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一方面在拔高结婚生子条件的预期(房子,学区等),另一边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消费理由(旅游,数码产品等)。
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结婚门槛高却有很多替代品(单身不等于孤独,娱乐交友等机会非常多也更有认同感),那把注定要背负一辈子的结婚成本,画到让自己开心的低价替代品就是很正常的选择了。
这个很正常,甚至于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无论是生理的欲望还是心理的抚慰,都和婚姻毫无关系。婚姻是一系列契约的合集,规定双方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以增加了婚姻状态的退出成本为特点。这个契约在历史上主要发挥这么几个作用:
第一个就是古代非常流行的联姻制,背后是两个家族的结盟。这种结盟是一种信号意义上的。因为如果说家族利益和一个小辈的利益相比,小辈的利益确实是无足轻重的;但是问题是一旦你和另外一个家族联姻了,在其他人看来,你们就是更亲密的;那么即便是什么都不做,也会受到牵连;所以在没有下定决心止损,划清界限的时候,两个家族往往很容易达成一定程度的协同,来谋取更大利益。
这一点无论是魏晋的士族,还是欧洲的王室,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虽然联姻并不能阻止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家族和家族之间的政治斗争,但是却是能够充当润滑剂,及时的对博弈的其他各方发出信号。不仅仅是上层之间,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里,有证据表明印度和菲律宾这些发展中国家,农民们往往有意把女儿嫁的更远,来对冲天灾等对自己庄稼的影响。[1][2][3]
联姻制要求利益优先,无关感情。但是现在家庭原子化,家族感已经变弱了,两个小家庭之间往往没有多大的利益需要小辈去『牺牲感情』;其次,现代的社会也足够发达,赈济和扶贫等等工作做的也不错,对冲风险带来的收益也在减少;第三,现在的社会规范也越来越支持自由恋爱,那么自由恋爱意味着更多的以结婚当事人的利益优先,而不是以家族的利益优先。
所以婚姻对冲风险这个功能已经被弱化了。
第二点,家庭内部分工,包括但是不局限于「一主内」和「一主外」的模式。专业分工会带来效率的提升,这个是管理学里面经常提到的原则之一。[4]这种主内主外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合同。也就是双方提供互补的服务。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还是现在的日本,都是这种模式,但是这种关系合同也是以婚姻的稳定性为基础的——古代靠风俗、律法和家规,现代靠法律。但是当代的中国不属于这两种的任何一个,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这是男女更加的平等,但是另一方面家庭内部分工变得更加的困难。因为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在面对离婚可能性下的经济稳健性是不同的。职业女性更加的稳健,更加能自主;而家庭主妇则相对更加被动。
那么因为婚姻相对自由,对于主内的一方而言,其创造的价值完全围绕这家庭展开,但是家庭的存在与否是双方共同决定的。那么主外的一方,也就是劳动力价值更有流动性的一方就有动机去「剥削」主内的一方,这个称之为『hold-up」问题,在公司签约之间同样存在,相当于厂家把货都备好了,主播临时说对不起我要加钱。
这方面法律能做的非常有限。法律当然可以强行的保护流动性较差,也就是主内一方的利益,但是问题又来了:强行保护之后,因为原来双方靠的是关系合同,而关系合同靠的是对未来共同愿景的默契来维持的——也就是两个人会长期相处下去,绑在一起了;现在如果从一开始就存着「现在这个家庭很可能不是我将来唯一的家庭」这个想法的话,主内的一方有任何理由去真的主内么?法律是粗线条的规则,精细到家庭内部的具体分工,法律是无力去一一的掰扯清楚的。那么这就造成了一个因为法律执行力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造成的两难:在双方对家庭共同愿景不断减弱的当下,如果不保护主内一方的权益,主内一方会被压迫;如果强制保护主内一方的权益;那么主内一方就有强烈的动机来进行道德风险,反过来占主外一方的便宜。
而目前的社会化分工,其实也降低了家庭内部分工的必要性。有文献表明,这种分工带来的收益,随着市场化的进行,是逐步下降的。[5]
所以,婚姻自主和社会的发展,其实本质上是削弱了婚姻的共同愿景,从而降低了婚姻内部分工的必要性。当然,这只是客观的说明背后的逻辑,并不是说不应该婚姻自主,不应该婚姻自由。从个人发展、个人幸福感的角度,我是坚决支持人和人之间更加平等的。但是个人的发展和婚姻制度本质上是有冲突的。
