后题主去了另一个专业,飞黄腾达了。
几年后,该题主回过头来想起这件事,感叹:“哪位知友果然靠谱呀,多亏当年听了知友的意见,我才有今天。”
b:知友劝人不去xx专业,该题主果真没去,最后选了另一个专业,但混得也不如意。
几年后,该题主回过头来想起此事,感叹:“虽然混得不行,但如果去xx专业,也许混得更加不好。”
c:知友劝人不去xx专业,这名题主没听,去了,结果混得风生水起,但是既然都混得风生水起了,谁还会在意知友的回答呢,大人不记小人过,就不在意这件事了。
d:知友劝人不去xx专业,这名题主没听,混得不如意,几年后回想此事,感叹:不听知友言,吃亏在眼前啊”。
看到了吗?无论如何,只要劝人不去xx专业,知友都不会得罪题主。
而如果劝题主去xx专业呢?那就很有可能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题主听知友的意见,去了xx专业,结果发现是个坑,混得十分不如意,回过头来找到回答问题的知友,对其破口大骂。
两相对比,你觉得知乎众是劝人去好呢?还是劝退好呢?
此外,下面这个幸存者偏差也导致了知乎几乎劝退所有专业。
选到合适专业,并在该专业混得好的人,往往会觉得是因为自己能力强,牛B,会觉得自己就算在别的专业,也会一样牛B,所以在有题主问“我该选什么专业”的时候,会倾向于觉得只要这位题主够牛B,选什么专业无所谓,故,不回答此问。
而专业选的不好的,不合适的知友,明明就是因为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而且多半有可能是自己不够牛B所致,但多数人是不会进行这种自我否定的,因此他们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而会怪罪到这个专业上,觉得这个专业是坑。
当有人在知乎上提问:“我也要来xx专业的时候。”这些觉得自己所学专业是个坑的人,就开始善心发作了,马上对提问的人答道:“你千万别来啊,我当年就是选了这个天坑专业,才沦落至此的呀。”
这就是知乎上为什么劝退所有专业的理由。
对经济高速发展的看衰,春水暖鸭先知,孜孜以求的学子就是对水温最敏感的小鸭鸭。
每年6%、8%的高速成长过去了,被大叔这代人享受完了,未来会进入大型开放经济体的发展常态了,2%,嘭,爆一瓶香槟,法国的;1%,来,一顿大餐,意大利的。汇率快速下滑、利率紧急调低,这些都会成为日常。
当年青春期快速发育的裤子,如今穿不了了,尺码不对,样式也老旧了啊。可是经济社会进入低速平稳期以后,细分就成了需求的主流,大学专业也好,职业方向也好,用人单位招聘也好,都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看重学生适应社会适度转型的能力。
回复一下:大家不要想错了,我们能讨论人才供大于求就是因为现在的社会结构允许我们所有人都接触到非常不错的教育和社会资源。这是这个问题成立的前提。
补充一点:就业问题我认为直接导致了劝退潮,但是就业问题最应该背锅的不是大学或者学生。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意味着价值被严重贬低。这个问题一直被重视但一直没有解决。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对“短期内大学专业不被劝退”抱期许。这是当今中国的一旦难题,巨量的人口无法成为优质生产力。大家继续熬下去,没准哪天就摸到希望了。
高中历史老师说过一个故事:三角贸易时代,十个黑奴价值不过一个玻璃球。那么只有傻子的资本家不用少量的玻璃球去换巨量的劳动力。现在不过是换了个名字。
大家论西方的时候喜欢用蛋糕理论来看待反华政客,但是在自己身上就变得比较不理智了。其实一样的,科技发展到今天,期待跨世纪发现是基本不可能了,不出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发展停滞,科学就只能发展到这一步了。科学有多少,社会能转化的资源就有多少,资本家最多就是把气球吹大,吹出些泡沫来。蛋糕做不大了,上面的奶油再高有什么用!
