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什么人关注,但我特喜欢这个问题。
单单看这个问题就显出,题主对汽车和设计的关注度要也比一般人高的多。
2009 BMW Vision Efficientdynamics
从BMW2009年推出这款概念车到2013年下半年i8正式发布,算上发布前的SOP,间隔的时间差不多是一个标准的4年研发周期。但本人相信在这个项目之前,宝马做的前期工作要比一般项目多得多。这已经是业界内近几年不多的从概念阶段就发布概念车,一步一步走到量产的项目。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技术性概念车到预备量产概念车到量产车。
而从Vision Efficientdynamics 到i8 Concept再到正式量产的i8,也正体现了所谓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别。而i8正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投影。
不过还不能从这说起……
2008 BMW M1 Homage Concept
私以为,这台车反应了当时宝马重新生产高性能跑车的欲望。同时也预告了很多宝马的新设计语言。这款即使现在看来依然很概念的概念车的许多特征都出现在了如今的i8上。
包括前格栅的处理方式,断开的C柱这些明显具象的特征;深层特征还包括型面语言等等。
另外,如果没记错,这是Hooydonk作为主设计师做的项目,也是Hooydonk开始展现他所主导的宝马设计语言的开始。也算宝马Bangle时代的句号吧。
私以为,i8这个项目应该把宝马做高性能跑车的筹划时间算上。罗马非一日建成。这种划时代级别的车型需要的技术、市场、人力积累都不是一般车型可以比拟的。
让我们回到Vision Efficientdynamics。
这是霍伊敦克作为总监负责的第一款概念车。无疑,Hooydonk是位非常成功的设计师,而他如今已经成为宝马的副总裁。
全透明的驾驶舱,优雅的曲线,丰富的层次,这不就是每个设计师都梦想设计的车么?
内饰在今天看来依然简洁、漂亮。但是也只停留在反应一些趋势和意向的层面。比如仪表板、中控台,结构简单到只有型,没有任何功能。如今i8的内饰才是这种意向在现实中的投影。
这里可以参考本人之前的一个回答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2704 3488/answer/35031110以本人看来,这个时候外饰可能只选出的概念阶段的Theme,而内饰方案可能也只给出了基本的Input,并没有确定最终Theme。
我们来说几点变化吧。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车身侧面。
显然,巨大的玻璃车门只能用漂亮来形容,但却无法保证安全性。
车灯也缺少很多基本结构,只是做了两个发光元件在那个“洞”里。
非常厚的轮毂边缘更是无法满足量产需求。
会发光的格栅在无谓的消耗电力,并且很可能不满足车的灯光法规。
发动机盖上的彩色接缝虽然只是一道漆,但没有车厂有耐心肯在大规模量产车上去弄它。
以上的一切都只能在几百万欧元造价的样车上实现。
然后我们说下这个i8 Concept
2011 BMW i8 Concept
车身上的缝隙,尤其在前盖上很少,只有铣出来的东西才能达到这个效果。而且前盖即使不放发动机也要有一个行李舱,不可能没有分缝的。
车灯、格栅的结构更有实际意义,而后轮包上面的加油盖更是十分接地气的结构。
除依然漂亮而脆弱的车门之外,
还要提一下这个前风挡和前盖平滑连续的整体结构,同时包含了正R和反R。当年有个大哥跟我讲,汽车上车窗的玻璃都是一个巨大的球上的一块。显然概念车上的玻璃结构依然无法大规模生产。
2013 BMW i8
事实上,由于车身框架使用碳纤维结构,而车身覆盖件大量使用热成型塑料件,i8受到的量产限制已经非常小。
最后说一下题主的追问:
从预产的概念车和量产车之间最经常改动的地方就是前后保险杠和下进气口
首先,预产概念车是在造型冻结之后才开始做的,这时候可能量产版车型已进入试制阶段。一般来讲预产车型的修改范围和该车型的中期小改款的修改范围差不多,钣金件一般来讲是不动的。前后保恰恰是最大的塑料件,所以题主很容易就看出来这里的变化。一般来说,由于成本几乎不受限制,加工方式也更加精密高级,所以倒角可以非常小。
量产车型下进气口里面一般会有很多东西,包括前大灯清晰装置的储液罐、其他地方的散热器等等。概念车则不用考虑这些结构,简单来讲,设计师都希望有更大进深的孔洞,更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