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认为城建好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呢?
俗一点来说,路宽楼高公园广场大,有鲜明的地标建筑。
官腔一点,城建好的城市,一般都有鳞次栉比金融楼宇构成的城市天际线,富有特色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有立体交通等等等等
要让我来说什么叫城建好:具体的先不管,能让市民看着顺眼、住得舒心,外地人游览时能竖大拇哥,那么这座城市的城建一准儿差不了。
那么,唐山差在哪儿了?
哪儿都差。
虽然我很不认同题主一些论点,一唐山不是沿海城市,只能说是沿海地级市。京津冀只有秦皇岛是唯一的真正沿海城市,天津都不是。要看沿海的唐山请去曹妃甸新城。
二我觉得有摆摊的也不是什么问题,何况唐山主干道次干道没啥摆摊的,一般都在小区里。
言归正传
为什么唐山城建差?我想大概是因为老工业城市,还是个遭过大地震的老工业城市。唐山城市化较早,产业链不长,结构偏重,财政收入较低。说白了就和苏联一样,瘸腿巨人,唐山工业用电量比深圳高,城建却赶不上长珠三角县级市。且地震后全市上下彻彻底底重建的,中国只有这么一个。(汶川那边都是县城)
照理说,重建的城市应该比其他城市更好更新啊,咋你们唐山就事与愿违了。
大家也都知道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而震后唐山城市规划,就是缩水了的、不合理的,阻碍甚至是限制了唐山未来几十年城市发展。这是根本原因
底子没打好,干啥都费劲。
而且还需要强调一点,唐山震后城市重建的资金,完全是用唐山市免交中央五年财政换来的,而重建需要得钢材水泥就地解决,没有国际援助和国内援助。何况那时国家也没富裕钱给你唐山重建,除了几个当时的部属企业比如唐车开滦国家掏钱,其他你就自力更生去吧。
所以并不是大家尤其是外地朋友想象的那样,当年是集全国之力支援唐山城市重建。其实仅仅唐山自己集一市之力重建城市。
当然,震后救灾的确是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支援的不假,这点唐山人永远感恩各地同胞。二十二冶等援唐企业在结束支援后仍留在了唐山,为这片冀东大地带来许多新唐山人,这也是无法用金钱来比拟得财富。感谢。
综上,当年唐山用于城市重建的资金是捉襟见肘的。反映在规划上当然也是量力而行,比如唐山发源地、中国第一座火车站唐山南站(原唐山站)附近一带,因为位于震中,决定放弃不再重建。后来群众自发在这一带盖了简易棚,曾经蜚声海外的唐山交通大学原址,变成了唐山最破的城中村。
而这都不是最惨得,在1982年,改革春风吹满地时,中G中央书记处给唐山发来了指令,唐山重建要实行收缩方针。
1983年任唐山建委副主任,1988年开始在唐山规划局任局长的韩继忠回忆说,1982年领导人到唐山视察,在唐山转了一圈,认为“这个城市太大了,300万人也用不完”。据另一名规划师说,当时的某领导人震后视察唐山时甚至提出,“不要百废俱兴”。
专家们业已研究好了的规划冲一句“收缩方针”说改就改:城区为规避断裂带、整体北移方针取消,老城区要利用起来。主城区取消商业区,商业建筑主要放在新华道沿线,其他区域尽可能保障住宅区建设。
当时自然是考虑先安居才能乐业,所以建住宅楼要多要快,设计上就不要讲究了。于是唐山变成了火柴盒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吴良镛教授回忆过,震后十年,就有人批评新唐山太呆板。
可是呆板才省钱。
当时唐山的城市规划者们也是刚刚启用,去制定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城市规划——因为文革开始后,被嘲讽为纸上瞎画的城市规划已经被叫停了。于是这些刚经历过文革,思维不开阔,也不敢超前的专家,出于唐山主城区突破不了100万人口的前提给唐山规划了二十年。当时设想的是未来唐山主城区40万人口,加上古冶丰润凑够100万。甚至有专家说,唐山的主干路规划为四车道是不是太宽了。于是,80年代重建的东部沿海省份的唐山,路网密度和平均宽度竟不如建国初由苏联专家参与规划过的包头、洛阳等中西部老工业城市。
从时间上来看:20世纪初日本侵略者给当时几千人的小镇级别的长春修建主干道时都设定宽度36米,提前预留出拓宽位置,而彼时长春还只是侵略者控制的一个东北小城之一,并没有后来伪满洲国首都计划。后来升为伪满洲国都新京后拓宽至54米。
20世纪末,老牌工业城市,震前市区人口就达到百万的唐山重建时,一些参与规划的中国专家们却认为唐山主干道36米太宽了
从空间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南土背靠香港的深圳被允许、被扶持,如日中天、大手笔的建设城市;北方背靠京津的中国铁路之源,被誉为中国工业摇篮的唐山,正在执行收缩方针重建家园。