现在就业市场高度饱和了,创业市场泡沫到了零界点。一般人才供大于求,把找工作从“优胜劣汰”活生生变成了“走独木桥”。这个就自然悲观了,大家对未来都从”计划好实践能有好结果“变成了”赌这一把,成了就功成名就,输了再说“。
你入学的时候思考的是“学历+人脉+社交能力”=“好企业+好工资+好生活”。结果现实是“高于前辈的学历+可怜的人脉+过得去社交能力”=“过得去的企业+可怜的工资+低于前辈的生活”。预期和实际的差距太大,自然全学科劝退。当然也有是“假劝退”“真保护自己饭碗”的,医学算一个,互联网算一,金融算半个。
原本就业和学业是一笔社会账,现在成了经济账。原本买单的是自己(努力)+企业(zf和法律)+社会(舆论和法律),现在买单的就只剩下自己(一个懂法、有关系的博士)。大家真的就是为了活着就已经尽全力了,自己到底想干什么真的没时间想。各种红利用尽了,但是新的红利总是创造不出来,这个问题基本是全世界+全工作类型的。现在资本家口中的5G红利,AI红利,IoT红利,看起来新颖,看起来高科技。倒退10年,O2O,服务业,小企业。再倒退10年,互联网,中国制造,娱乐业。其实都是一个东西,一个道理。资本需要泡沫来流动,要不然哪来的送外卖月薪6w!?不然哪里来的双十一购物节!?反过来说,不然哪里来的全民吃鸡,全民加群赚钱。
作为填充泡沫的你,自然怨声载道了,但是谁听呀!但是O2O官方得死了,娱乐业也官方得假死了,所以前20年大家相安无事,日子还在变好,过一天算一天。
来看看现在最理想的职业:网红,播主,明星。日本人算是厉害,弄出一个Vtuber。看似娱乐,看似服务,看似小资本,但是本质上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能活(不是火)5年都算是奇迹。但是问题就是人家来钱快呀(fbk换个贴图就有几个打赏1w日元的,我也想呀!!fbk好可爱呀!!!!)!一个土豪/富婆包养胜过20年苦读博士,一条大腿一小时就是我一个月工资,一只鸭子一晚上顶我一周时薪(博士狗在这里汪一声),谁tm还去思考弄学术和业绩呀!这个其实就又回到玻璃球的例子了,部落老大要新鲜东西,劳动力廉价外流;消费者需要新鲜东西,资本家用技术手段稳步更紧。这本来没有那么邪恶,但部落老大和西班牙/葡萄牙人一波握手,Boom!19年跳出一个何同学,没准20年再跳出一个谢同学,21年再来一个华同学(你一个985的一般学生一个视频吸引官方注意!?)。你看着他们顶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你看着他们顶着”输出中国文化“,你看着他们顶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帽子就高呼”华夏有为“,结果实际中猪肉要计算着买,大米都得看着腰包买,住房买在郊区,为个好学校依旧跑破头皮。现实和理想冲突了,跳出来说话的却是福报251,本来不劝退的专业也跑出来劝退了。(我个人特别佩服工科的,我做理论研究的感觉他们各个大佬)
这其实在历史上出现过,娱乐致死、金迷纸醉的30年代和80年代。但是当时的泡沫都被自己戳破了(一个股票一个房地产)。蛋糕被毁了那么自然要做一个新的,可是现在蛋糕的材料没了或者还在地里,老的蛋糕必须坚持到新蛋糕准备好的时候才行。但是人类是不会学习的。结果就是,娱乐业都不赚钱(星球大战那么大的ip都要做迷你剧),服务业成为拖慢经济的一个潜在危机,知识转化不了可观的现金。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工作累如狗,工资薄如蝉翼,贷款却成为消费一大驱动力(CPI高于4,不警惕是骗人的)。
高校教赚钱,社会教赚钱,有专业不被劝退就有鬼了!大家都浮躁,论文造假都要成为潜规则。没人反抗?有的,但是你反抗你就没饭吃。这就恶性循环了。钱不能生钱,知识不能造钱,钱不能造知识。那么就再分配呗,所以西方圣母/白左就跳出来了,他/她/它(感谢汉字没有别的性别)们跑去保护小动物,跑去关心LGBTQ,跑去关注绿绿。但是就算再分配了,你怎么都不可能把一个蛋糕中的某一个夸克分成两半给三个人吧。就算以后非洲加进来了,但是他们那人口素质,等到2050年地球成啥样了都不知道。
为什么大家都劝退,因为整体经济世界范围的低迷+热钱行业还有热钱+泡沫没人去戳也没人敢戳=除去热钱行业还有机遇其余的一律劝退。当然,土豪、富二代以及官二代除外。为什么?人家那社会资源你那命都比不了。努力学习?农村人进城就是胜利,城市人买到房就是胜利。这叫社会资源?这叫生存资源。
我教授的一个笑话:你最后发现你一辈子奉献的一切ICU半年就给你吃完了。现在怎么办?发展太空,把经济增长点重新放回科学,把真理重新放在民主追求的道路上。不然大家迟早高科技低生活。
(我作为生物狗我自豪)
别的不知道,要是国家现在全面放开,允许生物化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考临床医学研究生(学制可以加长),信不信劝退的分分钟少一大半?
