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ST-GCN动作识别算法? 第1页

  

user avatar   tczhang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泻药。

GCN 升温的这两年里,动作识别领域出了不少好文章。这也不奇怪,毕竟动作识别以前就有 Graph 的相关应用,套用一下 GCN 总是会有提升的。不过,一年过去了,超过 Spatial Temporal 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s for Skeleton Based Action Recognition 的工作仍然寥寥可数。我等屁民还是挺佩服的~

还在这个领域耕耘的同学们也不用灰心丧气,ST-GCN 作为一篇开山作(或者说占坑文),很多地方都从简了。要想提升不太困难~ 用大粗话来说,作者的主要工作就两点:

  • 使用 OpenPose 处理了视频,提出了一个数据集
  • 结合 GCN 和 TCN 提出了模型,在数据集上效果还不错

但是,这篇文章在工程和学术上都做到了文质彬彬:

  • 从质上讲,文中针对性的改进着实有效,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 从文上讲,故事讲的很棒,从新的视角整合了卷积、图卷积和时间卷积
  • 从代码讲,结构清晰、实现优雅,可以当做模板

很多同学比较关心 st-gcn 到底做了什么,这里用个简单的思路说说我的理解。

OpenPose 预处理

OpenPose 是一个标注人体的关节(颈部,肩膀,肘部等),连接成骨骼,进而估计人体姿态的算法。作为视频的预处理工具,我们只需要关注 OpenPose 的输出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视频的骨骼标注结果维数比较高。在一个视频中,可能有很多帧(Frame)。每个帧中,可能存在很多人(Man)。每个人又有很多关节(Joint)。每一个关节又有不同特征(位置、置信度)。

对于一个 batch 的视频,我们可以用一个 5 维矩阵 表示。

  • 代表视频的数量,通常一个 batch 有 256 个视频(其实随便设置,最好是 2 的指数)。
  • 代表关节的特征,通常一个关节包含 等 3 个特征(如果是三维骨骼就是 4 个)。
  • 代表关键帧的数量,一般一个视频有 150 帧。
  • 代表关节的数量,通常一个人标注 18 个关节。
  • 代表一帧中的人数,一般选择平均置信度最高的 2 个人。
  • 所以,OpenPose 的输出,也就是 ST-GCN 的输入,形状为 。

想要搞 End2End 的同学还是要稍微关注一下 OpenPose 的实现的最近还有基于 heatmap 的工作,效果也不错~

ST-GCN 网络结构

论文中给出的模型描述很丰满,要是只看骨架,网络结构如下:

主要分为三部分:

首先,对输入矩阵进行归一化,具体实现如下:

       N, C, T, V, M = x.size() # 进行维度交换后记得调用 contiguous 再调用 view 保持显存连续 x = x.permute(0, 4, 3, 1, 2).contiguous() x = x.view(N * M, V * C, T) x = self.data_bn(x) x = x.view(N, M, V, C, T) x = x.permute(0, 1, 3, 4, 2).contiguous() x = x.view(N * M, C, T, V)     

归一化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下进行的( )。也就是将一个关节在不同帧下的位置特征(x 和 y 和 acc)进行归一化。

这个操作是利远大于弊的:

  • 关节在不同帧下的关节位置变化很大,如果不进行归一化不利于算法收敛
  • 在不同 batch 不同帧下的关节位置基本上服从随机分布,不会造成不同 batch 归一化结果相差太大,而导致准确率波动。

接着,通过 ST-GCN 单元,交替的使用 GCN 和 TCN,对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变换:

       # N*M(256*2)/C(3)/T(150)/V(18) Input:[512, 3, 150, 18] ST-GCN-1:[512, 64, 150, 18] ST-GCN-2:[512, 64, 150, 18] ST-GCN-3:[512, 64, 150, 18] ST-GCN-4:[512, 64, 150, 18] ST-GCN-5:[512, 128, 75, 18] ST-GCN-6:[512, 128, 75, 18] ST-GCN-7:[512, 128, 75, 18] ST-GCN-8:[512, 256, 38, 18] ST-GCN-9:[512, 256, 38, 18]     

