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啊,题主想问的是,嫉妒这种心理的合理性是什么。在经济学里面,用来描述带有嫉妒心理的人的效用函数,有的时候会用
来表示,其中第一个y是自己的效用水平,而第二个带上划线的y是参照物的水平。显然,当参照物的效用水平增加的时候,哪怕自己没什么变化,收益也会下降;而当参照物的效用水平降低的时候,收益就会增加。
所以这个U就可以表示存在嫉妒的情况下,人们的净收益的大小。怎么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呢?一般来说,自己的收益和自己的努力程度e有关,而自己也可能有一些能够影响其他人的手段l:
就两个可能,要么是提高自己的y,要么是降低参照物的y。这也对应这嫉妒所产生的两个效果,一个是自己奋发图强,争取缩小自己和对照物的效用差距,也就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e;一个是想办法给对方使绊子,争取让对照物缩小和自己的差距,通过增加l,来减少参照物的水平。
当然以上没什么稀奇的,不少经济学教科书和文章里面都写了,这个可以看作是嫉妒的”需求端“,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嫉妒。但是这里我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人们会有这么奇怪的效用函数,为什么『看到别人好我就眼红』这个心理如此的普遍,到底是什么让一个纯理性的人去嫉妒,这就是嫉妒心理的”供给端“。关于这一点,大约几个月前我还专门查过相关文献,似乎没有哪篇文章在尝试着试图像梯若尔解释自尊和自信那样,用纯理性的模型来推导出非理性的情绪的根源,作为参考,关于自尊的经济学解释在这里:
接下来,我会尝试构建一个模型来给嫉妒一个理性的解释,这将是一个动态学习(Dynamic Learning)的故事。
设想一个人需要活两期,每一期,每个人都有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箱子——他不知道这个箱子里面究竟收益是多少,但是他可以观察到每种可能收益的概率并算出期望值。在每一期,他都面临很多个选择,只有两期结束之后,状态才会收缩到一个具体的值,收益才会兑现——这个过程就是在模拟人的择业和发展,因为产出水平只有到最终才能揭晓,之前都是过程。
这个人在选择的时候,只能观察到每个选择背后的『线索』——就像有人觉得『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而有些人觉得『CS大法好』,这些都是高考报专业的『线索』的例子。单事实上这并不代表选择了这样的专业自己一定比选择其他专业要好。因为线索可能是准确的显示了对应选择的期望值,但是也可能是不准确的,只不过从概率上讲,有线索,总比没有线索要好。因为人们的信息是不完美的,所以人们只能根据这些线索(用值来表示,越高越好)来作出自己的决定。我们同时假设,每个人观察到的线索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的人接受到的线索是『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有的人接受到的是『CS大法好』。
因为人们在作出选择的过程中,唯一能够接受到信息,就是『线索』,所以对于理性的人来说,最优的选择很简单,就是『线索』值最高的那个选择。
但是如果当你做出选择并有了一个新的状态之后,你观察到一个本来和你同样的人,也通过独立的观察他自己的信号之后有了新的状态,并且对方的选择和状态都和你不同。这个时候你面临着第二期的选择,而唯一的新信息就是这个人的选择和他现在的状态,你会怎么做呢?
事实上,如果这个人的选择和你不同,但是状态的期望值比你高,这本身就是一条额外的『线索』。这意味着,在观察到新的信息,更新了自己的信念之后,你之前作出的选择有更大的概率不是最优的选择,换句话说,因为你接触到了新的信息,所以会影响到自己对第一阶段结束之后自己状态的估值,如果你观察到另外那个人的状态的估值不如你,那么显然这是一个利好的信息,这说明你有更大的概率选对了方向,那么你对自己的状态的估值就相应的高了一些;而如果你观察到另外那个人的状态的估值比你强,那么你对自己的状态的估值就相应的减少了。所以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是可以影响到你自己对过去走的路是否正确,对未来的是否还坚持走同样的路的判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他人的好坏,确实影响了自己的效用。
通过这么一个两阶段的模型,我们构建了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是如何被其他人的收益水平所影响的。其核心就是:其他人的收益水平所影响的是你对过去选择的正确性的评估,以及你对未来的展望。所以别人过的比自己好,即便自己本身没有变(对应在上面的例子里,就是自己的状态并没有变),但是自己对自己状态的估值变了。就这样,一切都是理性的,嫉妒产生了。
最后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嫉妒真的是可以有效用的,因为『我过得比你好』这代表对自己过去选择的肯定和对未来更乐观的期望。无论是”你“落井对方雀跃,还是”你“升天对方下绊子,其实这个敌意并不是针对“你”的,而是对方在不断的努力来证明他/她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来保持自己的效用不下降的手段,只不过这个手段恰好对”你“造成了负面了影响。
以下随便写写,可以忽略:
从数学上来说,仅仅观察到自己的线索c作出选择o之后,对自己的状态S的估值是 ,那么观察到其他人的选择 和状态估值 之后,我们大约需要假设如下性质来保证嫉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