那些劝退你的人,都处于本专业底层。
比如会计专业,劝退你的人大都只考了初级会计证,但如果他考了注册会计师证,acca证,他还会劝退你吗?
我记得大概1年前看到有人提到了中国现阶段在人口红利过后所谓的【工程师红利】。
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其中的只要是学理工科的,都可以广义的叫做“工程师”,大致估计来看,从扩招以来到现在两三千万的本科及以上工程师人口了。相当于一整个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数量,这听上去可能不怎么样,但如果比照欧美国家,相当于一整个澳大利亚人口、1/4到1/3的德国人口、1/3的英国人口……所以这个数字在国际上来说是很恐怖的。
工程师红利是啥,就是国家在吃这些工程师人口的红利,在压榨包括我自己和可能在看这个回答的你在内的所有人。而我们这样的人在知乎这个互联网平均学历最高的社区里,可以说比例相当高。所以所以从化学到生物再到机械,没有一个不劝退的,因为大家都被压榨。
今天的中国和20年前那个靠着廉价的人工成本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并没有不同,只是【人工】换了一批,从纺织厂、皮鞋厂的工人变成了坐在办公室格子间里的白领。在高房价带来的高租金背景下,加上已经渐渐涨起来的工人和服务业基层劳动者的收入,我们发现在公司附近看上去环境比较整洁的连锁餐饮店里吃一顿简单的午饭已经轻轻松松30元,这还不算饭后买个酸奶,下午和同事一起叫奶茶/咖啡的花销。
另外,以我所在的汽车行业来说,普通的研发人员的收入是比不过4s店的销售的。国内一般主机厂研究生毕业第一年薪酬没有几家能迈过20万的门槛。而对于4S店的销售来说,20万根本不算事。
在国贸、望京以及漕河泾、张江和嘉里中心上班的白领们去掉中午、晚上的餐饮和房租之后的可支配收入能比过海底捞包吃包住的服务员么?这时候你再一想,自己拼了命挤进了211/985的学校,又费劲吧啦的上了研究生或者成了留学生,到头来…哎呀,男怕入错行。当然,女也怕。
前面说的,可能是工作不久大学毕业生的状态,好不容易工资有些起色了,你也够幸运迈过了房价的门槛,在合适的价位上了车,这时候再看看家里的保姆、月嫂,以后音乐、美术班按小时收费的知名老师…女怕入错行又嫁了入错行的郎呀。
所以现在的现状就是,学历门槛较高的岗位没有体现出收入的优势,反而被低学历岗位超越,这使得未来的职业选择都集中到高学历才能进的那几个行业中。而制造业按照现在的趋势会越来越招不到优秀的人。在普通人的视角里,学习无用论的例子比比皆是。
虽然还是有不少公司没有996,但东施效颦高喊【狼性】的企业比比皆是。在很多公司的词典里,【狼性】这一词的含义就是拼搏奉献、埋头苦干;翻译成人话就是“免费加班”。但所有的管理层似乎都有意无意的忘了狼之所以有狼性是因为它们要吃肉这一事实。【狼性】这一词如今不再是管理者鞭策员工的话术,而是劳动者评判一家公司的媒介。如果这家公司大谈狼性,但待遇又没有领先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可以直接判定为又当又立的典型了。同时很多时候的加班并不是真的工作任务多到做不完,而是一些管理层们在项目上拍脑门式的尝试以及对待普通员工们何不食肉糜式的思维。每当看到薪资是自己3倍至10倍的管理者大谈拼搏和感恩,你的脑子就像看皇帝的新衣的小朋友一样清澈单纯。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看央视的一些纪录片,比如在“基建狂魔”的背景下的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第一遍看的时候惊叹于这个工程难度高、规模大,对于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设计师来说很有吸引力。后来又看第二遍,尤其讲船和国产大飞机的几集,我开始注意到里面的一些研发人员的穿着打扮和气质,以及工作环境、墙上的标语。然后再想想这些人从交大、同济这种级别的学校里研究生毕业,你细细品。
另外再看看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的指挥室里我们的同龄人。火箭发射了,参与了研发、发射任务的人们日子过得怎么样?参与了芒果台航天晚会的艺人们,几分钟的演出又收入了多少?川航机长奖励了500万,中国机长的片方和演员从20亿的票房中获得的利润是未知数。
以前在知乎上关注过一个上海的收租婆小姐姐,看她讲通过家里的几套房子收租、接触不同的人的故事,还有她那时候相亲的故事。看她用十分怜悯又敬佩的文字去描述 和她相亲过的交大硕士,满腔热血的跟她讲自己的工作是多么伟大,大飞机、大船是多么具有战略意义。她说这小伙子真不错啊,就一个月5千的工资(当时)实在是…
