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时法国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德国干掉? 第1页

  

user avatar   a-li-bu-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说非常赞同 张运 的说法,就是法国人对一战德国人施里芬计划的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认为德国人会复刻一战的方案(事实上德国总参谋部的确这么做的),问题是德国偏偏出了一个不按照常理出牌的曼不群,以及欣赏曼不群方案的小胡子元首,法国人因此就悲剧了。

马奇诺防线不能为法国失败背锅,马奇诺防线的存在其实解放了法国的机动兵力,只是法国人过于僵硬的计划不但没有善用自己的机动兵力,反倒将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先看一下一战德国人是怎么打的

所谓的施里芬计划,规模空前的右翼大包抄行动,横扫法国如卷席

实际操作中被削弱了右翼的德军越进攻越疲软,最终止步于马恩河,右翼包抄最后打成了平推,马恩河奇迹挽救了法国

一战德国是右翼大包抄,越过比利时,从法军左翼包抄,意图实现一个规模巨大的鲁腾型会战,把法军主力聚歼于以巴黎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国人吸取了一战的战训,就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军比利时,主要是基于两个理由,第一把战线推进到比利时可以缩短战线宽度,不给德军从法军左翼包抄的机会。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战法国北部惨遭蹂躏的悲剧,把战场推进到比利时境内,要蹂躏就蹂躏比利时吧。所以法国的人作战计划就是右翼依托马奇诺防线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到比利时境内,法军的机动性越强,动员能力越强,就可以越快的进入比利时,把战线推的越远。

法国人的盘算不错,德国参谋部也和法国人预料的那样食古不化,如果双方都照剧本打,法国主力和德国主力就好像两扇安装在同一根门轴上的大门互相对撞,而对撞点正好在比利时境内。如果这种正面硬肛的作战打下来,什么坦克飞机都之类的技术兵器都未必能够轻易撕开对方的防线,一战式的消耗战(更准确的说是盟军法莱斯口袋以后在荷兰和比利时与德军打成的正面怼肛的消耗战模式)很可能换一个战场重演(这次祸害比利时吧)。可惜德国偏偏出了一个曼不群,还有一个欣赏曼不群的小胡子。最后就打成了这样。

曼不群的计划:中心突破,用突击箭头将英法联军从中间撕成两半

最后实施的结果:应当说超乎预期,英法联军的“配合”超乎想象,如此庞大的军团一头扎入比利时以后再转向面对后路包抄的德军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在德军箭头以南,法军已经无法拼凑出像样的机动兵团来解救被包围的军队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人从阿登方向进攻的方案实际上一个中心突破的思路,从法国人左右翼的结合部中间突破,然后不顾两边直奔大海,把法军切割成两个部分。这个方案风险非常大,如果法国人不配合,不是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速度把主力都丢进比利时这个德国人准备的大口袋,而是留有足够强大的机动兵团充当预备队,那么德国人突向大海的箭头很可能会被法国人拦腰斩断,包抄不成反被围。但是曼不群和小胡子就是这么狗屎运,就是这么开挂。战争开始以后法国人按照编好的剧本以最快的速度动员自己的机动部队,然后就拼命往比利时开进,意图尽可能的把战线远离本土,阻挡德军的进攻浪潮,完全没想到德军会来中心突破的战略。其结果就是法国人越努力,德国人越成功,法国人的机动性越好,动员效率越高,送入德国人口袋的部队就越多。。。。等英法联军明白过味道,想着反击德国人穿插箭头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结果大家都清楚了,就是法国人依靠自己的卓越的勤奋与效率最终把大部分机动部队都送入了德国人的口袋,等德国人切断法军的时候,法国人已经搜刮不出足够的部队来保卫巴黎和广大腹心地区了。毕竟二战时代双方机动能力都远好于一战时期,幅员狭窄的法国在德军机动兵力的快速进攻下,法国人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在后方重建自己的部队,果断投降就成了最有利的选择(论投降的时机和方式的选择方面,二战各国里法国说第二,没哪个敢说第一的)。

总结一下,法国就像一个右手持盾(马奇诺防线),左手持剑(机动兵团)的骑士。而进攻的德国人则看起来是双持弯刀的游侠。当法国人拿盾牌抵住德国人左手的弯刀,高举宝剑企图格挡德国人右手挥过来的弯刀的时候,没想到德国人突然从嘴里吐出一根毒针正中法国人的咽喉,KO!

