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总是追求完美然后一事无成怎么办? 第1页

  

user avatar   dong-ji-zai-hang-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的来访者中,也有很多像题这样缺乏行动力的“完美主义者”。无论他们现实中做得怎么样(其实很多人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成就非常不错呢),我总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各异,有些是因为出身贫寒,有些因为父母总是吵架或家庭的动荡(比如父母很早就在外工作),有些父母倒是很关心他们,但却有总也达不到的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苛刻要求,当然还有不甘落后的同伴压力。无论这种不安全感从何而来,一旦不安全感形成,人就会形成一种对世界的防御态度。他们像是焦虑不安的守城士兵,随时绷紧每根神经,警惕着有人来攻城偷袭。任何一件预料外的小事(比如题主这个没按计划起床),都意味着城门失守,并被和整个人生的失败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很优秀、很成功的“完美主义者”。他们“选择”了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极限,最终做成了很多让人惊叹的事情,比如设计了苹果手机什么的。他们是“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和这些人相比,那些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其实他们并不是“选择”了完美主义,是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一旦他们试图放松自己,一种巨大的焦虑和恐慌就会随之而来,像是放弃防守等着被攻破的城池,于是他们又不得不拿起武器,重新巡逻。


同时,因为这种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他们总是想追求过度的控制感,觉得只有这样才安全。虽然他们在努力检查所有事情的缺陷,搜索失败的蛛丝马迹,但由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不确定,绝对的控制仍是不可能的。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人们就开始编制关于自己和现实的幻象,让自己觉得,只要找到正确的路,随时都能抵达彼岸。这种幻想维系着人们的希望,而做计划,就是幻象之一。


我们都很爱做计划。计划当然是一种好的工具,但有时候,它被赋予了别的功能。越是厌恶现在的自己,我们就越爱做计划。计划的那头,不只是目标,还是我们为自己编织的别处的生活和梦想,这些计划像是为困于枯井中的我们垂下的一根绳索,是我们从此时此刻“越狱”的企图。


当然这些计划大部分都会失败。它原本的主要功能也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制定计划时爽一下,制造一下“我还有救”的幻想。题主对自己无法起床这件事会这么耿耿于怀,因为它的背后联结着的是“一件大事”,是从此不一样的自己和不一样的生活,只是因为没能按时起床,让这个幻想破灭了。


借助计划越狱,这是我们的幻想。不过好在囚禁你的“监狱”,也出自我们的幻想。


泰勒.本.沙哈尔写过一本书,叫《幸福超越完美》。这本书里把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还叫完美主义者,而把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称作“最优主义者”。他分析了完美主义者和最优主义者在心态上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是关于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完美主义害怕失败。他们总是在期待事情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只关心终点而不关心过程,有大量不是成功就是失败的“全”或“无”的思维,总是关注问题和缺陷而不是,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相反,最优主义者能把失败当作前进路上有益的反馈,总是从失败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思维更加灵活和变通,也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


不过我还是要说一句,“一事无成”这件事,并不能怪“完美主义”。无论有没有“完美主义”的毛病,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以“平凡”的方式度过我们一生。“平凡“并不是什么错,“平凡”或者“卓越”的分法本身就很极端。


当我们说我们“一事无成”是因为完美主义的时候,我们仍然在这种幻象中,就像我们爱做计划一样:“如果我没有完美主义,我其实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如果我改掉了完美主义的毛病,我将能成就大事”。完美主义终于为我们“一事无成”背上了这口黑锅,我们在焦虑的同时,甚至还暗暗松了口气:终于找到病因了,“我有救了”。


大部分人都在为“碌碌无为”和“一事无成”焦虑,我们想通过“做计划”来改变自己,当计划失败时,我们又想通过改变“完美主义”或者改变“拖延症”来改变自己。只是我们忘了,改变的企图背后,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才是问题的根源。


分割线——————————————————————————————————————

1. 关于怎么办?

