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这些专业的时候,你得明白的一个事情是,这些专业虽然是新的,但这些专业的老师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他们只不过是从近似的专业抽调了教研人员,然后成立个新院系,把原来的课程改一改,结合点业界的东西一讲,一个新专业也就这么出来了。
对于考生来说,如果你读以前的专业,只要基础打牢,你跟这些近似专业的学生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比如说这里面历史学下面的“古文字学”专业,看起来是一个新专业,但一般学校只要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肯定都有古文字学领域的教师,历史系下面也会有文献学、古文字相关的课程。如果你对古文字感兴趣,读个汉语言文学或者历史学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如果你读了“古文字学”,除非是继续深造,否则专业不对口的概率极大——毕竟历史系的学生实在不行还能当个中小学老师,可中小学也不学古文字呀。
理工科这边的情况,似乎更“惨”一些,好多专业都分的太细了。在我看来,这些不应该是高考招生专业,而应该是研究生或者博士阶段的科研方向。好比说农学下面的饲料工程,我个人觉得真犯不上设置一个本科专业,一方面是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是以本科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足以真的就能直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在专业方面,我个人的建议是宜旧不宜新,因为实际上大多数所谓的新专业都是原本的老专业分支出来的。特别是,如果你看着这个专业不想是一个独立的专业,而像是某个原有专业的子方向或者是研究生阶段的招生方向,就更不要趟这趟浑水。
并不看好,我建议考生谨慎报考这些专业。这些新增专业能看出如下特点:
中国因为继承苏式教育的传统,非常倾向于把专业细分。曾经专业细分的优势是,便于直接把学生送进对口单位,降低单位培养人才的成本。我大三大四的时候非常迷惑,为什么我们要学很多非常“大专”甚至“职高”的课程,例如铸锻焊的工艺原理及实操,因为我觉得这些课非常low,根本不应该是大学生学的。后面进厂实习后才恍然大悟,因为我们学了这些low课,进厂后马上就可以跟着老师傅干活,厂里培养“工艺员”的成本和时间周期大幅缩短。
相比,美国的专业设置是宽口径的。例如美国有一个专业叫EECS,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这个专业的口径非常宽,从芯片的晶体管制造、电路设计、体系结构、通信技术、微波工程,到密码学、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分布式计算、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方方面面全部都有涵盖。
宽口径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选课快速掌握社会亟需的技能,快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学生可以选互联网方面的课程,拥抱互联网。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集成电路设计大火,学生可以通过选课快速转向,去芯片研发。到现在人工智能大火,学生一样通过选CS229、CS231、CS224等课程就可以快速抵达战场。
相比,国内开一堆口径很窄的专业,把学生限制得很死。过一久,那个方向不火了,学生又如何转身?
所以我的建议,考生填报志愿,还是优先选传统的认可度高的普及度高的专业,如想学计算机,就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或软件工程,不要去报哪些花里胡哨的新增专业。
高校的专业设置, 可以堪称当代的种姓制度了,
负责给各专业取名字的和招生的, 都是智力顶端的文科壬, 他们对于底层人民的心理把握的一清二楚;
而高校的各个专业, 就像罐头一样, 有独特的屏蔽和保鲜功能, 使学生隔绝外界信息, 又给学生灌输大量错误的思想观念, 几年不变质
社会的各个行业, 有或多或少地设置各种壁垒, 导致已经毕业的人员转行的难度与日俱增;
最终形成的局面就是:
大量的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像样点的工作;
或者只能忍受各种低端行业的工作;
然后考公报名都难,能报名的也很难考上;
编程序又学不会;
做销售情商又不够;
他们只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 高素质版的农民工;
在一个个落后行业,贡献着廉价劳动力.
他们的人生,. 就像煤炭一样, 燃烧了,炉渣处理了, 也就没有了
如何破局, 有且只有一种办法:
将师医法金计(师范, 临床医学或口腔,法学, 金融, 计算机或软工), 这五个专业写在五个小纸条上, 你抽签决定去哪个
将来的出路, 95%的概率, 比你按照自己的理解报志愿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