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经济内循环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g-di-zhi-sho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这一大堆高赞的,实在看不下去了。请各位看官严格注意那些只做判断,没有一句分析的回复,大多是比较无脑的。不是傻,就是坏。

另外这个下面的回答稍有点乱,在下面的帖子中有我比较简洁的一个总结:

未来如果中国转入经济内循环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上帝之手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098

我有五点想说:

1、原文是“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而不是只有一个“内循环”

2、请正确理解“循环”是什么意思,别只盯着个“内”字

3、双循环是必然的,即使没有现在的外部环境,即使没有中美贸易战,中国也已经到了必需启动双循环的时间节点。

4、不要把决策团队当傻子,只有你自己聪明。所谓“内循环”的布局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

5、“内循环”格局如果建成,普通老百姓只会更多受惠!

6、“内循环”其实本不用到处宣扬,或者在论坛上提出来的。因为事实上已经在默默建设中了。默默做事也是兔子的一贯风格。这次之所以公开提出来,主要是基于政治考虑。


以下详细说明:

1、2020年6月18日,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论坛上做了书面发言:“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请问这里面有说只要内循环了吗?如果你说一点对外贸易都不做,完全关起门来自己玩,那是闭关锁国没得洗。但事实上,无论从政策布局还是从实际的世界经济格局现状来说,都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请把你们高贵的眼光拉回现实,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一带一路不搞了?

在一带一路上投了的基础设施和海港、收购的外国企业不要了?

遍布全球的中国商品销售体系弃用了?中国不从东南亚进口粮食和水果了?

生产的口罩咱们即使搁家捂着,也不卖给美国了?

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要把阀门拧上了?

广交会以后要关了?刚办了三届的进博会以后永远不办了?

中国国门要关闭外国人不准入境了?国际航班要停了?

宁可让全世界人都病死,咱的原料药以后就再也不出口都自己人用了?

北上资金全部清退双港通停办了?

海南自贸岛计划摘牌了?

印度的互联网企业都特么一股脑儿卖了然后撤回内地?

刚跟伊朗签的25年合同咱现场毁约?

什么G20上合组织联合国巴黎协定的咱都已经开始或者计划退群了?

苹果三星微软什么的都给轰出去咱也学印度全部禁用+审查,把他们给废了?

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麦德龙宜家全给收归中资所有,否则就给我滚蛋?

如果想列,这个问题的列表甚至能写一天都写不完。

我问你,以上哪一条有这个计划或者有这个实际行动?或者简单地来说,有付诸实现的可能?你这闭着眼就来一句闭关锁国这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

事实上,中国的开放不仅没有停止,很多领域甚至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推进!即使疫情和贸易战的情况下,也并没有停下脚步——比如海南自贸岛的批准建立,比如对外资金融机构放宽限制,比如线上广交会,比如下半年的进博会,比如疫情期间哪怕挨骂也在持续向全世界输出的医疗物资,比如2022年的冬奥会!

我想问,你们的眼呢?都长哪里去了?

肯定有人会说了,你看,要以“国内循环为主”!肯定是就打算以后闭关锁国了!同学,你有没有看到后面四个字“正在形成”?这其实并不是政策层面的指导意见,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做到靠国家指导,“看得见的手”强行扭转经济格局。具体原因后面会说。这里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形态的表述,而不是指导!

2、我们单说“内循环”!内循环就是要闭关锁国?同学,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请你理解什么是“循环”!

什么是循环?所谓循环,就是市场中各个要素能够在同一个场地里面相互补充,自行发展。它是要靠市场的。没有市场,是形不成“循环”的!既然有市场,就必定要遵循市场规律!简单来说,比如一个市场中,要满足吃穿住行四个基本需求,就需要里面有人卖吃的,有人卖衣服,有人卖马,有人盖房子,然后,卖吃的人,要能穿得起衣服住得起房子买得起马,剩下的人才能活,相互之间都是如此。这太简单了我就不赘述。也就是这个市场中要取得平衡,才能都活下去。“循环”才能产生。

然后,

同学你过来,你说要闭关锁国是吧,来来,国家给你,你给我锁一个看看,你告诉我怎么锁?把往外卖的手都斩断,强按着头让他卖给国内?买不起房的你把他未来几年公资都扣了,强行给他买一栋房?你莫不是有被害妄想症吧?

听说还有人举朝鲜、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例子……拜托这些国家能“循环”吗?如果能够形成循环,他们还急着向国际社会争取个蛋的权利?

循环只有市场本身能够产生!中国现在的内循环部分之所以能够产生,得益于中国全面的工业生产能力!

如果这还理解不了,请把地球看作一个国家,把国家看作地球国不同的省份,我们是不是也在地球国的内循环之中?

