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很认真啃过秦简资料,以常识推测,秦朝选用地方官应该跟西汉初差不多,是依靠郎官体系培养行政人员。郎官就是待选的储备官员,平时陪行在皇帝身边,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作为考核,数量多达千人,这些郎官的来源多是官家子弟、读书人。可能也有一些郡中举荐的人才,这一点在秦朝不是很确定。当时秦朝还没完全从贵族制度转型为官僚制度,贵族子弟仍旧是任命官员的主流人选。
在那时能考证出背景的郡守不多,只有李斯之子李由出任三川郡守,李由尚公主,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子弟。郡县的小吏还好说,要更上一层的难度就大很多,试想一下如果秦朝晚五十年崩溃,刘邦、陈平、韩信、韩信、萧何还能有多大晋升空间?
赵高所担任的郎中令为九卿之一,负责管理郎官。郎官的种类在西汉时较多,有参议国政的议郎,作为皇帝近侍的侍郎、中郎。还有谒者负责大量行政琐碎事务。还有负责培训军官的羽林郎、期门郎,虽然只是禁军士兵,却都很机会成为国家顶级将军。
个人不太清楚秦始皇的禁军系统,可知由卫尉统禁军,属官有巴士司马令和卫士令,巴士司马令是真的管公家车辆的。但这些禁军是否能有机会晋升为高级官员,这点不确定。多年前在某博客看到过有人分析,赵陀、任嚣很可能是秦王政的近侍出身,但怎么也没找到相应史料。
秦始皇的军官培训系统之一应该就是郎中骑,由军官组成的精锐部队。刘邦初起兵时是延续秦军制度,樊哙、灌婴就是刘邦的郎中出身,二人后来负责统领刘邦的郎中骑,把项羽分尸的五人郎中骑王翳、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本都是拥有晋升渠道的军官。
韩信也做过项羽的执戟郎中,但没得到进一步重用。韩信列传刻意记载了一句:“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他应该是读过书,但因为没钱没背景没德行,没有成为乡间的小吏,属于受环境排斥的人才。
汉文帝时有一个冯唐,不是翻译《飞叼传》那位冯唐。他是战国末期人,以孝行称著,被举荐为中郎署长,作为汉文帝的近侍。过来些年,汉文帝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很惊讶这老人怎么还在做郎官?后来冯唐通过参议国事,升为车骑都尉,又出任楚国丞相。他在晚年又被举荐给汉景帝,九十多岁的冯唐举荐了自己儿子出任郎官。
简单的来讲作为郎官,除非能得到皇帝亲自见面,考核能力。不然就需要上司向皇帝举荐,进行一定的面试,如果信过得臣下也可能会直接任命。李斯就是投奔相国吕不韦,被拜为郎官。逮着机会跟秦王政说话,马上就成为了长史。
除了郎官外,估计九卿以下的诸多官员也会依照能力升迁,会有外调为县官的机会,不过秦朝这方面资料实在太少,只能依照西汉的情况进行推测。秦朝的郡守有不少都有是以军功晋升的武将,大概后来越来越规范管理,把郡守和郡尉分开,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
题主截图中说的不是很确切,秦朝的郡县制还不是很成熟的地方行政系统,其实还是在诸侯国的框架下用官僚进行管理。郡级官员分为郡尉、郡守、监御史,切换为中央官员,其实就是模仿着太尉、丞相、御史中丞三公对郡级行政区进行管理。
秦朝的郡县统治是官僚与乡民结合,郡县中的小吏会有郡守、乡民选出,吴芮就是民选的鄱阳令。当然,中央的决定权也很重要,由郡和乡民举荐的人才,也需要国家正式任命。设有游徼、三老、有秩、啬夫,三老以下有亭长,亭长以下有里长,负责缉捕罪犯的职位叫求盗。
秦朝正式加强官僚制度的运用,在历史的进程中有正面意义,但是战国以来的阶级观念固化已不可逆转,所有存在很大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