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知乎看到一种观点,秦始皇当年选择的继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为什么会这么说?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是“知乎观点”,是正儿八经的“学术观点”,提出该观点是日本就实大学李开元教授,他继承的是田余庆《说张楚》等研究成果,相关观点发表在《史学集刊》等核心刊物。可以读读《秦崩》、《楚灭》等书。

陈胜吴广起义时,同时打出“扶苏和项燕”的口号,一个秦国太子,一个楚国将军,大家不觉得奇怪么?同样,秦国之前的王后史书都是有记载的,但是扶苏的母亲是谁,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没有任何记载。李开元之所以提出“胡亥合法继承人说”,恰恰主要是因为扶苏是太子,而秦始皇是不可能让太子继承皇位,因为秦始皇的皇后是楚国人,也就是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陈胜吴广起义起义的口号恰恰证明秦始皇当年的决策是正确的,不能让楚国后裔继承皇位。

李开元的研究思路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秦国外戚集团,一条是曾经的秦国丞相——后来的楚王——昌平君。

李开元发现秦国存在一个强大的楚国外戚集团: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人,收子异(秦始皇父亲)作养子的华阳夫人也是楚国人。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养祖母(奶奶)和曾祖母都是楚国人。然而自己的父亲和爷爷执政总共3年就先后去世了,自己亲生奶奶(子异的亲生母亲)和自己的母亲肯定根基不稳,因为养祖母华阳夫人为首的楚国外戚集团从宣太后始参与政权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秦国的继承法也规定母亲继承权高于妻子,况且秦始皇的生母亲还发动嫪毐之乱,所以秦始皇继位早期非常依赖以养祖母华阳夫人为首的楚国外戚集团。那么秦始皇的皇后,很可能就是养祖母指定楚国王室。

另一条线索则是昌平君。根据李开元的推测,昌平君是当年楚考烈王在秦国当人质时,和秦昭王的女儿在咸阳生的庶子。后来昌平君9岁的时候,楚考烈王只身逃出秦国,回到楚国继承王位。昌平君受到秦始皇祖母华阳夫人的疼爱,秦始皇的父亲子异大概率为了讨好华阳夫人,所以和昌平君的关系非常好。在子异(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就封昌平君为顾命大臣。昌平君也不辱使命,和吕不韦联手平叛了嫪毐之乱,然后被封丞相。

事情的转折在昌平君任丞相第8年,也就是秦始皇亲政第8年左右,由于养祖母华阳夫人已经去世,没人约束的秦始皇借故把昌平君贬到曾经的楚国别都郢陈。而在秦始皇命李信帅20万大军灭楚的关键时刻,昌平君选择背后捅李信一刀,结果李信兵败,昌平君被项燕拥立为楚王。

这件事肯定对秦始皇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土生土长的楚国人,官职秦国丞相,选择背叛秦国,而且还被拥立为王。从灭楚到秦始皇驾崩这十几年间,可以想象秦始皇肯定非常警惕楚国外戚集团再起波澜,而扶苏恰恰可能是楚国皇后所生,因此秦始皇断不可能选择让扶苏继位。这也解释了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同时用项燕和扶苏做口号,因为这两个人背后都有楚国因素。秦始皇的王后为什么被抹去了历史,因为她是楚国人,大概率在秦始皇灭楚后,被软禁、甚至处死。

那么这一切司马迁为什么没有记载?大概率是因为汉朝其实是楚国政权的延续,秦末的农民起义为了追求合法性,实际上很可能借扶苏强调秦楚密切联系,强调起义是为扶苏继位,然而自己坐了位置,这段历史就要掐掉了。

至于为什么让扶苏在外领兵,其实根据秦国传统,在外领兵本身就说明没有王位继承权了。


user avatar   jiu-ji-j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得不说, @Orz辉 报菜单的时候能不能像某清华高材生一样把菜名报对。

《楚灭》是什么书?我从来没读过。李开元先生写的是《楚亡》。

李开元先生在《秦崩》中明确提出秦国继承人是扶苏,见《秦崩》第三章第七节——帝国继承人扶苏之死。

关于“昌平君”的讨论,李开元先生在《楚亡》第六章第五节——楚父秦母昌平君,以及第六节——寻找传闻中的历史流,略略述及。我并没有看到什么“胡亥合法继承人说”。

更详细的讨论,见《秦谜》“第四案秦始皇的后宫谜团”。其中,李开元先生述及了秦始皇格外宠爱幼子胡亥,秦始皇“有意立胡亥为太子”说,但同时也采用了《史记》的说法,秦始皇死前最终决定立扶苏为继承人。

最重要的是包括《史记》以及李开元先生诸书都认为秦始皇到死没有立过扶苏为太子。尤其李开元先生,多次着重讨论过秦始皇不立太子的缘由。

而《史记》中提到的秦始皇遗诏是,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叫“公子扶苏”回来主持葬礼。非常明显。

所以,题主问得很好,

在知乎看到一种观点,秦始皇当年选择的继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为什么会这么说?