另外,再强调一遍,1、我们现在是“双循环”不是单一的“内循环”。事实上,也做不到单一的内循环。2、刘鹤的讲话是表述一种经济状态,并不是一种指导性策略!3、我们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具体的行动并没有减弱,还是在增强。

3、这个时间点,其实已经容不得我们开不开内循环形成双循环了。原因跟贸易战,跟中美对抗或者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没有一丝一毛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中国商品实在是已经太特么多了!即使没有中美对抗,国外的工业制成品市场也基本被中国商品无孔不入地几乎占完了……这个趋势,其实早十年已经开始慢慢显现了。我就问你,现在随便把你扔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你能找出一个没有中国商品的小超市或者小卖铺么?

这种情况下,你能咋办?你让新成立的企业咋办?不说新企业,老企业的问题其实也非常严重了。所以,才有几年那一轮大张旗鼓的去产能、去库存!那时候可没有中美对抗!为啥你要大面积去产能去库存呢?还不是因为中国商品已经把全世界都塞满了!

这就是贸易战之前美国和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加征反倾销税的原因!因为人家真的受不了啊!

那个时候,中央已经开始着手布局国内市场转型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一波所谓“消费升级”。为啥升级?因为原来最好的东西,都没有卖给自己人,都特么卖给老外了。

所以你能理解某厂为啥把最好的奶留给国外了吧?

所以,内循环的种子,其实是在上一次经济危机(08年)开始,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一些出口型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国内市场上的商品要素才开始慢慢丰富和升级。甚至有一些产业就是直接从国内市场开始起步——比如从“小米”开始的国产智能手机的崛起。有了这些基础,再加上近十几年的市场资源流动和配置,才形成了现在初见雏形的所谓“内循环”!

而且

内循环是我们工业发展到现在阶段的一种倒闭和必然!跟特么贸易战没有毛线关系!

4、你觉得决策团队就是要开始闭关锁国?你是怎么产生这种自己很伟大什么都懂的想法的?

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你总觉得这个政策要害你是吧?你也不想想,对于十四亿这么多人的一个大国来说,作为国家管理层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动乱啊兄弟!所以才有“稳定压倒一切”一说。这种情况下,是没有谁敢动基层阶级的一丁点现在已经有的利益的。尤其是在政策层面。因为那会出大事的!另外强调一句,我党不傻!

举个例子来说,政策层面,我们根本不会制定不利于保护底层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的。但是国家又不富,企业又得有国际竞争力,怎么办? 办法就是看着企业家PUA社畜呗,加班不给加班费的都是企业行为,您要是真气不过的话,去找劳动局,放心,一找一个准!基本上会站在劳动者这一边。劳动局会让你的老板哭着回来求你(顺便别跟我提不要脸的南山必胜客之类)。但问题是,放心,政策层面绝对不敢弄一个纯坑老百姓的条款出来。因为那——我党不傻。

至于内循环的开始时间,上一条已经讲过了。

5、别再意淫国家要害你了。内循环市场如果能够形成,老百姓只会受惠更多。

这个原因真的是,

非常,非常,非常简单:

市场竞争

问你一个问题,某厂为啥要把最好奶留给外国人?

因为他要和欧洲市场的高标准奶去竞争啊!因为国内市场竞争根本没有形成啊!

事实上,在以往出口导向型经济下,很多好东西,以前根本就没有卖给自己人过。

以前为啥是这样?因为那个时候,许多消费市场在已经成熟的欧美是现成的。所以我们只要出口,就会有人要。后来慢慢,我们买得起了,才开始看人家欧美都在买啥,我们也买来自己用。比如九十年代,私家车市场就是个零蛋……现在你再看?比如美妆、比如消费电子、比如电脑、比如家用电器……几乎所有国内的消费,都是在手里有了钱之后一波一波起来的。

现在,我们大概可以买得起大部分工业制成品了……我们事实上已经成为这个地球上最有购买能力的一个国家了。这个时候,我们还要白白地摆着自己生产的商品不买?那不傻※么?

所以,“以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怎么形成的?

1)疫情逼的(还真不是贸易战逼的。请看去年出口增长数据,贸易战期间我国仍然保持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疫情让除了医疗物资之外的很多行业进入急冻,再也不能路径依赖,不得不回头看看我是不是能卖给自己人?

2)国内非常多的消费需求,实际上是空空的蓝海。你真开始做才发现,卧槽原来是可以这样玩的啊!比如去年的炒鞋,没有中国市场炒得动吗?比如泡泡马特,比如潮牌,比如原来不大吃得起的大海鲜。比如急着钻进中国市场的特斯拉……

再问一个问题,欧美许多超市的生活日用品,为什么比国内还便宜?明明是MADE IN CHINA啊?为啥以前都有一个印象,就是出口的商品质量都比内销的好?

这个其实近十年间改善非常非常多了。这就是内循环市场的威力和对国内消费者的好处。80、90后应该还记得自己的城市有一种奇怪的服装、家电等的店面,上面挂一个牌子叫“出口转内销”。早期这种店有很多国内买不到的紧俏物资。后来普遍印象就是出口转内销的质量会比较好。再后来这个行业就慢慢消失了。原因就是我们的生产能力上来了,占满了、溢出来了。溢到国内了。国内的竞争商品多了,商家才会有动力开始拼价格,拼质量。如果不多,或者国内市场并不重要,我特么理你干毛啊?大部分有关普通民生的工业制成品,其实我们的质量和价格都已经能做到质优价廉了。现在欠缺的就是市场的巴掌,把厂家商家躺着赚钱坑害国人的梦给扇醒——这无论如何都是对我们底层消费者有利的一件事儿吧?