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建设的城市,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深圳如今是对国家贡献大,比唐山大,但1976年之前、深圳这座城市没出现前,唐山为国家都贡献一百年了。
如果唐山甘于平凡,老实听震后规划专家的话,甘心做一个主城区100万人以下,
向西不准越过铁路越过唐山站,向东不打算跨越陡河越过唐钢,永远不和丰南开平融城,福乐园就是唐山最南端,缸窑路就是唐山东外环。也不准备建超高,也没计划修地铁,安心做一个普通的北方小城市。
那么我们可以说80年代的规划和重建比较成功。
问题是唐山不想做一个普通的北方小城,不想变得像东北一些煤城那样,客观因素也使唐山不可能发展成那样。
比如60年代的规划控制唐山人口在四十万,过了十年就破百万了;震后专家大多认为唐山主城破不来100万,五区加一块100万都不错了,然而今天我们7个区300多万人,主城区几年前就120万。而现在丰南开平融城在即。
唐山也想修地铁,也想建超高,可是翻过看一看,市中心地质非常不好。我们不说万达一带了,路北老体育场那块,大家认为地质不错吧?都出现过塌陷。
为啥大部分人不论是改善性还是等结婚的刚需都考虑凤凰新城,为啥都往西往北考虑。是因为西边北边建得很好,配套设施发达?我看不是,就说大商场,这么多年才开个吾悦。
而60年代规划的唐山新城区最南端是今天凤凰新城最北端
这样一看,80年代的城市重建规划好么?
80年代的震后规划还不如60年代的规划
63年唐山已经提出新城区建在老机场以北,也就是今天高新区到丰润一带。这一版规划避开了采煤区和断裂带,使唐山(主城)和丰润相连。并且似乎是要汇聚新京山(即今天过丰润玉田的京哈),唐遵,津山于北部建成一个枢纽站。
震后重建资金短缺,唐山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大幅消减的事儿打住讲到这里。80年代开始的震后重建还令这座城市从此以后,同国内绝大部分城市相比,产生了代差。直接导致进入21世纪的唐山城建如此不堪。
七十年代末,唐山的城市规划确定;八十年代中期,唐山震后重建基本结束,过去的大杂院换成了齐横划一的楼房,棋盘格、正南正北的大马路修起来了,连马路两边的行道树都是新的。我妈是钢厂的会计,年轻时跑过河北省不少城市,她回想彼时,出了唐山、看哪儿都是大县城。
虽然城市规划降了标,重建资金没多少,但是大家想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个全市上下到处是崭新的楼房,路网方方正正、主干道直直溜溜宽宽敞敞,有不少大公园,甚至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体育中心的城市,除了直辖市,省会,大连青岛几个计划单列市和一些较大的老工业城市外,还有多少?
到现在我也清清楚楚的记得小时候市中心的大转盘,公园里凤凰和老鹰的巨大绿雕,老体育场里办陶瓷博览会的金字塔,遍布各大路口的雕塑,姥姥家小区里遍布的法国梧桐
不过当进入新世纪,其他地级市开始扩张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时,唐山却很难大刀阔斧了。因为老城区的大部分建筑年龄才二十年左右,而且都是楼房。
比如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是一堆二三层楼高的小区。不拆看着是真别扭,拆是真没钱,给钱人也不愿意被拆。特别是建设路上老干部们住的二层红砖小楼。
至于扩张新城区方面,唐山当时是个倒T形,在环城高速和铁道的封锁下,正东正西正北开发的几近饱和。而西北是军用的老唐山机场,东南是地震断裂带加压煤区,东北是唐钢马矿,市中心往南两公里不到,是采煤塌陷区和地震沉降区共同作用下的南大坑(今南湖公园)。至于西南,不仅仅有西郊热电厂坐镇一方,还有十九个村庄拆迁的艰巨任务在等着你。到今天这十九个庄已然更名南湖生态城,全变楼房回迁多年了,唐山人民还是亲切的将该区域称之为十九个庄,一个量词愣是变成了地名。
于是,不仅仅同其他城市一样要平改外,拆迁部分楼房、军用机场搬迁、治理采煤塌陷区和地震沉降区成了唐山2000年-2008年的主要任务。
好不容易完成了这些工作,可以大干一场时,世界经济走下坡路,钢铁产能过剩,河北第一钢铁大市的唐山首当其冲,剩下的我不说大家也知道。
在其他城市飞速扩张城市、提升城建时,唐山这座说新不新、说旧不旧的城市却犯了难。因大地震和其后重建工程给唐山造成的“代差”,使唐山人短暂的骄傲过后,开始犯难。
未完
部分内容引自
三联生活周刊-《唐山废墟重生:多大的城市?标准之争》
燕赵都市报-《吴良镛:24万生灵换来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