而我很怀疑, @Orz辉 既没认真读过《史记》,也没读过李开元先生的书,只是在逻辑思维或者某些带读的所谓“读书会”中,听过的二手货。



关于秦始皇继承人这个问题,照理来讲,千古讨论之下,又有诸位先生在前,应无剩义。但我还想聊聊我的新想法,与李开元先生以及诸位商榷。

首先,秦始皇不立太子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秦始皇根本就没打算死。


其次,“公子扶苏”,“扶苏”出典自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这一点,知乎很多答主都提到了,而且百度百科“扶苏”条有云,

我只能笑笑了。


我们看毛诗序有言,

山有扶蘇,刺忽也,所美非美然。

郑玄笺曰,

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

“所美之人,实非美人”。记住了啊。

毛传云,

扶苏、扶胥,小木也。

“扶苏”就是“小木”。等于秦始皇明着说“扶苏”这根小木撑不起秦国这座大厦。


接下来是,

刺忽也

忽是谁?郑国的公子忽,也是郑昭公。

其人其事,春秋左传有载,恒公十一年,

夏,鄭莊公卒。初,祭封人仲足有寵於莊公,莊公使為卿。為公娶鄧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曰雍姞,生厲公。雍氏宗,有寵於宋莊公,故誘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亦執厲公而求賂焉。祭仲與宋人盟,以厲公歸而立之。

郑昭公因祭仲而立,又因祭仲被废,立他的弟弟突,也就是郑厉公。

恒公十五年,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壻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六月乙亥,昭公入。

郑厉公要杀祭仲,被祭仲反杀,厉公跑路。昭公回来继位。

恒公十七年,

初,鄭伯將以高渠彌為卿,昭公惡之,固諫,不聽,昭公立,懼其殺己也。辛卯,弒昭公,而立公子亹。君子謂「昭公知所惡矣」。公子達曰:「高伯其為戮乎?復惡已甚矣。」

郑庄公的时候,想立高渠弥当卿,郑昭公讨厌他,反对。等郑昭公继位,这人怕郑昭公杀他,先下手为强,杀了郑昭公。


聊完了公子忽的个人历史。我还想引一条祭仲对他的谏言,

鄭昭公之敗北戎也,齊人將妻之,昭公辭。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內寵,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從。

这个时候,郑昭公还是太子忽。祭仲对他说,郑庄公有很多内宠,而你又没有大援,你将会不立。


回到史记,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这样的结果是,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

蒙恬就是扶苏最大的外援。而蒙恬的弟弟蒙毅则是秦始皇的宠臣。

我们再看赐死扶苏的诏书,

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请注意这句话,

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

公子扶苏在秦始皇有意识无意识的纵容下,此时已成为秦国内部最大的实力派。这份诏书无论是否秦始皇所书,都承认一个事实,什么时候扶苏“罢归”,什么时候就是太子。这已成为秦国内部的共识。

问题的关键在于,秦始皇什么时候会让扶苏“罢归”。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这份诏书说得是,秦始皇在病死之前,才以主持葬礼的名义,让公子扶苏“罢归”。

这才是这两份诏书最大的不同之处。



而秦始皇欲立胡亥之说,也有几分道理。毕竟,宠爱幼子,本是人之常情。

请注意,

人之常情。

那末,宠爱幼子而杀掉自己的宠臣,杀掉自己其他的儿子女儿,是“人之常情”吗?

胡亥在秦始皇死后的一系列操作,绝非出自秦始皇的布置。

其次,我们读史记,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祕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其)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我们知道太史公手里至少有秦之奏事二十篇。太史公应该是看到了在秦始皇死之后,有奏事还被批阅过。秦始皇被“秘不发丧”。


我们再看《赵正书》,

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复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后不胜大臣之纷争,争侵主。吾闻之:牛马斗,而蚊虻死其下;大臣争,齐民苦。哀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议所立。”

第一,什么叫“吾霸王之寿足矣”,一直求长生的秦始皇会觉得自己活够了么?