您要还不明白,就想想你手里的手机!没有小米之前,摩托诺基亚三星的破机子是多少钱起步的?名创优品模式为啥会成功?随着内循环市场的发展,类似名创优品这种质优价廉的商业体会越来越多。

6、事实上,选择这个节点做这个发言,就是对近期中国面临国际局势的一种回击……注意!这个才是最最重要的!

你要先明白以上几点,我再整理一遍吧:

1)中国没有关闭开放的大门,实际上开放的动作一直没停。这不仅我们清楚,其实欧美国家也照样清楚。2)内循环和双循环其实是对现在疫情之下经济状态的一种描述,并不是我们要出台一个内循环的鼓励政策以后就照这个方向发展了。刘鹤的原话也是“已经形成”而不是“着手建立”3)内循环其实早在上一次经济危机时候已经开始慢慢产生和发展了。

明白以上几点,然后才能明白,这个内循环一说,事实上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为什么?

我们回顾一下从疫情开始,国际局势波诡云谲的变化:疫情之前,所有国家都明白一个事实,我国是现在地球上最大一个消费市场。如果本国经济想要发展,必须跟我国这个现成的市场去合作。巧的是,他们也正好都有这个需求——欧美英俄等国都没有从上一轮经济衰退中走出来。

另外,他们其实也都离不开,中国廉价的商品、基础设施等等。所以,疫情之前,拿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欧洲和英国,无论川宝如何生气,都还坚持用华为的技术和设备来布局本国的5G……

然后,疫情开始了。

国际间各种贸易忽然被急冻!然后,懂王团队开始煽动对各国中国供应链的恐惧……

但是,英美等国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为所动,跟懂王只玩虚的,不玩实的,不敢胡乱承诺。就连印度,在他们本国疫情爆发之前也没有开始横跳的骚操作。第一次冲突,莫迪老仙甚至公开表态解放军并没有越界。然后,从彭胖子出访开始,情况忽然开始急转直下,以五眼联盟为首的各国忽然开始翻脸祭出各种恶心的骚操作。

你想过没有,为啥会这样?

他们不怕疫情之后需要花更大成本跟我国修复关系?他们真不准备跟中国做生意了?

是因为彭胖子个人魅力?

还是真的像很多键盘评论家说得那样,因为人种认同、意识形态认同而形成的反中联盟?

别特么逗了,你不明白所谓意识形态什么的只是个政治工具,欧美国家的政治老油条们能不明?

他们之所以会形成合力,无非就是达成了某种交易而已!

什么交易?以川皇的商人性格和美帝现在冥钞般的印钱速度,美国还能有什么利益卖给欧洲各国和印度、日本,这个利益甚至能够大到他们以前从来不愿做和中国正面对刚的动作,现在忽然整齐划一形成联盟了?那可是一群狼啊?

实际上,这个交易不是要美国出什么东西给这些国家,以形成的这个联盟,而只能是一种利益分配才能把他们团在一起——那就是把中国干倒之后怎么分配各自利润的一个分配方案!只有这一种情况,才能让他们不惜与未来存在着巨大合作利益的国家公然决裂——毕竟我在疫情打击之下本国经济也遭受重创嘛。于其疫情过后看你中国的脸色进行合作,为啥不试试现在就能把你干倒,我来定规则,逼着你让出利益来奶我们国家的经济,这不更香么?这一手又不是没干过,短短百十年前我们还干过类似的事情呢。

还有一个潜在原因是,这次疫情对各国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这让欧洲一群政治家觉得,或许通过常规手段和常规贸易,根本没法补足这次的亏空……如果有中国这么一块肉能咬几口,那就要好过得多而且成本是最小的。

关键是,这不有个懂王在前面挡着嘛,我关键地方话先不说死(比如5G和对香港国安法的抵制,其实各国话都没说死),就算最后兔子太硬干不死,为了跟美国刚你中国也得回来跟我再继续谈不是?你找我谈嘛,我当然可以多要点价了。

这就是最近为啥忽然都开始各种骚操做的原因——某几个国家军舰到我们南海骚扰,阿三忽然开始全面禁止中国产品(阿三其实非常鸡贼,这次即使没法完全摆脱几乎被中资控制的经济,至少要让中国腾腾地方把自己本土的产业插进去),美国带头开始全面针对中国互联网企业……

我想问一句,这种情况下,要你你咋办?

