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孙十万拿不到任何法律正统,称帝是一种割据政权自high行为,所以他一定要等等看再称帝,否则会被第一波刷掉。
曹丕称帝走的是禅让,这个程序虽然很搞笑但是他就是中国古代政权交替程序(包括但不限于造反、统一战争、禅让)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曹丕合法的接过了汉帝国的政权,成为皇帝。
刘备是汉天子认证的汉室宗亲(皇叔),大汉帝国的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有匡扶汉室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曹丕走的是最高级别合法程序(禅让),所以刘皇叔称帝前造谣汉献帝被曹丕杀了,弑君篡位,典型的谋逆,所以“汉贼不两立”,砸碎曹丕称帝的合法性基础,称帝是天下大乱汉室衰微,为了匡扶汉室,最强的宗室称帝合法(光武帝刘秀也基本是这个路线)。当时资讯极度不发达,汉献帝的死活确实很多人也不知道,所以刘备看起来也是合理合法的称帝。
孙十万就尴尬了,十万就是汉朝的地方军政长官,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汉献帝禅让,十万就自动过渡成魏帝国的地方军政长官,至于汉献帝有没有遇害,禅让是否合法,都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况且曹丕封他吴王,这还算新朝气象,进步了。
十万如果说曹丕篡位弑君不承认会有什么后果?多简单啊,曹丕不合法,合法的就在你西边呢,刘皇叔的大汉朝还在哇,皇叔那边可是汉帝国,名义上有汉帝国一切权利,你要拒绝承认曹丕,你就还是汉帝国的臣子,也就是刘皇叔的臣子。。。
十万不傻,毕竟季汉只有个益州,还是当大魏的吴王好一些。
等到天下局势十分明朗,就算你们俩一个有最高合法程序,一个匡扶汉室,但是还是谁也吞不掉谁的时候,十万就随意称帝玩儿了。。。因为毕竟自己实力比较强,那俩合法的互为主要对手,谁也没精力去专门收拾他,也奈何不得他。
如果称帝早了,他就是袁术第二啊!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的例子而称帝。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下军力都强于刘备,但他想要称帝,却完全不合法统,名不正言不顺。
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祖父孙钟只是个种瓜的农民,此前祖先更全不可考,难比蜀汉刘备作为汉室帝裔的正统号召性。
因此,为了找寻到自己称帝的合法依据,孙权才耐心等候,从继承孙策基业,坐领江东起,花了近三十年时间,将版图从孙策时代的五个郡,扩张到扬州、交州、荆州的三个州合计三十三个郡,更让自己从杂号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国开国皇帝。
孙权继位年仅十八岁,无论政治还是军事,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淮泗创业元老、江东世家大族;在各方势力有意无意的掣肘下,吴军在淮南方向的攻略屡遭败绩,成就了张辽、乐进、满宠等人的一世功名,也给孙权留下“不善战”之恶名。
赤壁之战后,因为资历和经验不足,孙权一度被经验丰富的“老革”(老兵油子)刘备戏耍,自己四战巢湖,独抗曹操几十万大军逼凌,前后整整十年,只扩张了地域相对贫瘠的交州和荆南地区,反让刘备空手套白狼,从一个依附自己的附庸到横跨荆、益两州,竟成汉中王。
为人作嫁十年后,孙权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将权谋手段运用得炉火纯精。
当刘备取汉中夺上庸,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夏侯渊、于禁两大军团覆灭,曹仁军团也岌岌可危,情势窘迫下,曹操终于放弃了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割据江南的诸侯(荆州牧),许封高官(骠骑将军)显爵(南昌侯),
因此,孙权对曹操上表称臣,与之缔结盟约,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更将关羽军的野战兵马数万,留守军团数万,于禁部俘虏三万几乎一网打尽,极大增强了自己势力的人力兵源。
等曹操死后,孙权又以大汉帝国境内第一强藩之尊,支持新任魏王曹丕代汉称帝,从而得到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的丰厚报酬,在新生的大魏王朝位极人臣。
因此,“大魏吴王”对孙权从来不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一大成就业绩。从一个无名瓜农的子孙,刚即位时的一个杂号将军,到此时真正建立了吴国,整个历史进程,前后花了快20年时间的个人奋斗时间。
只是孙权这种在曹丕和刘备两大势力之间走钢丝的策略,同时也危如累卵,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在猇亭之战,吴国历时年余苦战,好容易一场大胜,化解了蜀汉以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没几个月后,便和曹丕矛盾尖锐化,魏国三路大军浩荡南征。
孙权和曹丕的决裂,一方面自然是孙权斩关羽,破刘备,自以为羽翼丰满,对“皇二代”曹丕也绝没有如曹操一般的敬畏,
更关键因素当然是曹丕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孙权表面称臣,收点大象、荔枝之类的贡品;而是一定要求孙权的继承人孙登人为质,意图之后借魏朝中枢名义和政治手段来整合江南,一如曹操从前挟天子令诸侯,逐渐压服各路地方豪强,将司洛、三辅、豫州、淮南等地收入囊中一般。此等苛求关系到东吴政权的生死存亡,孙权当然绝不可能接受。
在朱桓、朱然等东吴名将经过数月苦战,将三路魏军尽数击退后,孙权派遣使者拜谒病重的刘备,和元气大伤的蜀汉重新通好。刘备就算心中再如何痛恨,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为着本政权的长远利益,也不得不强咽苦果。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蜀吴重新结盟,也就是时势之必然了。
同时,如雍闿等蜀汉南方的当地豪强,在孙权的策动下起兵席卷南中三郡,最终却只是被孙权当做了和蜀汉重定盟约的棋子,卖了个好价钱。
正因为此时的蜀汉政权,前后丧师约十万人(关羽军团3万+荆州留守军数万+刘备中军主力4万+武陵蛮1万),骨干将领折损无数,内外交困四面楚歌,因此才不得不在新的盟约中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
诸葛亮此后的第一、第二次北伐,正是蜀汉以实际军事行动,表达了再不会计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随着蜀军北进,曹魏也将重兵西移,孙吴北方战线的压力顿减。
而且,此时蜀汉的国力、兵力、版图均已经被严重削弱,对东吴处于1:2的劣势。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诸葛亮不得不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放弃了蜀汉政权政治上的核心竞争力,公开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两国竟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得到了自称继承两汉法统的蜀汉政权的认可后,孙权从“吴王”变“吴帝”,就不再只是自说自话的闹剧,因而也具有了相对的合法性。
在石亭之战,陆逊率军重创魏国曹休军团,斩首万人,令曹魏数十年兵锋不敢南进后,孙权终于可以安心称帝,也终于能放心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邺。
从白衣渡江到“二帝并尊”这十年间,孙权通过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刘备、曹操、曹丕等天下枭雄尽数戏耍,迫使千古奇才诸葛亮也不得不妥协,不但成功称帝,更获得了一个持续整整四十年的稳定吴蜀联盟,还让东吴的国力兵力和版图始终保持了对蜀汉两倍以上的优势,因而在同盟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不至于重蹈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反客为主”的覆辙,此番操作确是出神入化,无可指摘了。
无怪后世有国士无双的南宋豪杰辛弃疾,对孙权甚是推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