国内的大类行业中,其实也就金融和IT这两大行业里头部公司的待遇有机会和欧美接轨。但国外的life&work balance和国内工作强度显然不是一个质量。这点在华为、大疆这种如今已经成为“民族骄傲”的狼性公司工作过的人应该有体会。我一同学之前在华为工作,后来跳槽去了某BAT,当他现在的同事因为加班而哀嚎的时候,我同学表示,“这都不叫事儿”。
为什么有【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就是国家评估工程师红利大概也就能吃到2025年左右。比如我所在的行业,汽车设计师以及工程师,在北美新人大概7~8万刀,资深设计师十几万刀。这个收入按照汇率换算过来在纸面上是3倍左右。同时在国内,一些企业中的专家岗,外籍专家也比国内专家工资高不少,同时企业还要给外籍专家安排房子和子女的国际学校。真的是中国专家只能相当于半个外籍专家么?还是外国脸比较值钱呢?什么时候国内外这个差距在2倍以内了,什么时候工程师红利也就基本上差不多了。
中国现在越来越牛x的背后是包括你我在内无数人被压榨出来的“红利”。但现在和以前不同,以前是: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
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
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以前是朴实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因为大家什么都没有,过得都不咋地。国家吃全国人的红利,一碗水端平,童叟无欺。而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相比大国崛起的伟大梦想,柴米油盐、房子孩子、眼前的小日子才是让自己更关心的。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李诞这样坦然的说“我是一个自私的人”的艺人如今能这么火,因为我们都是自私的人。
因为世界是个大传销。早投胎的封侯拜相,晚投胎的充当炮灰。
你去看法学博士的论文,你会发现,越到今天,字数越多,水平越高,难度越大。八九十年代的论文都不能看,各种抄袭国外,两千年初的论文比之前的要好一些,但水平和今天研究生论文差不多。到了2010年左右,博士论文越来越厚,难度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
你可能觉得,这是进步啊,不错,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读个博士的难度,是二十年前的十倍!
而博士读出来的收获呢?十分之一!
最早的法学博士,全国名校随便选,因为没有啊。在后来,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学术水平,五院四系随便选,再后来,一本随便选,再后来,博士限35岁以下加两篇C,一本招博士要求海归经历。你会发现,读博士越来越不值钱,想找到个好工作越来越难。
而那些最早博士毕业的人,现在早就法学泰斗了。人家门生故吏遍天下,写论文让学生干,打官司有学生在法院,发论文有学生管期刊,他们是天选之人,一路绿灯,一边带项目一边打官司一遍给各级政府和企业做顾问,要钱有钱,有名有名。而现在的人进去,做炮灰,当打工仔。发文章靠跪,评职称靠熬,累死累活只要有一步没赶上,就再也赶不上了。
可,为什么以前那么容易,现在那么难呢?
因为现在的人是下线,以前的是上线。现在的越难,以前的越容易。
大传销,人家是第一批,后来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就等于有了下线,下线越多,这些人赚的越多。而越晚进入的人,向上怕越难。
法学学术研究就是个传销游戏,其他的也是。
为什么现在所有的专业都在劝退。
因为所有的专业都有一个机会问题,而人们都不傻,机会早就被十年前的人站住了。这些站住资源的人不会轻易给后来者机会,而是运用各种方法将这些资源试图保留给自己的子女,而没有资源的人进入这些专业,实际上就是传销组织做下线。
换句话说,做炮灰。
这个传销游戏,不分专业,哪个专业都有这个问题。有的专业还有机会,可只要不断地有人进去,这些人就会拼了命去争这些机会。于是,后来者抓住机会就像在黑夜里徒手抓鸟一样难。
换句话说,其实,无论学什么,都要有冲破障碍的心,付出非凡的努力,有了非凡的本事,才能抢的了机会。
只是,你这样,对于别人来说,想要机会就要更非凡的努力,有更非凡的本事。
最后呢?