各个去谈?那正是欧洲各国最想看到的情况。

以上就是所谓内循环为啥在这个时候单独提起来的背景,也是我为啥说他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的原因——我们要表明的无非就是想让这帮人明白,在现在这种非常规状态下,在全球急冻的经济环境中,中国还是有一大块经济增长的弹性地带可以缓冲的。中国现在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要妄想围攻中国去取得一些不该获得的利益,或者把这个当作筹码和中国谈判。

归根结底,我们现在贸易战和疫情战最大的杀手锏就是:

中国巨大的,有充足消费能力的消费市场!

放眼全球,这一招是我们独步天下的最大凭仗!所有国家想要恢复经济,你都得卖东西吧?我就问你能卖给谁吧?卖给美国?美国本来就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国,那是个已经充分开发过的存量市场,没用!到头来还得找中国!

近一段时间五眼联盟的骚操作,就是要把原来中国已经占领的部分市场,强行挤出去!空出来的地方就是现到手的肉。

这里唯一的问题就是:工业制成品是实在没法去中国化啊!所以,要先拿最容易开刀的虚拟经济下手。

之所以有恃无恐,欧美各国还有一个心理预设就是:世界疫情过后,你不还得找我们欧美谈贸易,你个出口导向的国家,不搞贸易等着死吗?相对应地,你国内市场不还得乖乖地跟我们谈?

既然这样,我们以守为攻的策略就是,你们不是眼馋我的国内市场吗?好!我先自己宣布双循环发展了,其实就等于釜底抽薪了:疫情过后,你爱谈谈,不谈滚,我自己玩儿都行没必要非你不可!

我想,以上几点应该足够能说明问题了吧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中美脱钩,是一种把其他200多个国家当空气的狭隘视角。

真实的内循环是,美国撤出中东后,海盗泛滥,地方豪强抛弃“自由航行”礼教,战乱导致苏伊士运河断航。最后全球航运成本大幅度升高,全球贸易分裂为区域贸易,每个区域各自内循环。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局面下最亏的是生产国还是消费国?是卖奢侈品的还是卖必需品的?


user avatar   robot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美女,因为今年疫情严重,生意困难,没有收入,于是把房子卖了。买房子的是一位男士,经过讨价还价,终于成交了。

交往之后,两人后来竟然好上了,领了结婚证。

女子窃喜:“房子卖出去了,钱也到手了,房子还是我住着,还白捡了一个老公伺候自己。”

男士也高兴:“没想到买个房子,还送一老婆,而且钱还在家里。”

原来:这就是经济内循环!


user avatar   ka-li-man-tou-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才吃了多少年饱饭,警惕右防止左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 与 外国 脱钩 x

美国 与 中国 脱钩 √

远景中,美国 与 地球 脱钩 √

还是那句话,闭关锁国是不可能的,因为咱不配。这个地球上除了美国,没有哪个国家有本事闭关锁国。就包括朝鲜,如果没有地下贸易和外国明里暗里的援助,你看它维持得下去吗?

但是话说回来,我为什么要闭关锁国?欧洲的态度大家都看到了,美国要对你进行经济封锁,关我德国什么事?

至于为什么被美国封闭经济看起来像是被全球封闭了经济一样,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这个市场实在太大了,美国区区3亿人的资源消耗比第三世界的50亿人还要多,你基本上可以把美国市场理解为另一个地球。你问为,啊不,凭啥美国有这么大的消耗?我只能说兄弟你好介绍你跟我嵩哥认识一下。


user avatar   jin-rong-si-shi-ren-lun-t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且又在之后的多个场合提出这个发展思路。在最近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再次重申了这个发展的药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粗略统计,这应该是高层两个多月来第五次强调“双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等于关起门来封闭运行。那么到底什么是经济内循环呢?想要做到经济内循环到底有没有可能?又有哪些超常规的思路呢?

目前来说,对于这个概念论述最深刻最全面的一篇文章来自黄奇帆:

在这篇文章中,黄奇帆讲的非常清楚,经济内循环绝不是某些人认为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发展模式。在新时代,经济内循环有新的含义。

在这里列举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更好的理解:

从各行各业的生产商来看,可以挖掘的一些新机会,比如:

1. 新基建:

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这些人类未来文明的技术支撑,不仅本身将带来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元的投资需求,还将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研发创新规模化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新基建涉及的信息基础设施如5G网络投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本身将带来天量投资。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

全球目前有60余个万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可与数字化结合,实现数字化转型。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美元,平均每年约200亿美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目前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今后互联网数字经济中的高价值企业主要将产生于产业互联网系统。

加快新基建,特别是加快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同时辅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有助于打造基础研究、区域创新、开放创新和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动能,有助于中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2. 钢铁行业

现在我国每年新建十多亿平方米的房屋,如果能在建设标准中适度提高房屋用钢比重,甚至推广使用钢结构建筑,一年可以多使用1亿多吨钢材,有助于消纳产能。此外,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房屋一般寿命为30年,钢结构房屋寿命可以长达70~100年,提高建筑用钢标准、推广使用钢结构,可以大幅提升房屋质量、延长房屋寿命,形成废钢炼钢的循环经济,也有利于抗震减灾,一举多得。