第三点,共同养育后代。这一点其实和第二点是息息相关了。在以前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养育后代的繁重任务交给专门的人负责,对生产力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作为回报,生育和养育的过程中而造成的损失也劳动力的丧失也可以得到补偿。所以婚姻也是一份保险合同,让生育者和养育者可以相对的轻装上阵,不用担心自己因为生育而流离失所,因为养育而食不果腹。而家庭收入的提高,对儿童未来的成就也有正向作用。[6]
但是现代生产力也足够发达了,社会保障和保险让单独养育后代越来越可能,尤其是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至于父母同在对孩子的正面影响,这个确实现在有一些文献指出影响是显著而正面的,似乎佐证了婚姻的必要性。但是这个必要性的背后到底是因为社会文化、同侪压力,还是其他原因,目前尚且不得而知——也就是说,如果未来的社会都是单亲的,或者大部分都是单亲的,双亲家庭是不是还拥有优势,并不能断定。
所以,就共同养育后代而言,人均收入越高,因为边际收益递减,那么因为孩子养育问题而结婚的动机也越小,这一点也很符合观察。
从上面的分析就能看出来为什么婚姻制度这么拧巴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制度发明之初,基本就来自于利益的关联和交换,罗曼蒂克式——也就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婚姻,在这个世界流行也不过区区几百年。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当然存在很大的优势,比如感情深厚的人之间不容易起矛盾,容易创造更强的家庭共识,更加有默契等等,这也是爱情婚姻战胜利益婚姻成为主流的原因之一。但是问题在于,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其实是事实上最不需要婚姻这个契约的——如果两个人关系一直都很好,他们结婚不结婚,其实没有任何区别。而婚姻恰恰就是为了以仪式和契约把两拨人『绑在一起』而设计的。
以利益为基础的婚姻是契约婚姻,这是婚姻被发明出来的本意,而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最终的走向是同居养育,双方通过关系合约(relational contract),或者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签一个非常轻的「同居合约」,靠着彼此对未来的愿景来维持紧密的家庭关系。
现代社会,正在普遍的从契约婚姻,转型到同居养育的时代。而这个转型过程中,恰恰是最容易爆发出矛盾的。因为明文契约和关系合约之间存在互相冲突。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用男女之间的承诺作比方就一目了然了:
假如A对B承诺,自己完全忠于这个家庭。如果这个承诺力为0,俩人必然一拍两散,压根不会在一起,如果承诺力为1,毫无以为俩人幸福的在一起。
现在假定A的承诺力有限,面对诱惑,以一个外生的概率背叛这个家庭。是不是这个概率越低,伴侣B越幸福呢?其实未必。
当A的承诺力比较低的时候,A其实反而并不敢背叛B,因为A一旦背叛了之后,因为自己承诺力比较低,所以自己赌咒发誓变得没用了,从而会导致B对A实行很严厉的惩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A承诺力低,易受诱惑,但是因为B对A背叛的惩罚非常严重,所以A不敢出轨;
当A承诺力高了一点,B的情况反而变坏了,因为这个时候,一旦发生了背叛,因为B知道A说话还是有很大概率算数的,所以并不会采取决绝的手段,而是会想着再试试,而A在事前就知道这一点,也就意味着在均衡状态下,B的惩罚力度变低了,这样尽管A 的承诺力相对高,但是背叛的门槛却变低了,背叛反而更容易发生了。
关系合约和明文合约互相纠缠,导致了最坏的结果,而当过度完成之后,则又恢复到泾渭分明的状态。所以对未来,我依然是乐观的,等度过了目前的转型期之后,铸造了新的共识,我们依然会进入一个男女之间更和谐,但是对单身习以为常的时代。
这不是巧了么,我昨天刚码了一篇相关的文。
不过就本题而言
单身的原因有很多
原子化的社会啊,社会分工演化啊,消费主义等等,共同构成了单身难婚难育少子化的时代。
因为单身人群扩大,所以出现了单身经济,所以男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增加。
这一点我们要警惕,警惕分裂的极度迎合的男性文化消费。
而这篇文章就是基于我对当下某些现象的一点观察跟个人体悟。
欢迎大家批判跟指教
短视频,网文新流派-男性的幻想乡新观察
这个标题很奇怪,因为这算是个命题作文,为什么要写呢?