最后你会发现,你都已经精疲力尽了,才能刚好过上一个平庸的生活。
资本的炼丹炉热浪滚滚,你我都是在这里面翻腾起伏,谁不想要机会改名命运呢?
没想到这个答案能火,真没想到,我觉得这个答案比上面那个资本如何隔绝上升渠道的深度要差很远,可这个答案却火很多。
。。。。。。。。。。。。。。。。。。。。。。。。。
之前被知乎禁言了七天,刚放出来。现在继续。
这世界有个残酷的真相:机会之花由失败者的鲜血浇注而成。
为什么?放到上面的那个例子,正是十年运动的大洗牌,将全中国的某个阶层打散了,从上到下掌握资源的位置都空了出来,第一批进去的人才能大展宏图。据说,那时候西南政法一个班出了几个省委书记,十几个市委书记,还有好多教授,这种级别的机会是此后的若干代人再也不会遇到的。因此,不客气的说,正是那些被清洗人的伤痛,成就了后来者的幸福。
当然这样说不是告诉你要损人利己,认清世界的残酷和自己变得残酷是两码事。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在于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洗盘游戏,无数的人被拍倒在沙滩上,又有无数的人占了上去。这本身就蕴含着机会。
评论区有人质疑,说早些年上大学的人条件艰苦,要克服多少困难。的确,法学圈子里的大牛很多都有一段提心吊胆的经历,例如某位学部委员当年都是偷书学习,怕别人发现受到打击。就像牛市启动前往往伴随着最凶残的下跌,直到把大部分人吓怕了,再也不想玩了,这时候你敢于进场难不难?难!但这是主观上的难,你面对的困难是自己以及周围人观念上的束缚和惯性,这种困难很难克服,原因不是他真的有多难,原因在于人自身的弱点。
你要明白,世界上真正难的,从来不是那些能够克服的困难。
你需要思考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到底是一条充满坎坷但有前途的路,还是一条死路。你要思考自己的努力和辛苦到底是在行情启动前的杀跌,还是传销后期做下线被深度套牢。其实,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无不是找到了一轮大行情的起点。有的先是看到了,然后去做,有的只管做,后来碰到了。
很多人问我,应该怎么破解这个大传销的局面。
这个世界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没有破解一切困局的妙招。但只有基本的法则,像刚才说的,机会是由失败者的血浇灌的就是这种法则。看清楚这些法则,对你人生决策只能提供一个视角,但无法代替你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承担。无法代替你在机会来临时克服自己的弱点和惯性,坚定的入场。
不过,无论你怎么选择,看清楚这个世界,总是必要的。无论你是否看清,承担这个世界,总是必须的。
无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人,都要有人的样子,都要有人的承担,站立着书写自己的故事。
此外,我以前写过《为什么年轻人中年人都感觉上升无望》的文章,提到了各行各业都阶层固化的问题,原因在于体力去技能化、智力劳动体力化和权力收缩,看我文章的朋友也知道,我说过资本主义是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具有能够自我复制的同构基因,所有专业都上升狭窄,本质上是这种病毒自我复制的结果。
其实,如果你研究过资本论,就知道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部人通过实现原始积累垄断生产资料,迫使另外一部分人充当炮灰,这个过程可以是圈地运动,也可以是阅文集团强占著作权,也可以是已经成名的法学家抬高法学进入门槛并控制所有的期刊发表权力,不过其本质是一回事。就是已经实现资本积累的势力,通过碎片化手段将后来者变成纯粹意义上的劳动力。
个人应当怎么做,当然是要明白这个过程和这个趋势,避免碎片化,避免依附性,从而具有议价能力,努力实现自身的原始积累。
想了解更多的,可以关注公号 果酱观,微信:lawbest
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旨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我的其他答案中也有于此相关的。例如:
全误解了我的意思,于是又写了一篇。
评论区不少有人和我抬杠,说刚开始参加高考的人都是精英如何如何,既然这样,我就贴一个77年高考试卷吧,也好让那些杠精们头脑清醒下。看看那个时代参加高考的难度。
另外有两本书,对你有帮助。一本对于你看清这个世界,有帮助。
一本对你承担这个世界,有帮助。
