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一下成都诸葛亮祠庙的变迁。
诸葛亮刚死的时候,蜀汉各地纷纷上书要求为其立庙,甚至要求立庙于成都,而刘禅未许,不是他不爱干爹,实在是这种行为于礼制不合,“逼宗庙”,搞两个中央,但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局面也不行,于是立庙于汉中勉县,在武侯墓附近。
蜀汉灭亡后,刘备墓就算不上宗庙了,于是在勉县武侯祠建立后大约50年,两晋之交割据蜀中的李雄就在成都建立武侯祠,历代留存,所以唐朝杜甫才会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到明初,朱元璋的儿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到成都见武侯祠香火旺盛,而刘备的昭烈庙人烟稀少,觉得不合君臣之礼,于是将武侯祠撤去,把诸葛亮的香火搬进昭烈庙里,但从此民间就将昭烈庙称为武侯祠。
明朝时武侯祠的布局现在不知道,明末战乱,成都被毁,武侯祠(昭烈庙)也毁于战火,康熙年间重新修建,现在的格局是清朝人设计的。清人敬爱武侯更甚,所以将刘备殿设计为前殿而地势稍高,诸葛殿设计为主殿而地势稍低。尽管门上牌匾还是汉昭烈庙,但庙主成了武侯,只以地势高低来区分君臣。
到本朝,官方也顺应民间习惯将昭烈庙的正式称谓定为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