第二,什么叫“吾子之孤弱”,秦始皇十几二十个儿子女儿,还孤弱,明显这里说得是“幼子胡亥”。那末,问题来了,大权独揽的秦始皇已经属意“幼子胡亥”,为什么还要“议所立”,明显是依汉初政治所造作。

第三,什么叫“不胜大臣之纷争”,什么叫“恐大臣之有谋”。我们看正常的秦时政治,

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謂曰:「夫人生居世閒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萬姓,長有天下,終吾年壽,其道可乎?」高曰:「此賢主之所能行也,而昏亂主之所禁也。臣請言之,不敢避斧鉞之誅,願陛下少留意焉。夫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諸公子盡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屬意怏怏皆不服,恐為變。且蒙恬已死,蒙毅將兵居外,臣戰戰栗栗,唯恐不終。且陛下安得為此樂乎?」

可能跟胡亥争位的是“诸公子”,胡亥必须要杀得也是“诸公子”,还在“大臣”之前。只有汉初的功臣政治之下,才担忧“大臣之纷争”,而无“诸公子”。

况且,秦始皇担忧“大臣”,最大的可能也是担忧自己给扶苏立下的“FLAG”。

至于什么“秦地方不过数百里”, @辽东管宁 已说。我就不多谈了。


请问 @季退思

第二年23年,原嫡长子的扶苏,被派到帝国当时最北部的九原郡去了(王后干脆就消失了)。然后便是秦国尽起举国之兵六十万,王翦挂帅灭楚的故事了。

史料出自何处?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

我只知道,二十六年,蒙恬才因为从王贲攻齐而为內史,再之后,才是蒙恬将三十万众。



最后,我还想讨论两件事,

第一,《李斯列传》的史源,

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李斯的弟子门人尚在,如河南守吴公,而传贾谊。

故此,《李斯列传》对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的谋议事件之中,应有过多维护。

第二,我在此问题中尝试使用了通常被视为经学的史料,感觉还行。而且,我认为在秦汉政治史的研究之中对经学文献的使用较为有限,但是现在经学研究又因为大量的出土文献而有较大的发展。有志于秦汉史的同学,从这点入手,大有可为之处。


user avatar   liao-dong-guan-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扶苏是去监督蒙恬的军队,蒙恬的军队可是秦最精锐的部队,蒙恬死后,三十万大军归副将王离统帅。日后陈胜、吴广反秦,周文率军都打进函谷关,章邯是临时拉了骊山刑徒、家奴产子凑成军队打败了周文。而随后王离也带军南下,开始了巨鹿之战。也就是说秦的关中军队还真是渣,精兵都在王离那。而扶苏、蒙恬手里有着秦最强的三十万劲卒,那个老爹不想儿子继位,还让他坐拥大军??


二、而史料记载胡亥上台后把兄弟姐妹杀个精光是最佳证据。看那些说扶苏不是继承人的说法,无非是史料不可信,楚人瞎掰之类老套路。问题他们也没可信史料。


可是1977年10月考古人员在秦陵陵东发现了十七座殉葬墓,这些墓的陪葬品规格都很高,但是:


这些殉葬墓中棺内的尸骨非常零乱,有的尸骨下肢部分被埋入棺旁的黄土,头骨却放在椁室的头箱盖上,有的尸骨头盖骨在椁室外,其他骨骼却置于椁内,更为奇特的是一具尸骨的躯体与四肢相互分离,零乱地葬于棺内,惟独头颅却在洞室外的填土中。经考古人员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个头颅的右额骨上,有一块折断的箭头,显然是在埋葬前被射入头部的。一切迹象表明墓中主人是受到外力打击而死亡的。从尸骨的凌乱和出土的器物推断这些墓主人大多是被砍杀、射杀后又进行肢解才葬于墓中的。


这些殉葬墓考古结果证实了正是《史记》记载的冤死之秦公子、公主。史料和考古完全吻合,正是死有对证、死要见尸。


另外补充一点,现在有说《史记》孤证的无非是否认众多汉朝史料,那西晋华虞《善文》是一部编辑秦汉经典和书信的文集,其中有一条:


辩士隐姓名,遗秦将章邯书日:“李斯为秦王死,废十七兄而立今王。”


这条就可以和《史记》李斯私立胡亥和胡亥杀诸兄互证。


三、顺便说下时下新料《赵正书》,如果看《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传,嬴政称皇帝后,记载都称嬴政、二世为陛下,可是《赵正书》不光是秦王赵正、秦王胡亥,连李斯、子婴建言却很多是王。


对于喜欢阴谋论的仁兄来说,岂不是该书作者比司马迁更是秦黑??不但黑帝为王,更把秦灭亡的第一责任推到了始皇帝头上。


再对比李斯狱中书第一句: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逮秦地之陕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史记》


臣为秦相卅余岁矣,逮秦之狭而王之约。始时,秦地方不过数百里,兵不过数万人。臣谨悉意一智,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诸侯。——《赵正书》


史记的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还是可信的,毕竟昭襄王末期那段时间,秦国被信陵君合纵打到函谷关,吃下去的吐出来一堆,上党归韩、河东归魏、太原归赵。长平、邯郸等大战也损失惨重。而《赵正书》那个地方不过数百里,兵不过数万人就算是秦穆公时代,都没这么惨。要真这么上书,李斯根本就是瞎掰了。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五千年历史里,有几个外放的皇子能以合法手段继位的?

先秦的晋文公,后世的汉文帝,明成祖,都是杀了时任国君后才继位的,莫非秦始皇希望自己和晋怀公,后少帝一样,也被扶苏弄死?

历来有政治野心的皇子,最怕的就是就藩;有政治野心的大臣,最怕的就是外放。白居易由从八品的左拾遗外放正六品的江州司马,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是贬官?就是因为离开了中央,离开了决策圈。

历来新立储君,有两点最为重要:

第一,要把储君带在身边培养,这样太子可以顺利接手皇帝的政治关系,并第一时间知道老皇帝去世的消息。

第二,秘书长一定要用太子的人,因为这个人可以决定老皇帝有没有遗诏,遗诏内容写了什么,甚至还可以决定老皇帝到底什么时间“死”。

而秦始皇死的时候,随侍秦始皇的是胡亥,秘书长中车府令赵高也支持胡亥继位。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始皇帝最次也是十分看好胡亥,在着意培养胡亥。 而扶苏呢?他的势力已经微弱到了连秦始皇死都不知道,这怎么能当储君?

还有别拿蒙恬的“三十万”大军说事,这是典型的没有一点历史常识的看法。秦制每县(5500-10000户)抽兵2200人。对应的人口也就是25-50口抽一兵。扶苏手上要有30万大军,那最少也要对应750万人口,已经超过秦国本土的人口了,区区一个匈奴,值得用这么多兵吗?

而且,当时匈奴还不是草原上唯一部落,当时得草原上还有东湖,月氏,浑窳、屈射、丁零、薪犁等国,楼烦,白羊,河南大大小小二十几个部落,匈奴内部,还有冒顿和头曼两大势力对峙。对抗一个正在内战的匈奴就要三十万大军,设使东湖,月氏,浑窳、屈射、丁零一起南下,大秦岂不是要亡国?

后世卫青收河套,用兵不过三万人;路博德守居延,所部不过五千人,秦军就算不如汉军能打,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吧!当时匈奴已经撤离,河套已经近十年没有大的战事了,蒙恬的主要任务是修长城和屯田,既没有军功可以刷,也没有锻炼人的任务,秦始皇派扶苏去河套,毫无疑问就是流放。




  

相关话题

  如果你是战国时代六国居民,你会选择帮助秦国兼并六国,还是抵抗秦国? 
  你因为什么原因在知乎被封号过? 
  知乎哪类回答让你讨厌? 
  如果1840年英国人碰上的是拥有清朝疆土的秦帝国那么秦可以赢吗? 
  为什么秦始皇的儿子都不可封为王侯,而是为匹夫? 
  秦粉认为汉朝强盛是因为汉承秦制,是先进的秦制的功劳,那为什么秦朝也用秦制却二世而亡了呢? 
  如何评价知乎强制要求绑定手机号? 
  苏秦说“六国之兵,十倍于秦”,那么六国里是不是至少有一个单拎出来军事实力强于秦国? 
  如何评价知乎改版后上下滑动看答案? 
  哪些知友的个人博客质量较高?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唱功称得上神级的歌手/艺术家?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知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局座张召忠?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