如果问的是”总是追求完美如果一事无成怎么办“,我已经有所回答了,答案是,急切地期盼”有所成就“恰恰是 完美主义的症状。你并没有一事无成,就算是你一事无成,也并不一定是因为完美主义。


如果你问的是”完美主义能克服吗“,我觉得还是有些办法。比如,是做点和完美主义不一样的事,看看放弃平时的做法,是否有你想的这么可怕(其实挺可怕的)。比如,没起来,就让自己好好睡一觉好了。你看那些逃课安心睡觉的,有完美主义的吗?其实,所有能让你快乐点的活动(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快乐的,可以回忆自己以前快乐的时候在干什么?)和所有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的活动都算。


2. 关于《幸福超越完美》

那本书里也提供了一些方法。最主要的方法估计大家想不到,居然是”冥想“。 正念冥想也有助于克服完美主义带来的焦虑。我在幸福课 - 知乎专栏,上有写过一些关于正念的介绍。

另外我还在微信号上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这本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在这里 幸福课


user avatar   shen-yi-she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两点:

1、小时候的周末,我会从市里回到县里奶奶家过,每次出发前我会大包小包地把所有作业可能会涉及的书本都带上,并且会早早地列好计划——我一定要在周五晚上,最多不超过周六中午前把所有作业写完,然后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看电视。可我几乎没有一次能做到,作业常常拖到周日的晚上才能写个七七八八,甚至有时候周日晚上才开始写。带好的书本也不大会用得上,但仍然阻挡不了我下次出发前仍然这么做。

我不能接纳任何的不确定性,不让我列计划或者不让我把书本带全了,会让我产生强烈地失控感,所以我就变成了那个常立志的人——总把计划挂在嘴上,但身体又很诚实,就是想要玩,导致的结果是“学的时候不甘心,总想着玩;玩的时候有内疚,还会想着没写完的作业”。

我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明明我都做足了计划,但这种不确定感丝毫未见减弱。后来我爸阻断了我这种行为,他勒令我每次只带一半的作业,而且不要想着一下就完成,一开始我是极不情愿的,但拗不过他,事情却就此发生了一些转变,作业量变小了,完成的速度就提了上来。自然也就有了玩耍的时间。

2、打小我就不是一个喜欢扔东西的人,明明已经上了初中,我还会不舍得把小学的笔记本丢掉。上大学后,我会跟爸妈强调千万要把我高中的书本保管好,不能随意丢弃。自己成家后,老婆会定期帮我扔掉不穿的衣物,这也会让我难以接受。似乎我与这些物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丢弃就意味着切断这种关联,甚至就像舍弃自己的一部分,真是想想都难受。

但问题是东西会越攒越多,而且这些东西只有在收拾房间时才能让你想起来它们的存在,平时完全没有“出场的机会”,所以我也开始怀疑这种坚持到底有何意义。

后来了解到有一种疾病叫做“囤积癖”,属于强迫性障碍的一种,具体表现为过度地收集物品,即便是那些不值钱甚至不卫生的东西。严重的患者已经因为囤积东西影响了正常生活,我到还没到这个程度,但这样的行为习惯确实有很多弊端,不仅仅是没用的物品会占据空间,它还会造成一些思维和认知上的“囤积”,比如遇事容易纠结、不果断、选择困难等等。

与囤积癖相反的概念就是大名鼎鼎的“断舍离”,养成定期清理物品的习惯,可以帮你梳理出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在认知方面也能帮你厘清思绪,帮你选择出真正重要的事情。



以下是正文:

我们先来做个测试:你认为下面的三个人A、B、C,谁最拖延?同样提前两周做期末作业,A平日里注重积累和准备,有规划的一小节一小节做,截止日期前如期完成;B在截止日期前最后几天准备材料,突击刷夜写完上交。C呢,平时一直在做准备,临近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匆忙收尾。这三个人中,你觉得哪个人有拖延?好了,答案是C。

什么是拖延?