因为我前两天夜里刷短视频刷了几小时,观测到了一些现象,自我检讨后觉得要写一个小文章,作为社会观察记录。
最近我发现有一类视频很流行,短视频连续剧。什么跟女老板同居,富家小姐爱上穷小子之类的。
视频约为一分钟左右,节奏明快,叙事清楚,整个都是以第一视角拍摄。
整个视频中其中充斥着很多符号,成沓万元钞票,豪车,私人飞机,无数车钥匙女老板,名牌包包。而这些女性无一例外全身心的盯在男主角身上,男主角的一些小事就让人感动莫名。有钱,还天真。好像没有接触过人间烟火,一下子就被穷小子迷花了心。
着装十分大胆,全是男性喜欢的那种。妆容精致,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满是风情。
有很多人看,还有不少的人催更。我也是一口气刷了几个小时,看的很开心。
不过我始终觉得不对劲,按理说这是故事,虽然是第一视角拍摄,看上去像真的。
但是我还是感觉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吧,我也一时说不上来。
后来还是回想短视频的内容。有些情节,让我跳戏。
虽然这些短视频代入感很强,但是在细节处还是露出了端倪。
虽然很符合底层视角所知的所幻想的上流生活,像是电影电视剧中演的一样。但是恕我直言,大概是预算的问题,很多表现实在露怯。
譬如两个人的同居,生活用品却很次。乘着私人飞机去出差结果住到了小宾馆。
看到这些不对劲的时候,我有点像尼奥。
看着周遭有点不对劲,但是什么都没变。
继续谈视频,现在大抵是缺什么,才显露什么,才被这些所吸引。
当然还有大数据的推送
为什么被这些所推送,为什么会在这上面停留自己的注意力,为什么会被贡献流量呢?
我有很多的疑问,但是答案此时是确定的。
关于视频,先按下不表。
最近同此类短视频一同兴起的还有一类网文,我归纳为谈恋爱暧昧流,但是最终鉴定为软色情流。
我是网文的重度爱好者,每年在起点订阅花费3000块是有的。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起点发现了此类作品。因为是大封推且是精品,对于书荒的我来说,基本都会读一读。
自有网文开始,后宫文就是有的,或者说色情元素是很难避免的。这些东西有的是笔力不够作者的点缀,也是为了吸引流量的自然举措。或者说就是服务于读者的无脑爽文,但是他们无一例外不是色情文,不是小黄文。他们还是试图讲好一个故事,还是有主线剧情的。
但是现在在净化互联网的当下,有些作者发现了商机,把点缀硬生生的变成了主菜。为什么鉴定为软色情呢?因为整个故事从头至尾,主线全文充斥着同样的符号,色情暗示,符合读者一般想象力的无脑情节。行文里全然都是下三路的事情,但是进一步就和谐,退一步就寡淡无味。说色而不淫吧,不是,是淫而不色,是直击荷尔蒙的。其它关键词我就不谈了
在我看到这些网文一个个成了精品时,我似乎还是明白了什么。
此类文章的兴起同样是男性日常交友缺乏的必然结果,因为网文大多是什么火写什么,而不是写什么会火。讨好读者跟生存第一是网文一直以来的必然。
缺乏日常交友的男性群体,这个庞大的基本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文的流派变化。
这些人跟短视频的消费范围大概率是重合的,所以也不难想到为什么会如此。
社会的原子化,奋斗的压抑,内卷,还有几千万的单身男性人群共同塑造了当下这个局面。
也难怪会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上面,毕竟生活太累了,放松都没地去。
这会我想到了的日本的宅男群体,我们这群人是不如日本宅男的,同样是相同的境地,至少日本的宅男的文化消费是无底线的,也是更压抑的。
我们则不然,我们还有更多的道德跟社会秩序的约束,日本就全然不要脸了。
我们这群人又是有希望的,至少我们有希望可以再奋力博一下,还没到那个境地。
我们还有工作, 社会还处于上升期,还没有到停滞的阶段。走出独居的境地,走出幻想乡,
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别处去,还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的。
当然,什么是正常呢?
