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种东西都是公开化的。
国内一般没人提,但其实从古至今也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官是官,再小也是官。
吏是吏,再大还是吏。
官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但大部分时候还是泾渭分明。
国内太敏感,我就不多说了。
只说说美国的划分。
一般来说,有所谓的政务官(也就是“官”)和事务官(也就是“吏”)的划分。
为前后一致,以下仅用官吏的称呼。
美国的官,表面上是民选的,实际上是党派的。
当官,最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当然至少要及格),而是你的派系。
你是否属于某位大佬的下属,你是否有大佬支持,你的意识形态你的政治目标是否与派系保持一致。
只要你能获得党派内部的支持,就可以获得党派的竞选资源,让你去最合适的地方选举,包装你的人设以获得当地选民支持。
什么叫红州蓝州?只要你的颜色和当地颜色一致,你就一定可以当选。
至于你具体是谁?这不重要。
为什么选择你?你的身份确保你是“自己人”,你的忠诚和你的能力确保你可以给其他“自己人”提供帮助。很多很多的“自己人”组成党派,控制着“自己人的地盘”,为党派输送利益,并把更多的“自己人”送上关键岗位。
对于“官”来说,政治大于一切。
美国的吏,表面上是政府指派或“官”任命的,实际上是吃专业饭的。
吏有具体的晋升体系,想当xx长就一定要在体制内有足够的资历。
吏是具体做事的人,是真正的公仆,服务于人民,更服务于“官”。
大部分情况下,吏没有党派之分,谁上台都要用这些人。也许局长副局长会被政治影响,但底下的小公务员完全和政治无关。
吏不需要搞竞选,不需要立人设,不需要出风头。一个好的吏往往默默无闻数十年,一心维持部门运行良好。
吏没有权力,吏要做的只是完成任务。向哪个方向走?那是“官”的工作,吏要做的是执行。
吏作为专业人士,可以给“官”提出意见,但最后做不做,还是要“官”来拍板。
而影响“官”作出决定的最重要因素,往往不是专业问题或吏的意见,而是政治目的和宏观大局。
美国的官吏存在转换。
某个官被送去执掌专业机构,时间长了自己也成了专家,也就成了吏的身份。
某个吏因为和党派走得近,被党内大佬看中,也有当官的一天。
但大部分情况下,这并不会发生。
吏干到顶天还是吏,比如NIH的福奇博士,就算进了白宫的记者发布会,他也没有任何决定权,还只能由着川普瞎折腾。
官却因为能被派往专业机构,常常成为外行领导内行的搅局者,把吏的工作搞得一团糟。
所以你看,官吏官吏,官在前面,官领导吏。
在美国,事实上也是如此,再小的官也是官,只要走上竞选当议员这条路,他就正式有了政治生命,他就有资格成为各大企业的座上宾,成为各个专业机构讨好的对象。
而吏?一天没有党内大佬支持,一天就不能放宽心,必须当小心谨慎的打工人,不能出一点差错,以免成为别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官员」一词不是中国内地官方的用法。基本上不会有任何一部法律或者官方文件将中国内地的政府工作人员称为「官员」(外交等特殊场合除外)。党务系统倾向于使用「领导干部」「干部」这样的词语,国家法律和政府系统倾向于使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样的词语。
中国内地的正式文件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官员」一词呢?一是正如刚刚所说的外交等特殊场合,例如外交部网站中就有一个栏目叫做「主要官员」。二是称呼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外国和国际组织的官方工作人员。三是运动赛事中的技术官员。
也就是说,将中国内地的公务员称呼为「官员」,通常是一种非正式的用法。既然是非正式的用法,就各有各的道理了,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至于什么「官」「吏」「僚」之类的分类,也都是非正式的,自己能把各种分类解释得通、能自圆其说就行。你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公务员分为「牛X的」和「不牛X的」;「干活的」和「不干活的」;「坐办公室的」和「在外边跑的」;「帅的」和「不帅的」等等。我那小学一年级的外甥女,她就知道有些公务员是「开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