3. 汽车行业:

201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 尽管产销量继续蝉联世界第一,但同比分别下降了7.5%和8.2%,有消费萎缩的迹象。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9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美国为837辆、德国589辆、日本591辆,甚至一些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为433辆,而中国仅173辆,应该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之所以出现汽车消费不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有很多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在一些地方,老百姓明明有很强的购车需求,却因为限购、限行政策而买不了车。如果放开汽车消费,使得中国能达到发达国家50%的水平,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城市改造交通设施,扩建立体停车库。事实上,现在一些城市写字楼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而楼房型的立体停车库几乎是空白,将部分过剩的写字楼改造成立体停车库,既拉动了消费,又平衡了市场。

4. 能源化工行业:

2019年,中国进口原油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70.8%;天然气进口966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43%。未来几年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还会继续升高。这么高的对外依存度始终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这些进口的原油天然气有大部分用于生产各种化工产品。而我国有世界上储量最为丰富的煤炭,每年的煤炭产能50亿吨,实际产量40亿吨左右,似乎是“过剩”的。

鉴于煤炭是天然的化工原料,建议对未来新增的炼化原油以煤炭来替代,发展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而不是简单用来发电(将来的电也将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方面我国的神华集团等大企业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如果增加8亿~10亿吨煤化工原料,就可以每年减少2亿~2.5亿吨的石油进口,既可以消纳“过剩”煤炭产能,又可以降低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

目前煤化工这条技术路线无非是遇到成本和清洁利用技术的制约,这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来逐步解决。建议引导相关领域有实力的央企民企进入该领域,用持续不断的资本投入来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将这条技术路线的综合成本降下来、降得更有竞争力。

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意味着中国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4亿中等收入群体和6亿中低收入群体并存。如果想要带动消费端的增长,从消费者的角度,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 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6亿中低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农村。与城市居民可以拥有产权清晰、逐步升值的住宅等财产不同,农民却因集体土地产权模糊、市场化交易困难而无法享受相应的财产性收入。

2. 增加社会事业支出,逐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其中,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三项支出合计占人均消费支出的43.9%,比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为此,政府应增加住房、教育与医疗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以换取居民在这些领域减少支出,将节省的部分用于其他消费。

3. 稳定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助力保民生保就业。占企业总量80%的小微企业吸纳了70%的就业。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持续三年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0万元(含10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优惠时间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这是疫情之前的政策,在当前广大小微企业因疫情冲击,生存面临空前压力的情况下,考虑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战略需要,建议将这一政策转变为基础性制度甚至上升为法律,以此来放水养鱼,稳定预期。其中的道理与当年对经济特区、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所得税优惠是一样的。一旦小微企业缓过劲来,必将以新的就业带动更多就业,进而推动经济向好的循环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和动力源,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来打通内循环。

比如,西部土地多,人口少,发展农业不宜采用沿海那种劳务密集型的模式,而应发展高技术、工程化、企业型的新模式。建议学习以色列和新加坡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大棚滴灌、立体种植和无土或少土栽培等技术发展新型戈壁农业,将广阔的戈壁滩改造成超大规模的蔬菜粮食生产基地,并通过中欧班列输送到欧洲或内地中东部。假设这样的农业搞了10万平方公里(1.5亿亩,每亩1万元产值),将会产生1.5万亿元的产值。同时,这相当于增加了1.5亿亩耕地,可以将因此而形成的耕地指标卖给东部地区,既筹集了资金,又为东部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增加了用地指标,一举两得。

再比如,西部水光风电资源丰富,由于用电需求增长放缓、调峰能力有限、外送通道不畅等原因,近年来频频出现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对此,一要通过发展抽水储能、化学储能等技术,平衡此类能源的峰谷差,将此类能源改造成稳定可持续的电力资源。二是加大特高压电网的投资力度,努力将这些地区富余的电力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出去,提高对此类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三是要在西部就近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东数西算”为东部提供低成本的云计算服务。总之,要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发展思路将西部地区富余的清洁能源开发出来,进而转变为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支撑。


想第一时间了解更多专业财经知识,敬请关注。

相关问答: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要理解内循环,首先要了解以往的外循环是怎么运作的!这时一个很长的故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步入了超高速的发展时期,用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规则逐渐融入到世界大经济体中,向世界输出商品,积累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并且促成了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捆绑,进入了经济外循环的依赖模式,借此维护人民币汇率与维持必要商品的进口,依靠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一定的环保让步促成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连续多年蝉联世界贸易出口的第一把交椅,出口商品积累美元外汇储备,部分再以美元购买必要的商品和美国国债,两国经济之间产生了捆绑。但这种依赖美元霸权和经济外循环总是会出问题的,尤其是主动权总是在规则的制定者身上,缺少核心科技的世界工厂容易被动形成各类科技禁运,尤其是在国际经济动荡之时很难依赖经济外循环消耗掉巨大的世界产能,这就有了最近提及的经济内循环。