拖延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结果有害的前提下,仍然把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行为。C显然符合这几个标准。他既不像B有突击完成作业的能力,也不像A,注重积累和计划,明明一共有两周时间可以写作业,他偏偏要在截止日期前才收尾,险些没有完成。

实际上,拖延是一种几乎无处不在的现象。有人形容拖延就像草,你把它拔掉,以为根除了,但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会再生,堪比不死癌症。既然不能根除,那你要做的就是学着怎么样处理它。

就像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感冒症状开药,想要“干掉”拖延,就要深入了解它,才能对症下药。

导致拖延症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度追求完美。

最近我在门诊遇到一个患者,他是国内某大学数学专业的学生,在高中之前成绩非常好,在学业中游刃有余,但最近他发现,每次专业课老师随堂布置的练习作业,他都很难按时完成。我问他,是不是不适应题目的难度和授课节奏?他说,他所在的院系是国内最好的数学专业之一,习题有难度也很正常。但是自己做题速度太慢了。我追问,为什么做题速度慢?他说,为了确保每次都能拿到A+的成绩,会力求把每道题用最简洁的过程呈现,希望将每一份作业做到极致。“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过分追求细节,拖累了他的进度,每次作业都是截止前最后一刻才交。但就算这样,作业交上去也没有减轻压力,他反而还会因收尾不够尽善尽美,情绪焦灼。渐渐形成了不良闭环,越拖越想做的更好,投入的时间越多,却更加拖延,就这样埋下了难以根除的慢性隐患。

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完美型拖延”者,他总想着要一口气完成整件事,如果时间是很碎片的就不配做这件事,但现实中很难有大块的时间来启动这件事;他还认为每次都应该做到更好,对完成的过程苛求完美;他坚持如果不能轻而易举的做到,那还不如不做。

约克大学教授高登·福莱特(Gordon Flett)说过一句话:“完美主义者常常处于重压之下。即便没有压力,他们也会自己制造压力。”

要我说啊,追求完美本身没什么问题,它代表了你想要让结果尽善尽美。问题在于追求完美是线性思维方式,认为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是“毫不费力”呈现直线上升的理想状态,但现实充满不确定因素,最开始的想法与实际行动之间必然存在差距。高标准高要求往往难以达到,受挫又会让人产生失望痛苦的情绪和自责感。追求完美,所以高期望,进而行为受挫,导致失望痛苦,更加追求完美以此来证明自己。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不断强化之后,就会让人产生逃避机制。

遭受挫折出现失望痛苦的情绪几乎是人的本能,为了避免持续出现同样的情绪,你就会想办法阻断循环过程。阻断循环过程最容易的部分,就是不让行为受挫,也就是拒绝行动——“只要我不行动,我就不会出现失望痛苦的情绪”,最后就会形成新的循环——“高期望,于是拒绝行动”。

我每次临床采集病史,都会问患者的性格如何,很多人会说自己性格追求完美。追问下去会发现,所谓的“追求完美”是抱着这样的观念——“只要我表现的不够完美,我就会被拒绝,不被别人接纳,也不被自己接纳”。

在这个观念下,你会坚持万事俱备才能开始,否则无法让自己满意,最后不仅结果没有尽善尽美,常常连任务也无法按时完成。

那么,怎么样解决因为过度追求完美导致的“完美型拖延”呢?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解决“高期望”,其次解决“受挫感”,最后是提高“忍耐力”。

第一,高期望怎么解决?我给你的建议,是以自己的能力为标准,降低对结果的过高期待。

追求完美的人容易忽视问题的客观因素,遇到不顺或挫折,会主观将原因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足”,担心会被周围的人看扁。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客观看待自己。

你不必期待每一次的作业目标,都必须是A+,适当降低标准比如整体达到B+,就不会陷入到对细节的过分追求中,作业完成速度也会提高。过高的期望其实也和目标设置不合理有关,至于怎么设置合理的目标,在后面我会具体展开说。

第二个是解决受挫感。受挫感可以通过做反馈及时的事,来切断。

过高的要求让行为受挫,影响个人信心,反过来再次面对任务时,信心不足会导致更不愿意行动,这是不良闭环。所以想要建立良性循环,就要先建立属于自己的“信心金币库”。怎么操作呢?比如你做了一件事,成功了,就往储蓄罐里投进去一个硬币,不管事情难度是高是低。时间长了,硬币越来越多,你做成的事也越来越多,你的自信也就越来越多。当你有了成就,激发了自信,自信就带动你去追求更多的成就。

