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河西镇兵不仅是唐廷平定安史的主力之一,而且是支撑唐廷后来力量的支柱。
安禄山起兵,一开始是打了个时间差,趁着内地州郡无法及时动员,率领范阳边军迅速南下。唐廷还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确认安禄山到底是不是造反。封常清在天宝十五载的十一月十七孤身从长安出发到洛阳,十天时间招募了六万人,又过了大约十天,十二月初七那天安军就杀到了洛阳旁边的荥阳,十二月十二攻陷洛阳。封常清基本只是仓促招募了一帮人硬着头皮上,胜败没有悬念。
所以到了高仙芝这里,策略就是将安军阻挡在陕州,但是到了实地看时才知道不可行,于是退而求其次,防守在潼关一线。高仙芝带的兵是长安的飞骑、彍骑以及新募兵共五万人,战斗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在潼关固守。主力是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朔方军、河东军,在河东、河北逼得史思明要自杀。
至于陇右、河西的兵,则还在西边和吐蕃等外敌对峙,集结需要时间。
天宝十五载的十二月,唐廷才下诏要求陇右、河西的镇兵除留守要塞的之外,向行营集结。诏令发给边镇需要时间,边镇下达给寨堡也需要时间,而寨堡守军集结到行营,再从行营出发东进,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天宝十六载(至德元载)的六月,哥舒翰就在不断催促下,率领飞骑、彍骑以及少量陇右行营兵出战,惨败于灵宝西原。
至此,第一阶段结束,陇右、河西的部分兵力以及一些蕃兵参与了哥舒翰的出战,并且光荣损失,而主力依旧没有抵达。比如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到了这个时候还在犹豫要不要将河西军五万主力调回去。
到了至德元载末、至德二载初这段时间,来自河西、陇右以及安西、北庭的兵力才算是真正抵达。
(至德二载二月)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江、淮庸调亦至洋川、汉中。
这个时候,唐军的主力终于集结了,包括朔方、河西、陇右以及西域部族兵、回纥兵一共十五万,发动了规模浩大的香积寺之战。唐军大胜,夺回长安、洛阳。但是最后在邺城不慎玩脱,败给了史思明。这一战的河西、陇右兵损失惨重,连李嗣业也死在战乱中。
邺城之战败后,陇右兵中的一支——神策军在卫伯玉率领下阻截住了史军,大放光彩。并且至此之后,神策军成为了唐廷主要倚仗的军力。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对这一战的胜败很多人都想的太简单了,我听过一句话,胜利总会有很多父亲,失败却无人认领。潼关之战败的惨到不能再惨,所以事后除了唐玄宗外没人出来认领自己支持过这一战。就象靖康耻之后,连蔡京的儿子都要著书立说信誓旦旦,他老爹从来是反对宋军破盟北伐的。然而事实呢?
唐玄宗好歹是一代明君,王朝的兴衰和剿灭叛军也关系着他的根本利益,相信没人认为唐玄宗下令潼关大军出关迎战是因为长安住腻了,为了让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好去从没去过的成都旅游散散心吧?
那么唐玄宗真的会愚蠢到派一些乌合之众去出潼关送死吗?不要忘记,封常清高仙芝放弃陕州退守潼关,虽然唐玄宗杀了封高,但是也没有让潼关守军出关去送死啊。所以我们首先要看看唐玄宗眼里的局势是什么样?
首先,叛军的攻势已经得到遏制,战线已经在潼关和南阳稳定下来了。
其次,河东朔方唐军大举出击抄叛军后路的战略,已经得到了阶段性的成功。叛军洛阳基地和幽州老巢的联系已经被切断。
其三空间换时间已经奏效,河西陇右的精锐唐军已经赶到,潼关唐军已经集结了20万之众的庞大兵力,这个兵力规模已经超过了安史叛军战前兵力总和,和历史北周灭北齐和唐太宗灭郑夏洛阳之战兵力差不多了,而且其中不乏河西陇右的精锐老兵。
其四,安禄山准备放弃洛阳,回救根本之地的幽州,据说主力已经撤退,潼关当面只有少数断后的部队。
综上所述,潼关叛军出关收复洛阳,和河北唐军前后夹击回援的安禄山大军,有什么问题吗?
1、事实上,史书记载的很清楚,安禄山确实考虑放弃洛阳的问题只是还没决定而已。但是如果局势进一步恶化,不会有人认为安禄山是个傻瓜,傻傻的原地不动等着郭李带兵攻克幽州带着叛军家属南下合围洛阳吧?
2、潼关大军兵力已经超过安史叛军总和,兵力远超过郭李,而且主力是河西陇右和吐蕃多年大战的精锐,这绝对不是之前高仙芝带的那几万鱼腩兵。就算不能一举灭敌,但是收复洛阳没啥问题吧,再退而求其次,就算失败,以哥舒翰的能力也不至于大挫吧?
3、难道要让安禄山带着十多万叛军放弃洛阳渡河北上,让郭李一边顿兵坚城之下,一边被叛军主力从后夹击腹背受敌?然后潼关唐军20万大军原地不动,如果不知道历史的,谁不会认为这是个大笑话呢?
潼关之战之所以败的那么惨,关键是一方面潼关军队是河西陇右唐军老兵和之前招募的高仙芝封常清带的新军合兵的产物。一方面哥舒翰身体不行,无法全力准备战争,而哥舒翰手下则矛盾重重。一个绵羊带这70头狮子和30只绵羊,这个如果不认真观察内部,是看不出来的。
另外我不太相信郭李真的建议潼关守军不要出动,这多半是事后诸葛亮。战前如果真如史书说的只有杨国忠(正常人脑子没进水的都知道他不懂军事,唐玄宗会不知道?)赞成出兵,而一线将领哥舒翰郭子仪等等都反对潼关出兵,唐玄宗好歹也是当了40年皇帝的一代明君,这种情况会支持不懂军事的杨国忠?读历史是为了了解历史不是为了收获历史大人物多脑残的廉价优越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