1. 新老经济理论之争-需求与供给

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个争论,是生产力相关的商品供给决定了市场的需求能力还是与之相反的市场需求能力决定了商品的供给,在凯恩斯主义被大众接受之前,此前的经济学者持有的观点是科技的发展会增加社会商品的产出水平,这样就会解决供给端的问题,比如汽车,当市场生产能力足够高时,就可以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20初期汽车就已经进入了美国的普通家庭,科技的进步促进劳动者的相同工作时间下产出增加,也就意味着可以消耗的商品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消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消耗上去了经济便不会出问题,直至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危机,老一套供给决定需求的理论失效了,人们发现商品产能在爆发式的增长下,市场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同比例增加,也就是产出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增加,但消费需要没有,问题出在哪里?-分配问题

一个经济体的商品和劳务产出和消费的主体往往是中产阶层,这类人群有着良好的劳动技能,稳定的消费能力,参与社会生产获得报酬,但也会出问题,但是当报酬逐渐少于资本积累趋势下,结果就是资本越积累越多,形成所谓的利益集团,历史上大多数的国家兴衰都与利益集团的规模相关,资本逐利的本性希望变得更多,就会持续的扩大产能,由于流入劳动阶层的报酬越来越少,产能上去了但消费能力并没有同比例上升,而且背离逐渐加重便会导致危机。产能过剩在没有政策干预时往往对应市场的自发出清,价格出现崩盘,企业不盈利,一方面削减开支和降低人员需求,中产大规模的失业进一步削减了开支,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与投资相关的股票市场由于企业利润的消失而崩盘。但并非没有坏处,投资性资本因此而湮灭,市场出清对应的是通缩,商品以极低的价格被大部分经济参与者消耗掉,所有人重归起跑线进入下一个复苏周期,直至凯恩斯主义给政策提供了一个避免危机的办法,就是需求决定供给论,刺激支出便成了现在所有经济体应对危机通用的手段,鼓励所有人借贷来消耗产能,维持商品价格不崩盘所借的钱不仅要还,也包括利息,这就危机却以另外一个形式展现出来-明斯基债务危机。

2. 经济外循环-产能的输出

以上的产能过剩假设的是在封闭体系内,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必然伴随着价格的下跌,甚至诱发经济危机。但是经济贸易全球化下,任何国家都不再是封闭的体系,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呈现近乎指数的增长,自己的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并不会引发国内的产能过剩危机,大量的商品输出到世界各地,积累外汇储备,货币是一种信用,尤其是国际贸易公认美元信用体系,以此维护人民币国际汇率稳定的锚。美国设计的美元霸权体系吸取世界经济制造的血液,对其相当于输出了美元信用,仅仅是信用,却换来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生产的实际商品,比如水果、家电、汽车等等,其他国家外汇储备中一部分又以美国国债的形式重回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维持政府的公共建设支出,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我国也是有利的,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靠出口商品换来外汇储备以维持基本的芯片、粮食、石油和其他生产原材料的需求,至今全球都在使用着中国制造,也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福利和社会保障并能排在偏上的位置,996都成了福利,青年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外循环顺利时,内部需要不足对经济影响并不会像封闭体系那样显著,经济增速更多的依赖世界的需求能力。

3. 经济外循环受阻-每次我们经济出问题都是国际经济动荡时期

经济外循环虽然不依赖国内的消费能力,必然要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们 GDP增速下行较为显著的是08年全球经济危机前夕,产能的输出能力极大的受限,无出意外一定伴随着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下行问题,其实你仔细研究很多政策的规律,国内很多经济问题都表现的不那么紧迫,最为重要的就是生育率,这代表了未来的劳动力,相反每次遇到出口问题暴露后,总是有大的措施来维护,比如08年金融危机时的大基建和货币超发,中美贸易战中的博弈筹码,美国加税我们则就主动贬值,即使不惜用掉积累的外汇储备,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出口的规模。但这种调控往往不是万能的,比如人民币汇率可以调控,但国际经济环境和消费能力并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活动受损,当然我们的治理是全球疫情防控的佼佼者,但不可能去照顾到所有产能输出的国家,因此引来的产能出清压力不亚于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4. 经济内循环-扩大内需的更高层探索

什么是最近经常提及的经济内循环呢?也就是商品的生产、交易、消耗都在都在我们经济体内部进行,重点在于我们国家居民部门拿出钱来将本该出口其他国家的产能消耗掉,GD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总和,并且是用货币来衡量的,比如产能过剩时商品的价格从100跌到50,那么对GDP的贡献将减少一半,同样的企业不盈利就会裁员降薪,进一步缩减居民部门的支出,形成恶性的循环,虽然以前产能不完全依赖国内居民的支出,随着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因素提升,我国的产能问题将越来越依赖内部居民的消费能力,与短期内的扩大内需不同,往往是当国际局势稳定后又会减轻对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需求,一方面疫情的影响时长期的,很难确定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另一方面则是中美(准确来说是整个西方国家)关系将从上文提到的双赢合作关系转向竞争,这时国内的消费能力将在我国经济体的困难时期刺激维持GDP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里的内循环是指长期依赖内需以消耗产能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短期通过扩大内需去产能,等国际局势稳定后又放松是不同的。

