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呢,作为心理学老师,我一直把星座视为锻炼学生心理学思维的绝好问题。
它包括但不限于:
1,来自被试的混淆因素,即巴纳姆效应(人们认为模糊描述适合自己)、自我实现预言与证实倾向(相信星座的人会按此行事)。
2,来自抽样的混淆因素,如幸存者偏差(会参与研究的被试往往也对此感兴趣)
3,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星座和出生月份相关,而出生月份确实可以影响某些事情,比如9月2日出生的孩子比8月30日出生的孩子实际上大一年入学——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说星座完全是扯淡。
4,真理标准问题:星座理论并无科学依据,它与事实不符,但它可以是实用的,比如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闲聊和八卦的有趣话题(当然真心认定自己的未来伴侣必须来自某个星座的,祝单身愉快)。
当然更具体的,你还可以讨论贴标签、刻板印象等问题。
作为学心理学的,我觉得星座是扯淡,但我也不会鄙视相信星座的大众,因为他们就在我身边,是我的好朋友。
但你相信吗,大部分人对星座的理解,其实依赖于星座的中文翻译。有论文为证。
发表在JPSP(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篇论文中,作者用 8 个研究系统考察了为什么大家会相信星座。
3. 这种对星座的刻板印象,其实会影响到实际生活。在研究4、5、6中,作者探究了这种刻板印象对恋爱、找工作的影响。其中一个结果发现,在探探上,其他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处女座获得的「喜欢」更少。
4. 星座跟真正的人格可以说毫无关系。在研究7中,作者用173,709个用户的大样本,去分析这些人的星座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结果显示,十二星座在五个人格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理论上,如果星座是一个好的区分人格类型的系统,那他应该具有一定的效标关联效度,即十二人格应该在大五人格上表现出差异。
总结一下:
参考文献:
Lu, J. G., Liu, X. L., Liao, H., & Wang, L. (2020). Disentangling stereotypes from social reality: Astrological stereotypes and discrimin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6), 1359–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