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
身处当今社会,我们每天无时不刻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不同的人群,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工作,爱情,生活,这些看似有明显界限的社交圈,实际上通常是杂糅的。
所以,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问题,是个综合的,简单但也复杂的事情。
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归根结底就是一点:
根据不同人群希望从你这里得到的需求,提供他们想要的,保留他们不要的,关系就能处理好。
说起来容易,实际上真想做到并非易事。
因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希望从我们这里得到的需求并非明确的,单一的,很多时候是多种需求兼有的。
所以,在真正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需要经过筛选的过程。
哪些人可以深交,那些人只能浅交。
可以深交的人,我们可以和他讲利益,也能和他讲情分;
只能浅交的人,和他的利益该怎么讲,和他的情分该怎么提,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如果你和可以深交的人只讲利益,不讲情分,那么你们终究还是很难成为知心的好朋友;如果你和只适合浅交的人讲太多情分,关键时刻他可能就会把你卖的干干净净。
所以,无论是出于情感需要,还是出于利益需要,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自保。
安全永远是第一需求。
工作人际关系和生活人际关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利益和情分之间度的把握。
工作人际关系,更多的是利益维系;生活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人情往来。
简单来说,当对方遇到困难,你愿意帮助他是出于利益考虑,还是出于情分考虑。
前者就说明在你心中,对方是利益居多的朋友,后者在你心里,是情分居多的朋友。
反过来也是一样。当你遇到困难,对方是真心想帮助你这个人,还是看重你的长期利益,这是值得你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往往很难回答,因为很多时候利益和情分是纠缠在一起的,直到你遇到真正的大困难,才能真正看清哪些人把你当价值榨取对象,哪些人是真把你当朋友。
无论处理何种关系,有几个共点需要注意。
1. 多听多看,少说多做
这一点其实从我们的人体生理构造就基本能反映出来: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个嘴巴,四个肢体。
正所谓祸从口出,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传递出的信息相当之多,除了我们本来的意思,更多的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信息。
越是优秀的人,对于事物越发不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
就算是表达,也是往往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给出的模棱两可的意见。
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少说多想一点,就能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外界对自己意图的误解。
2. 不盲从偏见,有自己的判断
这里推荐一部经典的老电影:《教父》。
这个系列的电影,现在几乎被公认为男人一生必看电影名单的榜首。
《教父》里蕴含的道理非常之多,随着一个男人阅历的增长,会有常看常新的体验。
无论是第一代教父维托·柯里昂,还是第二代教父迈克·柯里昂,乃至后来的第三代教父文森·柯里昂,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会遇到身边人各种各样的建议,收集到五花八门的信息。
很多信息是带有目的性和偏见的,如果他们盲信其中一些愿意让他们相信的信息,最终往往可能酿成大错。
人们往往无法正视事实,更愿意相信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这种想法如果不加以筛选和控制,就很可能做出偏离客观正确的抉择。
3. 平等的前提下,主导彼此关系
现在人人讲究平等,无论是处理何种人际关系,你高高在上的态度往往无法笼络人心;
而你低声下气的模样,通常也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
因此,日常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平等。虽然这种平等很多时候只是感觉上的平等。
现代社会各种人际关系里,平等通常是外包装,真正的核心依旧层级分明。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层级分明的结构有助于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并不是什么坏事。
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虽然大家平等相处,但你应当争取成为朋友圈的领袖人物。
大家平时如果有什么事需要沟通,第一个想到的能够是你,这样你就是朋友圈里的核心,你的态度往往能够影响所有人的态度。
但有些时候,你是无法主导关系的。
比如你和父母的关系,或者是你和领导的关系,他们是你的长辈或者上司,你是晚辈或者下属,所以在你们的关系中,你天然上是处于弱势的。
这种时候,你无法强行主导你们的关系,你能做到的,是需要在你们的关系里,保持你自己的独特稳定框架,简言之,就是你要有自己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的附庸迎合。
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对有需要的兄弟姐妹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