5. 经济内循环的困境

建立国内经济循环解决产能问题是没有错的,由外循环的依赖改内循环的依赖总是要面临一些。比如中低端制造业巨大的产能,对外来说,我国虽然是世界工厂,承担了国际上从高端、中端以及低端商品的各类需求,当然都与低的劳动力成本,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普及的义务教育息息相关,结合更低的原材料成本和积累了多年环保代价,前几年的雾霾并不是与环境代价无关,换来了我国连续多年占据世界贸易总额的第一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的贸易规模排占世界比重预计超16%,如果考虑到中低端产品在出口中占比和价格问题,真实向世界各国输出的商品数量一定是远远超过西方的发达国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架空客或者波音可以换几亿、十几亿件衣服,在出口受阻时,如此之高的产能的消耗原本依赖于全球各个国家,仅仅依赖经济体的内循环来消耗,很可能就是每个家庭的衣柜要扩大几倍,家电不要几年就要换一次,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国独有的,所有依赖经济外循环的国家都将面临产能出清问题,如果真的这么容易解决,历史上估计也不会有几次大的战争。

对内问题,我国的勤俭品质是世世代代的传承,但勤俭需要有个度,并且应该随生产力的大爆发而相应的做出改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参与生产冰箱的工人舍不得自己更换更好的冰箱,而是把钱更多的储存起来,那么凭什么要求别人去花钱买你制造的冰箱来支付你的薪资报酬,这并不是消费主义,而是生产力大爆发下人均产出更高,理应享受到该有的福利和娱乐,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户均一套是刚需,户均两套是改善生活,户均五六套就不知道是什么需求了,如果是投资,这种游戏注定只有少数人能变现,而绝大部分人只是房子的持有者,在满足了基本房子的需求下多去旅游和娱乐将会更好的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及刺激国民经济的内循环。相反,我们如果都不消费,大量优质的冰箱进入美国的家庭使用,换来的外汇储备又以国债的形式进入到美国的政府,政府用这些钱在疫情下给每个成年人发放1000美元的补贴,转一圈下来你会发现美元霸权下的福利是如何从生产国家转移到美国去供养其居民。

另外一个则是无法改变的分配问题,现阶段是一个非常难以短期内改变的事实,廉价劳动力在参与生产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报酬流入到消费的主体人群中,当然如果依赖经济外循环中是不需要的,因为这部分产能是可以被国外人群消耗掉的,想要长期实现经济内循环来促进GDP时,从数学关系上将得到国内居民是没有钱来消耗掉这些过剩产能的,这种财富分配不均的趋势和佐证是由基尼系数描述的。其次是居民支出占比,我国居民的支出与生产力发达的经济体最大的不同是房地产支出占比过高,发达国家人均工作时间往往低于发展中国家,且每年用于消费的支出则是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也不例外,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出这种经济中钱的流转,父母辈的吃饭买衣服都不舍得,唯独子女的买房时不惜借债也要支持,年轻人购房更是压力巨大,月供吃掉了大量的收入,你看着身价都是很高,其实用于消费的资金占比却非常的少,最近的调研结果也能说明问题,居民财富中接近70%都是以房地产衡量的财富,所以很多人总是嘲讽说人家房地产还在涨价并且给GDP做贡献,其实潜在的成本已经远远大于其带来的刺激经济效果,仅从消费能力这一项就已经是得不偿失。最后是我国的税收问题,税收是财富再分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比如我国世界最高的企业负债率也与税收有关,这里就不详细的讨论了,详情参考曹德旺关于中美投资办厂的成本计算,其中就包括土地和税收,我们的土地转让金其实也是一种税收。

这里不得不看到的一个事实,一方面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泡沫吸干了居民手上流动的资金,推高了居民部门的负债率,以及未来收入中月供对消费能力的蚕食,另一方面出口一旦出问题就极力推崇扩大内需,现在要尝试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内循环,其实就是建立长期的扩大内需机制,而不是短期内刺激居民消费,房子是不能用来买东西的,像深圳那样房价涨起来突然用限购限售冰封起来,房子就是房子,纸上财富再高不可能刺激消费,是无法达到去产能的目的,跟随的城市将越来也多,不能用于消费的钱是不能建立经济内循环的。

总结起来:经济内循环是当今国际经济不稳定因素导致产能输出受阻,中美经济脱钩日趋加速的必然趋势,但想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内循环,必要的紧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居民参与经济活动后获得更高的分配,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以及少去用一些手段榨干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手上有充裕钱的时候谁不希望多去消费旅游,更换家里的家电设施,多去下馆子改善生活呢?当然也有例外,一部分人即使再有钱也不舍的花掉,甚至借债也要以投资为目的购买房地产,这些人即使分配的再高也不会形成所谓的经济内循环,大家的劳动都以钢筋水泥混凝土存储。当然大部分人在分配的钱多了、少被土地财政施加几十年的债务和利息负担,消费能力还是可以起来的,参与制造的人之间消耗掉各自生产的商品,逐渐减少出口后获得美元信用的依赖,结局也不再是以国债的形式回归到美国内部来维持他国居民的基本福利,而是所有人参与生产的人应该享受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福利,比如闲暇福利和更好的商品享受,但事实上不解决分配问题,建立内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都只能停留在一个美好的愿望。