空间维度是关节的特征(开始为 3),时间的维度是关键帧数(开始为 150)。在经过所有 ST-GCN 单元的时空卷积后,关节的特征维度增加到 256,关键帧维度降低到 38。

个人感觉这样设计是因为,人的动作阶段并不多,但是每个阶段内的动作比较复杂。比如,一个挥高尔夫球杆的动作可能只需要分解为 5 步,但是每一步的手部、腰部和脚部动作要求却比较多。

最后,使用平均池化、全连接层(或者叫 FCN)对特征进行分类,具体实现如下:

       # self.fcn = nn.Conv2d(256, num_class, kernel_size=1)  # global pooling x = F.avg_pool2d(x, x.size()[2:]) x = x.view(N, M, -1, 1, 1).mean(dim=1) # prediction x = self.fcn(x) x = x.view(x.size(0), -1)     

Graph 上的平均池化可以理解为对 Graph 进行 read out,即汇总节点特征表示整个 graph 特征的过程。这里的 read out 就是汇总关节特征表示动作特征的过程了。通常我们会使用基于统计的方法,例如对节点求 等等。mean 鲁棒性比较好,所以这里使用了 mean。

插句题外话,这里的 卷积和全连接层等效,最近在用 matconvnet 的时候,发现它甚至不提供全连接层,只使用 的卷积。

GCN

从结果上看,最简单的图卷积似乎已经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了,具体实现如下:

       def normalize_digraph(A):     Dl = np.sum(A, 0)     num_node = A.shape[0]     Dn = np.zeros((num_node, num_node))     for i in range(num_node):         if Dl[i] > 0:             Dn[i, i] = Dl[i]**(-1)     AD = np.dot(A, Dn)     return AD     

作者在实际项目中使用的图卷积公式就是:

公式可以进行如下化简:

其实就是以边为权值对节点特征求加权平均。其中, 可以理解为卷积核。如果不了解图卷积可以看这里

Multi-Kernal

考虑到动作识别的特点,作者并未使用单一的卷积核,而是使用『图划分』,将 分解成了 。(作者其实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图划分策略,但是只有这个比较好用)

表示的所有边如上图右侧所示:

  • 两个节点之间有一条双向边
  • 节点自身有一个自环

作者结合运动分析研究,将其划分为三个子图,分别表达向心运动、离心运动和静止的动作特征。

对于一个根节点,与它相连的边可以分为 3 部分。

  • 第 1 部分连接了空间位置上比本节点更远离整个骨架重心的邻居节点(黄色节点),包含了离心运动的特征。
  • 第 2 部分连接了更为靠近重心的邻居节点(蓝色节点),包含了向心运动的特征。
  • 第 3 部分连接了根节点本身(绿色节点),包含了静止的特征。

使用这样的分解方法,1 个图分解成了 3 个子图。卷积核也从 1 个变为了 3 个,即 变为 。3 个卷积核的卷积结果分别表达了不同尺度的动作特征。要得到卷积的结果,只需要使用每个卷积核分别进行卷积,在进行加权平均(和图像卷积相同)。

具体实现如下:

       A = [] for hop in valid_hop:     a_root = np.zeros((self.num_node, self.num_node))     a_close = np.zeros((self.num_node, self.num_node))     a_further = np.zeros((self.num_node, self.num_node))     for i in range(self.num_node):         for j in range(self.num_node):             if self.hop_dis[j, i] == hop:                 if self.hop_dis[j, self.center] == self.hop_dis[                         i, self.center]:                     a_root[j, i] = normalize_adjacency[j, i]                 elif self.hop_dis[j, self.                                   center] > self.hop_dis[i, self.                                                          center]:                     a_close[j, i] = normalize_adjacency[j, i]                 else:                     a_further[j, i] = normalize_adjacency[j, i]     if hop == 0:         A.append(a_root)     else:         A.append(a_root + a_close)         A.append(a_further) A = np.stack(A) self.A = A     

Multi-Kernal GCN

现在,我们可以写出带有 个卷积核的图卷积表达式了:

表达式可以用爱因斯坦求和约定表示 。其中,

  • 表示所有视频中的人数(batch * man)
  • 表示卷积核数(使用上面的分解方法 k=3)
  • 表示关节特征数(64 ... 128)
  • 表示关键帧数(150 ... 38)
  • 和 表示关节数(使用 OpenPose 的话有 18 个节点)