凭心而论,法国人是败在战略上的,而非战术上的,在想定的战术方向(在比利时正面肛德军)法国人打的并不差,在技术兵器方面法国人也并不落后于德军,虽然没有集中使用坦克导致法军突击能力不足,但是法军摩托化程度更高,因此部队机动性不错。但是在错误的战略指导下,法军机动性越好,就送人头越快(排着队的往德国人的口袋里钻)。如果法军的机动性低下到一战时期的标准,德国人的大穿插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法国人还有大量的部队在后方没有机动到比利时的口袋里去呢。

解释一下为嘛法军被突破以后为什么不能反击而是迅速崩溃:

第一,庞大的军队突然转向是会导致巨大的混乱,当年威廉二世在总动员以后曾经一度后悔,想停止行动谋求和平,但是被小毛奇拒绝,因为这样会导致德军的大混乱,从而给法国人可乘之机。所以法国人发现德军意图以后再转向是需要时间的,而当时法国人最缺的就是时间。而且法国人战略部署的确有很大问题,因为没有预料到来自阿登方向的进攻,法国人的确没有准备足够的战略预备队,所以导致德军箭头以南缺少足够的机动兵团。马奇诺要塞区的法军配置完全是依托要塞打防御战的,所以机动能力不足,难以及时抽调到中路来填补缺口。

第二,德军的突破给法国人的心理造成巨大打击,后路被切断以后不仅意味着失去补给(没有补给的现代军队是无法持续作战的),更意味着军队被合围。在战争迷雾作用下,法国人也无法真正了解德军的实力,所以虽然德军装甲纵队的阵型已经拉的非常稀薄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步兵根本无法跟上装甲部队的推进,装甲纵队后面有大批无人驻守的区域丢在那里),法国人既不知道这些情况,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局势评价,同时大量法国部队在恐慌情绪的感染下放弃阵地逃亡或者轻易投降。都加剧了法国军队的崩溃,这个时候就算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士(比如说戴高乐)试图力挽狂澜,发动反击,但也无法阻止法军大势的崩溃。德军闪击战对法军心理上的打击远大于实质的打击,突然在法军背后出现的装甲纵队,各种谣言,手足无措的指挥官,都只会让基层官兵士气顿消,无心继续作战。

相比于法国,幅员辽阔的俄国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二战时期的军队的机动速度还不能让德军在俄国人重建部队以前就攻入俄国的后方核心区(乌拉尔、西伯利亚),所以俄国人可以不断在后方重建部队,然后再投入战场,最终把战争拖入德国人最不擅长的,也最不喜欢的消耗战之中。所以闪击战可以打垮法国,但是打不垮苏联。

类似的情况还有中国战场,中国战场一样幅员辽阔,而且日军的机动能力还不如德军(中国恶劣的道路也无法支持摩托化部队的高速行军),所以国军虽然可以一败再败,虽然外援近乎断绝,但是总能在后方重建部队,哪怕这些部队质量再低劣,一样可以源源不断的开往战场抵消日军的技术和训练方面的优势。