摘自“逻辑与现实经济”公众号


user avatar   zhang-wei-82-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吃麦当劳,吃馒头稀饭,不买苹果,买华为,出口不了,自己消化……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user avatar   gnad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年前,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


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十年后,生意赔了几百万,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谁知卖完房子,不仅还清了欠债,竟然还赚了一笔。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但核心有二:


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
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赚开了花。


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又衍生出来了“养老移民”的版本:


如,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在苏州潇洒了十年,腻了,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房子一卖,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还净赚了80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金钱八十万”。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


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


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涨、涨下去。

显然,过去二十年的暴涨,不可持续,但什么时候停止?是个问题。如果从明天开始,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持有,还是抛售?是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


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政府卖地收入提高→提前买房者获利→银行放贷赚到钱→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如装修、建材、家电→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


过往的二十年,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来源:《中国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9》)



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从居民的负债占比,也略见一斑。

(长期消费借款,主要是房贷,黄色部分)

据央行2020年数据,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

如果房价停涨,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资产缩水。如果不幸房价下跌,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


二、各行业从房地产撤资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产商是国企,如招商、保利、铁总、华侨城、金茂、中海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如丹尼斯、新田在郑州开启“地产+商业”,京东在北京拿地做“电商房地产”、阿里、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


这些“外行”,进入房地产,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后来者进入,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艰难时刻,寻求“战略转型”。


如果房价停滞,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三、借贷困难,房企被迫抛售或破产


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房价是船,货币是水,在过去二十年说,水涨船高,屡屡应验。


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

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也就是说,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

(中国M2/GDP增速比值)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到了2018年,就需要7块钱。


经济学家费雪(1911),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交易总量)


M:货币的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总量T,是由社会制度、地区偏好所决定,短期内非政策刺激,都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M(货币量)一旦增多,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该理论有不少质疑,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通胀,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


人民币不比美元,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这么多钱留在国内,总要有流向。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那么地产商,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只有一条路:抛售等死。

四、地方经济面临艰难转型


什么是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主要靠卖地。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35%,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这个会更高,一些地方接近90%也不算夸张。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计划经济制度下,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如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市场化大潮下,都开始有了价格,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如互联网、私家汽车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钱。


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萧条,大陆开放房地产,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牢牢把控。


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商品。


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就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开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需求。这对任何区域,都是一种倒逼转型。但是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骤然关上,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


五、房地产周期被打破


过往的二十年,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热几年,冷几年,有规律。


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最终总是被打脸。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理由,放开房地产市场。如,首付比例降低,首付分期,利率下调,降低购房门槛,放宽人才引进限制,减免契税,土拍出让金分期,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

(2005到2017年,房价周期性波动明显)

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总是欲盖弥彰,反反复复。因为在中国,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


当然,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例。

1990年开始,日本真实价格指数骤降,此后二十年,没有恢复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的汇兑收益,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疯狂炒房。


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挤掉地产泡沫,连续加息,政府加收地价税,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房价随之骤降,甚至暴跌50%。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加之日元升值后,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

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但回首去看,成就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

六、其他影响


如果三线停涨,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资本向更有“钱”景的新一线城市,如郑州、武汉等地聚集。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

(春运后人口迁徙图,2020数据)

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流入其他行业,会炒热一个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里,定会存在不少泡沫,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成为了韭菜。

所以,对于房价,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而涨与不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也许从今天起,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但你一定要明白:


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才能换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


壮士断腕,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取得胜利。


user avatar   qian-tan-di-yu-sui-n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年前某军区站岗哨兵被袭,枪弹被抢,人死没死不记得了。是不是要提个问题“为何全副武装哨兵面对袭击挂掉”?

大惊小怪。




     

相关话题

  美国疯狂印钞引发通胀时代,这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多大的影响?该如何应对? 
  如今雾霾如此严重,你会支持核电站的建设以取代火电站吗? 
  未来有可能转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吗? 
  如今的俄罗斯被狙击,毫无反手之力,是否间接支持了王小石的《中国若动荡,比苏联更惨》一文? 
  现在的中国经济有多悲观?是否真的没救?还是步入了中产阶级陷阱? 
  为什么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现在经济总量还是世界前三? 
  中国公务员比例过大吗? 
  自己工作一年的积蓄,超过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1993 年左右发生的人民币大贬值是怎么回事? 
  如何系统批驳计划经济?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广东汕尾的新增新冠肺炎病例?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雷军在 2020 年 8 月 11 日晚举行的小米十周年演讲?有哪些亮点和感触?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