对 求和代表了节点的加权平均,对 求和代表了不同卷积核 feature map 的加权平均,具体实现如下:

       # self.conv = nn.Conv2d( #             in_channels, #             out_channels * kernel_size, #             kernel_size=(t_kernel_size, 1), #             padding=(t_padding, 0), #             stride=(t_stride, 1), #             dilation=(t_dilation, 1), #             bias=bias)  x = self.conv(x) n, kc, t, v = x.size() x = x.view(n, self.kernel_size, kc//self.kernel_size, t, v) x = torch.einsum('nkctv,kvw->nctw', (x, A)) return x.contiguous(), A     

如果要类比的话,其实和 GoogleNet 的思路有些相似:

都在一个卷积单元中试图利用不同感受野的卷积核,提取不同分量的特征。

TCN

GCN 帮助我们学习了到空间中相邻关节的局部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学习时间中关节变化的局部特征。如何为 Graph 叠加时序特征,是图网络面临的问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思路:时间卷积(TCN)和序列模型(LSTM)。

ST-GCN 使用的是 TCN,由于形状固定,我们可以使用传统的卷积层完成时间卷积操作。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类比图像的卷积操作。st-gcn 的 feature map 最后三个维度的形状为 ,与图像 feature map 的形状 相对应。

  • 图像的通道数 对应关节的特征数 。
  • 图像的宽 对应关键帧数 。
  • 图像的高 对应关节数 。

在图像卷积中,卷积核的大小为『w』 『1』,则每次完成 w 行像素,1 列像素的卷积。『stride』为 s,则每次移动 s 像素,完成 1 行后进行下 1 行像素的卷积。

在时间卷积中,卷积核的大小为『temporal_kernel_size』 『1』,则每次完成 1 个节点,temporal_kernel_size 个关键帧的卷积。『stride』为 1,则每次移动 1 帧,完成 1 个节点后进行下 1 个节点的卷积。

具体实现如下:

       padding = ((kernel_size[0] - 1) // 2, 0)  self.tcn = nn.Sequential(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nn.ReLU(inplace=True),     nn.Conv2d(         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temporal_kernel_size, 1),         (1, 1),         padding,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nn.Dropout(dropout, inplace=True), )     

再列举几个序列模型的相关工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

Attention

作者在进行图卷积之前,还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注意力模型(ATT)。如果不了解图注意力模型可以看这里

       # 注意力参数 # 每个 st-gcn 单元都有自己的权重参数用于训练 self.edge_importance = nn.ParameterList([     nn.Parameter(torch.ones(self.A.size()))     for i in self.st_gcn_networks ]) # st-gcn 卷积 for gcn, importance in zip(self.st_gcn_networks, self.edge_importance):     print(x.shape)     # 关注重要的边信息     x, _ = gcn(x, self.A * importance)     

其实很好理解,在运动过程中,不同的躯干重要性是不同的。例如腿的动作可能比脖子重要,通过腿部我们甚至能判断出跑步、走路和跳跃,但是脖子的动作中可能并不包含多少有效信息。

因此,ST-GCN 对不同躯干进行了加权(每个 st-gcn 单元都有自己的权重参数用于训练)。

结束

上面的内容主要是在讲『文质彬彬』中的『质』,其实我感觉『文』才是比较难的部分。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好的视角,流畅地表达出模型的可解释性是非常可贵的。

研一这一年,导师都在教我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与君共勉吧~




  

相关话题

  语音识别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阿尔法狗已经积分4500了,这个可信吗? 
  深度学习到底是「实验科学」还是「理论科学」?能否称为「算法」? 
  pytorch 分布式计算 你们都遇到过哪些 坑/bug? 
  资本不依附于人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自学深度学习是怎样一种体验? 
  人工智能(AI)会埋葬哪些职业? 
  实验室一块GPU都没有怎么做深度学习? 
  为何中国人迷恋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 
  人工智能 CV 岗位是不是现在供严重大于需? 

前一个讨论
哪些看似与图论无关的问题可用图论模型解决?
下一个讨论
深度学习火热兴起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还有何独到之处,是不是几乎可被深度学习模型给替代了?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