==================================================================

说句题外话,德军后来阿登反击试图再次复刻法兰西会战的经典战略,但是今非昔比,德军的箭头已经远不如当年犀利(相对而言),盟军军力之厚重更是当年英法联军难以比拟的,所以小胡子的垂死挣扎不可能避免的失败了。但是就反击初期的效果而言,盟军显然是吃亏不长记性的主。


user avatar   sgtrl-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点 经济问题

一战给法国政府造成巨额赤字,85%的战争费用来自借款,战后美国又加紧催债,法国政府到1924年已经到了找法兰西银行借款都借不到的地步。
于是法国1924年大幅增税20%,结果是负担多半转移到基层穷人身上,富人和金融机构的资本大举外逃,依然不能解决经济困境,法国政府通过做假账等方式拖了一段时间,然并卵,最后到了破产边缘,只能放大招,拼命印钞把法郎大幅贬值,跌到1914年币值的五分之一,在当时缺少国际统一结算货币的情况下,等于强行赖掉了大部分债务。
接下来时任法国总理庞加莱通过对资本收入加税和将法郎与黄金挂钩的方式双管齐下,一方面增加了收入,一方面恢复了资本对法国经济的部分信心,然后提出了庞大的社会保障计划,安抚了穷人的情绪。到1929年,法国财政实现大盈余,史称“庞加莱繁荣”。
可后遗症就是,当经济大萧条影响到欧洲,法国工业批发价格指数猛跌三分之一的时候,法国就不可能再像英美一样通过大幅贬值货币减轻负担,只能像现在被欧元绑架的希腊一样通过连年财政紧缩,降低政府投资来应对危机,造成法国既出不了罗斯福也出不了希特勒,连政府强行刺激都做不到,只能半死不活地硬扛,包括大砍军费,连马其诺防线的反击部队都配不齐,当时法国内阁和议会别说打仗,动员一下都心疼钱,因为实在是造血能力枯竭,法国军方莱茵兰事件的时候吓唬法国内阁一下说可能需要总动员,就吓得文官们不敢吱声了,气得准备忽悠法国人捋袖子的英国人半死。
张伯伦绥靖多半出于白痴脑残,法国人绥靖多半出于真没钱,直到二战爆发。



第二点 军事问题
二战之前大多数年份,法国军费年年结余。军费结余的最主要原因是武器采购费花得少,甘末林上任头一年甚至才花了不到一半。

被砍过之后的军费还花不完的同时,法国的坦克飞机产量都惨不忍睹,因为贝当厌恶坦克飞机,而贝当自己推崇的防线战略也是捣糨糊,一战的时候从没有哪条防线守住不需要大量机动兵力做预备队,倒是奥匈被俄国打崩的时候预备队不足,突破了就堵不上,而法国人修了马其诺防线却没有足够机动兵力,配置的火力跟一战堑壕战也没法比。贝当认为坦克在反坦克炮和地雷阵面前会被干成狗(实际上他也没给法军配足够的反坦克炮和地雷),认为飞机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还有就是埃蒂安纳和他的门徒戴高乐天天嚷嚷要建立强大的装甲部队,看起来是想夺他贝当的权。

法军骑兵派对坦克的反对还甚于步兵派,步兵派好歹认为坦克可以伴随步兵提供支援,骑兵派直接认为坦克是没多大用的废物。



第三点 总结

所谓法国人民厌战不就是怕再来一次百万青年填战壕,那么一战和间战期得出的军事经验教训包括:
1.通讯良好的坦克伴随摩托化步兵、摩托化炮兵打击可以突破平原上的堑壕体系;
2.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掌握制空权可以极大提高己方地面部队获得的支援,打击对方前沿和纵深补给线;
3.执行防御战略也得立体化,足够的火力、高机动的预备队和空权保障缺一不可;

看一下其他国家,德国苏联是三条都重视了,但是因为工业力财力有限没法武装庞大的军队,实际上开战时都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实现。至于一战同样百万青年填战壕里的英国,也搞了摩托化但规模小的陆军和相当先进的空军。

法国呢,前两条长期无视,第三条嘴上重视,执行上差得远,导致了军事上的惨败,这哪能怪到所谓人民厌战上面去,人民交了比一战前高得多的税,可将军们连马其诺防线上都不配齐反击部队,反赖人民怕打仗。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xiao-shu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战使得一代年轻人死在堑壕战中,法国国土受到战火蹂躏。一战后,由于美英的姑息,德国保存了大部分人口和工业潜力,仅受到象征性惩罚。