至少我觉得,胡子拉碴,满身肥肉,将志趣寄托于幻想短视频跟软色情网文去消磨时间,是不正常的。
第一:城市男女比例失衡。
第二、宅文化兴起,很多人拒绝社交。
第三、整体社会低欲望,没有结婚和生孩子的想法。
第四、结婚功利性越来越高,动不动就要求年薪百万。
第五、互联网让很多人脱离现实,沉迷于纸片人。
单身超过五年的,结婚的概率会大幅下降。单身超过十年的,基本上就注定了铁单到底。
很多人说:单身是没遇到那个对的人。
其实这跟遇到什么样的对象真没多大关系。就算遇到的人已经很优秀了,你内心还是会有双抗拒的小手把他推开。
单身久了,你眼里就没有对的人!
平时上班赚钱,自给自足,空闲时间想出去玩可以随时出发,想买喜欢的东西不用看ta眼色。
不用在意成本不用在意目的,不用降低自己的标准去迎合别人的自尊心。
不用烦恼家长里短的琐碎,不用操心剪不断理还乱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
不用操心这班接那班的孩子教育,更多的时间用来丰富提升自己,可以看书,可以追星,可以旅游,可以健身~
毕竟人首先是自己,重点是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别人期待或要求我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个人用五年十年的时间养成了独自生活的习惯,让他改一种活法、把之前的生活全都颠覆,那种内心涌动的恐慌感会击溃所谓的爱情。
所以真想结婚的人不该让自己单身太久,再难也要谈恋爱。至于宁愿坚持“讲究的孤单”的朋友,就做好单身持久战的准备吧。
@光年meo屋 ,搞社(zhuan)会(ceng)心(re)理(dian)研究的
作为2亿人中的一员,但我不是月光。
我个人觉得当前的局面有消费主义的原因,现在无论什么事,最终都有答案告诉你靠买买买解决。
社会发展,大家可以更多的靠个人,而不是靠团体实现经济利益和个人价值,也更加强调个人特性。
而家庭必然要牺牲掉部分个人特性而去磨合关系,维持团体的和谐。这就自然劝退了不少人了。
在目前来看,这几乎是无解的,无论是提高生育福利还是降低生育成本,都无法逆转这个趋势。——因为其他国家都干过,没有成效。
而且现在人与人相处越来越麻烦了,话都很难讲到一起,又怎么可能去结婚。
不过无论选择单身,还是选择婚姻,我都建议各位小伙伴都去真的了解一下婚姻,不要被网上的一些言论带着走,毕竟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选择。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包括可能产生的代价。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有一群韭菜精
他们勤劳又聪明
他们做梦想躺平
他们早七晚九生活在那
合租的大郊区
他们抖音、网游、追剧多欢喜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有一群韭菜精
他们认输又从容
他们接受不公平
他们早七晚九生活在那
合租的大郊区
他们外卖、撸猫、月光多欢喜
嗷
无奈的韭菜精
嗷
觉醒的韭菜精
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
斗败了格格巫
他们单身、绝育、拔河多欢喜
嗷
卷闭的韭菜精
嗷
断根的韭菜精
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
斗败了格格巫
他们单身、绝育、拔河多欢喜
我觉得还是任意门吧,毕竟站在普通人立场上,拥有时光机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不谈高赞答主那个关于较真分析“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只是纯粹看漫画里面任意门的作用,那基本就是打开门可以前往“之前到过的地方”。
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适合打工呢?
通勤时间,不需要了!别人还在急急忙忙赶路,我还可以呼呼大睡。
买车相关成本,全没有了!最重要的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堵在路上了。
哪天心情不好,随便找个国外的地方转悠一圈,然后回家睡觉。真正说走就走。
只要隐藏到位,就不会轻易被人发现,确保我得以闷声发大财。
相比起来,时光机的风险就很难控制。从《哆啦A梦》原作来看,实际上是出现了两种不同路线:
1.无论过去怎么改变,未来都是一样的。
2.可以改变历史。
如果是第一种,那时光机本身就失去了应有价值。而第二种的话,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回到过去随手扔的一张纸会引发何种蝴蝶效应,轻则自己都会消失,重则改变世界历史走向。
老爸自认为没有这种抗压能力,还是任意门吧!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MOO的老VIP用户路过...