那么,具体可以做哪些事呢?建议你做擅长而且反馈及时的事情,比如,画一幅画,在短时间内看完一本书,成功与一个陌生客户建立联系,类似这些轻易能达成的事情,能轻松增强你的满足感,日积月累,你的自信心就能逐渐建立。

这很像考试时的技巧,先做会的题后做难的题,不要花大量时间和难题死磕,不然很容易沮丧。

第三个是提高忍耐力。

回想一下,当你在稿纸上写字,出现错别字后你会怎么处理呢?有的人可能会直接划掉或者使用改正纸、修正液,我呢,容忍不了一行字断开不完整,所以不论写到哪里,都撕掉重来,拖延写不完是家常便饭。成年以后倒是有所改善,可追求细节的完美,不容自己犯错的情况还是屡屡出现。我每次在玩NBA篮球类游戏《NBA 2K》时,开局时自己会在脑子里规划好各种战术和应对措施,还想挑战最高难度,但到比赛中段,比分大幅落后,我不会想着调整策略坚持打完一局,而是会选择重新开始游戏,就这样周而复始,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你有没有发现,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工作不顺心就换,恋爱不顺利就分手,重新开始。稍有不顺意就要推倒重来。重新来过总是让人误以为可以避免陷阱,但没有总结复盘的重来只是重蹈覆辙而已。你肯定不想多年以后发现,人生竟没有一件事情做到了善始善终。

后来,我就有意识地提高对细节不完美的忍耐度,比如写论文,会先把整体框架搭出来,先不在意细节的颗粒度,这样就能先写完初稿,接着根据返回的意见不断地进行完善。

除了有意识对不完美的事情提高忍耐度,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利用“脱敏训练”加强对不完美的忍耐度。

脱敏训练是心理学上一种很常见但很有效的训练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让过敏的人跟让他害怕的事物不断进行由轻到重的接触,直到导致过敏的事物不再引起过敏反应。也可以理解为,把令你产生恐惧或焦虑的场景进行分级,从等级较轻的情境开始,先面对先适应,接着挑战更高级别的不适场景。脱敏训练背后的原理在于,不断地训练,可以让你对痛苦和失望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力和一种强大的免疫力。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坚持做跟意志力有关的活动,比如长跑,长跑可以刺激脑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这是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看到效果的事情,也能有效地增强对受挫的耐受力。不过你可能要注意,每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在最开始时,都可能存在着明显的爬坡阶段,开始很难,但收效巨大。

关于长跑,再给你一些建议:长跑是指慢跑,以缓慢的速度跑半个小时以上,如果你是初次跑,可以先坚持跑5分钟,一周之内逐次增加时间。比如每周跑3天,你可以第一天5分钟,第二天10分钟,第三天15分钟。下周以15分钟为标准,再慢慢增加时间。

拖延不是懒,消灭拖延,从接受“不完美”开始,记住三句话:降低高期望,避免受挫感,提高忍耐力。


user avatar   yangee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论迹丫也非完人啊。

对完美的追求是绝对的非分之想。




  

相关话题

  如何对事物进行归因? 
  有没有可能通过敲掉一部分基因,使个体不再需要那么长时间的睡眠? 
  为什么许多人很喜欢夸大勤奋、贬低天赋? 
  如何看待卫健委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哪些行业或哪类人群易患抑郁症?日常该怎样防治? 
  如何维护长期的恋爱关系? 
  去看心理医生要钱吗? 
  狗子不允许我碰其他狗,难道说狗也会像人一样吃醋吗?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喜欢做幼稚或极端行为引别人注意的行为? 
  「我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什么梗,为什么突然火了?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心理现象? 
  如果两个病娇互相喜欢会发生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些人对知乎的优质回答嗤之以鼻?
下一个讨论
对「恶」的容忍等于「怂恿」或者「内心同意」吗?为什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