这样,在间战期,法国被迫在人口远低于德国的情况下,考虑下场战争该怎么打的问题。

当时,法国的重工业主要在东部,德法边境地区。全部航空与汽车工业,7成5的煤炭、9成5的铁,9成纺织工业,都集中在法国东北部的狭小区域内,即下图黄色区域:

一开战,法国的战争工业潜力就会遭到摧残,越打失血越多。要采取守势的话,只能修一条防线保护起来。并把德国的进攻矛头导向比利时,自己则“像一堵旋转的门”一样在比利时境内一字平推迎战,使得整个战争在国外境内进行。这就是马其诺防线。


至于主动进攻的选项,再用步兵去喂德国人机枪是肯定不能了,必须另想办法。一少部分法国人和德国人想得一样:坦克。

当时还是上校的戴高乐在1934年写了一本书,叫《走向职业军队》,提出马其诺防线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有用,应组建用6个坦克师、3,000辆坦克和100,000士兵组成的精锐机械化部队,像以前的骑兵一样使用,以弥补法国的人力劣势。这本书被法军统帅甘末林元帅给否决了,元帅知道当时执政的左翼人民联盟政府极为惧怕“职业军队”的概念,他们认为偏保守的法军如果组成了职业军队,会把它变成发动政变的工具。

戴高乐太过年轻气盛,决定把这本书在市场上出版,结果社会没什么反响,却果然被左翼抓了典型。人民阵线里的社会党人总理布鲁姆在国会里掏出一本《走向职业军队》当众挥舞,把戴高乐的装甲师打成陆军想政变,搞“新布朗热主义”的典型。布鲁姆总理的上纲上线,在至关重要的30年代,把大型装甲师变成了一个政治禁忌话题。等到认同戴高乐的总理保罗·雷诺上台,已经是1940年3月的事情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德国人从英法联军之“门”的门轴处插了进去,即阿登森林,把整个门给卸了。戴高乐用来组织反攻的坦克总共也只有150辆,面对德军的空中优势,并无胜算。红色方案之后,法国很快投降,而逃到国外的戴高乐,也终于在1943年8月组建了自由法国的第一支装甲师:第二装甲师。该师在一年后解放巴黎。


user avatar   getehafen19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来

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事实是,法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谓“休战期”,可一直没闲着,它和英国一样,深陷于殖民战争和其他需要动用军事力量的冲突之中,导致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失血之后的法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休整,进行自身建设的现代化升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就麻烦不断,而且新增加的对中东叙利亚的占领大大增加了法国海外行动的负担。1924年,摩洛哥危机升级为“里夫战争”(Rif War),这场战争的第一年就花费了将近10亿法郎,从法国本土被迫抽调了两个军去镇压阿拉伯人的起义。