MOO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音乐APP",它和其他音乐APP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你打开MOO之后,更像是在探索了一个包罗万象的音乐世界。
时至今日,数字音乐发展到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除了听歌,似乎并没有通过其他方式了解过这个世界最前沿的音乐是什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音乐资讯是怎样流通的、除了各大榜单和短视频火爆的口水歌我们还有没有别的选择、作为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该如何进一步探索音乐世界?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个人喜欢音乐的人都将面对的问题。
如果不去面对,很可能你将会被算法牢笼培育成一个习惯于被动吸收流量音乐的傀儡,机械式地收听流水线的作品,惯性地透过热门评论解决惰性的思考,最终,你好像听了很多音乐,又好像什么也没听。
因此,MOO的出现或许会通过这些因素破除信息茧房:
1、透过产品设计来弱化播放器属性,提炼呈现有效可读的音乐资讯内容;
2、淡化明星流量的制霸效应,原来脱离娱乐属性的音乐也可以异常丰富多彩;
3、淡化商业影响,不设音乐打榜功能,强调多元个性引发的音乐思考。
那么,究竟能否使国内用户的流行音乐审美习惯和单一刻板的惯性思维得到改善?
说一下我的感受(仅供参考)~
它剥离了传统音乐APP的固有形态,用“可听”、“可读”、“可感”、“可思考”概念触碰用户。UI设计更加沉浸化,使用中性色调更易于用户专注于音乐内容本身;同时将内容栏目、电台节目、音乐人交互的部分进行封面图突出,不同属性的模块会通过不同样式的封面进行呈现区分,基本上省略了文字注释,用图形化解决和用户之间的默契。这就像你看到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立即明白它是苹果公司的logo,而不是还得在图标底下写一串名称。
MOO给我最大的视觉感受就是"沉浸感"很强,它可以使你更容易将注意力停留在音乐内容本身,甚至你极有可能和我一样忽略掉底下的音乐播放条...
除此之外,功能交互更加简洁明了,每个可播放的模块均有播放按钮,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让你清晰地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听",哪些内容可以"看",而不是像有些APP为了诱导用户点击不提供内容可视化预览,导致你必须点进去才知道是什么。
上述的设计逻辑更具通用性,更易于广泛跨语言流通,简单来说就是MOO的界面连不懂中文的人都能看得懂,今后如果开放国际版,我丝毫不会感到意外。
还真就是一周音乐简报...每周一期,国内外的音乐资讯、音乐版历史上的今天、音乐剧/影视配乐的信息、老外是怎么用音乐玩社交的等等。有一说一,过去我个人会在国外rss订阅相关的音乐新闻,但是,必须由自己整理筛查真伪,很费时间精力,这玩意儿现在就给我省了巨大的时间成本,给MOO一个好评~
很酷的栏目,唯一缺点是"不定期"... 它侧重挖掘年轻个性的女性音乐人的心声,她们并不知名主流,有的是乐手,有的是幕后创作人,有的是音乐教培从业者。
比如最近一期的雷雨心,她是音乐圈子里常见的女孩,但又是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女孩,你很难想象雷雨心上午会去菜市场和一群老头老太太买菜抢鸡蛋,下午她又在和朋友聊天文地理量子力学...
这种刻板场景的反差,加上采访中聊到雷雨心职业身份、社会身份、家庭身份的交错,你能深刻感受到一个从事音乐的年轻女孩是怎样工作生活的,同时,她又是如何应对主流社会对自身的评价和对未来事物的探索。
对我来说,和女孩聊音乐更多提供了深入了解年轻音乐从业群体渠道,相比主流靓丽的美幻封面,我更喜欢这种真实邻家接地气又有真本事的女孩,她们才更值得主流社会的推崇与肯定。
关于失眠,我经历过"郭德纲陪我睡",也经历过"周杰伦陪我睡"和"读小说陪我睡",MOO在此又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不失眠电台陪你睡。
失眠痛苦吗?或许吧,与其对抗失眠带来的困扰,与其一个人面对孤独漆黑的夜,不如在电台里倾听来自大自然的白噪音或者治愈心灵的音乐,每个孤独的灵魂都应被音乐温暖问候。
然而不失眠电台的缺点也很明显,节目时长太短,平均20分钟的节目就想把小可爱们哄睡着?作为一个前音乐电台制作人,建议MOO的电台制作团队能深度研究一下中国年轻群体的睡眠时长、入睡所需时间、失眠的原因,可能会让电台更好。
内敛却丰富,极简却精致,小众却走心。
如果你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最纯粹的音乐,想探索最前沿的音乐,了解音乐人和这个行业在发生的事情,MOO可能还不够好,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品质在国内音乐APP中领先,希望它能一直保持初心下去。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