最后,有要备考遴选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果酱君的遴选课堂
另一个公号:果酱观。
微信:lawbest
说点大实话,别生气哈。
“自己的专业”类似于“自己家的孩子”,“别人的专业”类似于“别人家的孩子”。
只看到别人专业吃肉,没看到别人专业挨打。因此容易贬低自己专业的前途。
在博弈中,超过本专业的大部分平均水平。就能获得远超平均水平的回报。
比如做到专业能力前10%,中产妥妥的;前3%,小富贵;前0.1%,大富贵。
这个博弈跟是啥专业没啥关系。
某些还没到前10%的人,自己在博弈中暂时处于劣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能不断学习,跟不上变化,没啥韧性,懒,分心,对专业没有爱等等),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笨(一般也不是笨)。
这些人得找理由,于是“我的专业”成了背锅侠。找着找着理由,自己把自己忽悠了,心安理得的不用有压力去上进了,或者再换个方向投机试试。
然后这些人以过来人的身份来知乎分享经验了:XX专业很坑,你看我XX巴拉巴拉。
有案例,有感悟。看上去真的特别有道理。
别信。谁信谁10年以后又得来知乎分享专业多惨多惨。
死循环。
因为这是中国的常态,中国和中国人就是这么进步的。现在这批网络写手没见过之前的劝退时代,也不读历史,大惊小怪,夏虫不可语冰。信他们你就傻了。
50年代,刚组织高考,大学是苏联人帮忙建的,但民国的中学教育惨不忍睹,所以头几年的招生人数超出当年中学毕业生,国家被迫动员已经工作的军人和干部,要求有中学学力的人去报考大学。很多人觉得,已经在政府和军队里占了位置,而且政府部门急剧扩大,上升空间无限,为什么要去读大学?
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很多已经进入国营或大集体工厂的人再考大学,是要被同事笑话没脑子的,因为现在手里已经有每月几十块的工资,而且进入了排队分房系列,如果读四年大学,工资没有明显增加,反而耽误了涨一级工资,分房重新排序,岂不是亏大了?
当然,这些劝退的人也不是全无道理,我爸70年代末当矿工,收入70多,还有非常高的粮油指标,考虑到家里负担重,就一直拖着不去高考,1986年才末班车去读大学。
1998年,地方政府已经因为上一轮乱投资而破产,国企大下岗的风声已经在眼前了,读大学等政府分配的路子越来越窄,倒是去南方做点小生意似乎现钱更多,80年代的读书无用论再次出现。而且实业不振,就算读大学,也没人学工学农学理,考虑到官倒和外资的力量,金融、工商、外语和生物环境是仅有的热门专业。
那年我到同济读书,同宿舍只有我一个人第一志愿报土木工程,其他都是热门专业踢出来,被迫读土木工程的。开学典礼,李国豪校长出来亲自打气“咱们这个专业还有希望”,言外之意是很多人已经不抱希望了。你猜猜我这些同学接下来20年的日子好过不好过?
2020年,是除了少数IT风口行业都劝退……这情况眼熟不眼熟?
过去70年,每隔10年,中国人的教育水平就要跃升一层,原来的主流学历就要贬值一层。而且,每个行业,抛头露面的都是那些成功人士,失败的你看不见。如果你盯着成功师兄师姐的路线来安排自己的前途,几乎一定会被打脸。但就算是这个被“打脸”的未来,绝对水平也明显高于上一代人,更高于那些放弃学业的同龄人。
一言以蔽之,所谓“劝退”,就是在全面受教育的背景下,小资产阶级靠学历就安逸一辈子的梦想不断被戳破的过程。大多数大学生能来读大学,本身就是“劝退”的原因。所以,管他别人怎么劝退,好好读书是硬道理。国家在前进,有些人受不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有人则看到了顺风顺水的好日子,你选哪一边?
听我一句劝,当不了风口上的猪不是坏事,因为人生来不是要当猪的。大学四年,通过毕业考试所需的知识x5=学校能教你的知识。 学校能教你的知识x10=你自己全心投入能学到的东西。四年下来,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差异,比985和专科之间的差异还大,比猪和大象之间的区别还大,你管他别人劝退不劝退,做好自己最重要。在上知乎看劝退文之前,先问问自己每天主动读书健身做实验的时间有多少?超过玩游戏的时间了吗?
没有的话,你是自己退的。
这个话题,太老了。民国上海就有“做一行,怨一行”的讲法。到我父亲那代还在讲。后来开始打压上海话了,这些俗语才逐步淡出生活。现在好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一样,还能讨论这么多。上海的论坛,把这种隔一段时间就要讨论的话题(发的牢骚)叫月经帖。那么这个问题,应该叫民国月经帖,一百年了,还没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