“里夫战争”并没有成为一场一边倒的短期而低烈度的殖民战争,法国人面对的是一个强悍的对手。一位驻摩洛哥的法国殖民军的军官安德烈 博福尔中尉写道:“与我们交战的是训练有素、机动灵活的战士。”最后,根据贝当的命令,法国人投入了20多万军队—这种兵力规模已经占到了当时法国可以动用野战部队的一半,还出动了坦克、轰战机—几乎已经是欧洲列强水平的规模,这种大扫荡性质的战斗几乎花掉了法国将近10年的时间,甚至到1934年—德国的威胁已经蠢蠢欲动的时候,法国还在顾此失彼地在摩洛哥投入3万5千名官兵和100架飞机,搜捕已经化整为零,还在四处顽强抵抗的阿拉伯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赛克斯—皮科协定》,法国瓜分到了中东的叙利亚地区,但是法国对该地的殖民统治一开始就麻烦重重。叙利亚人极端厌恶这些远比土耳其人还暴虐的殖民者,到了1925年7月,公开的反抗已经成为了燎原之势;莫里斯 甘末林将军负责指挥驻叙利亚的法军,在10月,他下令出动重炮和轰炸机,将阿拉伯起义者固守的大马士革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导致1,500多名叙利亚人死亡。甘末林此时可没有像1940年当面临德军的闪电战的时候那么犹豫不决,他以所谓的“霹雳手段”无情地弹压了叙利亚起义。但是在叙利亚的这场就算是短期的战争也让法军伤亡了1.5万人,花费比摩洛哥的战争也不少,也达到了10亿法郎。这些宝贵的资金本来可以用作法国陆军本身的现代化所用;而且,这两场殖民战争还没完没了,法军在摩洛哥和叙利亚的主要行动结束之后,后续的反游击作战又一直持续进行着,毫无完全结束的希望;甘末林在叙利亚好像是很利索地镇压了叙利亚人,但是后续的反游击作战又消耗了法国40亿法郎—这几乎是等于又修建了一条马奇诺防线。不但是北非和中东,连法属印度支那也跟着添乱,越南人在1930年发动了“安沛兵变”,这让法国不得不又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到越南去镇压,让法国的军事力量一直处于疲于奔命当中。

这些殖民战争让法军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反叛乱的殖民战争中,而忽略了在欧洲打一场现代化战争的准备。舆论往往指责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军事准备是准备打一场和一战水平类似的战争,指责法军军事思想的落后;而事实上法国人根本就没有精力去研究应该如何应对下一场欧洲战争,而是如何应付如何镇压下一场殖民地起义。法国军队的军事能力只满足于作为殖民地治安部队的角色,和北非与印度支那殖民地起义者的频繁与冗长的低烈度战争导致了法军战斗能力的衰退,导致他们只满足于对于落后的殖民地战争的胜利,而无法在战争中提高法军真正的战斗能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军的实战经历无疑让法军对未来的战争产生了错觉,他们根本没有料道卧薪尝胆的德国将会以什么样的令人大惊失色的“闪电战”来摧毁只在土人身上刷经验的法军。


user avatar   li-fei-16-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都说曼施坦因中路阿登森林突破,把盟军后路切了,但是

当时德军选择中路突破,四五个装甲师坦克和汽车堵在森林公路上绵延几十公里大堵车,和一战施里芬计划,德军侧翼出现八公里断层一样。都已经被空军侦查到。

一战及时后撤和填上预备兵团,才把德军堵下来。

而二战,开战前军队外部的记者就发现阿登防区及其危险,到后来已经接火,法军前线极速求援,法军高层一股脑把主力和预备队全砸比利时去,抽不出军队去把德军堵下来。单靠数量单薄的戴高乐等人指挥的最后的巴黎预备队怎么可能挡住

而南线马其诺防线,拘泥于防御策略,机动性极差,被齐格菲德军粘住,抽不出来。

法军和英军本身战略就有问题,该快速推进到比利时把战线推进到德国的时候没做,等德军来了,又把全部主力一股脑砸进去。




  

相关话题

  中国怎么才能打赢南京保卫战? 
  为什么网络上如此多的人黑法国,法国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苏德战争前,苏联趁德国入侵波兰,抢占波兰东部,是不是战略败笔? 
  德皇威廉二世,死于1941年,不知道他死前看到这个极度强盛的德国,会有何感想? 
  如果总统期间艾森豪威尔想强行占有麦克阿瑟,美国有能力反抗吗? 
  德国冒险重启「北溪2号」项目有何玄机?美欧俄三边关系将如何发展? 
  二战时驱逐舰是如何拉烟的呢,是从烟囱里放烟吗? 
  二战时德军的虎式坦克为什么比盟军的坦克强大? 
  明末清初时候的军事水平和西方拉开差距了么? 
  纳粹德国为什么一定要打波兰,发动二战? 

前一个讨论
有什么关于杭州的冷知识?
下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罗伯斯庇尔的美德观?为何在他会如此重视“美德”?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